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
西汉刘向的《
孝子传》,三国
曹植的《灵芝篇》和
东晋干宝的《
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被视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初期在黄河流域流传,
魏晋时期随着北方人因为战乱南迁,董永的事迹便流传到了全国各地。较多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确有董永其人。在汉代
刘向《孝子传》、
唐朝李翰《蒙求》、元代郭居业《
中华二十四孝》、
清代《历代孝子录编》及《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记载;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据《
搜神记》记载,汉朝人董永由于无钱安葬父亲,卖身为奴。主人看他仁孝,赠一万钱给董永。董永三年葬期满,在回来报答主人的途中,遇到了仙女。到了主人家,
董永表达了为奴报恩之念。主人让仙女“织缣百匹”来替董永报恩。于是
织女为主人织布,十天结束工作。织女欲离开,并告诉董永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天上的织女,天帝有感于董永的纯孝,安排织女来到凡间帮助董永还债。说完,织女就凌空飞走了。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传说经过近2000年历史的更新迭代,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人物形象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各有特色,成为民间集体大众塑造的形象。他们的故事集中表达了传统
中原地区民间社会对“孝”与“爱”的诠释,既是其文化价值之所在,也是传说认同的源泉。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下来的遗址遗迹及相关民俗,有五省十地争相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省,分别为安徽、
江苏省、
河南省、
山西省、湖北,十地分别是
安庆市、
当涂县、
丹阳市、
金坛区、
东台市、
武陟县、
汝南县、
孝感市、
万荣县、
博兴县。其中山西万荣,江苏东台、金坛和丹阳,
武陟县、
孝感市、
博兴县七地的
董永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起源
董永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
西汉刘向的《
孝子传》,记载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董永是典型的孝子形象。东汉武梁祠第三个石室的第二层描绘有董永与其父的一副画像石,图中
董父坐于车上,董永回头望父。董父上方有“永父”字样、董永左上方有“董永千乘人也”的字样。据此,学界普遍将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起源时间定于汉代。虽然这一时期的董永故事并未见具体的文字记录,但画像石的画面载体使故事初具雏形。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瞿中溶在《汉武梁祠堂石刻画像考》中,对汉代武梁祠画像石中描绘的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读。他描述到:“图有二人,其右左手扶杖,杖头有鸠,左手前指,坐于一轮车架之辕,面左者,
董永之父也。其车架上有一器如瓮。车右后有一树,树右有一小儿。攀缘欲上。其左一人向左立,首回后右顾其父,而两手拖物者,董永也。其前左地上有一器如竹笥,其上横空一人,面向下,有翼而身披衣绣衣,向左作飞势。董永之左上空处,一四足有尾之兽,盖点缀也。”
《孝子传》和汉画像上的董永仅是一个宣扬孝道的故事,没有涉及
七仙女的具体形象。
形成
最早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用完整文字记载的是
干宝所编《
搜神记》。《搜神记》一般认为成书于
东晋永和年间(345年-356年)。
《搜神记》的故事里关于
董永卖身葬父、仙女助织的故事情节,构成了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核心情节,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基本定型。《搜神记》中以董永的孝子形象鼓励当时的百姓行孝向善。
讲唱变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不断被改编,到了
唐朝,一种新的文体“变文”出现了。变文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
说唱文体,具有韵散结合,语言浅显质朴的特点。以变文为载体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董永变文》的讲唱文学形式,兼具文本文学与舞台文学两种文学样式的特点,语言更为通俗化、情节更为曲折、表演形式较为随意。
《董永变文》是当时讲演董永遇仙故事最完整、最详细的文本。首先《董永变文》的篇幅与前代讲述董永遇仙故事的文本相比是最长的,共有67句,每句有14字,全篇共计938字。内容涵盖董永卖身葬父母,路遇仙女,仙女助织的传统情节。《董永变文》增加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儿子董仲寻母的内容。
话本小说
兴于宋代的话本小说使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更易于为民间接受,话本《董永遇仙传》对董永遇仙故事的改编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删减、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细节处的强调等方面。明代的话本小说《清平山堂话本》首次收录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董永遇仙传》。而作为小说的《董永遇仙传》突出了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并且首次出现了槐树意象,槐树成为董永与七仙女相遇、相恋、相离的重要见证。
宝卷
明清之际,讲唱文学中出现了宝卷这一新形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
江浙为盛。宝卷由变文演变而来。《董永孝子宝卷》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演变过程中的有一个重要部分。
《董永孝子宝卷》,又名《董永宝卷》《小董永卖身宝卷》《董永行孝宝卷》。《董永孝子宝卷》采用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故事情节更复杂。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以
董永为主角的卖身葬父,仙女助织,结为夫妻的故事。二是以芝云仙女为主角的,助织董永的故事,三是以王百万员外为主角的“修行”故事,这一部分是《董永孝子宝卷》中新增的故事情节。王员外起先通过收留董永,做善事积攒功德,后来董永私自回家惹怒了他,但看到芝云仙女能够夜织绸绫十八匹后,他意识到这非凡人能做到,于是看透世间浮华,决心修道,最后还拜了董永为师,一同修行。
现代戏剧
古代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有关的戏曲作品大多已经轶失,唯一有所提及的明代传奇《织锦记》也仅存于《
曲海总目提要》中,并没有完整的本子流传下来。
进入现代,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广泛出现在地方戏中。有关董永遇仙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众多,根据郎净女士统计,有以下一些:北京曲剧《
天仙配》、
天津市地区北方
越剧《天仙配》、
河北省老调梆子《天仙配》、平调《天仙配》等、
山西省蒲剧《槐阴树》、洪洞道情《董永哭街》、晋剧《天仙配》等、江苏地区丹剧《天仙配》、通剧《天仙配》、上海地区越剧《织锦记》、扬剧《天仙配》、浙江地区
婺剧《
槐荫区树》、福建地区梨园戏《董永》、芗剧《七仙女》等、江西地区九江青阳腔《仙姬记》《织锦记》、南昌采茶戏《七姐下凡》等、山东梆子《天仙配》、东路梆子《槐阴记》等、河南地区
豫剧《织黄绫》、豫南花鼓戏《天仙配》、湖北地区楚剧《
天仙配》、黄梅采茶戏《天仙配》等、湖南地区祁剧《槐荫记》长沙花鼓戏《七姐下凡》等、川剧《织锦记》《槐荫记》、四川灯戏《槐荫配》、广东地区正字戏《槐荫别》、粤剧《仙姬送子》等广西地区桂剧《槐荫别》、壮剧《董永卖身葬父》、贵州花灯《槐荫配》、黔剧《百日缘》等、云南壮剧《七姐下凡》、滇剧《织锦记》陕西道情戏《槐荫媒》、秦腔《天仙配》、端公戏《七仙配》等、甘肃地区陇南影子腔《槐荫会》、灵台灯盏头剧《槐荫记》、
东北地区吉剧《七仙女送子》、
辽宁省二人转《
天仙配》海南琼剧《槐荫记》台湾歌仔戏《董永遇仙姬》以及著名的
黄梅戏作品《天仙配》。
戏曲电影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改编排演传统大戏《天仙配》。
陆洪非以
七仙女与
董永的爱情为主线,突破传统七仙女奉旨下凡的情节,改为七仙女因为向往人间,私自下凡,并勇敢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
改编本《天仙配》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并获得诸多奖项,1956年,《天仙配》在舞台版的基础之上被拍摄为电影,由
中原地区传播至世界舞台。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汇编材料,截止1959年底,《天仙配》正式输出的地区有蒙古、
越南、
朝鲜、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斐济、
加拿大、
新西兰等国和港澳地区,观众人达286万,国内放映15万多场,观众人次达1.4亿”。
七仙女扮演者
严凤英感言,“《天仙配》影片在全国各地上映后,我收到来自祖国各个角落的信。北京的一位警卫战士来信说‘他原先不安心工作,看了电影《天仙配》激发了强烈的爱和憎,表示今后安心工作’。”
故事情节
初期版本
晋代的搜神记首次完整记录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故事里提到了董永为葬父卖身为奴,得到主人资助,为报恩返回主人家的途中,遇到一女子与其结为夫妻,至主人家,女子为主人织布代董永还债,织布完毕,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上的
织女,受天帝之命来凡间帮助董永还债。
唐宋时期
唐朝,《董永变文》中除了有对传统行孝遇仙情节外,新增了董仲寻母的情节。
七仙女与董永分别后留下一个孩子,即董仲,董仲长到七岁时被周围的小孩辱骂没有母亲,因此他就回去询问父亲董永,董永便将“当时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共
田常”的经过告诉他。董仲思念母亲,决议去寻找,路上得
孙膑指点,在阿耨池发现了沐浴的母亲即仙女,仙女赐予董仲金瓶,并将孙膑的书烧掉,“因此不知天上事”。从董永卖身葬父母到董仲寻母,《董永变文》里这一系列情节体现了孝道在
董太后一族的传承。通过对两个既有联系又分别独立的行孝情节进行演述,加深了《董永变文》对孝道主题的宣扬。
宋元时期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故事情节更为丰满,小说中介绍董永家贫,日常靠务农工供养父亲。遭逢饥荒年景,家中无饭食,
董永冒着严寒向傅长者家借米粮,董永病重身亡。董永无钱殡葬父亲,只得卖身于傅家,得些钱财,安葬父亲。董永安葬好父亲便返程去傅家,路上在一棵树下睡着,醒来便看见一位漂亮女子,仙女提出要与董永结为夫妻,董永以没有媒人为由,拒绝仙女欲结为夫妻的提议,仙女便回“既无媒人,就央槐树为媒,岂不是好”,于是二人结为夫妻。后来,董永得知仙女不是凡人,要回归天庭时仰天大哭,哭罢,在坟前结庐守坟。此事由傅长者呈报官府,皇帝嘉奖
董永的孝行并赐予尚书官职。
现代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通过
黄梅戏《
天仙配》的广泛传播,故事情节基本定型。传说
玉皇大帝之女
七仙女随六位姐姐人间游玩,偶见卖身葬父的
董永,被他的孝顺老实所打动。大姐助其下凡,临行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老槐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曹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七仙女燃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夫妻返家途中,
董永发现妻子怀孕在身。这时,空中出现天兵天将,限七仙女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
七仙女不忍丈夫受害,只得返回天庭,后七仙女将孩子生下送给
董永抚养。
形象演变
董永与七仙女这两个主体人物受到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人物形象的发展在不同时代各有特色。
董永
传说故事里的董永是穷小子的形象,与史书记载里的董永形象不尽相同。
史料记载
班固《
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记载,
汉宣帝时期门官
董忠,因为向左曹杨恽告发
大司马霍禹谋反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侯。后来其子
董宏、孙董武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
王莽所废。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
西汉故侯时,
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
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学界较多认为这个董永就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认为董永由侯爵世家沦为卖身葬父,原因或与其父亲爵位被剥夺、家庭突遭变故有关。
故事传说
从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来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汉即已流传,是一位孝子。
汉族刘向《
孝子传》中说:“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这是董永卖身葬父的最早版本,尽管刘向的《孝子传》已佚失,但汉代画像石上出现的董永的形象进一步说明了董永是汉代孝子的形象。
清乾隆五十一年发现的
嘉祥县东汉晚期
武氏祠画像石画像石中,刻绘了17幅“孝子传图”,其中后壁便有“
董永事亲”图:画面上有一辆独轮车,即所谓“鹿车”。老者手持鸠杖,坐在独轮车上,车上有盛食器皿,独轮车停放在大树荫凉之下。一年轻农民手持农具,扭头望着老者。画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的题记,表明这图中的年轻农民是孝子董永,老者为董永的父亲。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传说的,是汉末才子
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亲
曹操的《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
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
董永遇仙”作开放式描写的,是《
搜神记》。原文这样:“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诺前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俩一起来到了债主家打工。债还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这“妇人”才说出了真实身份“天之织女”。原来天帝为董永“卖身葬父”行为而感动,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帮董永一起还债。
清末民初的《董永孝子宝卷》中董永的父母、仙女、员外都有了自己的名字,董父名叫董山春,董母叶氏,仙女叫做芝云,员外叫做王百万。不仅如此,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很突出。宝卷的开始就讲述了
董永父母的悲惨生活,董母叶氏的慈爱临死之前嘱托
董父“我儿年幼全靠你,夫君用心养成人”,符合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形象。董父董山春经历了家道中落的磋磨,很快也病入膏肓,临死之前对年幼的董永放心不下“倘然你父身亡故,大户人家化钱文”“上无亲来下无戚,七岁我儿靠何人”慈父形象也十分明显。
汉晋以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传说虽然在故事情节、内容丰富度上有各种变化,但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子形象从古自今并无变化。
七仙女
相较于
董永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的争议,七仙女的形象被认为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早期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故事里,七仙女的形象最早出现在《
搜神记》的记载里,这时仙女的身份是天上的
织女,而且只是受天帝命下凡助董永还债,并没有董永和七仙女之间爱情故事的描写。
七仙女的形象发展至《搜神记》的记载已经比较丰满。书中描写七仙女路遇董永主动相许,织布助董永报恩,生下儿子董仲后被迫回到天庭,临别时嘱咐董永“好看小孩子”,这时的七仙女除了神性之外,开始具备妻子、母亲的人性光辉。
追求爱情
从
唐朝开始,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开始出现爱情主体的萌芽,到了宋元时期,故事中的爱情成分更加浓厚。
《董永遇仙传》中对
七仙女的容貌描写浓墨重彩:“月里嫦娥无比,九天仙女难描。玉容好似太真娇,万种风流绝妙。行动柳腰袅娜,秋波似水遥遥。金莲小笋生十指,羞花闭月清标。”七仙女从神话中遥不可及不可言说的仙女形象步入世俗社会里的绝色佳人形象。而且七仙女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当
董永以没有媒人为由,拒绝仙女结为夫妻的提议时,仙女回道:回“既无媒人,就央槐树为媒,岂不是好”。
“七仙女”首次被明确为董永的妻子,而与牛郎
织女中的织女有别,也是首现于《董永遇仙传》,所生之子也由“董仲”变为汉代儒生
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寻母,道士
严君平指点迷津:“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
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这以后,有关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越发丰富,出现了《董秀才》《遇仙记》《织锦记》《槐荫别》等各种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聪明勇敢
清末民初的《董永孝子宝卷》中的
七仙女在勇敢善良之外增添了俏皮可爱的形象。当董永被王员外刁难时她挺身而出,主动提出夜织绸绫十八匹,以换丈夫的自由身的条件。她主动展开追求自己的爱情,故意在董永家的花园后门“假做啼哭”,董永说自己家穷命苦,她便回“富贵人家奴不要”,董永说没有媒人,她便请出土地公代为做媒。她虽然接下夜织绸绫十八匹的条件,但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考虑到有其他六位姐妹,在姐妹们的共同帮助下完成了这一任务。勇敢机智、聪明活泼的七仙女形象跃然而出。
私自下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省
黄梅戏剧团的珠串团队打破传统,改编传统剧目《
天仙配》。
陆洪非在老艺人
胡玉庭口述本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编和创作,尤其是将传统剧目中的
七仙女奉旨下凡改为向往人间,私自下凡,赋予角色独立自主的现代性。
电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因为向往人间的生活,私自下凡。她装扮成村姑,站在路旁邂逅上工的
董永,并主动追求董永,向董永表白。等
董永到了面前,七仙女故意拦路,询问董永“姓甚名谁,要往哪厢而去”,待董永回答之后,七仙女让路与董永擦肩而过时又故意撞了董永一下,反故意说是董永撞了她,接下来二人互表身世,七仙女为了安慰董永,编了一段不幸的身世以引起董永的共情,而后七仙女向董永表白,愿与其成婚配。既有仙女的善良、浪漫和纯真,又有村姑的热情、大胆、质朴和狡黠。
文化内涵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学意蕴,能为相关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形象资料。该传说所宣扬的孝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永故事发展到后期,其中蕴含的反抗思想,体现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七仙女打破人神相恋的禁忌,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强权统治的爱情观,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孝文化
董永原型高昌侯的行孝故事,记载在
东汉武氏祠画像石石刻画像,上面绘有“董永事父”“象耕鸟耘”的图像,描绘了董永用鹿车载父以尽孝道和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景象,传递出以“孝”为核心的涵义,为后代董永故事发展绘制了蓝本。最早的文献记载是
曹植的《灵芝篇》,列举了董永“家贫葬父”“
孝感市天地”“仙女奉命下凡助织”等核心情节。在
东晋干宝志怪小说《
搜神记》中也提到了这个传说故事,经过
魏晋的发展演变,
董永传说的故事结构基本成型。
孝道文化最初起源于
西周,在中国传统思想上根深蒂固,两汉时期,
刘彻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经典《
孝经》作为治国方针,即实行“孝治”,汉武帝以“举孝廉”为国策之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孝道为标准选拔官吏,使得孝悌观念深入民,董永故事中“孝”的因素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之所以能传承千年,与中华民族崇尚孝道文化有关。
爱情观
董永遇仙故事最初出现时是以“孝”为内核,发展到明清时“爱情”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体现了不同时代婚姻爱情观的不同。
在故事发轫的汉代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婚姻制度,
董永的底层身份和悲惨的身世在婚姻中并没有太多优势,所以才有了“孝感天地”和织女“下嫁”,此时董永和织女之间只不过是完成天帝的指令,二人之间的婚姻并没有提到爱情。
故事发展到明清时期发生了改变,在明传奇中,董永身份地位一路上升,变身江南读书人,
织女的身份反而一路下降,从神仙变为可怜的寡妇,这时董永与织女反而成为恩爱夫妻的典范,在槐荫分别的情节中,二人已经感情深厚难舍难分了。说明到封建社会晚期,董永遇仙传说中天帝指婚的婚姻态度不受推崇,婚姻中的“爱情”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彻底解放,改编后的
黄梅戏《天仙配》戏剧和电影中的
七仙女不再是奉天帝命令下凡的仙女,而是羡慕凡间生活、爱上
董永的忠厚纯孝,私自下凡,追求婚姻自由的新女性形象。为此不惜反抗天庭,执意留在人间,直到被天帝派人将其武力抓回天庭。
起源地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地方风俗,因此,许多城市争相宣称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学者
纪永贵认,“只要是与《
天仙配》故事形成有关的地点,都可分享这一文化资源。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山东博兴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最初出现的汉画像石刻,出土于
山东省嘉祥县(今博兴县)
武氏祠画像石。石刻绘制了
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形,其中董永的身旁刻有“董永,千乘人也”6个字。董永传说在
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三国
曹植的《灵芝篇》、
东晋干宝的《
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在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称董永是当地人,在博兴县还有有董家庄和董永墓,当地流传着关于董永的许多故事。
湖北孝感
唐朝变文中,提到“孝感先贤说董永”这里可将孝感作地名解释,孝感隶属湖北。孝感的董永传说产生于汉代晚期。当地传说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不仅史籍有相关记载,而且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乃至孝感地区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都与这一传说有渊源关系。
董永传说在孝感地区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具有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形态并没有大的变化。
河南武陟
武陟县董永是小董村人,出生于
西汉末期,
刘骜建始县四年(公元前29年)农历二月初三。自幼丧母,家境贫穷,辘车载父,肆力田亩。父亲病危时,董永千方百计为父亲求医,竭尽家资。父亲亡故后,无钱安葬,董永卖身葬父。董永要到离家15里的傅村(今三阳乡傅村)傅财主家当长工顶债,途经大凡村时,在村东大槐树下(今大凡村槐荫寺前)歇息,恰逢来自下凡村落仙台(今三阳乡下封村)的姑娘张七姐(出生于公元前27年农历七月七日,享年无考),二人互相爱慕,遂以大槐树为媒,自成姻缘。后夫妻二人去傅村当长工还债,期满之后返回小董村家中,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
董永后人为了避难,纷纷向南方迁徙。南迁的董永后人,都依照祖籍的民俗在各个地方建立了董永墓作为祖墓。小董村村民为了纪念董永,每逢他的生日农历二月初三,四方民众都要赶来集会庆祝,欢度盛大的孝子节,追忆董永这个榜样,表彰他的孝行。为了纪念张七姐,每逢她的诞辰农历七月七日,都要举办隆重的七仙女节,开展“纺、织、绞(剪裁)、做(缝纫,本地音zu)、绣(刺绣)、饭(饮食)、菜(烹调)”这七巧活动,评选勤劳致富的巧闺女、巧媳妇。
小董村的
董永庙历史上多次毁于战火,2003年春,村民们集资重建了三间董永庙,庙堂内并肩端坐着董永和张七姐的
塑像,供人们瞻仰。
江苏东台
东台西溪古镇,为
西汉设置。秦前为吴的属地,汉代即很繁荣。据
清代刘积兰《彭城堂笔记》记载:西汉时,山东巢州有一个农女张七妹,随父逃荒到西溪,见董永卖身葬父,身受苦辛,很为同情,就嫁给了他。家贫无食,七妹把藏在怀中的一张“蚕子”孵化,摘
桑叶饲养,三年后,四乡八镇广为推广。
韩小莹以织绢偿债,操劳过度死去,遗有一子一女,乡亲们很怀念她,就附会她是七仙女下凡,后归天庭。
西溪古镇一带的很多地名,都与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相关,地名遗迹多达53处。在
东台镇南边的古丹阳村(现称
东台市梁垛镇丁堡村),有一“董家垛”,据说为
董永的出生地。在西溪北面有一个小村庄,叫“傅家舍”,据说是董永父亲替此处姓傅的地主干活时曾生活的村子,现在,村子里的人仍以傅姓为多,董永曾到大地主曹长老家当过雇工的“
三多堂博物馆”亦在附近。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东台市梁垛镇)。传说西溪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
七仙女为帮助
董永赎身而织300匹云锦,缫丝井就是她汲水缫丝处。在距离西溪古镇南面五六里的
梁垛镇董贤村有一古祠,叫“董孝贤祠”,祠旁有一古墓,墓前有一石碑,碑上铭文:“汉孝子董讳永之墓”(现
东台市梁垛镇董贤村内)。据村民说,这里是董永的埋骨之所,人们为了纪念董永,就叫它“董家埨”,后改为“董贤乡”“董贤人民公社”“董贤村”等。
江苏金坛
江苏省金坛市
直溪镇境内有董永村(原名“董里”),光绪《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
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在当地与该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多处(件)。直溪镇的
董永村有
董永祠,庙内墙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村东头的方形跨河石桥名
杭州望仙桥”,传说系因
董永偕子董鹤生于
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距当地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当年董永卖身还债之处。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最早赞颂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
刘向和《
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
干宝此前都曾游览
茅山或在此寄居。
金坛区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当地不同版本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多达数十种,且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演绎发挥。
江苏镇江
江苏省的
丹阳市和
丹徒区一带,一直流传着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20世纪50年代,电影《天仙配》中一句“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
瑞安鼓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相传
董永是丹阳延陵人氏,家境贫寒,侍亲至孝,因老父亡故无棺木下葬而卖身为奴。他的孝行感动了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
七仙女。于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在槐荫树下与董永结为夫妇。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共同偿还了债务。不料,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后,派天兵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庭,从此,这对天上人间的爱侣被生生拆散。后来,七仙女在天上产子送达人间,董永抚养长大。子盼母心切,在望仙桥跪盼母亲,跪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母子相会。望仙桥上留下了一对深深的小膝印。
丹阳市的
延陵镇西北方即是
丹徒区的
上党镇。上党镇有个槐荫村,便是传说中
董永卖身帮工并于
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传说中董永帮工的傅员外,便是他们的先辈祖先。这也和传说中董永在丹阳家中将父亲安葬后,来到傅员外家帮工相吻合。丹阳延陵镇和丹徒槐荫村是“董永传说”故事中不可割裂的两个地区,它解释了丹阳延陵人董永前往丹徒槐荫村傅员外家打工的原因。
丹阳和丹徒两地的董永传说,主要情节是一致的,但在流传中故事情节各有侧重。丹阳
汉延陵偏重于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后得情节,而丹徒
上党郡则对七仙女下凡以后如何与
董永相遇,如何在老槐树下相恋成亲以及织锦还债等有较多的细节描绘,有学者认为延陵与上党两地相距并不远,两地的董永传说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也有学者认为,本来就是一个主体。
传承保护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如
博兴县有
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
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这些文化的传承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
遗址
望仙桥
董永传说在
丹阳市的遗迹望仙桥位于丹阳
延陵镇南约1公里处的小河上,桥上刻有望仙桥三个大字,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就是在这里仰望天空、期盼
七仙女回归人间的地方,据说,桥面石板上原来还有两个膝盖印,是董永儿子跪盼母亲时留下的。
望仙桥的始建年月无确切考证,最早记载于1333年的《
至顺镇江志》中:在延陵镇南,俗称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该桥进行过重修,并立有《重修望仙桥记》的石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桥有碑刻记录的有两次。
直溪遗存
金坛区是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之一,主要流布在今金坛区
直溪镇境内。在光绪版《金坛县志》中,关于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有多处记载。在境内,其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多处(件)。
今直溪镇的
董永村原有
董永祠,庙门有一石刻对联:“卖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精华。该庙有前后两进约70多平方米,庙内墙壁上绘有“二十四孝图”。在董永村的东首原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桥,名叫
杭州望仙桥”,传说因董永携子董鹤生于“
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此桥重建于
乾隆,并有碑石刻文《望仙桥重建记》,详细记载了董永与七仙女之事。
董永与七仙女定情的老槐树,现仍生长在距董永村不远的吕近村中。1955年拍摄电影黄梅戏《
天仙配》时,扮演七仙女的著名黄梅戏演员
严凤英曾与导演一起来此老槐树下寻根。距老槐树东南约两里的傅家村,相传为当年董永卖身赎债(傅员外家)之处。
直溪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与孝子董永相关的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史料记载,最早以《孝子图传赞》记述董永事迹的作者、汉代文学家
刘向和以《
搜神记》赞颂董永孝行的作者、晋代学者
干宝,此前都曾游览或寄居过
金坛区当地。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明代欧阳里的《过董永桥》明末曹建孙的《望仙秋月》
清代李秉阳的《董坡怀古》和《董孝子庙》中,均有赞颂董永孝行的内容。
在金坛民间,不同版本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多达数十个。2005年,金坛文化部门组织对
董永传说进行普查整理,并对李向荣、闻毅先、赵路保、李中正等当时传承人和李双孝、李林春、李书知、吴小凤、李云发、李金才等一批传承讲述者进行了确认。2017年1月,拥有20多名成员的董永文化研究会在直溪成立,该协会搜集整理了董永传说故事及相关资料十多万字。近年来,金坛
直溪镇及有关部门多措保护“董永故里”,组织开展董永传说的讲述活动。一批积极参与保护董永传说的民间人士,正在逐步恢复
董永祠、望仙桥等遗迹和遗址。
国家级非遗保护
衍生作品
影视
戏剧
明代嘉靖前后,民间艺人又依据宋元话本《董永遇仙》改编成戏曲《槐荫树》《织锦记》《遇仙记》等,将孝子董永的形象搬上了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黄梅戏《天仙配》与《董永遇仙记》一脉相承,改编者加入了反封建、反压迫的新思想,使“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情节更趋完善。
书籍
孝感市的民间学者曾出版《董永传说初探》《董永故事探源》等书籍。
稻田画
2019年9月,盐城
东台市五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水稻田里,“董永与七仙女爱情传说”稻田画亮相,由不同颜色水稻组成的《邂逅》《成亲》《织锦》《梦圆》四幅组图。东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民间广为传说,特将文化名片与创意农业有机结合。
邮票
2002年国家邮政总局在江苏省东台市举办《董永与七仙女》小型张邮票首发式的照片、邮票,介绍该传说的专题片等档案资料100多件。
剪纸
孝感市开发了畅销的《董永与七仙女》《百孝图》孝剪纸产品,建设孝文化特色礼品市场,依托孝文化发展旅游业等。
其他争议
七仙女与织女
不同之处
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织女的出处与形成时期有别,来源的根据也不同。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天文之
牛郎星与
织女一,而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可捕捉到一些历史的踪迹。两对人物的起源年代、情节、结果都不相同,牛郎织女产生于先秦时期,到汉代发展成熟起来,而
董永故事则是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牛郎
织女可以每年鹊桥相会,董永七仙女别后再也无法相见了。不同时代文化的需求和身份,导致了两个神话故事反映着不同的主旨。牛郎织女神话中的牛郎,因其勤劳善良而得到了天上仙女的同情并与之结为夫妻。董永
七仙女故事里的董永则是因孝道感动了天帝,天帝遣织女给了董永一个“好报”。前者歌颂了善良勤劳的美德,后者则表明了西汉前期提倡孝道的社会教化理念。
相似之处
两个神话故事的情节大致相同,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
董永”和“牛郎”,前者为“孝子”,后者是憨厚的农人,但故事阐述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关联,皆反映古代人们对自由爱情、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都是经过千百年口头加工流传演变而来,变成有声有色、有头有尾的故事。
故事真假争议
山西学者
董大中在对董永故事进行考证后,认为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属艺术虚构。董大中在其于2005年9月出版的著作《董永新论》中记载,1995年出版的《万荣县志》中收有一篇《董永的传说》,该文记载:在董永家附近田家窑村有个庄户人家姓田,田家有位姑娘叫田仙,自幼聪明伶俐,天资过人,人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计。她织的布光滑、平整、细密、柔软,常常被选为朝廷贡物,人们都说她是
织女下凡。后田仙被
董永的孝心所感动,主动嫁给董永。
参考资料
董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28
董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27
董永传说.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29
董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29
董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11
董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11
董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