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悌(1910年-1971年),原名金人,
南宫市人,中国翻译家。1933年毕业于
哈尔滨市法学院。1937年后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曾参加文艺界
抗日活动。主要从事苏联文学翻译,代表译作为《静静的顿河》。
1945年起历任《东北文学》、《
生活报》编辑,北京时代出版社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译著《
静静的顿河》、《荒漠中的城》、《只不过是爱情》、《
契诃夫小说选》、《绿野仙踪》、《盖达尔的故事》、《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磨刀石农庄》、《母亲》、《草原上的城市》、《熔铁炉》、《神圣的人》、《茹尔滨一家》、《列宁的故事》,电影文学剧本《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同盟国的真面目》等。
金人(1910-1971),原名张少岩,后改名张君悌,又名张恺年,笔名金人。文学翻译家。直隶(今
河北省)
南宫市人。
哈尔滨市特区法学院肄业。曾任上海培成女子中学教师,苏北《
晋察冀日报》、苏中《苏中报》编辑,苏中行政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主任,东北文艺协会研究部副部长、出版部部长、
东北行政委员会司法部秘书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出版总署编译局副局长,时代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
译作 译有(苏)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潘菲洛夫《磨刀石农庄》、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人》、茹尔巴《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等。
1933年起,始见哈尔滨《
国际协报》、《
哈尔滨公报》等报副刊。后见《
国闻周报》、《
译文》、《
鲁迅风》等。田风(见1937《光明》)、近仁(见1938《申报。自由谈》。出版《第二年》亦署)、高曼(抗战前在
哈尔滨市用)、GM(见1934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抗战前在哈尔滨法院任俄文翻译。1937年初,从东北逃亡到
上海市。1942年到苏北,任职于《抗战报》,后任苏北行政公署司法处处长。1946年到
东北地区文协,任东北司法部秘书处处长。解放后参加
中国作家协会。译有《克里姆。萨姆金》、《列宁的童年》等等。
金人,原名张少岩,后更名张君悌,笔名金人、田丰。1910年4月25日生于
河北省南宫市。自幼丧母,随父亲辗转漂泊于苏、皖、豫、京等地。在读小学阶段,曾在南宫、
开封市、
苏州市、
淮安市、北京等地学校就读。1923年于北京师范附小毕业,1925年考入北京安徽中学。
1927年来
哈尔滨市,在
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当雇员,工余时间同
白俄罗斯教员学习俄语。1928年任《大北新报》编辑,1930年任东省特别区地方法院检察处俄文练习翻译,后任东省特别区检察厅俄文翻译。1930年入东省特别区法学院法学系,工作之余攻读法学。在此期间,阅读了一些新文学作品,由于受
鲁迅倡导的新文学的影响,产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愿望,开始写些短文。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目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东北地区,同胞受奴役的现实,激发了反帝爱国的情感,写了一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杂文、小说和诗歌。1933年结识了
罗烽、金剑啸、
姜椿芳、
舒群、
萧红、
萧军等青年作家,在他们的影响和启发下,开始从事
俄罗斯古典和现代文学的翻译工作。曾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哈尔滨公报副刊”、“公园”等报刊,用金人、田丰等笔名发表了诗歌《受伤的灵魂》、《怀人》、《死神的胜利》,杂文《幼稚病》、《慈善家的道德》、《有闲与有钱》,连载小说《出路》、《归宿》、《忏悔》等作品。1935年经萧军介绍,翻译了
苏联作家左勤克的短篇小说《退伍》等作品。在上海《
译文》杂志发表后,与主编鲁迅先生建立通信联系。此后,又译出绥拉莫维奇著《荒漠中的城》。这些译著问世后,引起日伪当局的警觉,派出警特对其进行搜查,几乎把他的全部译著都给抄走。从此
金朝的文学翻译和创作活动受到日伪的严密监视。
1937年,金人离开
哈尔滨市去
上海市,先后在上海中华女中、培成女中任教,这一时期他将主要精力投入翻译工作,成为爱国文化队伍的一员。在抗战期间翻译了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也翻译了一些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
1942年金人去苏北,在抗敌报社做编辑工作,后调苏中行政公署任司法处处长。1943年回上海,以律师的合法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文学的翻译工作。在
苏德战争期间,翻译了索罗维约夫的《俄罗斯水兵——伊万·尼克林》和《从军日记》。并翻译了一些儿童读物,如《列宁的童年》、《
绿野仙踪》等。1945年回苏北,任苏中报社编辑,后任苏中行政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日本投降后来
东北地区,任中共沈阳地下市委书记,在沈阳北关以经营小店铺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
刘白羽随国共调处小组去
沈阳市看望金人时,被特务盯梢,刘白羽同志离去后,金人遭敌特逮捕。1947年,以被解放军俘获的长春市长赵君迈交换获释。回解放区后又来到
哈尔滨市,任东北文协研究部副部长、出版部长。1948年任
东北行政委员会司法部秘书处长,1949年11月任出版总署编译局副局长。自1951年起,先后在时代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译工作。
朝鲜战争期间,与人合译了《普通一兵——亚力山大·马特罗索夫》,这部译著出版后,在军队和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3年至 1958年,翻译了
苏联著名作家潘菲洛夫的长篇小说《磨刀石农庄》,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人》,后又重译了《静静的顿河》,把《荒漠中的城》改名为《草原上的城市》。新译了《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同时也写些短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金人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学翻译家。一生中,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俄国文学名著,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译著工作经验。1957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向学员作了关于翻译工作的报告,详尽、系统地介绍了他多年从事文学翻译的经验,并重点介绍了《静静的顿河》的时代背景、人物特点、语言风格、艺术成就及哥萨克人的特征、风土人情,受到参加讲习的文学工作者的赞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金朝遭到无端的迫害。1971年8月13日含恨逝世于文化部五七干校丹江分校,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