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王国
古以色列人建立的君主制国家
以色列王国(希伯来语:ממלכת ישראל המאוחדת,英文:Kingdom of Israel)是公元前930年到公元前722年,巴勒斯坦北部的君主制国家,都城在撒马利亚。以色列王国是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后的北国,保留了原国名,南部称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又翻译为犹太国)。以色列王国存续200多年,经历9次改朝换代,19位国王。
公元前1030至公元前930年,希伯来人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公元前930年,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为南北两国。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继续掌握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称犹大王国。北方10个支派则另立耶罗波安为王,保持了以色列的旧称,建立以色列王国。以色列王国政局相对南方犹大王国更为动荡,频频更换统治者。暗利登基后,通过联姻与犹大王国和腓尼基人的推罗王国联姻,恢复了以色列的强国地位。然而,暗列引进异教使得以色列王国宗教矛盾尖锐,引发了将领耶户发动兵变,并成为以色列王国第十任君主。
公元前8世纪80年代,由于亚述帝国遭到削弱,而以色列国王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786—前746年在位)精明强干,遂使国力暂时中兴。到公元前738年,以色列王国陷入混乱状态,向亚述帝国朝贡。为抵抗亚述帝国,以色列王国与大马士革王国结成地区性联盟,但在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进攻下溃败。以色列王国大部分地区被亚述军队占领,国土缩小,何细亚被立为傀儡王。公元前724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再次进攻以色列,俘虏何细亚。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占领撒马利亚,以色列王国灭亡。残存的以色列人部分逐渐同化,部分被送往亚述边远地区,成为“十个遗失的以色列部落”。
政治上,以色列王国是以氏族权力为基础的君主制国家,其历史上9次王朝的更迭并非单纯由一位君主接替另一位,而是由不同氏族支派支持的9位代理人实现的。经济上,以色列王国处于本土纳贡生产方式的制度下,农民负担沉重,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文化上,以色列王国使用的文字是希伯来语;以色列王国信奉独尊雅威犹太教,祭祀仪式和祭司领导体制是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核心。然而国人信仰混乱,不能坚守犹太教。以色列王国是基于山区农村人口形成的民族国家国体非常小,宫廷和官员均保持着亲缘性质的密切联系,统治集团内部持平等主义理念。外交上,以色列王国政策比较矛盾且多变。大体而言以色列面临北方大马士革王国的压力,和南方犹大王国之间也彼此竞争,但面对亚述压力时,会寻求与二者结盟。
国号由来
根据《圣经》记载,先知亚伯拉罕为犹太人的先祖,他带领犹太人迁移到迦南地区,因而犹太人又称希伯来人(迦南的土著语中意为“渡河而来的人”,此河为伯拉河)。亚伯拉罕死后,以撒担任族长,继续信奉雅威,践行约定。以撒有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雅各威武神勇,曾与天神在雅博渡口角力,天神祝福雅各并赐名“以色列”(意为“与神摔跤者”);而雅各是具有继承权的长子,因此后来奉亚伯拉罕为始祖的希伯来人,也被称作“以色列人”。雅各的12个儿子的后代,逐渐发展为以色列人的12个部落(又称支派)。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后,北部的10个支派以色列人建立的王国保留了原国名,称“以色列王国”,又叫做北以色列王国。南部的犹大王国便雅悯两个支派,仍奉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为王,称犹大王国。
历史沿革
统一王国
公元前1030—前930年,是统一王国时期。希伯来人成功入主迦南,建立了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小型帝国,史称“以色列联合王国”。在大卫王(公元前1013年—前973年)时期,国土疆域东北到幼发拉底河,东南至亚喀巴湾,西南抵埃及边界。以色列联合王国国内政治稳定、商贸繁荣,一度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有实力的王国之一。
王国建立
公元前922年,以色列联合王国的所罗门去世,其子罗波安继位,王国迅速分裂,形成了南北两个独立的国家。王国分裂的直接原因源于罗波安政治上的不成熟举措,试图通过威权手段压迫北部民众。另外早在以色列联合王国时期,大卫、所罗门实行偏袒南方的政策,使犹大王国和北部诸支派成了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促使联合王国最后分裂。联合王国分裂后,罗波安继续掌握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以王室统绪为基础,称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又译为犹太王国)。 北方10个支派则另立耶罗波安为王,此人原是所罗门的宫廷大臣。北方王国保留了保留了原以色列的称呼,即以色列王国。该王国的首都起初放在示剑(Shechem),后来迁至得撒(Tirzah,今艾尔法拉丘),最后定在撒马利亚。
持续动荡
以色列王国是以氏族权力为基础的君主制国家,政局相对动荡,频频更换统治者。耶罗波安一世的儿子拿答仅仅在位两年就被暗杀,他的继任者巴沙执政虽然长达24年,但其继承人也只当了两年的国王就遭遇不测。在位时间最短的国王心利,仅仅在位7天。直到暗利登基,他通过与犹大和腓尼基人保持和平而恢复了以色列的强国地位。和平由联姻达成:暗利的儿子亚哈迎娶推罗王的女儿耶洗别,暗利的女儿(或孙女)亚他利雅则嫁给犹大王的儿子。由此强大的以色列王国再次征服摩押,而犹大王国再次控制以东。继承暗利王位的亚哈曾经和亚兰—大马士革王国开战,之后又改变外交策略,联合亚兰和其他北方国家一起对付具有更大威胁的亚述。后来,亚哈因再次和大马士革王国交战,死于乱军中。他的儿子约兰失去了对摩押的控制,王朝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暗列王朝时期,宗教矛盾尖锐。以色列和推罗的紧密合作使外来膜拜在以色列流行,耶洗别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自己的异教信仰,并迫害雅威的信徒。这一举动激起了以色列王国的宗教保守派人士,特别是先知以利亚和他的弟子以利沙的反对。公元前842年,以利沙策划政变,军事将领耶户在宗教人士的支持下,屠杀了整个亚哈家族和信奉推罗异教者,控制全国。随后,耶户自己登上王位,成为以色列王国第十任君主。
短暂中兴
以色列王国一直比较弱小,第十任君主耶户曾在战场上败于大马士革国王哈薛,被迫割让土地,并让以色列王国成为大马士革王国的附庸国。接着以色列王国又成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至公元前796年,第十二任君主约阿施仍然臣服于亚述帝国,定期向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进贡。直到公元前8世纪80年代,而在这个时期,亚述帝国的实力遭到削弱。与此同时,当时统治以色列王国的第十三任君主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786—前746年在位)表现得颇为精明强干,因此国力得以暂时中兴。在他的统治下,以色列王国的领土有所扩张。南部的犹大王国情况也与之类似,南北两位国王的统治时期几乎同步,犹大王是乌西雅(公元前783—前742年在位),北南两国领土合起来几乎恢复到所罗门王国时的水平。然而,在耶罗波安二世去世后不久,亚述在新统治者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领导下卷土重来。而耶罗波安二世的继承人撒迦利雅,仅统治以色列王国6个月,就被米拿现暗杀,接着米拿现登上王位,成为国王。
王国覆灭
由于频繁的王位更迭,打乱了以色列王国内部的政治秩序,到公元前738年,以色列王国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并向亚述帝国进贡大量金钱,再次成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在第十八任君主比加统治时期,以色列王国与大马士革王国结成了对抗亚述人的地区性联盟。以色列王国试图拉拢犹大王国加入联盟,但被犹大国王约坦亚哈斯先后拒绝。于是,比加和大马士革国王利汛进攻犹大王国,围攻其首都耶路撒冷,打算改立一个听话的国王。犹大国王亚哈斯向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求助,亚述王出兵。联盟无法抵抗亚述的军队,土崩瓦解。亚述军队占领了以色列王国的加利利和基列地区,同时侵入了金尼勒丘(Tel Kinneret)、恩格夫(En Gev)、哈达尔丘(Tel Hadar)、艾尔法拉丘北部、贝特谢安等多个以色列城市和地区。这次战争中,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没有攻陷以色列王国的都城撒马利亚,但他驱逐了13520名以色列居民至亚述帝国其他地区,并将多尔丘、米吉多、基列等地纳入亚述行省。与此同时,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扶持傀儡国王何细亚取代比加,管理以色列王国剩余的领土。何细亚不愿作为傀儡,拒不纳贡,并向埃及求助,期望在遭受亚述侵略时能够得到埃及的军事援助,就此让以色列王国摆脱附庸国的处境。于是,公元前724年,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再次发动进攻,俘获何细亚,占领以色列王国大部分土地。
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攻占撒马利亚,占领以色列王国全境,以色列王国的政治地位由附庸国变为亚述帝国官员统治的行省,以色列亡国。以色列国王及其臣民约2.7万人被押往亚述,亚述王把他们送到帝国的边远地带,居住在亚述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些人很有可能被当地人所同化,从此再也没有了他们的消息,因此被称为“遗失的以色列10个部落”。残留下来的部分以色列人居住在撒马利亚等城市,被称为撒马利亚人,他们始终未再建立自己的国家,长期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逐渐地被同化,少数人虽然信奉《托拉》,但是在宗教传统和文化上与南部的犹太人已有了较大的差别。
疆域
公元前9—8世纪,近东地区遍布小王国和城邦,以色列王国北面与大马士革王国接壤,南面是犹大王国和巴勒斯坦城邦,西面临地中海,东面是亚王国,东北部有摩押王国。
在亚哈在位时期,以色列王国统治了加利利山区、约旦河上游哈洛措尔(Hazor)、约旦河阿嫩河和雅尔穆克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沙仑(Sharon)沿海平原。
人口
以色列王国人口长期多于南部犹大王国。到公元前722年被亚述攻陷时,约有11万以色列人
政治
从地区政治角度来看,以色列王国的政治史大部分反映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周围重要邻国实力薄弱或者忙于内部事务时,以色列王国以及南部的犹大王国能够取得最大成功;但一旦邻国实力强大或者竞争激烈,以色列王国可能会受到邻国的影响,享有一定程度的繁荣,但也可能卷入竞争,陷入困境。最终,以色列王国选择了错误的支持对象,导致亡国。
在内部政治结构上,色列王国是以氏族权力为基础的君主制国家,其9次王朝易主实际上是由不同氏族支派背景的9位代理人实现的。王国初期,其组织架构具有明显的部落特征,地方分权以及缺乏牢固的行政框架让统治者无法对整个领土进行重新规划。王国定都得撒,但集会地在示剑,主要的宗教活动地在贝瑟尔城。到了暗利统治时期,以色列王国已经摆脱了成立之初部落式的结构。经济的繁荣让君主们可以完成一些大胆的公共工程,例如耶斯列的王宫、城墙,米吉多的地下宫殿和输水管网,基色(Gezer)的城墙和宫殿,夏琐的城堡和管道,“但”的公共设施、要塞和庙宇,得撒城的重建和堡垒,海边城市希克莫纳(Shiqmona)的重建等。
经济
公元前8世纪耶罗波安二世统治时期开始,以色列王国就处于本土纳贡生产方式的制度下,大庄园发展迅速。土地逐渐落入富裕的统治阶级精英手中,农民被迫向地主缴纳巨额租金。为了与古代近东的邻邦竞争,以色列由传统的混合型、风险最小化、劳动最优化的农业种植方式,转变为以生产经济作物——葡萄酒橄榄油和谷物——为主的经济型农业集中生产,农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本土纳贡政治经济形式是一种由以色列精英向人民征税和放债的制度,产生于以色列社会内部矛盾、外部侵略和权力争夺加剧的背景下。由国王、官员等构成的统治阶级通过税收、徭役分派等形式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产品,以维持和巩固国家的各项工程、自身的统治及其奢侈生活。无力缴纳繁重税赋的农民被迫向精英阶层借贷用于维生,却遭受其高额借贷利息的进一步压榨,且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以色列王国在遭受异邦帝国势力——埃及亚述巴比伦——的占领和压迫期间,还需要向那些异邦当权者缴纳贡赋和赔款,它们均以高额、繁重的税收形式转嫁到农民身上,加深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文化教育
以色列王国使用的文字是希伯来语,该文字是希伯来人在参考了腓尼基的拼音文字基础上创建的。书写希伯来文的字母最早可能产生于3500多年前,是迦南字母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很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在古代希伯来文的字母表上只有22个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通常使用3个辅音字母构成动词的词根。在组成文字时,读者只能根据自己对句意的理解,加入元音读出声来。后来,有人试图将4个可以代表元音的辅音字母插在词汇中,以标明其读音,但没有被普遍接受。其次,希伯来字母曾被用来表示固定的数值,即前10个字母分别代表1至10,第11至第19个字母分别代表20、30、40至100等9个整数,第20至22个字母分别代表200、300、400。字母是代表一个词还是代表一个数,只能根据句意去理解了。另外,希伯来语的书写方式从右到左,和其他文字从左到右的习惯恰恰相反。辅音字母之间不连写,字母也没有大写、小写之分,因此不易区别一般名词和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这也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在家庭中,儿童最初接受的是母亲的基本道德教育。《箴言》第1章第8节称:“我儿,要听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男孩子稍大后,父亲便开始向他传授有关民族传说、宗教信仰和祖先训诫等方面的知识和某种职业技能。
为了培养宗教和技艺方面的急需人才,以色列王国兴办了“先知之子”学校。这些学校附属于圣殿,通过圣殿宗教活动来集资征捐解决办学资金。学生自己动手建造校舍,采用小组教学和自愿学习的方式。由祭司、先知们担任教师,向学生传授律法、祈祷式、反省、冥想和拜祭等仪式,以及讲解自己体悟出来的进入神境的奥秘。
宗教
以色列王国信奉独尊雅威犹太教,祭祀仪式和祭司领导体制是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核心。耶和华崇拜的主要仪式是动物献祭,以及由世袭的祭司阶层的成员向的圣所供奉农产品。《托拉》是重要的宗教典籍,规定了犹太教的种种戒律,这些是犹太教最核心的内容。《托拉》又称《摩西五经》,意为“教导”“指引”,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然而国人信仰混乱,不能坚守犹太教。第一任国王耶罗波安,接受了迦南人对巴力神的膜拜仪式,而且铸造了两个颇具埃及宗教特色的“金牛犊”,并为其建造了殿宇。暗利王朝时期,由于与推罗联姻,国王亚哈跟随妻子耶洗别一起信奉巴力,引起以色列王国宗教保守派人士激烈反对。后耶户血洗了整个亚哈王族,屠杀所有巴力祭司,毁坏了巴力柱像,拆毁了巴力神庙。通过宗教整肃,一度重新确立了雅威崇拜的正式和唯一的地位。然而,耶户也无法解决保持宗教正统以维护民族团结与迎合世界潮流以确保国家生存之间的长期矛盾。和其他以色列国王一样,耶户很快与宗教纯粹主义者产生分歧。
社会
以色列王国是基于山区农村人口形成的民族国家国体非常小,宫廷和官员均保持着亲缘性质的密切联系,统治集团内部持平等主义理念。而且,以色列王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拥有诸多其他民族人口,他们成为被剥削的对象,以色列本族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其他民族人口负担较轻。首都及其周边地区逐步落入富裕的都市精英手中,致使诸多新兴社会关系逐渐形成:恩主制、雇佣劳工、个人抵押借贷等。于是,在城市中阶级分化逐步形成,统治阶级主要由政府官员和富裕的都市精英构成;然而在农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社会秩序,直到亡国。
外交
以色列王国外交政策比较矛盾且多变。大体而言以色列王国面临北方大马士革王国的压力,和南方犹大王国之间也彼此竞争,与西方的非利士人冲突不断。在亚述的压力下,以色列王国也寻求与大马士革王国、犹大王国以及埃及结盟。在公元738年,以色列王国和大马士革王国结成了一个对抗亚述帝国的地区性联盟。
君王年表
考古遗迹
考古发掘证实,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是在一座公元前10世纪的古以色列村庄的遗址上建造的。城市的建造要求搭建巨大的人工平台,随后在平台上竖起城墙。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座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王宫、各种行政建筑、私人住宅和城门的遗迹。
相关争议
目前,关于以色列王国建立时间有争议。根据《犹太人千年史》记载,以色列王国建立时间为公元前930年。根据《犹太文化史》记载,以色列王国建立时间为公元前933年。根据《西方文化百科辞典》记载约为公元前935年。根据《犹太人三千年简史》和《中东的王国和帝国》记载,以色列王国建立时间为公元前922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国号由来
历史沿革
统一王国
王国建立
持续动荡
短暂中兴
王国覆灭
疆域
人口
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
宗教
社会
外交
君王年表
考古遗迹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