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30 — ) 黄济云,四川宜宾人, 1930 年 5 月生。自幼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直到小学毕业。爱文学和研习旧体诗文和书法。 1950 年在职工夜校读两年初中一年级英语和数理, 1952 年考入江安中学高中, 1955 年考入贵州大学, 1959 年毕业工作后仍不断地练习书法。先后在省农机研究所,贵州半导体厂工作直到 1975 年。 1979 年参加全国群众书法竞赛中获一等奖,《书法》杂志专文评曰:“别具一格,运笔轻灵,结构活泼,得清雅秀丽之趣”。 1982 年在贵州业余书法学校、贵州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 1987 年起调贵州老年大学任书法专职教师,编写了《书法教程》上中下三册。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书协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贵州分校副校长。
人物介绍
数十年潜心于书法艺术,擅多种字,尤精三种:一是夹钟、赵及隶、篆韵味之小字,一是从魏碑体转化而成,回腕悬笔而书,间魏碑、隶篆的新碑体,一是显雄强、厚重的大字。先后在宜宾、昆明市南京市北京市、深圳作个人书法展,展出 17 种字体,包括甲骨、大篆、小篆、隶书、碑帖、颜、柳、欧、赵、章草、今草、王羲之行书、赵之谦行书及刘墉行书及双钩。所书大楷、小楷广为书界同行称道。宜宾老书法家刘伯元赞曰:“卜辞竹简并师承,更法钟王妙入神,溯自涪溪灵秀气,西南半壁有承人”。云南省老书法家施菊轩赞曰:“黔中有来客,书法各体兼,吮毫风格秀,人品亦谦谦”。
1994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书法传承与创新的经典
——记著名书法家黄济云先生
丁芝萍(来源:宜宾书画网)黄济云小传:中国书协会员、原贵州省书协顾问、现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贵州分会副会长。1930年出生于四川宜宾,贵州大学毕业任职于贵州农机研究所、贵州农业干部管理学院;1987年调贵州老年大学教授书法。1979年《书法》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全国群众书法竞赛荣获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第二届书展、国际书展、国际临书展。他编写的《行草技法》一书,于1989年由贵州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宜宾、昆明市贵阳市南京市北京市深圳市等城市举办个人书展。展出甲骨、大篆、小篆、隶书、魏碑、颜、欧、赵楷书、王羲之行书、章草、今草、狂草以及先生本人的大楷、行书、小楷,双钩等不下17种字体。2009年6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个展,展出近年来创作的书法精品约三百件。
黄济云,又名黄丰和,1930年5月出生于四川宜宾市。九姊妹,六男三女,济云占四。父亲开玻璃铺,号名“鑫盛祥”,开在中山街。幼时受父亲影响,即对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7岁学字,父亲开始便教他苦习小楷。用先生现在的话说,那其实是不正规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即使在那警报频频的日子,他都不忘练字,足见其对书法的痴情。1945年,先生刚满16岁,因父亲经营不当,陷入困境,为济家贫,经人介绍,在宜宾市中山公园“容真”照相馆当徒工,学徒之暇亦不废临池。解放初,先生已是弱冠青年,为了放开眼界开拓胸襟,他曾自带干粮,长途跋涉,来到四川乐山乌龙寺赏析古碑,天黑寺内不能住宿,他只好孤单一人到山下凉亭过夜,待天亮再去拜读。五十年代初期,先生凭借自学所积累的一些文化知识,进入江安中学高中部读书;1955年考入贵州大学,大学毕业后任职于贵州农机研究所、贵州农业干部管理学院;1987年调贵州老年大学教授书法。 “小楷是先生诸多书体中的一门绝技,最为亮丽耀眼。他早年以赵孟頫小楷为范本,直到七十年代,一次偶然机会,在一个碑帖收藏家那里买到一批历代名碑名帖,他如获至宝,从中领悟到了书法世界的博大精深。从那时起,遂转习大楷,转而再写小楷,渐得其神韵,对艺术理解也更为深刻,认为赵字小楷用笔过于单一,结体平正无奇,并非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决心上溯钟繇,遂悉心临摹不辍,其小楷功力又见长进。同时,先生对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宋克小楷《七姬权志》等反复练习揣摩领悟,以为已用,从而小楷格调再上一层。
眼界的提升,心胸的拓展,使先生认识到临帖只是一种手段,领略大自然千姿百态,才是显现书法艺术的真谛所在。每当发现雀飞鱼跃的优美动态,均有所悟,先生谓现在所书小楷比起二十多年前获奖作品又有所提高。
先生的碑体书法亦能自出机抒。他认为欲深谙书道,必以魏碑为基础。要学好魏碑,其要点:一是朴质无华,使其用笔富有内涵,点画富有质感,自能耐人寻味;二是骨气洞达,体态开张,力量贯穿于毫端,自然大气而不散漫。但如何跳出古人框架,书中有我,却很难。先生曾叹道:“魏碑出新不易!”一次研究古人书论时,从米芾对古人要“巧取豪夺”及“八面出锋”之语顿获大悟,认为古代各体书法的精彩笔法,绝妙结体,都可借用,以达举一反三之效。多年来,经过苦心研究,辛勤实践,将所学到的竹简、篆笔法渗入其中,取其古人神髓,别具新意,终于获得大成。1979年《书法》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全国群众书法竞赛,黄济云先生的一纸四尺小楷,以其典雅秀丽、空灵飘逸的风貌,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摘录《书法》2002年四期,陈培华著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有专家称黄济云的“大字楷书及行书极其厚重、雄强、刚劲、涵蓄,是几十年研究朱熹大字及龚晴皋书法和自己的体会变化而来的。”济云先生的碑体如他自述“用魏碑的架势、隶书的质量、篆书的韵味,名曰‘盘松体’。” 2009年6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个展。这次北京市个展具有特殊意义,一是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市,二是黄老今年八十寿庆。展出近年来创作的书法精品246件,作品不少八尺、六尺,四、三尺就更多了。给人印象:大气磅礴。来自中央文史馆、北京文史馆、中国哲学史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等文化界、书画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与会嘉宾认为:“这次书展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书法传统精神和价值的再发现。”“传统的创造性神韵对当代书法的创新发展具有‘经典’价值。”
先生亦喜诗词,近十余年对诗词研习和创作有很大兴趣。曾受昆明旅游部门邀请在昆明大观公园书写售字,可据顾客身份、年龄、特征即兴赋诗(词)并书。先生于2003年已出版一本自书诗的个集。
2009年10月16日,黄济云先生从贵阳市飞往成都市,开始他返川省亲之行,在成都、宜宾、泸州市等地探亲会友。宜宾的老同学、书法界的朋友纷纷设宴为黄济云先生接风;宜宾日报、宜宾晚报、宜宾零距离网络等媒体非常关注并采访报道。多年没回家乡了,黄老为家乡城乡巨大的变化而欣喜,尤其赞叹正兴建中的世界级第四大水利工程向家坝水电站。还去市中区大观楼再见他一生倾慕揣摹不辍的“大观楼”三字。黄老说,儿时他就喜欢去大观楼欣赏“大观楼”三字,高悬于大观楼第三层东檐三个巨大的楷书“大观楼”,沉雄、厚重、典雅,心追手摹几十年终悟得朱熹书艺的精神。我们重温了黄老1983年回到家乡宜宾,在翠屏山翠屏书院举办个人书展的情形,希望黄老能再回家乡举办书展。我们聆听了黄老笔耕几十年以其对传统的经验体会,他认为,学书要学“黄钟大吕”,不可学“街头小调”,不能把传统的“奇正相生”之说仅仅以实践猎奇误之,要从根本上分清“歧路”并不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的确解。黄老性谦冲、平易,谈吐平和,深入浅出,我们受益匪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书法传承与创新的经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