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之战是指发生在
南宋宝祐六年至
开庆元年(蒙古蒙哥汗八年至九年,1258-1259年)期间,蒙古东路军统帅
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军进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的一场战役。
此外,还有另一场发生在元至元十一年(南宋
咸淳十年,1274年)的鄂州之战,当时忽必烈即位后,蒙古经过多年准备国力进一步增强,对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时南宋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衰退,防线被逐渐突破。作为南宋重要战略据点的鄂州成为
蒙古国武装部队进攻重点。元军在
伯颜率领下突破
鄂州市地区江防,对鄂州城形成包围。
南宋军队虽顽强抵抗,但因实力悬殊陷入困境。元军在攻城时使用投石机等多种战术,给鄂州城防守带来巨大压力。最终,鄂州城被元军攻破,南宋
长江防线被撕开大口子,元军顺江而下威胁南宋其他地区,此役为元军后续进攻打下坚实基础,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鄂州位于
湖北省会武汉的武昌,地处长江中游,扼
汉江入口。行政区划上属于
荆湖北路,与
襄阳市、江陵构成京湖战区,隔江与
淮南西路相邻,东南寿昌军与
江南西路兴国军接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被称为“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
军事战略地位
鄂州市的战略地位在
南宋时期尤为突出,早在南宋初年,名将
岳飞及其
岳家军就曾驻扎于此。鄂州不仅能够支援其他地区,还能有效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使得江浙地区的安全得以保障。
攻宋计划
南宋
宝祐六年(1258年)二月,
孛儿只斤·蒙哥蒙哥决定发动全面侵宋战争,意图彻底征服南宋。
蒙古国武装部队分为东西两路,其中东路军由
孛儿只斤·忽必烈统领,计划在攻陷鄂州后与蒙哥的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会师,进而直扑南宋首都
杭州市(今浙江杭州)。
忽必烈领军
南宋
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忽必烈军到达
汝南郡,得知蒙哥死于
钓鱼城的消息,但他误以为是谣言,继续推进攻势。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过
淮河,随后攻破大胜关,宋军守军逃离。他的弟弟
张柔率军攻破虎头关,击败宋军。八月二十日,忽必烈抵达
黄陂区,三十日,率军抵达
长江北岸。
宋朝反应
宋朝得知
鄂州市被围,派遣军队前来支援。
赵昀任命
贾似道为
丞相,负责督师救援鄂州。九月十一日,
孛儿只斤·忽必烈登城东北压云亭,观察城中军情,见城中出兵,派兵迎战,俘虏宋军二人。后带着宋朝降人到城下劝降,宋朝守将张胜杀死降人,派兵出击,宋军又败。张胜于是采取缓兵之计,诈降蒙古,诱劝蒙古军东撤,焚毁城池周边民居。宋将高达率军援救,蒙古军百户长
巩彦晖中伏被俘杀。九月十七日,
张柔率军会忽必烈攻打鄂州。派军攻打
岳州(今湖南岳阳),
南宋四川省制置副使
吕文德从
重庆市来援救,阻击未胜,吕文德趁夜率军入城。
十月战况
十月,
贾似道自汉阳(今武汉)入城督师。蒙古军久攻不克,张柔于是命部将
何伯祥造鹅车,掘洞入城,宋军在城内树栅为夹城,蒙古军募勇士由勇将
张禧率领自城东南角进攻,守将高达力战,张禧身负伤而退,张柔再选士兵登城,破城东南隅,高达奋力抗击,组织人力修城,随破随修,使蒙古军不得入。十一月,蒙古军强攻鄂州城,张胜战死,城中死伤至一万三千人,贾似道移师
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密派宋京去蒙古军中乞和,被蒙古拒绝。十一月十七日,
孛儿只斤·忽必烈驻牛头山,得到其妻察必密信,于是想要撤军,但是声称要直捣
杭州市、移师青山矶。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派
张文谦告知诸将六天后撤离
鄂州市。
贾似道得知
孛儿只斤·蒙哥死讯,再遣宋京以划江为界,一年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将乞和之事搁置起来。留下张杰、阎旺接应
兀良合台,自己率大军北归。忽必烈安抚招降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进展顺利,为之后灭宋积累了经验。
宋朝守城将士奋勇抗击,取得守城胜利,但贾似道坐失抗蒙良机,反而割地乞和。。
战役过程
初期部署
孛儿只斤·忽必烈登上阳逻堡北,俯瞰大江,见江北有
武湖,湖东江岸筑阳逻堡,南岸即浒黄川,宋军以大舟扼江渡,拥兵10万,战船2000,阵于江中,水陆阵容严整。蒙古军当即遣军夺大舟2艘,连夜准备舟楫,欲夺据点阳逻堡,强渡大江。
进攻阶段
初四晨,风雨昏暗,诸将以为不可渡江。忽必烈不从,令扬旗伐鼓,分兵三道并进。勇将
董文炳率敢死士数十百人冲其前,乘艨艟击鼓急进,直达南岸,诸军亦竞相争渡,宋军迎战,三战皆败。习水战的部将
张荣实率军乘轻舟鏖战于北岸,获宋大船20艘,俘200人,斩宋将
吕文信。水军万户
解诚部将
朱国宝,率精兵与宋军战于中流,凡17战,夺宋船千余艘,杀溺宋兵甚众。宋军三道皆败,阳逻堡防线也累遭失败,蒙古军遂迅速渡江。董文炳派董文用以轻舟渡江,向
孛儿只斤·忽必烈报捷。忽必烈闻报大喜,传令全军进围鄂州城,同时以一部兵由郑鼎率领袭
江西省;另遣兵于
湖南省接应绕道
大理白族自治州而攻击
宋朝腹地的兀良合台军。
围城阶段
忽必烈渡江后,驻营于浒黄州,下令”军士有擅入民家者,以军法从事,凡所俘获,悉纵之”。初六,派人前往招谕鄂城。使者行至东门,宋军箭如雨下。忽必烈知道宋军有所准备,于是在初九率军将
鄂州市团团围住。因为
孛儿只斤·蒙哥进攻
四川省的缘故,
枢密使贾似道、四川制置副使
吕文德等人率领的大军都在支援
长江上游,鄂州只有
都统权州事张胜
主事,兵力十分空虚,守备顿时危急起来。
十一日,
孛儿只斤·忽必烈登城东北压云亭,立高楼观察城中军情,见城中出兵,即遣兵迎战,俘宋军2人。后遣将携宋降人至城下劝降,张胜杀死降人并遣兵出击,又被击败。张胜遂以缓兵之计,佯称归附,诱劝蒙古军东撤。蒙古军中计后撤,张胜趁机将城周围民居焚毁,使鄂州城防成为一体。这时宋将高达、邛应从江陵率军入援。蒙古军百户长
巩彦晖迎战,高达埋下伏兵后假意撤退,一举擒杀巩彦晖。鄂州之战处于相持状态。
赵昀一面组织义勇,一面命各制司进兵赴援。二十八日,宋廷诏
贾似道节制
江西省、两广人马,立即援助中流,以增强抵抗蒙军进攻的能力。
十月,贾似道自汉阳(今湖北汉阳)进入危急的
鄂州市城内督师,亲自指挥鄂州保卫战。宋理宗也派使者拜贾似道为
丞相。
蒙古军包围鄂州后,在城外造起了一座五丈高的瞭望台。
孛儿只斤·忽必烈每日在上面指挥攻城。由于久攻鄂州不克,又听说宋援军到来,忽必烈下令抓紧攻城。蒙古军遂组织敢死队,由勇将
张禧、
张弘纲父子率领,自城东南角入战,高达率诸将力战,张禧身负重伤而退。忽必烈见状,对
张柔说:“吾犹猎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猎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张柔乃命部将
何伯祥造鹅车,掘洞入城,又选勇士登城,经激烈战斗后破城东南隅。高达率军奋力抗击,并组织人力修城墙,随破随修,使蒙古军不得入。
为防止蒙古军再穴城而入,
贾似道命宋军沿城墙内壁建造木栅,形成夹城。仅一夜时间,环城木栅全部竣工。
孛儿只斤·忽必烈听说后,不得不承认贾似道的军事才干,感慨地说:“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有些将领就归罪于士人,说都是士人力劝忽必烈不可杀人,造成鄂城不肯投降之故。忽必烈当即驳斥道:“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杀人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岂士人之罪乎!”
在贾似道的指挥下,
南宋各路援军纷纷奔救
鄂州市。尤其是
吕文德部自
重庆市沿江而下,在
岳州(今湖南岳阳)击败张柔部的拦截后,于十一月初一日遣抵鄂城,使“(城)守愈坚”。
虽然鄂州暂时可保,但是
宋朝的军事形势仍不容乐观。绕道
云南省的蒙古军
兀良合台尝试攻击
柳州市(今广西柳州)与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失败,星夜从小路北上,杀到了宋荆湖南路首府
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
江西省一带也受到
蒙古骑兵的骚扰。南方腹地四面开花,这一情况引起了宋廷的极大震惊。
监察御史饶应子认为:“今精兵健将咸在阃外,
湖南省、江西地阔兵稀,虽老臣宿将可以镇压,然无兵何以连捍敌之来?当自内托出,不当自外赶入。”于是
赵昀在十一月初一日下诏,命
贾似道突围移司至
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在那组织起一道新的防线,以便更好地指挥宋军全局战斗。然而从
鄂州市突困到黄州,是一条十分危险的道路。
吕文德遣部将
孙虎臣将精兵七百护送,途中遭遇蒙古军,幸亏都是老弱残兵及所掠金帛子女,孙虎臣率军将其打败后,贾似道才得以顺利地入黄州。贾似道移司成功,鼓舞了两淮、
江西省一带的士气,“下流之兵始振。”
时间进入冬季。蒙古军屡屡向鄂州发起强攻,但是疫病、缺粮使围城部队减员十之四五;宋军死伤已经达到一万三千余人,鄂州之战初期的守将张胜也英勇地牺牲在了城头上。令
孛儿只斤·忽必烈更加担心的是,妻子
察罕寄来书信说忽必烈的汗位将被夺取。
这时
贾似道向蒙古派出了使者,忽必烈拒绝了贾似道乞和之请。后忽必烈迫于形势,答应了贾似道的卖国请求。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无所谓“鄂州和议”之事,容下文讨论。
结局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决定撤军,从牛头山出发后,一面声言趋
杭州市,留大将拔突儿等帅诸军继续围鄂。一面于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闰十一月初一,还驻青山矶。第二天,忽必烈在
长江岸边,派
张文谦告谕诸将,6天后撤离
鄂州市;自己率军北返,开始了争夺蒙古汗位的斗争。
南宋方面,鄂州之战的结束使南宋摆脱了一场近似亡国的危机。作为总指挥的
贾似道班师回朝,只字不提议和的事情,上表称“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
赵昀亲自在临安城外等候迎接,“依文彦博故事,郊劳于城外”,“择日对御赐宴”,赞扬贾似道“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下诏加其少傅、卫国公衔,可谓隆恩浩荡。贾似道自此走上了南宋末位权臣的道路。参与鄂州之战的诸位大将也都各有封赏,
吕文德兼领
夔州路策应使,赐钱百万;守
鄂州市的高达升为湖北安抚副使、知江陵府,赐钱五十万;守
潭州的向士壁迁
兵部侍郎;刘整升任知
泸州市兼
三台县安抚副使。
历史认识。
关于
贾似道是否曾提出过这么丧权辱国的议和条件,自宋代以后的历史文献都言之凿凿,称贾似道先是准备对蒙古割地赔款,但突然赶上
孛儿只斤·忽必烈撤军,因此他趁机对
赵昀谎称大捷,不承认曾经答应过向蒙古承诺过割地赔款之事。后来为了掩饰这段罪行,贾似道还故意扣留蒙古使者
郝经,不让他与宋理宗相见。如《中国史纲要》中就称:“
南宋的权臣贾似道统率诸路重兵去救援鄂州,却暗中向蒙古军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币,双方划江为界。”
对这种说法,学者屈超立提出质疑,指出:“鄂州之役时,宋蒙之间曾就议和进行使节接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蒙古方称
贾似道提出以称臣和‘割江焉界,且岁奉银、绢二十万’的条件退军,却是颇值得怀疑的。”并进一步否定有所谓的“鄂州和议”存在,他认为这是
孛儿只斤·忽必烈的策略。一是以此为攻宋翻旧账,寻找口实、制造舆论;二是可以看成是
元朝的离间之计,混淆事实,以此制造宋廷内部的混乱;三是蒙古军全力攻打鄂州却无功而返,毕竟不是一件光彩之事,如果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
南宋妥协投降,就可以为失利的蒙古军开脱。
可以试想,假设贾似道真的给蒙古开出了这么优惠的条件,那么蒙古在撤军之后理应遣使过来要求兑现,或者在以后侵宋时也可大肆渲染,但是翻遍史书都不见这种记载。如果说因
贾似道隐瞒住了真相,那么南宋不见记录情有可原,蒙古方面也无记载就不合情理了。再有,当时贾似道仅仅是宋军的前敌主帅,还不是后来一手遮天的权臣,割地、赔款、称臣等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须请示
赵昀。
秦桧在权势熏天时,主持绍兴和议依然要靠
赵构做主;更何况这时的贾似道呢。而且,
孛儿只斤·忽必烈作为一个颇有政治手腕的人,难道会去和无权做主的敌方大臣达成和议吗。
在此提出一种观点:真实的历史情况应是有“鄂州议和”,但无“鄂州和议”。
贾似道鉴于双方力量达到平衡,就遣使劝蒙古退兵。
宋朝历来有议和传统,贾似道象征性地提出岁币只是权宜之计,但所谓的划江、称臣并不存在,这既是贾似道不敢去做的,也是他根本做不到的。可能有人疑问:为何贾似道不乘胜追击呢。这种想法颇有
纸上谈兵、强古人所难的味道。鄂州之战只是守城战,而宋军在战役前后一直苦苦支撑,丝毫未曾占据过上风,防御尚且困难,追击野战恐怕更无胜算。
抛去贾似道执政后期的过错,他在鄂州之战中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作为当朝宰相,率军入援硝烟弥漫的鄂州城,亲临战斗第一线指挥作战,历史有几人能做到。民族英雄文天祥,晚年关押于大都(今北京)时,曾评价
贾似道“己未鄂渚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衰也”,客观地指出了贾似道在鄂州之战时的勇敢表现。但是,宋廷在鄂州之战后过分抬高贾似道,令他产生了飘飘然的心态,从此将身上官二代的毛病全部暴露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后世之所以认定贾似道在
鄂州市有过卖国行为,估计是因为贾似道的名声太臭。加上贾似道在
南宋晚年实施“公田法”“打算法”等改革,触犯了大批士绅、官僚的既得利益。这些人投降
元朝后,写出的笔记小说中便大用春秋笔法,正人君子高大全,奸佞小人则一无是处,
贾似道是典型的奸臣权相,绝不可立功,那就只能卖国了。不过,南宋末年贾似道倒台后,一些有识之士如
黄震说:“方贾似道事急之际,尝约议和。已而往来鄂州与共守战,尝获捷,及元兵解去,遂掩和议不言而自诡再造之功。”宋元之隙的
郑思肖,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人士,他也认为贾似道是“殆许岁币”,而蒙古“以许岁币为诚语”,“遣
郝经入使索其物。”他们都不认为鄂州议和是一种错误的乃至投降的行径,而是贾似道为促成
孛儿只斤·忽必烈退兵、争取时间的一个权宜之针,同时也批评了他事后向朝廷隐瞒真相和扣留使节的错换行动,可谓公允。
1274年战争始末
元至元十一年(
南宋咸淳十年,1274),元军突破
鄂州市(今武汉武昌)地区江防,击败宋军的渡江进攻战。
至元十年,元军攻占
襄阳市、
樊城区(今湖北襄樊)后,元世祖忽必烈命荆湖行省
丞相伯颜率水、步、骑军20万,分兵三路攻宋。伯颜居中路,率主力沿汉水南进。次年九月,伯颜军至郢州(今
钟祥市),绕过宋将
张世杰部的阻截,南下攻取
复州(今
仙桃市沔阳)等地。十一月二十三日至
蔡甸区(今武汉汉阳西),进逼汉阳。时宋命
淮南西路安抚制置使夏贵率战船万艘,控扼
长江要口;权知汉阳军王仪守汉阳;权知
鄂州市张晏然守鄂 州;
都统王达守阳逻堡(今武汉东);京湖、四川宣抚使朱祀孙率游击军巡江策应。二十五日,伯颜见宋军战舰密布,阻遏入江通道,遂采纳部将建议,拟过沦河(今府河)由沙芜口(今武汉汉口东北)入长江。因
夏贵已在沙芜口布兵设防,
伯颜便以部分兵力佯攻汉阳,声言取汉阳渡江,诱夏贵调水军往援。十二月初四,元军乘隙占领汉口,继派兵一部袭占沙芜口;并在汉口北凿开
汉江堤坝,引战舰入沦河,转沙芜口入江,将全部兵力屯于江北岸。夏贵见势急率水军主力增援阳逻堡,企图阻止元军东下。十一日,伯颜督军进围阳逻堡,连攻三日未下。十三日晚,命右丞
阿里海牙以一部兵力继续攻城,牵制宋军;暗遣平章阿术率骑兵3000,利用雪夜乘船溯
江西省上40里,至青山矶(今武汉东北长江南岸)对岸停泊,拟从防御薄弱处乘虚渡江。次日晨,阿术遣前军强渡至中流,遭宋都统程鹏飞所率水军阻截,死伤300余;遂亲率后军继至,击败宋都统程鹏飞所率水军,获船千余艘,立即架浮桥,保障大军渡江。
伯颜闻讯,督军急攻阳逻堡。
夏贵闻元军已渡江,率战舰300艘东逃,余舰大溃。元军乘势拔阳逻堡,
王达及守城将士大部战死。朱孙率部退回
江陵县(今属湖北荆沙),鄂州江防至此瓦解。元军包围
鄂州市,焚宋战舰3000艘,切断汉阳与鄂州联系,两城遂相继请降。伯颜留兵4万驻守鄂州,继率主力沿江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