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膀鸭(
学名:Anas strepera)中型鸭类,个体较
家鸭稍小,体长44-55厘米,体重0.7-1
千克。雄鸟嘴黑色,脚橙黄色。上体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状细纹,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宽阔的棕
栗色横带和黑白二色翼镜,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嘴橙黄色,嘴峰黑色。上体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纹,翼镜白色。以
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
雄鸟繁殖羽前额
褐色,头顶亦为棕色而杂有黑褐色斑纹;头侧及头上部浅白色,满杂以褐色斑点;自嘴基经眼到耳区有一条暗褐色贯眼纹。后颈上部、背暗褐色;上背和两肩具波状白色细斑,较长的肩羽边缘棕色,下背纯暗褐色,具浅色羽缘。腰、尾侧、尾上和尾下覆
羽绒黑色,尾羽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缘。两翅小覆羽和初级覆羽淡褐色,中覆羽棕
栗色,外侧大覆羽亦为棕栗色,向内转为绒黑色;初级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灰褐色,外侧数枚外绒黑色,内侧数枚外翈白色,形成黑白二色翼镜,三级飞羽淡灰褐色,边缘和羽端较淡。颏
褐色,喉及前颈上部棕白色,密杂以褐色斑;颈部领圈棕红色,在后颈中部断开。前颈下部及胸暗褐色,密杂以星月形白斑,使羽呈鳞片状;腹白色,下腹微具褐色细斑。两胁与上背略同,但褐色较浅。腋羽纯白色。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
雌鸟上体暗褐色,具浅棕色边缘;上背和腰羽色深暗,近黑色;翅上覆羽和飞羽暗灰褐色,覆羽具白色羽缘,飞羽具棕色羽缘,亦具黑白二色翼镜,但黑色不甚浓著,翅上亦无棕栗色斑。头和颈侧浅棕白色,密杂以褐色细纹;颏和喉棕白色,无
褐色细纹,其余下体白色或棕白色,除上腹外均满具褐色斑;胸和两胁尤为明显,且缀有棕色。
幼鸟似雌鸟,但翅覆羽无棕
栗色,翼镜黑色部分为灰褐色,白色部分为灰棕色,腹部满杂以褐色斑。
大小量度:体重♂775-1000g,♀700-850g;体长♂
485550mm,♀443-520mm;嘴峰♂41-46mm,♀38-47mm;翅♂250-281mm,♀233-262mm;尾♂96-110mm,♀75-99mm:跗蹠♂35-43mm,♀34-41mm。(注:♂
雄性;♀
雌性)
春季于3月中旬至3月末见于
华北地区,3月末至4月中旬见于
东北地区,其中部分留在当地繁殖,其余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见于东北地区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迁至华北地区。11月中下旬大量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常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徙。
常成小群活动,也喜欢与其他
野鸭混群。性胆小而机警,有危险时立刻从水草中冲出。飞行极快,两翅扇动快速而有力。
以
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觅食时间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开阔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农田
地都中学觅食青草、草子、
浆果和谷粒。
繁殖期5-7月,迁到繁殖地时己成对。营巢于水边草丛或
灌木丛中,巢很隐蔽,有时也在离水域较远的地方营巢。巢域面积较大,但在一些营巢条件好的
小岛上,有时巢也很密集。每窝
产卵8-12枚,通常10枚,1天1枚。孵卵由雌鸟承担,但在孵卵前期,雄鸟亦常守候在巢附近,后来则离开雌鸟到僻静地方
换羽,孵化期26天。
早成雏早成性,雏鸟孵出后不久,雌鸟即领着雏鸟到更深的
沼泽或大的水域边缘地带活动,50-60天后雏鸟才能
飞翔。
赤膀鸭原有2个亚种,其中范宁亚种虽已绝灭,但
指名亚种却分布极广,而且数量较丰富。据1970年统计,仅北美地区
种群数量即达150万只,
欧洲西北部1万只,欧洲黑海和地中海地区5万只,
苏联西部有163000对。
亚洲的情况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西亚52785只,南亚155124只,东亚9187只,其中中国5067只。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0年10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知,明确对64种在养
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其中,对赤膀鸭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引导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