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学浚
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
沙学浚(1907年-1998年),字道夷,是中原地区著名的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先驱。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治地理、历史地理和区域地理。
人物经历
1907年生于泰州市。早年入私塾,曾习四书五经。
1922年旧制小学毕业,先后就读于扬州美汉中学、光华中学
1926年考入金陵大学,旋转入台湾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就读于教育学系,副修地理学,受业于历史地理学宗师张其昀等人。
1930年中大毕业,任教于光华大学附中。
1932年旅欧留学,入德国莱比锡大学,1933年入柏林洪堡大学,修读地理学,专攻地图学,1936年初获博士学位,其间曾于德国测量局制图科学习。
1936年,转往巴黎继续研究地理与法文,并在法国陆军测量局学习制图。
1936年8月归国,先在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不久担任江苏省地政局副局长,并在中央大学兼课。
1937年抗战爆发,携家眷抵重庆市,任北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1年,转赴遵义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
1942年,任重庆国防研究院研究委员,兼任中央大学史地系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中大复员南京,专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1947年,兼任中大训导长。
194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63年-1972年先后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其间曾于1961年-1962年任香港联合书院史地学系任客座教授,1964年-1965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并曾兼任台湾大学地理学系、中国文化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教授。
1974年自台湾师大荣休,移居美国
1998年2月16日,病逝纽约
人物家庭
沙学浚之父沙子符,绸布商人,有三男一女,学浚最幼。沙学浚的大姐和两个哥哥均居住在泰州市
1930年,沙学浚与唐厚兰女士结为伉倾。岳父唐济川,镇江人,泰州美字石油公司代理人,对学浚之绩学有成颇得其助力。沙学浚有二女一男,长女沙秋文、次女沙玉英、子沙见林,现均侨居美国。1991年,夫人唐厚兰逝世。
2010年,沙学浚故居被确定为泰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沙学浚故居现存一厅一堂,厅屋部分占地98平米,堂屋部分占地80平米。
人物著作
《中国地理图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城市与似城聚落》
《怎样教地理》
《我们的国家》
《地理学论文集》
维护统一
上世纪40年代,沙学浚时常在《大公报》、《观察》、《学原》等报刊撰写文章,从中国地理条件研讨历史问题,乃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渴望民族振兴,因应时势的主张,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传诵一时,被誉为“统观全局、贯通古今的宏观论著典范”。
沙学浚是一位坚贞的爱国仁人志士。抗日战争国共二次合作之初,重庆市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向中国国民党当局请愿,当时,沙学浚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提出“国共合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
上世纪70年代,中印发生边界交涉时,沙学浚虽已定居美国,但仍以专家身份向外交部提供地图及外交谈判策略,使谈判收到良好效果。
1971年初,《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者邀请他撰写“台湾条”,但须按编号预定的详细纲要撰写。纲要中规定有国防、外交、政党、司法等项目,沙学浚认为这俨然是将台湾地区作为一个国家形式撰写。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婉谢邀请。
沙学浚在美国定居后,非常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他通过沙姝在北京工作的哥哥,向北京的有关大学赠送他的专著;又向沙姝索取上世纪70年代大陆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样本,仔细研究后,提出修改意见寄至教育部。
泰州市人一直以沙学浚为骄傲。当年,沙学浚将相关著作寄到泰州市图书馆后,被该馆列入“爱国爱乡”事迹展览材料,感染和教育了一批青少年学子。
师徒保钓
竺可桢在常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地理学、气象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张其昀、沙学浚,只是张、沙二人1949年后都去了台湾。
1966年,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成立了“联合探勘探勘亚洲近海地区矿物资源合作委员会”。经过长期勘测及研究,该会于1968年发布研究报告,称在琉球群岛、台湾至日本本土间的大陆礁层边缘地带,黄海渤海,都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消息震动日本,日本立即采取行动,企图将钓鱼岛攫为已有。日本的行动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警觉。
1969年11月11日,竺可桢致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我们目前虽忙于开发大陆的石油,无暇顾海上资源,但不能不为长远着想。”建议:“似乎此时我们应作一消息,声明钓鱼岛地区油田开采权应属于我所有,以为日后有必要时作为外交部正式抗议地步。”
1970年9月,日本发表“‘尖阁列岛’主权及大陆礁层资源开发主权之主张”,妄称“钓鱼岛海域属于日本”。沙学浚很快著写《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一文,根据大量历史文献,指出“六百年前钓鱼台被中国人发现命名,当然是中国领土”,“日人发现钓鱼台说被中国史实、日本文献否定”,分析了“钓鱼台被中国人不被琉球人发现之原因”,他曾数度亲临钓鱼岛实地考察并绘制了《钓鱼台列屿图》,对钓鱼台列岛各岛屿做进一步的地质研究,为祖国领土边界问题积累了佐证资料。该文的主要观点、引用史料、论证方法为之后40年多部研究钓鱼岛历史的著作所引用、效仿。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沙学浚发现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清廷慈禧曾颁发诏谕,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屿三岛赏与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因此征得盛家同意将该诏谕影印公布。以后又写成一系列论文,并汇印成《钓鱼台属中国之历史、地理与法律根据论丛》,严重挫败了日本当局的领土野心。盛家后裔感于沙学浚的强烈爱国心和有力的学术论证,将诏书原件赠与沙学浚,沙学浚又将之复制,与专著一并寄给大陆有关方面。为此,1979年12月27日,外交部国际条法司专函致沙学浚先生表示敬意与感谢。
沙学浚与恩师竺可桢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他们在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上书著文,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在竺可等人的努力下,1972年10月,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明确将钓鱼岛海域划人中国版图,并用大字标出。1972年后,台湾出版的地图也明确标出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群岛,而属于台湾省宜兰县。这一系列行动对于维护钓鱼台列岛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意义深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家庭
人物著作
维护统一
师徒保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