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图书馆
2005年在重庆成立的图书馆
西南大学图书馆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大学图书馆合二为一,组建成西南大学图书馆。
简要介绍
西南大学图书馆   坐落于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区云山麓脚下,美丽的嘉陵江畔。2005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二为一,组建成西南大学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发展,西南大学图书馆先后成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务院颁发“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
西南大学图书馆   馆舍面积约6.7万余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舍面积6.2万余平方米;荣昌校区图书馆目前有馆舍4370平方米。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拥有藏书438万余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图书馆,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
图书馆截止2012年,图书馆纸质文献累积417万余册,电子文献累积705万余册;磁盘阵列达到238TB,拥有IBM机架服务器31台。
西南大学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人文传统和扎实的业务基础,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学校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数字图书馆已初具规模:建立了图书馆存储区域网;拥有磁盘阵列32.2TB;建立起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了书目查询和图书
西南大学图书馆拥有万方、CNKI、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等中外文数据库80多个;拥有终端检索机、查询计算机600余台,为读者提供网上浏览、查询及光盘检索;设立了信息咨询部、特藏部及科技查新工作站,使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更全面的发挥,使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深化;建立了经济管理分馆、竹园学生园区阅览室、师范教育阅览室等,扩大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新领域。“十一五”期间,图书馆年均接待到馆读者115万余人次、平均每年借还图书150万余册(次)。图书馆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及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培训、专题讲座等。这一系列的服务举措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使图书馆日益成为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第二课堂”。
2013年12月8日,地上15层、地下一层、面积3万7千平方米、同时容纳近4000读者、配有3D阅览室的作为学校文化新地标的中心图书馆正式开馆,1至5楼开始试运行。
学校中心图书馆工程于2007年获准教育部立项,2009年12月破土动工,2010年10月基建开工,2013年8月底基建工程竣工,随即,阅览桌椅等家具设备陆续进场安装,9月28日开始进行实体文献搬迁。
学校中心图书馆地上15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多元。按四个功能空间设计,其中,1至8层(包括1至5层裙楼)为学习交流功能空间,主要是文献借阅和读者学习区,约2万多平方米;9至11层为学习研究功能空间,主要是特藏珍贵文献区及侧重为教师和研究生服务的学术交流研究区,约2400平方米;12至13层为技术及服务保障功能空间;负一楼及一楼部分区域为文化展示与休闲功能空间,主要设计有视听室、3D阅览室及配套为读者服务的小型超市、简餐、咖啡厅等。
中心图书馆采用了大平面、大开间设计,集借、阅、藏、咨询于一体,可提供近4000个阅览座位。中心图书馆纸本文献将涵盖图书馆全部文献类别,设有经典著作、考试考级、新书导读、出版社新书推荐等多个主题阅览区和古籍保护中心、民国文献中心、西大文库、主题研修区等多层次、多类型文献利用空间。中心图书馆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和RFID自助借还系统、读者自助打印复印设备、饮水设备、数字化自主学习中心,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和人性化的特征。
中心图书馆建成后,西南大学图书馆(包含原有的南北区图书馆)的总面积达到了6.7万平方米,是中国西部地区目前最大的图书馆。
历史沿革
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由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省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初建馆时仅有书刊4万余册,连同1952年院系调整、教学改革时,随同四川大学、川东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华西大学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并入而调进的图书20000册,总共藏书7万余册。馆舍由一个寺庙改建而成,总面积不到400平方米,工作人员不足10人。
1953年,学校特拨购书专款,陆续添购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毛主席著作、政治时事读物和教学科研需要的参考书刊资料,并请中文、历史两系有关教师分赴北京等地选购图书。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在线装古籍、文史专著、参考工具书等方面为我馆藏书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也根据教学科研必需,经过精选慎购,注意节约,陆续收集了部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外国史、外国语言文学和科技方面的书刊。到1956年,馆藏书已增加到254826册。
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随即确定了图书馆的领导体制,由领导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分管图书馆工作。学校由沙坪坝区北碚区后,1965年修建5700平方米的专用馆舍。1966年,馆藏各类书刊已达675102册,工作人员50余人。
文革期间,学校迁往梁平,图书馆工作停顿瘫痪,书刊订购中断,馆藏书刊有的装麻袋打包堆存,多数仍存原书库。1980年后进行了全面清点,总共损失中外文书刊164477册之多,价值177635元,其中有很多的贵重书刊和专业参考书籍。
1986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惠赠港元一千万元,国家教委投资人民币三百三十万元修建图书馆逸夫楼,历时三载,1989年10月25日落成使用。逸夫楼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9792平方米,能藏书80万册,是当时学校设备最新,投资最多,规格最高的大楼。
2000年9月多媒体阅览室成立,全馆实现馆网连通,机检操作。可向读者提供检索、浏览Internet、教学培训等服务。同年12月全校图书清产核资全面结束,经核定图书馆共有中外文图书藏书92万册。
2001年7月完成两年一次的聘任制度,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图书馆由原来的九部一室调整为五部一室。即: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电子读物阅览部。在岗人数87人。
2001年8月完成常用中文图书的回溯建库,同时完成了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该工程不仅制作了全新的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网页,还购入五部大型数据库即:超星、CNKI、万方、维普、Apabi,并免费对全校师生开放。
截止2005年8月,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已达到15,589平方米,教职工89人,阅览座位1105个。馆藏文献数量丰富,纸质图书达191万余册,电子图书总量约115万余册,引进或自建各类数据库40个,形成了一个学科覆盖面较广,深受用户好评的数据库群,年接待读者达150万余人次。
西南大学图书馆
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10月,由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学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系和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农艺系以及私立相辉农学院农艺系组建成立。在合并筹备期间,各校调出图书共计3520册,工作人员7人组建成立西南农学院图书馆,洪其琨为图书馆主任。地址在北夏坝,原重庆相辉学院校址,即复旦大学抗战期间在川时的复旦大学图书馆旧址。1952年至1953年院系调整,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和省内高等院校的农业系科先后调整来校,集中了中国西南地区十多所院校的农科图书设备,使图书馆有了一定的藏书基础。
1954年学校利用前中央农业试验场地基地,在北碚天生桥建立新校址,同年八月图书馆随校迁入新址-石园村,使用面积为550平方米。阅览室和教师参考室是利用教学用房或生活用房分散布置。1956年迁入梅园,为独立大院,使用面积为690平方米,藏书14万余册。
1964年学校综合大楼整体建筑完工,其一侧附楼为图书馆3447平方米新馆。其前楼四层为阅览室,各类阅览室齐全,后楼五层为书库,书库配有垂直升降设备,极大地减轻了职工上下楼搬书的工作量。到1967年,馆藏图书234288册,年购书经费近3万元。
1988年投入使用的8226平方米的新馆,屹立在校园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文献储存和服务条件。新图书馆以书库为主体,连接读者区和工作区两个大院,馆中有园,有纵深、清静的幽雅感。读者分教师和学生流线,互不干扰。房屋有较大的适应性,书库和阅览室没有层差,荷载相同,利于逐渐扩大开架,直至全开架借阅,超市化管理。有专题研究室,现代化技术用房和学术报告厅设施。2001年西南大学与四川荣昌畜牧兽医学校、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成立新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图书馆为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二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2005年8月,图书馆共有员工50人,馆藏纸质文献达878244册(含学院、研究所资料室),数据库33个,馆藏文献以生物学科、农业、林业、园林、园艺、蚕桑、茶学及资源环境、农业经济管理等为特色。
西南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6.7万余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舍面积6.2万余平方米(含中心图书馆、北区弘文图书馆、南区崇实图书馆);荣昌校区图书馆目前有馆舍4370平方米。
2012年年度文献购置经费达2000万元,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力量进一步增强。2012年购置中外文纸本图书45063种,127294册;外文图书4674种,4675册;中文期刊2767种,4548份,外文期刊106种;订购中外文报纸共计176种,293份。
截止2012年,图书馆纸质文献累积417万余册,电子文献累积705万余册;磁盘阵列达到238TB,拥有服务器62台,其中IBM机架服务器31台。藏书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现馆藏古籍14万余册,民国文献4万余册。
西南大学图书馆一直注重网络化和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12年,共订购万方、CNKI、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等中外文数据库72个;拥有终端检索机、查询计算机240余台。设在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每年为全校师生提供查新和引证、文献传递等服务,完成的查新课题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图书馆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及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培训、专题讲座等。
图书馆拥有员工130人,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其中硕士以上学历49人,高级职称25人,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多项科研课题,2012年获得学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重大项目1项。
2012年,学校成立西南大学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图书馆馆舍集群功能的综合定位,学校正在探索建立“中心馆+分馆+专业馆”的全新管理模式,建成中心图书馆、师范馆、农学馆、经济管理分馆、法学专业馆、外语专业馆等多个馆舍布局的综合图书馆群体,形成能有效服务本学科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体系。
馆藏分布
到2010年底,西南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累积262万余册,电子文献累积726万余册,磁盘阵列达到147TB,形成了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除中外文图书外,馆藏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14万册;期刊合订本约有33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0多个。图书馆年均接待到馆读者115万余人次、平均每年借还图书150万余册(次)。
建筑布局
西南大学图书馆建筑布局是一校三馆,围绕中心图书馆。现有3个馆分别是:一馆(弘文图书馆),位于校本部北区,是图书馆的主体和管理中心,占地面积18734.7平方米,是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沿着融汇路走到学校南区荷花池南边,校园交通车的停靠点附近就是图书馆二馆(崇实图书馆),原西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第三馆位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即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图书馆。中心图书与25教学楼相对,与中心体育馆相邻。已与2013年竣工投用。
一馆(弘文图书馆)位于西南大学北区,建筑分为新旧两个部分,1965年修建的称为旧馆,主要提供借书服务、免费师范生阅览和电子阅览室服务。从旧馆出来,有两行阅报栏,一侧是图书馆报告厅,提供声像放映服务,球赛和外文原版影片之类的。旁边就是逸夫楼了,198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的,主要提供馆内的阅读服务。
二馆(崇实图书馆)位于西南大学南区,位于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旁边。
三馆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图书馆,前身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后几经合并更名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4370平米,馆藏纸质文献30万册,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种类,重点收藏涉及校区所设各专业的农业、生物、医药等学科的图书,还与一馆、二馆共同建有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书生电子图书数据库、方正apabi电子图书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69个中外文数据库,约含406万册数字文献。
机构设置
馆领导
书记 周德操
馆长 李森
副馆长 苏延科
副馆长 章雷
副馆长 李玉兰
正处级调研员 王佳
办公室
主任 金光菊
图书馆行政办公室是图书馆整体运转指挥中心,设有党总支书记办公室、馆长办公室、副馆长办公室、馆行政办公室、装订室以及电工房。图书馆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在馆长领导下,办理全馆的日常事务;协助馆长组织全馆性活动,安排有关工作和会议;管理全馆固定资产,采购供应图书馆业务用品和办公用品等,为全馆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好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
文献资源部
主任 周艳
文献资源部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站,主要负责馆内文献资源建设,即全馆中外文图书、报纸、期刊的采访、分类、编目、加工、典藏工作,是图书馆对外服务工作的基础。本部下设采访室、编目室、典藏室,保证文献资料顺利而快速的传递给读者。
1、采访室
负责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采访人员按照馆藏发展目标,结合读者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方针,有组织地搜集、整理印刷型文献信息,选择购买既满足读者需求又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
2、编目室
负责组织藏书、揭示馆藏,把无序文献加工成可供检索的、具有科学体系的文献集合体。根据文献种类又划分为中文编目组、西文编目组和期刊编目组。
3、典藏室
负责对图书馆文献资料进行典藏调度、藏书组织、藏书剔旧、藏书清点等。
技术支持部
主任 李启仁
技术支持部是负责图书馆数字网络、数字终端、数字办公、数字门户、数字资源等数字应用的建设、维护、管理、研发、加工、存储、服务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如下:
1. 负责图书馆局域网络及终端的建设、维护;
2. 负责图书馆数字业务平台的管理、维护;
3. 负责学校数字资源的评价、引进、存储、维护、应用等工作;
4. 为全校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全文下载、移动阅读等多媒体全方位服务
5. 为读者提供电子阅览服务
6. 为读者提供声像阅览服务;
7. 为读者提供其他拓展及衍生服务。
读者服务部
主任 周燕 副主任:唐彪 副主任:张惠玲 副主任:余小萍
读者服务部由原流通部和阅览部合并组成。面向全校所有持证读者开放,负责图书馆馆藏普通图书、期刊及报纸的管理及读者服务工作。主要文献资源包括130余万册中文图书的对外借阅和5 0多万册中文图书、10多万册外文图书、2千多种5万多册中文期刊、2百多种4万多册外文期刊、2百多种报纸的在馆阅览。
根据馆舍布局分为北校区和南校区两个部分。
北校区图书借阅主要包含:前台、社科新书库(A-F)、文学书库(I)、理科书库(N-Z)、社科旧书库(B-K)、艺术-外文-简易读物书库(J)、大厅(K、TP)、师范教育书库(H、G)等。北校区在馆阅览主要有:中文报刊现刊阅览室、中文报刊过刊阅览室、师范教育阅览室、中文保存本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民族教育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外文书阅览室、中外文期刊保存本阅览室等9个阅览室。
南校区对外借阅主要包括:前台借阅和一楼(I、H、TP)、二楼(A-D、K、F)、三楼(R、G、Q、J、E、S)、四楼(TU、O、P、U、V)。南校区在馆阅览主要有:中文现刊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外文图书阅览室、中文保存本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检索工具书阅览室、过刊硕博论文库等8个阅览室及竹园阅览室和经济分馆阅览室。
特藏部
主任 张丽芬
特藏部主要收藏古籍文献、珍贵艺术图书、民国文献、港台地区出版物等;下设珍贵文献、古籍文献、抗战文献、港台文献4个阅览室;周一至周五白天开放。
珍贵文献阅览室:是我馆古籍特藏的展示窗口,主要收藏《四库全书》、《中国地方志集成》、《中华再造善本》、甲骨文研究资料、考古、拓片等再版影印古籍以及各类艺术画册等,从藏书体系上形成了以文史哲为主,多门类学科,时间绵延数千年,历史长存,书香永续。
古籍文献阅览室:现有线装古籍14万册,以语言文字类、明版图书、清人文集、稿钞本为收藏特色, 其中入选《全国古籍善本图书总目》的有137余种3000余册,入选《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939种10000余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种。宋版《文章正宗》、元版《楚辞集注》乃是国内罕见版本,清稿本《方舆考证》、民国稿本《徐乃昌日记》等皆为海内孤本;其中《方舆考证》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选送参加“奥运会全国珍贵古籍特展”,并入选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2009年荣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
抗战文献阅览室:主要收藏1912-1950年期间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尤以1937-1945年抗战文献为馆藏精品,有《群众》、《文化先锋》、《文艺先锋》、《抗战文艺》等抗战文学、大后方文学珍贵期刊,曾支持“重庆大轰炸”等专题研究,以及“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成立。
港台文献阅览室:主要收藏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澳门等地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供读者阅览。
文献修复室:主要负责制定修复计划、建立修复档案、古籍修复等工作。
信息咨询部
主任 李春艳
信息咨询部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以下服务:
(1) 用户咨询:解答用户使用图书馆时的困惑,引导用户快捷的使用文献资源。
(2) 课题查新:在课题申报、研究、结题、报奖等阶段,协助课题负责人论证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持续保证课题研究的新颖性。
(3)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用户对某篇文献原文获取有困难时,图书馆可已通过国内外合作机构,代为获取。
(4) 代检代查:针对用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思路,进行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文献的检索及筛选,保证资料检索的完整性及新颖性。
(5) 收录引用和学术评价:对用户所发表文献被收录情况及同行引用、评议情况进行鉴定,对学科(学术团队)学术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
(6) 项目论证:根据用户委托,就项目研究背景、可行性、投入产出、竞争力、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提供研究报告。
(7) 用户培训:向新到图书馆用户提供图书馆功能及服务的介绍;为用户提供不同数据库、不同平台使用技巧的大型讲座;针对用户困惑提供检索资源的小型座谈会。
历任领导
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历届行政领导一览
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历届领导一览
西南大学图书馆历届行政领导一览
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历届领导一览
西南大学图书馆历届行政领导一览
西南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历届领导一览
(上述表格资料来源于西南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
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图书馆概况.西南大学.2023-11-06
目录
概述
简要介绍
历史沿革
馆藏分布
建筑布局
机构设置
馆领导
办公室
文献资源部
技术支持部
读者服务部
特藏部
信息咨询部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