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为农历庚子年,
俄罗斯帝国入侵黑龙江制造的“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瑷珲城火烧案”,被史学家统称为“庚子俄难”。
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
瑷珲条约》和《
北京条约》夺取中国黑龙江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但清政府保留了江东六十四屯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
布拉戈维申斯克等地也有较多华侨居住。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趁机入侵
东北地区,意图攫取更多权益。1900年7月16日,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突然封锁黑龙江,扣留全部船只,不许中国居民过江。当晚,俄军在海兰泡全城搜捕中国居民,并将他们驱往
黑龙江省边。7月17日至7月21日,俄军对中国居民展开屠杀。除了80余人游到对岸被救外,遭到杀害的中国同胞有五千多人。
俄军在制造
海兰泡惨案的同时,对江东六十四屯也进行了烧杀,各屯房屋被焚毁一空,未来得及过江逃生的屯民2000余人遇难。据不完全统计,被
俄罗斯帝国抢掠的财产共约五、六十万
俄罗斯卢布。1900年8月4日,一万多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分水陆三路地扑向瑷珲城。城中三千守军抵抗七个小时,最终战死三百余人,之后撤退。俄军占领瑷珲城后,抢掠、奸淫、杀戮,数千中国居民被活活烧死,瑷珲城沦为一片废墟。
尽管沙俄政府封锁大屠杀的消息,但其暴行仍传遍
俄罗斯和
欧洲,激起了国际无产阶级愤慨,西方各国也因不满沙俄独占
东北地区而揭露谴责此事。为平息舆论,沙俄政府成立地方官员军事法庭,把罪责推给部分地方官员。
瑷珲历史陈列馆陈列有
布拉戈维申斯克半景画,俄军使用的枪、刀,以及俄军屠杀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居民的照片。
事件背景
在明朝之前,中俄两国并不接壤。16世纪后期起,
俄罗斯帝国开始向
西伯利亚地区和
俄罗斯远东地区扩张,17世纪中叶侵至
黑龙江省流域。1658年(
顺治十五年),沙俄在
石勒喀河修筑
尼布楚城,1666年(
康熙帝五年)又构筑了雅克萨要塞。1685年,康熙帝平三藩后,派兵收复雅克萨,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投降后再度卷土重来。1686年,康熙再次派军击败俄军,迫使沙皇政府求和。1689年,双方在尼布楚签订《
尼布楚条约》,
中原地区收复黑龙江以北至外兴安岭范围内的大片领土。
1858年(
咸丰八年),清朝
黑龙江将军辖区爱新觉罗·奕山在俄军炮舰的威逼之下,签订了《
瑷珲条约》。此条约致使中国失去了
黑龙江省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使得《尼布楚条约》被彻底推翻。《瑷珲条约》签订后,
俄罗斯帝国加速向黑龙江左岸移民,初期以
哥萨克骑兵与退役士兵为主,平民迁移不足。因移民依赖远程运粮,成本高且不便,沙俄于是利用邻近的六十四屯中国居民作为粮食与服务供应地。因此,沙俄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六十四屯中国人继续居住,以满足其经济需求。
清朝政府起初不肯认定《瑷珲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然而在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却只能俯首允诺。这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让
中原地区被割占的领土达百万平方公里。19世纪80年代以后,
俄罗斯帝国在
远东推行“
俄罗斯化”政策,致使大量俄国移民涌至远东。其中军队人员比例缩小,农民比例增加。随着农民数量的增多,对土地的需求相应增加。阿穆尔省虽然拥有约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其中大部分区域是不适宜耕种的森林、莽野以及沼泽地带。而由中国居民历经几代人辛勤开发六十四屯,便成为了俄国觊觎的目标。
19世纪90年代,随着
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沙俄向远东移民的数量成倍增加,致使六十四屯中国居民的处境更加不利。1894年,
俄罗斯官员马丘宁提出了《关于居住在黑龙江左岸的汉人和满人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推翻了《
瑷珲条约》和《
中俄北京条约》中关于中国政府对六十四屯居民管辖权的规定。他认为应当对六十四屯居民进行登记,使他们服从俄国的法律,并让他们缴纳人头税和土地税。
马丘宁理论出笼前后,
俄罗斯帝国当局加紧采取行动。1893年,
俄罗斯帝国官兵在补丁屯捣毁酒铺30多家,造成直接损失3百多万。1898年,沙俄官兵在江东六十四屯调查户口、房屋产业及六畜数目,企图实践马丘宁向中国居民予以征税的理论。为维护此地中国居民的合法权益,中国军队派兵渡过
黑龙江省保护旗屯。俄方反诬中国官兵越界,声称其有违约章,强行扣留中方三十余杆枪支。此后,经过双方多次交涉,中方才得以将被扣留的枪支索还。
1900年
东北地区义和团运动爆发后,
俄罗斯帝国外贝加尔军队不断经
布拉戈维申斯克乘
轮船下驶。同年6月17日,
八国联军攻占了中国的
大沽口炮台遗址,沙皇
尼古拉二世又以保护
中东铁路为名出兵17万,分六路准备入侵中国的东北。7月8日,沙俄阿穆尔
总督曾照会
黑龙江将军辖区寿山称,海兰泡有数千俄兵,打算取道
黑河市、
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到
哈尔滨市保护铁路。这一要求遭到黑龙江将军寿山的拒绝。7月11日,寿山将军又紧急电令北路全军
翼长凤翔,如遇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非法越境,立即迎击。7月15日下午3时,海兰泡俄军以游泳为名偷袭大黑河屯,清军开枪阻击,致使俄军损伤过半。随后,俄军从
布拉戈维申斯克开枪射击并出动
铁甲舰支援,清军被迫还击,双方交火两个多小时。
事件发生地
海兰泡原名孟家屯,原本是中国的居民村,地处
黑龙江省左岸与精奇里江汇合处附近,在
黑河市对岸。1858年(
咸丰八年),海兰泡被
俄罗斯帝国依据《
瑷珲条约》侵占,并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此后成为阿穆尔省首府。在惨案发生之前,这里有一万余名华侨,他们从事着农业、工商业等活动。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口以南至
孙吴县霍尔莫勒津屯,其长度约为一百五十里,宽度约八十里,因历史上曾出现六十四个村屯而得名。《瑗珲条约》中明确规定其归
中原地区政府管辖,中国居民有永久居住权。这里居住着满、汉、
达斡尔族等民族,人口共3万多人,土地面积有153万亩。这块土地处于
冲积平原地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农牧发达,再加上这里湖泊众多,水源充足,很适合粮食的生产。
黑河市(今黑河市),位于
黑龙江省西岸,与俄国
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
事件经过
海兰泡惨案
1900年7月16日下午2点左右,阿穆尔边省军政长官格里布斯基下令禁止中国人渡江,并将全部渡船扣留在黑龙江左岸一边,派
哥萨克骑兵警戒渡口并驱散准备渡江的中国人。下午6点后,中俄双方隔江炮击约1小时。此次俄方的反应迅速,而且规模大,10门野炮同时开火,并且伴有步枪射击。这次双方的炮击正巧发生在布拉戈维申斯克
俄罗斯驻军外出进行夏季宿营之际。对于中国而言,这依旧是如以往一样的警示性回应。然而对于俄方来说,这却是在对左岸中国居民动手之前的最后一次战略铺垫。
下午7点左右,俄地方当局宣布开始搜捕中国人。此时距禁止渡江仅有5个小时。格里布斯基称因市民要求驱逐中国人而下令搜捕。真枪实弹的
哥萨克骑兵和义勇兵闯进中国人的居住和营业场所,将男女老少全部押走。与此同时,格里布斯基向野营部队发出返回的电报。对俄国男性市民不论老幼,皆分发枪支弹药,在留守部队的指挥下部署于江岸,以阻击清兵登陆。另外,还加强了野炮阵地,并向上、下游地区派出尖兵,侦察敌人动向。当天,除了在城内搜捕中国人之外,哥萨克骑兵还从城郊约48公里范围内的乡村、山里、树林里搜捕到大约1500名已经逃出城市的中国人。哥萨克兵挥舞着皮鞭抽打、驱赶他们,强迫他们前往警察局。
全天,从城内、城外被搜捕到的中国人开始集中在布城警察局。保守估计大约有3000至3500人。由于警察局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人,所以在当天晚上把这些中国人押送至结雅河边的莫尔金锯木厂里。突然将这么多人拘押在一起,其混乱程度难以形容。晚上,不但没有释放他们,反而加强了戒备。到了午夜,混乱程度愈发严重,并且从各处传来枪声和吆喝声。因为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早已下令,对逃跑者可以格杀勿论。此夜被击毙者有五六十人,且大多是年轻男子。
7月17日,以市民担忧在如此危险的时刻有如此大量的中国人涌入
布拉戈维申斯克为借口,警察局依据格里布斯基的命令,将所有被关押的中国人驱赶到自此偏西约4公里的上布拉戈维申斯克,并谎称会用船将他们运至对岸。
俄罗斯帝国军警把中国人分批驱赶到
黑龙江省边,许多掉队的老弱病残惨遭杀害。人们来到江边,却看不到一只渡船,只有滔滔的江水。沙俄军警用鞭抽、刀砍、枪击,驱赶人群过江,他们甚至把中国人的发辫绑在一起,连成一串,然后往江里赶。下水的被汹涌的江水吞没。或者遭到枪杀,不肯下水的在岸边被残杀。
7月18日、19日,沙俄军警又从
布拉戈维申斯克押送来第二批、第三批中国人,人数分别为84人、170人。这两批人的命运基本重蹈了第一批的覆辙。7月21日,最末一批即第四批中国人又向他们同胞死去的地点出发,人数为66人。当这批人到达渡江地点时,他们主动跃进水里。最先游到对岸的中国人推过来一条船和一块木板,使得大多数同胞获救,不到一半的人被淹死了。这场大屠杀从7月17日一直持续到7月21日。除了80余人游过对岸被救外,惨遭杀害的
中原地区同胞有五千多人。7月22日,阿穆尔边省当局宣布,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中国人被全部“肃清”了。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900年7月17日,沙俄阿穆尔边省当局在对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中国居民进行搜捕和屠杀之际,还派遣一支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渡过精奇里江,扑向江东六十四屯。俄兵驱赶各屯居民聚集于一大屋中,随后点燃房屋,仅有极少人能够逃脱被烧死的命运。俄兵又沿着屯子放火,将中国居民的房屋全部烧毁。
为打击俄兵的嚣张气焰并为保护中国居民争取渡江时间,
黑龙江省副都统北路
翼长凤翔派遣
新建陆军中路统领王良臣、炮队营官张震、左路统领富尼雅翰、瑗珲制兵营官德保,各自带领队伍,组成300余人的
特别行动队,于7月18日五更偷渡黑龙江,伏击俄军巡逻队。随后分兵两路,截断援兵与包抄后路。辰时在精奇里江口布尔多屯,中俄双方展开
白刃战。在中国官兵与六十四屯居民的配合下,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败退。中国军队焚毁俄弹药库后,申时撤回右岸。
中国军队出动
北洋水师和商人船只,昼夜接渡,使屯民5000余人在俄军大队到来之前安全过江。此后,俄军即对江东六十四屯进行烧杀,各屯房屋被焚毁一空,未来得及过江逃生的屯民2000余人遇难。据不完全统计,被
俄罗斯帝国抢掠的财产共约五、六十万
俄罗斯卢布。
瑷珲城火烧案
1900年8月4日,一万多俄军分水陆三路地扑向瑷珲城。城中三千守军抵抗七个小时,最终战死三百余人,之后撤退。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占领瑷珲城后,大肆抢掠,奸淫妇女、杀戮百姓,数千中国居民被活活烧死,瑷珲城沦为一片废墟。
事件结果
遇难人数
关于庚子俄难中的遇难人数,不同史料的记载存在差异。在国外著作中,认为
海兰泡惨案遇难者约为3000人左右。比如马洛泽莫夫在《一八八一——一九〇四年俄国的远东政策》中记载为3000人;多伊奇在《在西伯利亚十六年》中记载为10000到15000人;维列
沙金在《满洲旅行记(一九〇〇年——一九〇二年)》的记载为3000或10000人;基尔赫涅尔在《围困布拉戈维申斯克和占领瑷浑》中虽只承认7月17日屠杀3000到3500人,但也指出17日至22日仍在搜捕中国人并送去“渡江”;伦森在《俄中战争》的记载为不到4000人;雨拉在《俄中帝国》指出在
布拉戈维申斯克有4800名中国人被淹死在
黑龙江省。
中国方面,署理
黑龙江将军辖区寿山奏报的海兰泡遇难人数为5000多人;吉林将军
郭布罗·长顺呈报的海兰泡遇难人数为5000至6000人;1909年7月22日,黑龙江
巡抚周树模在外务部呈文中指出江东六十四屯遇难者人数为七千余人。
财产损失
江东六十四屯中国人遗留的财产,均被俄当地政府没收,或被私人抢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遗留的约450.5万公斤粮食被地方当局全部没收。对于中国人未收割的庄稼,地方当局专门成立委员会处理,一开始让当地
俄罗斯农民去收割,并允许他们将收获的三分之一归自己所有,后来因人们不满而取消该规定,改为允许包括俄国新移民在内的所有志愿者去收割,收获物由参与者和地方当局对半分成,地方当局借此获得了21683
俄罗斯卢布的纯利润。这些没收的粮食加上收割者上交的新粮,能够满足当地(除军区和
金矿外)全年的需求。
失去主人的家畜家禽被俄国村民捕获,其中1185头牛和540匹马被交给军事长官,其余被捕获者侵占。大量的猪被捕获后,当局不仅给予经济奖励,还颁发特别狩猎证书。此外,许多收割机、捆禾机、脱粒机和犁等也被当作战利品拿走。按当时比值计算,江东六十四屯的损失不少于150-160万卢布,再加上不少于100万卢布的
布拉戈维申斯克损失,这两处的财产损失总计约250-260万卢布。
事件影响
尽管
俄罗斯帝国政府封锁了海兰泡大屠杀的消息,试图蒙骗几位驻海兰泡的外国记者,然而,沙俄的暴行依旧传遍了
俄罗斯,乃至整个
欧洲,并激起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愤慨。当时正侨居
慕尼黑的列宁听到这一消息后,在当年出版的《
火星报》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的战争》一文,斥责沙俄侵略者“杀人放火,将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
黑龙江省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列宁指出:“沙皇专制政府这一次也和往常一样,暴露出自己是甘愿充当资本家大亨和贵族的奴才的昏官的政府。”西方各国出于对
俄罗斯帝国独占
东北地区的不满立场,也对这一事件给予了揭露和谴责。
事件调查
1901年5月,为了平息舆论,沙俄政府成立了地方官员军事法庭”,将罪责推卸到几个地方官员身上。格里布斯基将军被认为应对驱逐问题处理不当负责,但是鉴于他过去的功劳,仅仅将他调到总参谋部。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军事司令官被判处监禁三个月,随后撤销职务。实际负责过河工作的警察局副局长被判处监禁三个月。而对于所有其他的控诉,则一律不再受理。
事件后续
后续入侵东北的行动
1900年8月12日,
俄罗斯颁布“条例”,宣布占领的整个满洲地区不再受中国管辖,完全置于俄国权力与法律之下。8月14日,阿穆尔边省军政长官格里布斯基把黑河屯和瑗珲城分别改称为“伊利亚哨所”和“玛丽娅·玛格达丽娜哨所”,还带领官员、军队以及宗教人士在黑河屯的废墟上举行感恩仪式。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瑗珲站稳脚跟后,迅速向
齐齐哈尔市发起进攻。中国官兵浴血奋战,给俄军造成重创,但由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且武器落后,只能节节败退。8月28日,齐齐哈尔被俄军占领。随后,俄军相继占领
宁古塔、
吉林省、
辽阳市等地。同年10月1日,俄军占领
沈阳市(今沈阳),31日又占领
锦州市。至此,
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均被俄军占领。
江东六十四屯问题
俄罗斯帝国强占江东六十四屯后宣称,江东六十四屯及
黑龙江省右岸这片土地,归
俄罗斯当局管辖,离开河岸的中国居民不准重返,土地交俄国殖民者专用。1902年,中俄两国签订《
交收东三省条约》,
黑龙江将军辖区、
黑河市副都统据约与沙俄阿穆尔当局进行了多次交涉,要求撤兵还地。1907年,沙俄军队撤走,瑷珲城得以收复并重建。同年,东三省总督
徐世昌、黑龙江
巡抚程德全曾先后照会沙俄阿穆尔当局,要求沙俄政府交还“江东六十四屯”地区。1908年,瑷珲副都统
姚福升再次照会
俄罗斯帝国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局。根据《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交收东三省条约》要求沙俄政府交还“江东六十四屯”。俄方以该地归俄属,原中国居民已离开为由,拒绝交还。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府曾于1919、1920、1923年三次对华发表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代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23年10月,
黑龙江省议员,原瑷珲学校校长陈连悦趁着苏联政府着手解决中俄悬案之机,要求苏联政府归还江东六十四屯。1924年5月31日,中国和苏维埃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该协定表明中国政府与前
俄罗斯帝国订立的一切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以及合同等全部废止。同时规定在双方商定的会议上“重新划定彼此疆界,在疆界未划定前,允许维持现行疆界”。1926年,中苏两国举行会谈,商议重新划界等问题,准备订立新约。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整个中华民国时期,江东六十四屯领土问题都未得到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苏两国的特殊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触及领土问题。中苏关系恶化后,中方于1969年表示在考虑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且不要求收回
俄罗斯帝国依据不平等条约割占的领土。2001年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俄罗斯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互不存在领土要求。2004年,中俄在北京签署《中俄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此协定标志着中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虽然条约没有明确提及江东六十四屯问题,但从条约的划界描述来看,
中原地区未能收回这片被沙俄强占的土地。
事件评价
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
黑龙江省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这就是所谓
俄罗斯“文明传播者使命”在
远东的新成功。(列宁评)
这是阿穆尔河有史以来没有过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悲剧、大罪行。(日本间谍
石光真清评)
黑龙江悲剧是俄国人避而不谈的话题。(
俄罗斯的某位将军评)
事件纪念
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它坐落于
东北地区边陲、黑龙江中游右岸,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瑷珲新城遗址之内。这是
中原地区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该馆的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
黑河市”,展示了
布拉戈维申斯克半景画,瑷珲军民抗俄时使用的带有“
吉林省”字样的子弹、
长矛等一级文物,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使用的枪、刀,以及屠杀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居民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