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来朝 字义庵,世称封君。莱芜西港村人。约生于明
正德末年。可惜其文集已散失不传,仅留下《吴氏族谱》《重修莱芜县志序》《忠贤祠记》《义庵公族田》等零散文章、碑记。
公元1575年(万历三年)以岁贡任山西
荣河县知县。荣河为
山西省西南部的边远小县,濒临
黄河,偏僻落后,田园荒芜,多数土地为
茅根荆棘覆盖。他到任后即号召百姓垦荒种田,并采用以工代赈、官府出钱收购茅草的办法,激发了百姓开荒的热情。在茅草荆棘挖尽后他又手把手教百姓耕种,使一县化为良田。为此,朝廷曾给他两次升,他都坚辞不受。与荣河民众一起,兴办学校,修桥铺路,兴利除弊,使荣河县人民安居乐业。20年后,吴来朝告老还乡,临行前,县民云集话别,竟三日不能成行。还以万民伞与匾额相赠,在莱城建“吴公生祠”,并用荣河土为其
塑像,在祠内墙壁上彩绘壁画记述其政绩: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
聂氏宗祠门上高悬题有“荣河遗爱”的匾额。回归故里后,吴来朝将先人遗产400亩作为义田赡养贫穷族人,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善于写作,据县志记载:“莱邑为
文言文者,始于吴来朝”。
吴来朝出身耕读世家,
曾祖父吴江区为
天顺举人,会试副榜,任盐山教谕,人称吴夫子。告老后把家产分给贫穷的族人,晚年在城东厢设立义塾,教授生徒。祖父吴梦弼为生。父亲
吴继善三岁丧父,历经磨难却读书不辍,学识渊博,人称东岩居士。吴来朝生性敦厚朴实,且天资聪颖,勤奋耕读,为官勤政清廉,教育有方。长子鸿渐,万历五年以选贡任直隶卢州通判。次子鸿洙、三子鸿功、孙子
吴暐皆中
进士。乡里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美誉。由于其子孙显贵,封中宪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宪副等。因屡受封典,乡人称颂为“吴封君”,万历末年去世后葬于陈盘龙吴家林。
一九六六年前,山东旧城莱芜东门外六十米处的东关街西首,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吴氏家庙,庙门上方悬挂着两块兰底金字大匾,一块书有“荣河遗爱”,另一块书着“吴氏家庙”。
聂氏宗祠的正厅内供奉着一代先贤吴来朝的
塑像。塑像为泥塑坐姿,高约两米,右手托握着大印,表情平易近人慈祥可敬,塑工精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厅内绘有壁画,运用了独特的民间彩绘技法,以生动传神的精湛艺术画面,歌颂了知县吴来朝及其夫人段氏在山西荣河县推广耕种技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爱民图,其主题体现了教民间苗、收购
茅根和植桑纺织等内容。
祠堂成了莱芜吴氏议事和供祭的重要场所,也是吴氏驻莱芜城的办事处。
春节,吴氏子孙在这里摆供、熬五更、祭拜,供桌透花木版牌位上竖写一行金色大字——“大明吴公讳七世祖来朝字义庵原任荣河县知县累赠中宪大夫封君府之神位”。每逢正月十五晚上,大门两侧,一对大红宫灯笼高高挂,门旁厢石上红烛林立,烛光灯光把门匾金字辉映得闪闪发光。成群结队的政要名流和吴氏家人亲友,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前来拜望和瞻仰。悠悠家祠,历经三百七十年风霜雪雨,令人敬仰;辉煌政绩,世远年湮,千秋万代,令人颂扬。
吴来朝改变荣河县贫困面貌,改善田间管理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教农民“间苗”。吴来朝在察看民情时发现,农民春播出苗后,对稠密的谷子、高粱苗子从不间隔梳理,苗子断垄也不知道补栽,任其自然生长。庄稼不施肥,地里的
禾本科杂草也不知道铲锄。秋天的谷穗长得似
花生仁那么大。产量十分低下。吴来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下令教农民疏苗,苗稠苗稀务求合理,提倡谷苗要“七寸八寸远、四棵五棵留”。即苗子的株距要达到七寸或八寸,每墩苗的株数在四棵或五棵之间,其余全部锄掉,同时在所留的苗子周围松土锄草。县衙号召间苗,农民不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闲言碎语接踵而至,说什么“县里来了个糊涂大老爷,苗子稠了打得粮食还不多,如今几乎把苗子挖光了,还靠什么吃饭。”在长时间反复引导的情况下,竟然没人接受间苗改革,吴来朝只好每村划定一块实验示范田,他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亲自在苗田里示范指导。为了让农民掌握株距,便给他们制作七八寸长的木棒作为尺棒,一手拿尺棒,一手握小锄,手把手地教。这村教会了再教那村,不厌其烦,反复操作。县城周围的村庄几乎都留下了他辛劳的脚印。
凡是间苗的地块,苗肥苗壮,油绿旺盛。加之合理施肥,风调雨顺。谷穗又粗又长,颗粒饱满,穗头沉甸甸的,十分喜人。秋收时节到了,谷子收打后,农民皆大欢喜,产量一穗顶十穗,一年顶十年。间苗的人家粮
梁满囤,谷满仓。间了苗子的人家打谷场的时候,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的人群,“间苗多打粮”的惊人消息,迅速家喻户晓。次年不用宣传发动,农民都自发地学习间苗施肥了。全县在正常年景,实现了粮食年年大丰收,人民开始安居乐业。
吴来朝应允“久任荣河”不再进京就任,但必须进京复旨,递交奏章,奏明
皇帝。万历皇帝阅完奏章后,方知吴来朝不能前来京城奉君,辅佐朝政,愿与荣河同甘共苦,长期造福于荣河人民。皇帝不禁为吴来朝卓著的德政所感动,赞道:“来朝乃真君子也!”随即封其为中宪大夫。念其功德无量,便加封为“封君”之位。同时赠与晋级朝服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