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图
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九子
椒图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九子,外形与螺蚌相似,喜好闭口,一般比较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所以人们常将它用在门上,取其“紧闭”之意,为了祈求平安。椒图具有喜静,忠于职守等特点,也常被绘在门板上或用于抱鼓石上,被世人誉为“性情温顺”的龙子。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行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的记载,相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子为椒图。在椒图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中原地区是关于椒图研究必不可少的区域。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椒图的雏形。在夏商周时期,椒图溯源的形象开始逐步成形。汉之后,椒图的发展逐渐走向低潮阶段。南朝时期正式出现“椒图”的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开始进入异域文化的交融时期。这个时期椒图的形制更加丰富,少数民族元素更加突出。宋元明清时期椒图的立体形象正式确立,明朝时期在“龙生九子”系统下的“椒图”文献记载正式出现。清代时期椒图纹大量出现,并且在一些皇家宫殿的门上都有椒图的图案造型应用。
在现代一些景区附近,有一些居民家中仍然使用铺首(椒图)并且与现代的锁相结合使用,椒图的作用已经不只是敲门或守卫家中安全,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与喜爱,也有装饰意味。
形象设定
椒图是龙生的第九个儿子,它的外形和螺蚌相似,一般情况下喜欢闭口,比较反感有外人或外物入侵它的巢穴。
历史演变
起源
在椒图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中原地区是关于椒图研究必不可少的区域。“中原地区中‘中’的方位是以‘土’来意会的,‘原’字在《辞源》上讲指广平、高平的地面,具有大片土地的含义,《诗经·棠棣》又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的诗句,由此‘中原’可以理解为‘中土’。远古时代,禹分九州,其中‘豫州’因居九州之中,又被称为‘中州’、‘中土’,‘中原’也就成了它的同义词。”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行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它的真面目自古到今谁也没见过。
发展
关于龙文化的研究,“从形象的流变看,自有据可查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即出现了似龙的长身鱼纹以及各种神秘的鱼纹和人面以及鸟类的组合纹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龙的功能性逐渐变成了兴云布雨、避难祈福的一种吉祥象征。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椒图的雏形。在夏商周时期椒图溯源的形象开始逐步成形,铺首(椒图)逐渐褪去了之前二维形象。
椒图,又作铺首,铺首(椒图)在中国的青铜器、画像石、陶瓷器、鎏金铜器、金玉器中出现的较多,主要运用到器物提手及门扉把手上,它以兽面纹样为主体,造型丰富、质地多样,铺首(椒图)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其狰狞的形象有着装饰和美化器物的作用,以威严的印象,用以镇凶玉貔貅战国时期门铺首(椒图)开始出现,至秦汉,社会性质发生转变,兽面纹开始与建筑门扉上的门环相结合,形成铺首衔环。铺首发展至高峰期。
汉之后,铺首的发展逐渐走向低潮阶段。南朝时期正式出现“椒图”的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开始进入异域文化的交融时期。这个时期铺首(椒图)的形制更加丰富,少数民族元素更加突出。隋唐时期的铺首(椒图)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铺首(椒图)的造型更加圆润、立体。隋唐时期的铺首(椒图)加入了北魏时期从西域传来的狮子的面部造型。宋元明清时期椒图的形象更加立体,立体形象正式确立,明朝时期在“龙生九子”系统下的“椒图”文献记载正式出现。
据明代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的记载,相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是也;二曰鸱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关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龙形兽钮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狻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熏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口,故立于门铺首。
明朝人杨慎据此认为,椒图形状像螺蛳,就是起源于商朝以螺蛳挂门的传统。汉代以后,一般以椒图作为铺首。明朝时期的铺首(椒图)形象更加丰富,继续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吉祥文化的语义。铺首(椒图)整体感觉较为精致,器物上的纹样丰富多彩。椒图牛头、鹿角、方形环棱螺纹的形象被使用在一些皇家建筑中且等级制度显著。
清朝时期椒图纹大量出现,并且在一些皇家宫殿的门上都有椒图的图案造型应用,甚至在描金爵杯中都出现了椒图的形象。椒图作为皇家建筑中门文化的标志,造型别致,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故宫建筑中午门上的朱门金钉金铺首(椒图)的形制,属于门扇装饰中的最高等级,也已经成为了紫禁城建筑中的一种标志。
在现代大门上的椒图在其他载体上的形象更加多样化,材质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用到了与铜、铁质地差距很大的皮质面料,其造型、色彩也运用了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解构处理,色彩更为丰富。在一些景区附近,有一些居民家中仍然使用铺首(椒图)并且与现代的锁相结合使用,铺首的作用已经不只是敲门或守卫家中安全,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与喜爱,也有装饰意味。
民间信仰
人们根据椒图习性将其纹样装饰在大门上,一般做大门辅首的装饰纹样,或装饰在门前的抱鼓石上,祈求神兽椒图勇敢地保护自家的人财安全。
相关文化
清水龙洞传说
相传,龙生九子,老三椒图,面目狰狞。成年后,椒图几次相亲,皆因对方被其狰狞面目所吓倒,终未能成亲。他开始变得敏感、焦虑、自卑。一天,椒图出外云游到了云阳清水境内,见当地民不聊生,生活贫穷,便打算帮助当地的百姓,担心到自己相貌吓到当地百姓,于是他待在一处溶洞里,通过在外面贴告示的方式来帮助当地百姓,后来被当地的一个无所事事之人发现他的样貌并被传出去之后,椒图不得不离开此地,而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椒图恩德把他当时所住的那处溶洞称为龙洞,并根据他人口中描述,“还原”了椒图的形象,并把这个形象绘制出来,置于门上,看守门户。而椒图帮助当地百姓之事也被他中意的女子得知后,俩人喜结连理。
石鼓的由来
石鼓是竖立在庙门旁的一种门箱,其上镌有螺旋文,正确的名称为“石螺”或“椒图”。汉朝时代,孝子董永家贫,父亡,无钱葬父,于是卖身为奴,适巧天帝女儿下凡游人间,见董永卖身葬父,深受感动,于是嫁给了他。天母长时间未见到女儿,于是派使者寻找其女儿,使者寻得天女在董永家,打算入门请天女回返天庭,却被椒图阻挡门外。天母得知此事后下令椒图永不得回天庭,长年坐守人间门铺外,时日既久,椒图坐化成屈螺状。因此,今日所见的石螺,只具尾纹,而不见头形。
衍生作品
椒图辅首有点像狮子,北京故宫大门上就刻有椒图形象。
参考资料
..2024-04-16
目录
概述
形象设定
历史演变
起源
发展
民间信仰
相关文化
清水龙洞传说
石鼓的由来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