巴尔干化
地方政府体制下的分裂
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地方政权等在诸多地方之间的分割,及其所产生的地方政府体制下的分裂,即“碎片化”(Fragmentation)。
简介
原指巴尔干地区由于没有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民族和国家或者实体,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预,而使得该地成为局势紧张的“火药桶”;后指一个地区没有强大的力量维护该地的所有权,再加上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于是成为许多对象争夺的焦点而致使局势紧张。
历史起源
巴尔干半岛(Balkan),即是指位于东欧的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化原指巴尔干地区因无可以实际控制整个地区的政权或实体,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涉,致使该地区成为局势紧张似“火药桶”,现今多指一个地区因无强大的力量来维护该地区的所有权,以及因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成为众多对象争夺的焦点而致使的紧张局面。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东南,是亚洲、欧洲、非洲的交汇处,东临黑海土耳其海峡,南面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因此控制着地中海与黑海的门户和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半岛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巴尔干地区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既有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加上列强的干涉致使这一地区冲突、战争频发。
自从14世纪,巴尔干大部就处于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和奴役下。因而巴尔干各民族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政权。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逐步走向衰落和分裂,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寻求瓜分的又一重要目标。所以这里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及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因这一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致使巴尔干又有着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
1912年3月到8月,已取得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关系和侵略目的,先后插手巴尔干事务。俄、英、法支持着巴尔干同盟,德、奥则支持土耳其。导致巴尔干半岛的局势更加复杂。10月,巴尔干同盟各国先后对土耳其宣战,从此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直拖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伦敦和约》,《伦敦和约》中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市及附近少部分区域外,其余部分归巴尔干同盟各国所有;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各国产生严重分歧。保加利亚获得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致使希腊塞尔维亚对此结果十分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在1913年6月1日相互签订了反保同盟条约,之后,罗马尼亚加入。俄罗斯想利用反保同盟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则宣布支持该同盟。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则宣布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果以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告终。同年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然而这次战争致使保加利亚丧失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的大部分土地,同时还丧失了部分原有土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通常被视为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则被视为一场非正义的领土争夺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复仇积极投靠德国、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则投靠同协约国一方。这样,两大集团对巴尔干的利益之争和巴尔干各国间的矛盾更加白热化,终于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地区历尽风风雨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纷纷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权。东欧剧变又使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激发,南斯拉夫四分五裂。二战后的欧洲也唯一在巴尔干半岛有着武装冲突或战争的爆发。
因此巴尔干地区一直被视为欧洲的火药桶。
南海现状
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以图用武力维护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同时大国也开始介入,致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各国力量在南海的争锋,也使南海成为巴尔干式的“火药桶”。1960年代末因在南沙海域探明有丰富油气资源,使南海海域成为当今争议面积最大、最为激烈的地区。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已向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其焦点集中南沙群岛(南中国海最大的群岛)8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目前,除台湾有驻军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永暑岛等7个岛礁上建立了永久性据点之外,菲律宾、越南等国占领了南沙群岛40多个岛礁,形成相互对峙的复杂局面——被称为“六国七方”。在中国必须解决的所有海洋问题中,最紧迫最棘手的莫过于南海问题。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不断加快对南沙岛礁和相关海域的军事控制,联手对华的态势日趋明显。这种局面不能久拖不决。中国应该充分利用海南岛这艘“南海不沉的航空母舰”,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发利用南海资源,以经济手段挽回损失,寓保卫于开发之中。
南海日趋
南海日趋“巴尔干化”近年来,南海周边各国纷纷大力推进军队现代化,以期武力维护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同时,大国力量也开始介入这片海域,从而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当前,各国势力在南海海域犬牙交错,针锋相对,使南中国海地区日趋成为巴尔干式的“火药桶”。据统计,南海周边国家近年军费年均增长7%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越南军费年均增长10%以上,菲律宾则推出一项“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拟以海、空军建设为重点,以发展高技术武器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海上作战能力。与此同时,南海周边各国大力从国外引进用于进攻作战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如海军侧重采购导弹护卫舰驱逐舰等大型舰船,空军主要采购新型战斗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先进机种。
甚至连非太平洋国家的印度也赶来“凑热闹”,印度海军称,要派遣一支由5艘战舰、一艘潜艇及若干补给舰船在内的庞大特混舰队赴南中国海进行“远航训练”,并计划同新加坡越南等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显而易见,南海的海上斗争正显现“多极化、南南化”的新特点:过去美、苏两个海洋大国为主的海洋对峙,现在已演变为众多沿海国家竞相参与的海上争夺;过去美苏以争夺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区和战略通道为主,现在南海周边国家则以争夺岛屿、海域和海洋资源为主,斗争焦点集中在岛屿的归属上。
“六国七方”割据南海:南海问题本不存在──中国是最早对南海海域行使主权管辖的国家,1945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其中即包括南海诸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此后20多年间,没有任何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然而,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南沙海域被探明有丰富油气资源以来,南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国交叉争议面积最大、最为激烈的海域:南海周边5个国家──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先后向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其焦点集中在南海4个群岛中最大的南沙群岛8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
目前,除台湾当局驻军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永暑岛等7个岛礁上建立了永久性据点之外,菲律宾、越南等国已经直接侵占了南沙群岛40多个岛礁,形成“六国七方”对峙南海的复杂局面。
应在西沙群岛建市加强统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越南针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设立了黄沙县长沙县菲律宾针对南沙群岛设立了卡拉延市。而中国的“西南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西南中沙办事处”早在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但40多年来,中国一直未在这一区域正式建制。
西南中沙工委、西南中沙办事处地处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据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谭显坤介绍,该岛已有可降大型飞机的机场、千吨级泊位的港口,开通了程控电话,同时有邮电、银行、粮所、气象台、海洋站、医院、电视台、食品站等社会服务机构。可以说,永兴岛已成为西沙群岛、南沙、中沙诸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永兴岛设立地级市、统辖西南中沙诸岛的条件已完全成熟。
不仅如此,对南海情况十分熟悉的谭显坤还建议,应当在永兴岛建立永久性的渔业补给基地,为渔民提供油、水、冰和渔船零配件、渔具、修船等综合性的服务,并建立一定规模的渔民村,这样渔民们就可以永兴岛为家,把渔业捕捞向中沙群岛和南沙推进。
仅一艘木船护渔无济于事南海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国界断续线以内有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渔场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渔场总面积的65%,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然而,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在这片海域经常拦截、扣押、射杀中国渔民,使中国渔民常常处于“提着脑袋捕鱼”的状态。
让我们看看菲律宾的所作所为:
──1995年3月25日,菲律宾海军以所谓保护主权为由将62名中国渔民扣押,菲当局并以“非法入境界”对渔民进行审讯;
──1996年4月,菲律宾军舰把中国渔船“误认”为海盗船,进行拦截,并开枪射击,打死中国人两名;
──1997年5月,菲律宾拘禁到黄页岛捕鱼作业的25名中国渔民52天;
──1999年5月23日,中国琼海03091号渔船在黄岩岛附近海域被菲律宾军舰追击并撞沉,导致11名渔民落水,中方人员和财产严重受损。不许“百姓”点灯,只许“州官”放火──南海周边国家在驱赶中国渔民的同时,却纵容本国渔民在中国渔场进行掠夺性、毁灭性捕捞,令中国渔民十分心疼。从去年开始,中方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才拥有一艘90吨位的木制渔政执法船,执行巡逻护渔。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上,仅靠一艘吨位小、抗风能力弱的木质船巡逻执勤,根本是无济于事。
面对如此局面,中国驻守西南中沙群岛的军民忧心如焚。渔民纷纷诉说,希望中国政府加强对外国渔船的监管力度,同时,赋予中国海军护航护渔的任务,制止周边国家对中国渔民的骚扰和抓扣,保证中国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油气开发体制待变革:南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上是资源之争。据中国地质学家金庆焕采用生油层体积法估算,南海主要盆地的资源潜量数以百亿吨计,其中石油资源潜量和天然气资源潜量十分丰富,面对海上强邻的蚕食和掠夺,中国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已经刻不容缓。
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是目前南海油气开发进展不利的重要原因。按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对外合作开采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资源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开发战场涉及渤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区,由于战线过长、人员不足、财力缺乏,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南海的进展颇为迟缓。对这种情况,海南省省却“有劲使不上”──尽管海洋油气资源是海南省最富开发前景的海洋资源,但海南省对其开发无权过问,更不能组织开采和综合利用,这极大束缚了海南在开发南海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鉴于开发南海资源的空前紧迫性,当前确有必要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做好统一规划的前提之下,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地方和企业“抢先下海采油”。
为此,中央似可考虑以适当的方式,赋予海南省对其所辖海区行使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的管理权。
有关专家建议,中央可将南海油气开发管理权部分下放给海南省,继续发挥海洋油气开发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主渠道作用,但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开发中小型盆地构造的油气资源。在油气资源的对外合作上,允许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旨在营造一种“形式多样,多头并进”的南海油气开发新局面。唯其如此,才能打赢与周边国家争时间、抢速度的“开发战”。
海南可成“南海不沉航母”如果单从陆地面积看,海南不过是一个3.4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省,然而,若以辖境面积而论,海南省管辖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岛礁及其海域,共约200万平方公里,是海南岛陆地面积的57倍,比新疆面积还大,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省。
海南省犹如镶嵌在浩瀚南海上“不沉的航空母舰”──开发南海,最好的依托就是海南。 “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可为开发南海发挥如下作用”,海南大学詹长智教授做了系统分析:一是作为开发南海的物资供应基地,为南海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二是作为南海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加工基地,将南海各种资源在海南岛上进行深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三是作为南海开发产品的推广运销基地,使南海的产品行销全国;四是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运用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引进技术与人才,从而成为南海开发的资金筹措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储备基地。如果中央确定海南省成为南海资源开发的主要基地,等于救了海南经济。长期以来,海南经济低迷不振,主要原因在于动力不足、路向不明,如果在海南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海南经济就可获得一直苦苦找寻的新支撑点和新激发力──这是在房地产业沉寂近10年之后,海南经济迎来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具体而言,作为南海资源开发基地,海南省内必然会形成一个由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化业、海洋油气业等构成的海洋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大,而且有规模效益,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这样的产业链一旦形成,海南经济就可踏上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话说回来,要使海南省成为南海资源开发基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国家在政策上允许海南对南海资源,尤其对南海油气资源拥有开发利用权;第二,要让海南先于全国实行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先从体制上增加海南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把海南建设成南海资源开发基地,既能加快南海资源开发,又能拉动海南经济起飞,此乃“一石二鸟”之策,中央值得一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起源
南海现状
南海日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