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红朱雀
雀科朱雀属动物
酒红朱雀(学名:Carpodacus vinaceus)为燕雀科朱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通体栗色,头部深朱红或棕红色,下背和腰玫瑰红色,眉纹粉红色而具丝绢光泽。两翅和尾黑褐或灰褐色、具暗红色狭缘,内侧两枚三级飞羽具淡粉红色先端。雌鸟上体淡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两翅和尾暗褐色,外羽缘淡棕色,最内侧两枚三级飞羽具棕白色端斑,下体淡褐或黄色、具窄的黑色羽干纹。该种特征明显,特别是通过上下体羽全为深红色和内侧两枚飞羽具粉红白色端斑,明显可以与其他朱雀区别开来。较其他朱雀色深;较点翅朱雀体小;较暗胸朱雀曙红朱雀喉色深。雌鸟橄榄褐色而具深色纵纹;三级飞羽羽端浅皮黄色而有别于暗胸朱雀或赤朱雀。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常近地面。可长时间静立不动。叫声为偏高的抽辫声“pwit”或高音“pink”。鸣声为简单的“peedee、be do~do”,为时两秒。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湖北、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多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林,活动于灌丛和竹丛中,也常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有时也到高山针叶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分布于台湾的台湾酒红朱雀曾被认为属于酒红朱雀的亚种,但现今已被归类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雄鸟通体表面栗色、眉纹淡粉红色而具细绢光泽,头顶羽色较亮和深,眼先和眼周围较暗呈暗红色,腰较淡呈玫瑰红色,两翅黑褐色或黑色,羽缘红色,内侧两枚三级飞羽外翈具明显的淡粉红色尖端,尾黑褐色,羽缘红色。整个下体红色,明显较背亮和淡,有的具细而不明显的暗色羽轴纹。腋羽和翅下覆羽褐红色。
雌鸟上体淡赭棕色或淡棕褐色、具细而不甚明显的暗色纵纹,下背和腰纯色无暗色纵纹,两翅和尾暗褐或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色或浅赭棕色。内侧两枚飞羽具棕白色端斑,下体赭黄色具灰褐色羽干纹,下胸和腹羽干纹细而不显。通常不具眉纹或眉纹不显,个别有不明显的皮黄色眉纹。
虹膜黄褐或暗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基部较淡,脚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7~23g,♀18~25G型客车;体长♂131~150mm,♀128~152mm;嘴峰♂10~12mm,♀9.5~12mm;翅♂68~72mm,♀64~70mm;尾长♂58~63mm,♀54~60mm;跗♂18~21.5mm,♀17.5~22mm(指名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酒红朱雀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杨桦林、竹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尤其喜欢灌木和林下植物发达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也常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有时也到高山针叶林中。
生活习性
在林下灌丛、竹丛、河谷和稀树草坡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冬季也常到林缘、农田、地边、以及居民住宅附近的树丛与灌丛等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小群。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休息时多站在树上或高的灌木上,有时也栖于电线上或地上。
迁徙:留鸟
食性:以草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觅食方式主要为觅啄。据在贵州省剖检的4只鸟胃,有3个胃内有禾本科杂草种子,仅1个胃内有昆虫,另1个胃内有少量荞麦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地: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西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贵州、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巢营于灌木密枝上,由禾本科的茎和根等编成。仅雌鸟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呈蓝绿色,卵表面有一些暗褐色和黑紫色斑点和乱纹,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被描述为稀有或不常见鸟种(Clement 1999)。该鸟在中国台湾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中国大陆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常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