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кая мова,Belarusian language)是白俄罗斯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
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的语言。
白俄罗斯主要分布于白俄罗斯、俄罗斯、
乌克兰、
波兰、
捷克及立陶宛部分地区,截止2023年,白俄罗斯语在白俄罗斯的使用人口670余万,世界各地的使用人口总计超过800万。不少语言学家认为,白俄罗斯语在乌克兰语与
俄语之间,尤与俄语相近可以互通,因此有人把它视为俄语的一种方言。
关于白俄罗斯语的起源时间,最古的文献可追溯至13-14世纪。在
立陶宛大公国时期,白俄罗斯语曾是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在1696年被明令禁止作为官方语言使用。19世纪,以大众口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对白俄罗斯语的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月革命后,白俄罗斯语获得了官方地位。 白俄罗斯语分为西南方言和东北方言,标准语以西南方言的中央次方言为基础形成,共有39个
音位,包括5个
元音和34个
辅音。
虽然白俄罗斯语是白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但
俄语的流通度最高。根据白俄罗斯政府的2009年的一个研究结果,72%的白俄罗斯人使用俄语作为家庭语言,而白俄罗斯语被广泛使用的仅占11.9%,大约29.4%的白俄罗斯人能熟练使用白俄罗斯语,而52.5%只能阅读和说白俄罗斯语。
使用主体
白俄罗斯语 (Belarusian)是白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与俄语一起运用于国内外,主要在俄罗斯、
乌克兰以及
波兰使用,1999年白俄罗斯人口普查中,白俄罗斯语被公示为一种大约368.6万白俄罗斯公民(总人口的36.7%)的“家中使用语言”。大约 698.4万(85.6%)的白罗斯人认为它是他们的“语”。有其他来源认为“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在
白俄罗斯有671.5万,在所有国家中有908.1万人。
形成探源
古俄语主导的多语言时期(公元9-16世纪)
公元9世纪末,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土地属于
基辅罗斯公国,此时该公国主要生活着由德列戈维奇人、克里维奇人和拉季米奇人构成的东斯拉夫部落,他们的口头用语是东斯拉夫语。此外,还有一部分亚特维亚人和奥克斯特人定居于此,他们的日常语言为波罗的海语,所以当时的白俄罗斯是东斯拉夫语和波罗的海语双语共存。
公元10世纪初,东斯拉夫部落中 80%以上的人口迁移到第聂伯河中部地区的一个小公国,他们将这个地方称作“罗斯”,在此生活的人是“罗斯人”,所说的语言为“罗斯语”。在这里除了罗斯语之外,上世纪存在的东斯拉夫语也较为普及,因为大部分东斯拉夫人信仰东正教,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东正教教堂,而教堂中说东斯拉夫语的信徒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所以教堂中主要以东斯拉夫语为主。此时的白俄罗斯呈现出罗斯语和东斯拉夫语共存的局面。
公元12世纪末,西部和西南部的德国人来到了罗斯,他们逐渐占领罗斯的土地,并成立波洛茨克、图罗夫—平斯克等公国。德国的入侵潜移默化影响罗斯的语言,罗斯本身带有的部落名称逐渐消失,整个罗斯处于比较混乱的时期。公元13世纪上半叶,白俄罗斯语这一语言开始出现,白俄罗斯语的出现为后来该语言的普及奠定了基础。1240年,
钦察汗国攻占了
基辅罗斯公国,并将基辅罗斯变成一片废墟。当时,图罗夫—平斯克和波洛茨克大公国是唯一不受金帐汗国统治的
白俄罗斯土地,后来,图罗夫—平斯克公国的维连斯基公爵带领他的属下逃到波洛茨克,并开始抢占波洛茨克公国周边的土地,这片土地后来成为立陶宛、罗斯和萨莫吉提亚大公国,其国民几乎都说古
俄语,由此出现古俄语的日渐普及。
13世纪中期,白俄罗斯的土地被划分成十二个公国,
第聂伯河以东的领土属于斯摩棱斯克公国和切尔尼戈夫公国;西部的波列西耶和布列斯特地区则属于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公国。古俄语是这些公国的主要用语,所以当时仍然是古俄语盛行的局面。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期,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出现过东斯拉夫语、波罗的海语、罗斯语、白俄罗斯语、古俄语等多种语言,但总体以古俄语居主导位置。
1323年,立陶宛的首都迁到了
维尔纽斯,此时白俄罗斯语暂时被定为
立陶宛大公国的官方用语。1462 年,白俄罗斯、
乌克兰北部和中部以及俄罗斯的部分领土并入到立陶宛。由于古俄语在白俄罗斯已经存在很长的时间,所以在领土合并之后,古俄语成为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用语。公元15至16世纪,延续了公元13世纪的语言传统,古
俄语仍然是白俄罗斯民众的首选用语,是政府机构、文化教育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首选语言,此外,在地方部门的书面信函当中也开始使用古俄语。尽管古俄语在当时已经广泛普及,但是生活在白俄罗斯
西北的居民仍保留他们的传统,即使用波罗的海语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16世纪末,
白俄罗斯的土地上形成古俄语、东斯拉夫语双语共存的局面,古俄语是大众普及用语,东斯拉夫语则出现在教堂的礼拜仪式上和有关教堂文化及习俗的书籍中,与此同时,
天主教、拉丁语和拉丁文化、
波兰语和波兰文化也在
立陶宛大公国的土地上得以传播和普及,也为16世纪之后语言的波兰语化奠定了基础。
波兰语和俄语共存时期(公元16-18世纪)
1569年,
波兰公国和立陶宛公国签署了卢布林条约,两个公国从此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此时形成波兰语与白俄罗斯语共存的局面。在两国合并前的很长时间内,白俄罗斯语曾是立陶宛大公国的通用语言,两国合并后波兰语开始逐渐被用于公文处理、文学作品和政府机构等领域,由此导致白俄罗斯语地位的迅速下降。自公元16世纪开始,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开始普及
波兰语,波兰语渐渐取缔白俄罗斯语的地位,成为最主要的交流用语。不仅在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在白俄罗斯的贵族间也开始流行波兰语,从此,波兰语代替古俄语,成为
立陶宛大公国的常用语言,于是,语言趋势逐渐转向了波兰语化。
波兰语和
天主教化是相辅相成的,在当时白俄罗斯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天主教教堂,这也成为波兰语得以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波兰语普及的同时仍有一些人习惯使用古俄语于是形成了波兰—古俄共存现象,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当中,例如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不仅使用古俄语,也会使用波兰语。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说
波兰语,少部分人说古俄语,在政府机构,大多数文件、信函使用波兰语撰写,仅有一小部分是古俄语。
古俄、
波兰双语的普及导致白俄罗斯语慢慢没落,首先,由于白俄罗斯的领土被归入到
立陶宛大公国,其主权受到了制约,因此白俄罗斯无权决定使用何种语言,白俄罗斯语的民族地位也自然随之下降;其次,波兰语和古
俄语在当时
俄罗斯帝国学者和
白俄罗斯激进主义者中很流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使用这两种语言,而不是白俄罗斯语,因此白俄罗斯语受到忽视,被使用的概率大幅度降低。
应该指出,尽管
波兰语变得大众化,但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立陶宛贵族对波兰语却十分抵制,于是他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古俄语在立陶宛大公国的地位,例如:1566 年,在《大公国规约》中增加了一项特殊条款,强调古俄语和波兰语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以保证古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权利。正如茹拉夫斯基所说的:“这并不是为了证明古
俄语的语言功能有多么丰富,只是不希望古俄语受到波兰语的影响,从而确保其官方语言的地位”。
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成立了东正教城市协会,该协会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反对
天主教化和波兰化,协会的中心为
布列斯特、莫吉列夫、
平斯克、
斯卢茨克等地区。此外,在布列斯特还创办了一所小学,该小学教授三种语言,分别是教会斯拉夫语、古俄语和
希腊语。教会斯拉夫语的使用者是信仰东正教的教徒,其中有很多作家,他们出版了一些关于教会斯拉夫语的语法书籍,教会斯拉夫语在使用方面往往受到古
俄语的明显压制。古俄语是民众的日常语言,也是学校的基本授课语言。希腊语主要是被东正教神职人员用于教堂礼拜仪式,但使用频率实际上远低于教会斯拉夫语和拉丁语。
在公元17世纪初期,西北地区的一些古俄语已经完全抽离了
俄罗斯帝国、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及乌克兰等一些公国的语言体系,它可以被当成一种全新独特的语言,称其为现代俄语,现代俄语从此慢慢取代古俄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之后大量沙俄和立陶宛贵族逐渐
天主教化并脱离
俄语,在这之后,俄语日益弱化,与国家的母语语言体系开始脱节。1696 年禁止使用俄语处理公务,到了公元18世纪,俄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已经相当低。与俄语弱化正相反的是波兰语的作用及功能得到不断强化,而且同时还存在着拉丁语,它主要用于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的科学和文化领域,有时也会出现在法律诉讼中。但是从整体上看,拉丁语只是一时兴起,在
白俄罗斯的语言体系中并没有留下特别重要的痕迹。
在之后白俄罗斯的领域中,虽然波兰语是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最主要的书面语言,常用于中央和地方的公文处理、科学文化、政府机构等领域,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大多数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仍首选
俄语,从普及程度来看,波兰语只能占第二位。综上,在公元16到18世纪期间,由于
波兰语和俄语的相互借用以及这两种语言的相近性,形成俄—波双语共存的语言局面。
白俄罗斯语逐渐形成时期(公元18-20世纪)
在18世纪晚期
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的领土骤然减少,首先是1772年,波洛茨克、维捷布斯特、莫吉廖夫和戈梅利等地区被归入到
俄罗斯帝国;其次是1793年,
明斯克地区和东部的波列西耶地区也被归入到沙俄;最后是1795年,
维尔纽斯、
格罗德诺、
布列斯特等地区脱离了波兰,归入到
普鲁士王国。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的很多土地都渐渐归于沙俄的管辖范围内,由于土地重新归入的问题,
俄罗斯当局自然要面临新土地上人口和语言管理等问题。1803年之前,沙俄当局针对国家的语言状况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1803年之后,沙俄当局进行了教育改革,改革的带头人是波兰爱国人士亚当王子,其目的在于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使用波兰语授课,实施改革的区域包括
立陶宛大公国公国、
白俄罗斯和
乌克兰右岸等地。这次改革使
俄罗斯帝国意识到波兰语才是最主要的教学语言,应该积极扩大波兰语的使用范围,同时缩减
俄语,只能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教授俄语。
1807年,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的部分土地被归入到
普鲁士王国的管辖范围内,然后在法国的庇护下成立了
华沙大公国。之后,在俄罗斯的保护伞下,一些白俄罗斯贵族和波兰知识分子以沙俄为保护伞意图重新建立波兰—立陶宛联合大公国,但是在
拿破仑·波拿巴战败后,这一想法也随之幻灭。1815年,根据维也纳国会的决议,华沙公国绝大部分地区归入到沙俄,此次土地的重新归入为之后语言政策的
白俄罗斯化打下了基础。
19世纪上半叶,
波兰语成为白俄罗斯文学创作领域的主要用语,其中白俄罗斯作家和诗人所创作的作品是波兰语在文学领域的首次尝试。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波兰语实际上是白俄罗斯唯一的文学和书面用语,但是从19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波兰语逐渐被
俄语标准语所取代。自1863年波兰起义之后白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便停滞不前,当时大多数人对白俄罗斯语的社会前景持怀疑态度,正如白俄罗斯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别索诺夫(П.А.Бессонов)所说的:“白俄罗斯民间口头用语永远不会成为官方语言和文学用语。”到19世纪末期,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标准语基本上成为大多数居民的习惯用语。
1905年,
白俄罗斯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趁着革命爆发之际极力发展白俄罗斯语,于是,白俄罗斯语开始陆续出现在
出版物中。从1901年至1916年,使用白俄罗斯语出版的书籍共计245本,而在1860年之前出版白俄罗斯语书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当时白俄政府只允许使用
波兰语来印刷和出版书籍,由此可见,在20世纪初期,
语言政策已经开始呈现出白俄罗斯化的趋势。
白俄罗斯语大力普及时期(20世纪初期)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5年夏天德国向东发起进攻,
白俄罗斯居民便开始转移至毗邻的沙俄,白俄罗斯民族文化活动也进入了暂停的阶段。之后,德国和立陶宛一起占领了白俄罗斯三分之一的土地,尽管土地被占领,但是白俄罗斯一些知识分子利用此次德国进攻的时机开始发展白俄罗斯语,因此,白俄罗斯语在大众传媒、教育、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并陆续出版了大量用白俄罗斯语印刷的报纸和杂志,甚至在立陶宛地区还开设了100多所教授白俄罗斯语的学校。
1919年,白俄罗斯共和国正式宣布建立。1922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经过一连串的革命斗争,最终走向灭亡,之后苏维埃俄国、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苏联四个加盟共和国共同创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为苏联。此时白俄罗斯境内的语言状况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即白俄罗斯化和俄罗斯化。
实际上从1920年起白俄罗斯已经开始实施白俄罗斯化的
语言政策,此后的几年里白俄罗斯语逐渐得到普及:在政治领域,要求国家、各级政府及各类政治机关、政治团体、政治党派的工作人员在熟练掌握
俄语的同时也应该具备流利说白俄罗斯语的能力;在文化领域,积极鼓励白俄罗斯的诗人和作家使用白俄罗斯语进行文学创作,大量出版白俄罗斯语的文章、期刊和书籍;在教育领域,截至1926年在
白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多所使用白俄罗斯语授课的中小学,并开展多种与白俄罗斯语有关的活动,之后白俄罗斯语也逐渐进入到各类教育机构当中;在日常生活领域,政府鼓励大家多说白俄罗斯语,提高白俄罗斯语的使用率。
语言政策的白俄罗斯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顺利实施为日后的反俄罗斯化埋下了伏笔。
白俄罗斯政府在提升白俄罗斯语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考虑到该国语言体系中的其他语言,所以根据1924年颁布的法令,白俄罗斯语、
俄语、
依地语和
波兰语这四种语言在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1926年,在
白俄罗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全国人口普查,从整个人口比重来看,白俄罗斯族占80.6%,犹太族占8.2%,俄罗斯族占7.7%,波兰族占2%,其他民族占1.5%。抛开民族因素,67%的民众认为自己的首选语言是白俄罗斯语,23.5%的民众 — 俄语,7.5%的民众 — 意第绪语,2%的民众 — 波兰语。但是只针对白俄罗斯大城市进行的人口普查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白俄罗斯族占39%,犹太族占40.2%,俄罗斯族占15.6%,其他民族占5.2%,其中仅有19%的人认为白俄罗斯语是自己的首选语言。从这两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白俄罗斯化的
语言政策在大城市里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巩固和完善白俄罗斯化的语言政策,1927年《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第22条中规定:白俄罗斯语已经成为国家
政党、社会职场和法律机构的首要用语。大力开展与白俄罗斯语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鼓励使用白俄罗斯语创办媒体、学校、专科学院和
特殊教育组织等等,除此之外,还将国家、政党、工会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名称全部译成白俄罗斯语。在1926—1927年曾针对学校教学用语做过相关调查,具体数据如下:92%的学生更偏向用白俄罗斯语作为主要的学习用语,4%的学生— 犹太语,2.6%的学生—
波兰语,仅有不到1%的学生将
俄语作为主要的学习用语。该结果表明,白俄罗斯语在当时的教育领域是使用率最高的语言。此外,
白俄罗斯化的
语言政策也影响了毗邻的
苏联地区,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仅在俄罗斯西部的斯摩棱斯克州就创办了99所使用白俄罗斯语授课的中小学。
在苏联成立的几年后,白俄罗斯一直以白俄罗斯化的语言政策居主导地位,白俄罗斯语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自 1930年之后白俄罗斯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开始大幅度降低,俄罗斯化的语言政策逐渐拉开了序幕。
这一时期,白俄罗斯以白俄罗斯语为主,
俄语、犹太语、
波兰语并存。
苏联开始推行俄罗斯化语言政策时期(1933-1989年)
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
苏联开始在各加盟共和国推行俄罗斯化
语言政策,制定强制性措施大力推广俄语。1933年12月,
白俄罗斯化语言政策中止,彻底实施俄罗斯化语言政策。
约瑟夫·斯大林执政后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行政制度,强制推行民族语言文字西里尔化、教学俄语化政策。1938年,联共(布)中央和
苏联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民族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州必须学习俄语》的决议,该决议规定自1938年9月1日起,民族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州必须学习俄语。在20世纪30年代强势推行
俄罗斯化的过程中,白俄罗斯境内白俄罗斯语使用范围减少,
俄语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与此同时,军队语言转用、移民、工业化和
城市化现象都加剧了俄语在
白俄罗斯的传播。
苏德战争时期(1941年一1945年),白俄罗斯失去了大约220万到300万人口。战后经济复苏期间,来自其它共和国的
苏联居民大量迁移到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人口比重发生巨大变化,俄语成为了族际主要交际语言。战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加剧了人员从农村到城市以及地区间的的流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白俄罗斯语部分或全部地流失,这导致了
俄语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现代俄语书写规则的确定,苏联政府启动实施了全面俄语化的政策,俄语教学取代了传统民族语言教学,传统民族语言与文化被排挤出国民基础教育内容。在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语课程被边缘化,白俄罗斯语儿童学习俄语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使用母语进行阅读和书写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后的
语言政策主要是以“提高俄语的语言地位,加强俄语的民族交际手段”为主题不断深化,出版了大量俄语作为母语、第二语言的学习书籍,提高俄语教师的工资。与此同时,白俄罗斯语
出版物大量降低。一系列措施强化了
俄语在白俄罗斯国民语言中的地位,淡化了白俄罗斯语的民族语言地位。此时的白俄罗斯国内存在着一种双言制,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地位。俄语为高变体,多用于教育、工作和文学:白俄罗斯语为低变体,多用于家庭内部。这些措施导致了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淡漠情绪,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下降。这些由
苏联主导的、强横的、专制的
语言政策的实施也造成其内部民族关系的恶化、民族矛盾的加深,从此前的民族融合慢慢走向了民族分裂。
这一时期,
白俄罗斯国内俄罗斯化语言政策盛行,
俄语占首要地位,主要应用于城市;白俄罗斯语被边缘化,主要应用于农村地区。
当代白俄罗斯的再次白俄罗斯化政策(1990-1994年)
受20世纪30年代的高度
中央集权制度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白俄罗斯的
斯拉夫学者们受到了严重的迫害,斯拉夫学被判为是“
种族主义的”,“是为
法西斯主义张目”,白俄罗斯语研究被迫中断,直到50年代末,学术界从斯拉夫学角度研究白俄罗斯语的语言事实才走上正轨,研究人员搜集了大量白俄罗斯语言学和其他斯拉夫语言学材料,出版了一系列白俄罗斯语词典,发表了大量白俄罗斯语和其他斯拉夫语言的比较研究成果,80年代末白俄罗斯开始了“白俄罗斯语的二次复兴”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教育系统中使用白俄罗斯语的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人民认识到,如同所有文明世界,
白俄罗斯应该按照自己的文化语言标准发展教育,目的是鼓励并促进青年一代成为白俄罗斯民族文化价值的积极载体,发挥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所有必要的条件。
1985年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提出加强社会政治生活“
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改革。改革非但没有达到戈尔巴乔夫的预想,反而刺激了由于强制实施
俄罗斯化政策逐渐形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各加盟共和国民族情绪高涨,民族矛盾首先爆发在
语言政策领域。各共和国相继制定本
官话言法,确立主体民族语言的国语地位。面对各加盟共和国的语言“
国有化”运动,
苏联政府于1990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民族语言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和
自治共和国有权利确立共和国的语言法律地位,
俄语为苏联境内的官方语言并处于最高地位。然而该语言法并没有起实质性的效果。1990年1月26日,白俄罗斯通过了《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语言法》,该法律宣布主体民族语言白俄罗斯语为白俄罗斯的国语。规定保障白俄罗斯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运用;国家保护公民所使用的民族语言;国家充分保障公民把俄语作为族际交际语的权利。政府机关为贯彻语言法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计划,包括对劳动者群体开展广泛的解释工作。白俄罗斯语在白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迅速普及。
白俄罗斯的这场语言立法运动为其成为一个独立的
主权国家做了前期准备。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废除1922年加入
苏联时签订的条约,12月19日改名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共和国成立后,中派代表舒什科维奇当选总统,主张“中立化”外交,保持距离的前提下和俄罗斯维持关系。白俄罗斯这个新成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语言地位规划行动。针对白俄罗斯语的地位规划,首先便是推广白俄罗斯语。1991年白俄罗斯政府通过了《白俄罗斯共和国语言法》,为贯彻该法案政府机构采取了开办以白俄罗斯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小学;为其编写白俄罗斯语教材;规定白俄罗斯语为工作语言等一系列旨在扩大白俄罗斯语社会使用功能的措施。1994年3月15日
白俄罗斯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的第十七条规定:白俄罗斯语是白俄罗斯的国语,国家充分保障公民把
俄语作为民族交际语的权利。至此由白俄罗斯政府主导的白俄罗斯语推广运动达到了高潮。虽然通过了一系列立法使白俄罗斯语在社会公共建设、学校教育和行政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然而自1992年以来,白俄罗斯尤其是
明斯克,多次发生教师罢课、市民集会,抗议政府的
语言政策,对政府强势采取的强制性推广措施表示反对,认为推广白俄罗斯语是破坏和阻碍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多数白
俄罗斯人表示维护现有的语言状态,依然使用俄语进行交际。
这一时期,
白俄罗斯政府短暂地推行白俄罗斯化语言政策,行政工作语言、教学语言以白俄罗斯语为主;民间交际仍以
俄语为主。
当代白俄罗斯语言政策朝多元化发展(1994年后)
1994年6月,亲俄派领导人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总统掌权后调整了白俄罗斯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从“中立化”原则转变为俄白“一体化”战略。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促使了语言状况和
语言政策的转变。
1995年5月16日,白俄罗斯举行了全民公决,其中便有“是否赋予俄语与白俄罗斯语同等国语地位”问题,投票结果显示:64.8%的公民参加了投票,83.3%的
选票支持赋予俄语国语地位;12.7%的选票反对赋予
俄语国语地位。1996年,
白俄罗斯就宪法的修改问题进行了全民公决,其中便有“是否以宪法形式确立俄语享有白俄罗斯语同样的国语地位”问题,投票结果是83.73%的选票同意修改宪法,将白俄罗斯的国语确定为俄语和白俄罗斯语。至此以后,白俄罗斯语的使用情况每况愈下,原因是白俄罗斯当时的中高等学校使用俄语进行教学,为了孩子们在以后的教育中更具有竞争力,家长从一开始就为它们选择俄语学校。1999年12月8日,俄白两国签署了《俄白联盟国家条约》,规定
俄语为官方语言,两国公民享有双重国籍。但随后该条约遭到质疑,一些重要协议未能得到执行。不过在俄白“一体化”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共同的语言和
俄罗斯市场为
白俄罗斯的经济带来了稳定的发展,缓解了白俄罗斯共和国刚成立时的困难局面,该战略得到了大多数白俄罗斯居民的支持,也在客观上巩固并加深了俄语在白俄罗斯的实际地位,白俄罗斯语作为国语的象征意义越发明显。
2000年,
弗拉基米尔·普京入主
克里姆林宫以后,提出白俄罗斯以联盟国家形式加入白俄罗斯的方案。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及白俄罗斯民众坚决反对放弃国家主权加入俄罗斯,西方学者质疑该方案是俄罗斯
帝国主义的复活。2004-2006年,俄白两国在能源供应价格方面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两国关系下降。
白俄罗斯开始有意识地振兴民族语言,扩大白俄罗斯语的适用范围,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2010年,白俄罗斯领导人宣布计划扩大白俄罗斯语的使用范围,使用白俄罗斯语教授专业课程,增加中小学和大学有关白俄罗斯语的活动,创建白俄罗斯语杂志和政府机构网站。2012年,白俄罗斯政府修订了《白俄罗斯共和国公民行为法》,新法案强调政府官员能够使用白俄罗斯语办公。2013年前后,白俄罗斯城市街道牌、公交站台、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广播通知语言以及政府公告牌开始由
俄语转换为白俄罗斯语,中小学根据规定增加白俄罗斯语课程等。2014年1月1日修订的《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白俄罗斯共和国各教育机构的教学语言主要是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教育系统内的工作人员需同时掌握。
2014年的“
克里米亚事件”为
白俄罗斯的国家主权问题敲响了警钟。2014年4月22日,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总统在对白俄罗斯人民和议会的国情咨文中表示,“如果白俄罗斯人忘记他们的语言,他们将不再是一个民族”,随后在7月3日的独立日的致辞中,使用白俄罗斯语发言。同年10月16日,副总理托济克·阿纳托利于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说:“失去自己的语言是非常可怕的,那么我们和周边的邻国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白俄罗斯公民必须掌握两种国家语言”。2016年9月11号,卢卡申科总统在国民议会众议院选举上表示:“虽然大部分白俄罗斯人说
俄语,但不妨碍发展和支持国家语言一自俄语”’。2017年4月20号,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总统在和
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州长会谈时提到:“我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民族语言一白俄罗斯语,俄语不只是俄罗斯的语言,也是我们共同创建和完善发展这门语言的,我们永远不会放弃它’’;2017年4月21日,卢卡申科总统在对自俄罗斯人民和议会的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不希望
乌克兰事件在
白俄罗斯上演;2017年5月26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与青年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就中学使用白俄罗斯语学习历史学科问题回答道:“我们有两种国语,
俄语和白俄罗斯语。人民应该自己选择采用何种语言接受教育。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俄语进行交际,包括日常生活中。白俄罗斯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不够的。这是坏还是好?至少我不认为这是灾难”。同时表明俄语不仅是
俄罗斯也是白俄罗斯的语言,白俄罗斯人数世纪使用俄语进行交流,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
这些迹象表明当代
白俄罗斯的
语言政策从单一的白俄罗斯化朝多元化发展,政府致力于平衡白俄罗斯语和俄语的国语地位,同时扶持和培育处于弱势的被确定为官方语言的白俄罗斯民族语言一白俄罗斯语。
语系
白俄罗斯语归属于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印欧语系又称印度日耳曼语系,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语言的主要特点有:1、语音方面,所有语言
塞音较多,并有清浊对立;擦音较少;
元音系统严密;以声调来区别词义的情况极少见。2、词汇方面,各语言的农业常用词比较相似,
数词结构相近。3、语法方面,形态变化丰富,词类功能比较单纯,名词一般有性、数、格,动词有人称、数、式、态的变化。
近亲语言
白俄罗斯语、
俄语和
乌克兰语都属于东斯拉夫语支的近亲语言。乌克兰语是乌克兰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乌克兰两种主要通用语言之一,乌克兰语采用西里尔字母,所用字母与俄文有一定区别。白俄罗斯语是白俄罗斯官方认定的两种语言之一,被定为“国语”,也可以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白俄罗斯语、俄语、乌克兰语在音韵、文法以及词汇都存在接近的部分,三者之间保留一定程度上的互通性。在
乌克兰及
白俄罗斯境内很多地方,这几种语言可以互换,从而导致语言混合。
地理分布
白俄罗斯语主要分布于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
波兰、
捷克及立陶宛部分地区,在白俄罗斯的使用人口670余万,世界各地的使用人口总计超过800万。
内部分区
地域方言
白俄罗斯语有两种主要方言: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标准语以西南方言的中央次方言(
明斯克附近)为基础形成。不少语言学家认为,白俄罗斯语在
乌克兰语和
俄语之间,与俄语更相近且可以互通,因此有人把它视为俄语的一种方言。
语言特点
语音
1917年后,白俄罗斯语统一使用基里尔字母,共32个字母,其中有10个
元音字母、21个辅音字母,以及一个无音字母——软音符号,与俄语基本相同,但没有俄语中的и、щ、ъ,而有i、ў(短y),以撇号'代替分音符号ъ。标准语共有39个
音位,包含5个元音及34个
辅音。主要语音特征有:э(e)、o(ё)、a在重音前第一
音节中读作a(写作a、я);软塞音т′、д′演变为软塞擦音ц′、дэ′;
颤音p永远发硬音;硬音л在动词过去时阳性,并在许多其他
闭音节中变短。
白俄罗斯语是印欧语系的语言,属于
斯拉夫语族 。白俄罗斯语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声带的振动与否,腭化与非腭化是区分辅音根本的要素。不同
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同。白俄罗斯语声母的发音部位是唇和齿。
词汇
白俄罗斯语词汇的基础是原始斯拉夫语词,还有不少白俄罗斯语是它成为独立语言后产生的词,以及从
波兰语等其他斯拉夫语言中借用的词。
语法
词形变化
白俄罗斯语语法的名词、形容词的性、数、格和动词的体、时、人称等与
俄语大体相同,部分名词除6个格外尚有呼格;
动词不定式词尾是-ць、-цi、-чы,第一变位法
奇数第三人称词尾失去-т。
字母
参考资料:
语言保护
使用现状
白俄罗斯宪法第一章第十七条指出:白俄罗斯语和俄罗斯语都是白俄罗斯的官方语言。2013年前后,白俄罗斯中小学白俄罗斯语课程逐渐增加,街道、车站和商场的广告牌大部分换用白俄罗斯语书写。在白俄罗斯城市地区,人们多用俄语交流,但在农村地区,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方言是主要的交流语言,当地人称之为“простойрускийязык”,即简俄语,比русскийязык少一个字母с。
截止2020年12月,在白俄罗斯尽管白俄罗斯语使用率低于25%,但70%的白俄罗斯人都会白俄罗斯语。由于白俄罗斯语同
乌克兰语与
波兰语十分相近,因此掌握白俄罗斯语的白
俄罗斯人可以无障碍地听懂乌克兰语以及波兰语,这成为白俄罗斯人得天独厚的优势。
俄语是
俄罗斯唯一的官方语言,对俄罗斯人来讲,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以及波兰语都属于“外语”行列。
白俄罗斯语未来的命运主要还是取决于人,尤其是白俄罗斯当代年轻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创新意识。
经济全球化使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更多的语言,俄语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再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要使用的语言。在这一背景下,相比于老一辈人,
白俄罗斯的年轻人反而对白俄罗斯语持有一种珍惜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白俄罗斯语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民众对其的认可度,还取决于白俄罗斯语自身的语言价值和功能,所以为了将白俄罗斯语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应该有更多的人去使用它,让它成为一种展示生活方式和生活个性的工具,从现在开始,当代年轻人必须承担起发扬白俄罗斯语这一民族传统语言的责任和使命并为之付出努力。
保护措施
2021年3月2日,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处表示,《
汉白白汉词典》已在该校出版,这是白俄罗斯和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首部词典学著作。《汉白白汉词典》由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语言知识学院共同编,编纂工作持续了两年时间。词典共872页,每部分包含9000多个词语,涉及白俄罗斯语和汉语中的常用词汇。此外,编者还在字典中编入了“汉语拼音
音节与白俄罗斯语发音对照表”。
《
汉白白汉词典》适用于在
白俄罗斯的汉语学习者和在中国的白俄罗斯语学习者,并为两国语言的翻译人员、语言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提供方便。据悉,该词典将首先提供给14个研究白俄罗斯语言文化的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白俄罗斯教授汉语的高校和中小学校也将获得这本词典。
语言文化
艺术
音乐
白俄罗斯很早就有了自己的
民俗音乐。自16世纪以来,教堂音乐的传统也相当悠久。古典音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的重点是
白俄罗斯人民的苦难或那些拿起武器保卫祖国的人。
歌剧《在波列西亚处女森林》的创作者阿纳托利-波加季列夫就是在这一时期担任白俄罗斯作曲家的"导师"。其中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库利科维奇-夏赫洛(Kulikovich Shchahlow),他和一些作家一样在战后流亡国外。其他作曲家还包括歌剧《你的春天》(1963年)和
芭蕾舞《阿尔卑斯山谣》(1967年)的作曲家雅温-赫莱博夫(Yawhen Hlyebaw),以及雅温-齐科茨基(Yawhen Tsikotski),他的作品包括歌剧《米哈斯-帕多霍尼》(1939-1957年)和《阿列斯娅》(1944年)。
明斯克有一所音乐学院和一个国家爱乐乐团。1996年,明斯克国立芭蕾舞学术剧院作为世界顶级芭蕾舞团荣获贝努瓦舞蹈奖。自2004年以来,
白俄罗斯一直派遣艺术家参加
欧洲歌唱大赛。
文学
白俄罗斯语言学家、
民俗学家叶菲姆· 卡尔斯基(1860—1931) 所著的《白俄罗斯语言的声音和形式评论》是白俄罗斯语的奠基之作。白俄罗斯民族诗人和文学奠基人雅库布· 科拉斯(1882—1952)是另一位影响白俄罗斯民族语言发展的关键人物,是白俄罗斯最具世界声望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内容涉及白俄罗斯的风俗、文化与自然,充满民族情怀。
白俄罗斯诗人马克西姆·波格丹诺维奇在其著作《白俄罗斯的复兴》中坚持维护白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独立性,这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白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中心思想。因此,最初的
白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运动成果主要就是体现在语言文化领域,其代表者是白俄罗斯民族诗人扬卡·库帕拉、雅库波·科拉斯、白俄罗斯哲学家伊格纳特·阿卜迪拉洛维奇、弗拉基米尔·萨莫伊洛等等。例如,诗人扬卡·库帕拉致力于复兴白俄民族及其文化,在其作品中揭露
俄罗斯帝国统治之下
社会阶层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阐述民族自决和恢复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19世纪白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杜宁-马尔钦克维奇也是民族运动的支持者之一。在他的创作作品中充满了号召被压迫民族(主要指
白俄罗斯、
波兰和立陶宛)团结起来共同实现民族独立的思想。他如实地刻画劳动人民的生活,为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1888年,多夫纳尔—扎波利斯基在
明斯克的一份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长文《白俄罗斯的过去》,其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称白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自身拥有独立的发展历史、独立的民族语言—白俄罗斯语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最后声称民族意识的复兴是具有必要性的。
报刊出版
白俄罗斯历史学家瓦·拉斯托夫斯基从白俄罗斯民族视角出发解读历史,出版了著名的《白俄罗斯简史》,他被称作为第一位为白俄罗斯讲述白俄罗斯历史的白俄历史学家。在雅库波·科拉斯的诗歌中描述了
白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强调白俄罗斯民族独立的精神道德价值。另外,在19世纪下半叶,还陆续出版了《南部和西部俄国历史文据》(15卷)、《12世纪以前克里维奇和德列哥维奇地方历史概要》等著作。白俄罗斯民族学家舍因则将重点放在研究白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问题上,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研究西北边区民族的文献资料。
在报刊出版行业,《维捷布斯克公报》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一些著名的白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例如尼基福罗夫斯基和叶·罗曼诺夫都是这些报刊重要的撰稿人,因此,《维捷布斯克公报》成为当时民族主义散播思想的阵地。另外还在20世纪初的时候创办了第一份白语报刊《我们的田野》,
白俄罗斯知识分子表现出空前的民族文化积极性,同时也对白俄罗斯标准语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除此之外,在19世纪下半叶还出版了一些关于白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期刊和杂志,比如,至今都很有名的伊·诺索维奇的《白俄罗斯方言词典》(1870年)、卡尔斯基的《白俄罗斯语发音和言语形式概述》(1885年)和《白俄罗斯语发音与言语形式历史》(1893年)、白俄罗斯
民族学和地方志专家尼基福罗夫斯基的关于白俄罗斯历史文献的书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
白俄罗斯民族学家卡尔斯基。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卡尔斯基出版了三卷本的《白俄罗斯人》,绘制了白俄罗斯地区的民族语言图景,这三卷本也被当代历史学家称之为“白俄罗斯研究的
百科全书” 。
诗歌
1891年,白俄罗斯诗人费·鲍古舍维奇在诗集《白俄罗斯木笛》中,首次提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是“白俄罗斯人”,他们脚下的土地叫“白俄罗斯”,是白俄罗斯语和白俄罗斯文化存在的根基,白俄罗斯民族是独立的民族。诗集前言被称为白俄罗斯
民族解放运动的“标准宣言”,其口号至今都具有现实意义。著名的历史学家阿尔谢尼·里斯也认为,白俄罗斯民族思想的最大胜利就是歌颂民族复兴的诗人费·鲍古舍维奇走进了文学领域。
姓氏
白俄罗斯人的姓氏受到俄罗斯、
乌克兰、
波兰和立陶宛等多国姓氏的影响。在白俄罗斯
维捷布斯克州、
莫吉廖夫州以及
戈梅利州,以-ов/-ев结尾的姓氏占据主导地位。但以-ов/-ев结尾的大部分姓氏都不是白俄罗斯的本土姓氏,而是和俄罗斯文化交融的结果。通常可以将姓氏以-ов/-ев结尾的白俄罗斯居民分成3 类:从俄罗斯迁徙到白俄罗斯的移民、白俄罗斯的俄罗斯族以及在
苏联时期被“俄罗斯化”的白俄百姓。
由于白俄罗斯曾长期处于立陶宛的统治之下,因此部分姓氏带有立陶宛文化色彩。15 世纪后半叶,第一批
白俄罗斯姓氏固定下来,主要有Сапега、Тышкевич、Пац、Ходкевич、Глебович、Немиро、Иодко、Ильинич、Горностай和Громыко等,他们都源自立陶宛公国贵族的姓氏,至今在白俄罗斯仍广泛沿用。词尾-укас/-юкас(立陶宛语-ùkas)是立陶宛语中最为能产的指“小”后缀,受政治影响,后缀-укас/-юкас进入到白俄罗斯
人名中,用作人名的指“小”,如Янук(Ян)、Стасюк(анислав)、Сацук(Исаак)、Мисюк(Михаил)、Пасюк(Павел)、Пацук(Ипатий)和Пашук(Павел)等。这些指小表爱的人名常被用作独立的名字,后来在这些指小表爱的独立名字基础上产生了以-ович/-евич结尾的姓氏,如Янукович/Янукевич、Стасюкевич、Сацукевич 和Арцукевич等。以-ович/-евич结尾的姓氏是
白俄罗斯人的特色姓氏,17%的白俄罗斯居民都冠以此姓。另外,以-ейко结尾的白俄罗斯姓氏也源自立陶宛Можейко(
立陶宛语Mažeika,意为小人物)、Нарейко(立陶宛语Nareikà,意为意愿)和Борейко(立陶宛语Bareikà,意为批评)等。
由于白俄罗斯和
乌克兰的毗邻关系以及两国长期的文化交融,乌克兰的姓氏自然而然成为白俄罗斯姓氏的一部分。其中,以-енко结尾的姓氏是乌克兰西部的典型姓氏,而10%的
白俄罗斯居民姓氏都是以-енко为后缀的,尤其以与乌克兰接壤的
布列斯特州最为集中。除了以-енко为后缀,以-ук/-юк/-чук结尾的乌克兰姓氏也广泛存在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接壤的西南部。以-еня结尾的姓氏是典型的白俄罗斯姓氏,在乌克兰也存在少许此类姓氏,主要分布在
格罗德诺州以及布列斯特州北部,白俄罗斯的东北地区不常见。
由于不同文化互相交融,白俄罗斯姓氏一直处于变动中,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
苏联时期才正式全部固定下来。
参考资料
Belarus.Encyclopaedia Britannica.2023-10-24
Theatre.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