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良
罗炳良
罗炳良,男,1963年8月生于河北省定兴县,是一位历史学博士。他现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还担任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以及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个人简介
罗炳良,现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特邀理事、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理事。著有《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传统史学理论的终结与嬗变——章学诚史学的理论价值》三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罗炳良教授于2016年2月10日去世
个人成果
《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2月;
南宋史学史》(南宋史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宋史瞥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探索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文史通义(全二册)》(罗炳良校注)   ,中华书局,2012年12月
章实斋与邵二云》   ,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
科研项目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世纪中原地区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1项。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8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1项。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等5项。
主要著作介绍
本书《孟子解说》的编著,是以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吸收多家研究成果加以阐发,行文生动活泼。全书还配有数十幅精美插图。
《墨子解说》
本书的编写,以清人孙诒让的《墨子闲》为解说底本,同时还参考了王驾吾所著的《墨子校释》和吴龙辉等人的《墨子白话今译》。
本书对《墨子》这本厚重地反映中国古典哲学的大书给予了深刻、充分地解读。《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
本书在目前史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上有所进展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对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本书全面考量乾嘉历史考证学派的学术成果,大力加强过去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正确看待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功过,恰当评价历史考证学派的贡献。本书恰当处理乾嘉历史考证学与乾嘉历史学、乾嘉考据学的关系,避免混为一谈。本书运用以史实为依据,从逻辑上建构和表达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体系的研究方法,楬乾嘉历史考证学派在考史理念、考据成果、历史撰述和文献整理各方面的成就。
《中国史学史(第五卷):明清时期》
本卷论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史学,其断限是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登极,正式建立明皇朝起,到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这是中原地区史学发展的第五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学逐渐发生嬗变的时期。历史上,一般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历史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标志,但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一些旧的学术特点在此之后仍有延续,因此,为了撰述上的方便,本卷的有些内容,难免会涉及1840年以后。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期。这种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在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发地影响到这时期的史学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六经皆史”的观点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并逐渐被学者所认同。
《林则徐 四洲志》
本书简要叙述了世界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同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称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孙中山 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为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启发与唤醒全社会的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而撰写的重要著作。本书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组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建立新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规划,描绘出一幅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它不但是孙中山社会主义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同时也是中原地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尝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文史通义(全二册)》
文史通义》是清代浙东学派史家章学诚的代表作。该书理论内涵涉及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编学理论、史学批评方法论等领域中的许多问题,最显著的特点是阐明史学家法和为史之意,辨析各种史书体裁义例,抨击治学各分域的积弊,宣扬史学经世致用的价值。同时章学诚还把校学也纳入历史学的大范畴。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章学诚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其史学的某些理论是带有全面总结性的成果,达到了传统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是中原地区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本书是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中的一本。由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史通义》研究学者罗炳良教授完成,并配有注解和翻译,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是关于章学诚邵晋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两人的历史学贡献展开论述。章学诚与邵晋涵代表清代两种不同的史学研究方向与理念,本书通过研究两人治学的方法与成绩的不同,主要试图回答清代史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邵晋涵与章学诚作为同时代的人物,为何两人健在时以邵晋涵为权威,而两人死后百年,又以章学诚为主流,这种学术评价的变化原因何在?
参考资料
乾嘉史学再认识.光明网.2024-03-19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科研项目
主要著作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