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前身系1921年创办的国文系及1926年成立的厦大国学研究院。学院拥有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3个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及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1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开设有人文科学试验班,实施
厦门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学院由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与
民族学等4个系和9个研究所及15个研究中心组成。学院下辖
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厦门大学
校史馆、
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和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并出版有《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道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人文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623人,其中本科生832人、硕士生468人、博士生323人;现有专任教师158名(教授42名,副教授67名,助理教授49名)。
办学条件
学院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前身系1921年创办的国文系及1926年成立的厦大国学研究院,
鲁迅、
林语堂等著名学者曾在这里任教。现开设有人文科学试验班(含中国语言文学类、
历史学类、哲学类),设有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含
世界史方向)、
考古学、哲学6个本科专业,7个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1个国家重点学科专门史(经济史)、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和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通史),2个
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哲学与当代社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以及1个省级考古人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哲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戏剧与影视学)和5个福建省特色专业(
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戏剧影视文学、语言学);现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6个校级及以上实践教学基地。
院系概况
人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与
民族学系等4个系。
设有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厦门大学
宗教学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及
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新媒体动漫研究中心等15个研究中心,下辖
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厦门大学
校史馆、
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和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院系建设
中文系
厦门大学中文系创办于1921年,
鲁迅、
林语堂、
沈兼士、
顾颉刚、
张星烺、洪琛、
施蛰存、
孙伏园、
周辨明、
罗常培、
虞愚等著名作家学者曾在此执教;陈衍、
杨树达、
李笠、毛常、余誊、周辨明、
刘大杰等著名学者先后出任中文系主任。
中文系实行系、所、中心合一的管理体制,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技术中心、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臼等研究机构。由中文系代管的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国内五大鲁迅纪念馆(博物馆)之一。
中文系现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讲师20人。有在读博士生有68人(含留学生1}人),硕士生有180人(含留学生3人)。
中文系下设三个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2012年在读本科生有565人,自2007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
厦门大学中文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戏剧戏曲影视艺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1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其中,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有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戏剧戏曲影视艺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比较戏剧学、影视艺术学、
新媒体艺术理论、中国戏剧戏曲
历史学,由此可在这1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招收博士研究生。
历史系
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具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专门史、
古代史于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专门史(经济史)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专业陆续建设国家历史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历史学特色专业,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福建省考古学实验示范中心,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教改效果显著,成果突出,培育出国家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起到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
历史学专业现有42名教师,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突出,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较高水平的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历史学专业还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以海洋史、水下
考古学、民间历史
语文学、闽台区域研究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历史学专业以“厚基础、重实践、跟踪前沿、提倡创新”为建设思路,探索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引导教学,转变史学观念,弓l入科研机制,提高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前沿意识。曾任教和学习的知名系友有:顾颇刚、
林惠祥、
郑德坤、谷霏光、
傅衣凌、
韩国磐、
林甘泉、陈春声、
李伯重、孙亚夫、叶双瑜、杨锦麟等。
哲学系
厦门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2年,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学术传统,先后有
张颐、
朱谦之、
邓以蛰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任教。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哲学系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的哲学教学与研究重镇。
哲学系现有本科哲学专业。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获批设立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涵盖八个二级学科专业,包括: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宗教学、
逻辑学、
伦理学、美学。哲学系实行系、所、中心合一的管理体制,拥有哲学研究所、
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佛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8人、讲师(助理教授)12人,教师中绝大多数有博士学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哲学系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50多顶,出版专著、教材2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获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
中国图书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导论、
逻辑学、
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现代西方哲学、
知识论、
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概论、宗教学概论、社会科学哲学导论、自然科学发展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还开设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
政治经济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
哲学专业培养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党政与新闻宣传工作、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同时也为党政部门和工商企业界输送富有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本科毕业生可免试或通过考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或到各级党政部门、文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管理、文秘和其他工作,或到高等院校从事哲学或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可到工商企业从事管理、策划、文秘、公关、营销等工作。
哲学系的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他们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许多是我国中央机关和地方的中高级领导干部,有许多成为了工商界精英。著名学者、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俞可平,
清华大学副校长
谢维和,
厦门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潘世墨,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建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等都是厦大哲学系毕业生。我们真诚地欢迎热爱哲学、喜欢
批判性思维、对中西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报考厦门大学哲学系。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是人文学院下设学系之一,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2所招收人类学本科专业的985重点高校之一,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人类学学会就挂靠在厦门大学,秘书处就设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该学科现有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2个教学科研单位,拥有1个
福建省考古人类学重点实验室,1个民族学博士授权点和1个人类学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与历史系合办)。设有1个人类学本科专业,4个硕士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7名,助理教授7名,办公室、资料室人员4名。95%以上的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人类学与
民族学系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博物馆共同组成世界人类学成熟学科所推崇的“系、所、馆三位一体”教学科研体系,属于中国最早,包含人类学研究中心、体质与考古人类学实验室、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人类博物馆现为我国高校最早的专业性人类学博物馆,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专业博物馆名录;人类学研究所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以人类学命名的研究所。
建系以来,已承担了国家级课题近40项(包括4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200余部,论文1000多篇。获得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2009年2月,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二轮第二批学科评估工作的结果,我系学科排名(一级学科
民族学)列属全国前4名,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中国人类学教育重镇,其中在
畲族、
高山族研究及
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应用及实用人类学等多个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该学科的学生就业率(包括研究生)接近100%,在2014人文学院诸学科就业率排名中列第一位。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58名(教授42名,副教授67名,助理教授49名),其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
陈支平、
周宁),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周宁、
朱菁),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7人,教育部人文社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在职教师总数的69%,具有博士学位者占全院教师总数的91%。
先后有
刘再复、杨锦麟、陈春声、许又声、
俞可平等各界人士毕业于此,
鲁迅、
林语堂、
顾颉刚、
汤用彤、张星、
罗常培、施蛰存、
邓以蛰、
张颐、
林庚曾在此执教,
林惠祥、
傅衣凌、
郑朝宗、
郑学檬、
韩国磐、
陈诗启、
易中天长期任教于此。
学科体系
学院设置有: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戏剧影视文学、
历史学、
考古学、哲学、人类学7个本科专业。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1个国家教学团队;11个
福建省重点学科和5个福建省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多个校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
为了积极落实
厦门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实现
人文科学概论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学院先后与
特拉华大学、
华沙大学、波兰
弗罗茨瓦夫大学、日本鸟取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高雄师范大学、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等知名高校就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学科共建等方面签订框架协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质性合作。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展本科“2+2”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此外,学院不断加快对外探索的步伐,截至目前,学院已与
普渡大学、日本玉大学、
西悉尼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确立了合作意向。
人文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623人,其中本科生832人、硕士生468人、博士生323人。人文学院一直以“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人文精英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自2013年起,本科生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注重文史哲基础知识学习与学科的综合交叉,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力图培养和造就具有宽厚扎实的
人文科学概论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志向远大、真诚热情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校园环境
校园活动
由人文学院主持创办的“人文论坛”系列讲座,由本院专长教授主讲,面向全校,是提高
厦门大学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学术平台,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社团更是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彩。人文学院学生社团有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
厦门大学矜秋文化文学社、厦门大学采贝文学社、
厦门大学南强话剧社、厦门大学史韵学社、厦门大学哲海潮学社、学生影评协会、演讲协会等社团。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