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特 男,1948.5.3---2013.5.27,陕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
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留学。曾任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美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主讲过《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物性学》等多门课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基本信息
学习工作经历
1981年
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国家教委选为出国研究生;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
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
山崎面包公司中央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年底归国在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艺教研室任教。
1994年任教授,被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1997年来任九届、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5月27日在北京
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65岁。
现任职务
(社会兼职等)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 副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 副理事长;
国际大豆加工利用学术会议 常务理事;
北京农业工程学会 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
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
食品工程(包括
生物技术发酵工程)新技术、和谷类
食品加工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李里特主讲过《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物性学》等课程。曾任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等职,1994年升任教授和原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2003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兼职主要有:
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豆加工和利用学术大会常务理事等。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和
食品工程领域的科研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利用自然冷源果蔬保鲜技术研究”,1993年在
河北省建成贮量1200吨的大型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贮藏库。该研究把当时世界关注的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贮藏技术研究推到新的高峰。鉴定认为:“本项目的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是国内外利用自然节能技术和果蔬保鲜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主持的研究主要有十五国家863项目:“极耐高温
木聚糖酶和
海藻糖磷酸化酶的研究和应用”;十五攻关课题:“
低聚糖新产品开发应用中
XOS新产品开发”等。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获得一系列成果,1995年获
联合国大学UNUWA大奖。200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2等奖。2002年获
山东省科学技术2等奖。另外还获有北京发明协会优秀发明奖等。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6项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在国外发表学术讲演十数次。著作有:《
食品物性学》(被教育部审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焙烤食品工艺学》(大学教材,轻工出版社)、《食品原料学》(面向21世纪大学课程教材,农业出版社)、《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面向21世纪大学课程教材,农业出版社)等,主编著作有《粮食加工新技术》(2000轻工出版社)、《功能性大豆食品》(2002轻工出版社)、《
大豆加工与利用》(2003化工出版社)等
主要学术论著
自然发酵对大米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米粉凝胶机理研究
高压静电场对蒸馏水蒸发的影响
主要科研项目
主要完成的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际合作基金4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1项、“十五”攻关项目1项,其它基金项目3项等。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自然冷资源果蔬保鲜机理研究”,1993年在
河北省建成贮量1200吨的大型利用自然冷资源果蔬贮藏库。鉴定意见指出:“本项目的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是国内外利用自然节能技术和果蔬保鲜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解决我国北方果蔬产地的低成本、高效贮藏保鲜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酶法利用玉米芯制取低聚木糖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2001年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
另外,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另有2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正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
目前主持的研究主要有十五国家863项目:“极耐高温
木聚糖酶和
海藻糖磷酸化酶的研究和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电磁场诱导外源
多胺调控果实褐变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和“
电场下水分移动机理及其节能干燥应用研究”;
十五攻关课题:“
低聚糖新产品开发应用中
XOS新产品开发”和“利用自然冷源果蔬保鲜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国际合作项目有:“传统大豆制品开发研究”;“离子功能水的发生条件、杀菌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传统
稻米粉制品的工业化技术研究”,“食品的电磁处理加工技术开发”,“大豆蛋白凝胶与可降解生物材料研究”,“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以及流通研究”等。
主要活动
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色列节水农业发展的启示
12月5日,中国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食品科学与营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受邀来到我校
阜成路校区,为师生作了题为《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精彩讲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田媛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部分老师参加了讲座。李里特教授通过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展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由来以及食品安全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以食品添加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纯天然食品为例详细讲解了饮食科学与安全;最后对食品安全性、食物的行政法规等食品安全研究课题进行了讲解与展望。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在场同学踊跃提问,李教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一一作出解答。本次讲座使同学们对食品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食品专业的同学对食品科学的探索精神。
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
11月26日,教育部组织以方智远院士为首的专家委员会对我校李里特教授主持的“电生功能水的制备及在食品和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对该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1994年起,我校李里特教授带领其研究组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电生功能水的制备及在食品和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且在食品领域、果蔬保鲜及病害防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黄瓜霜霉病、
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麦条锈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已使我国的农药“
绿色革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
课题组在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阐明了电生功能水杀灭食品及农业中病源微生物及其
芽孢、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开发了我国首台电生功能水发生装置,且其核心技术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ZL 96244992.X)。
李里特教授发现的电生功能水替代农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世界植物病害防治任务越来越重,农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药用量越用越重,农药种类越用越多。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可大幅度替代农药直至完全替代农药,这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电生功能水使用后完全还原为普通水,成本低、无残留,从而可彻底实现无公害农业种植生产,这一研究在世界范围亦属空白。
据测算,电生功能水的生产成本仅9.64元/吨,而常用农药的价格在2-6万元/吨左右,稀释成杀菌浓度时也折合100元/吨以上。我国每年施用约2.5万吨
杀菌剂,按20元/公斤杀菌剂计算,若50%施用绿色农药——电生功能水代替,每年就可以节约2.5亿元的农药开支,还不包括计算由于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通过10年的推广使用,在北京和
天津市等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定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王超主持,我校校长助理
龚元石教授、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罗云波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