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智
原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
曾一智(1954年——2017年2月19日),出生于北京,原黑龙江省日报社资深记者,高级编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名个人会员。1998年4月在《黑龙江日报》创办专事呼吁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刊《城与人》。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东三省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多方奔走。包括2011年8月实名举报北京刘老根会馆破坏文物。2017年2月19日,曾一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62岁。
人物经历
曾一智,1954年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时光。后随时任《光明日报》副刊主任编辑的父亲下放来到黑龙江省,至此,与哈尔滨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一智是黑龙江日报社的著名记者、编辑,在1998年开始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之前,曾一智在副刊部做了17年文学编辑。她的工作非常认真,编辑版常常让校对挑不出错。作为媒体人曾一智从业从未发过有偿报道。
1998年3月开始创办了以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宗旨的《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刊,自此便投身文保事业。《城与人》创刊号为《穿越博物馆广场》,文章追述了哈尔滨的喇嘛台被红卫兵摧毁的过程。在《城与人》专刊,曾一智连续多年发表哈尔滨市文物保护的文章,呼吁保护濒危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她以向职能部门举报、公开报道、内参、上书领导、在省人大旁听会议上发言等多种方式,为北京、黑龙江省两地濒危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大声疾呼,保护了多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她的执着不仅表现在为文保自费进行活动,她还曾经历了这条道路的种种曲折和艰辛,包括开发商的威逼利诱,接到匿名恐吓信,被拆迁现场的种种威胁、驱车跟踪,照相机两次被抢劫,以致于2007年7月在被强拆文物建筑的院内被打伤住院。
2004年后,尽管她的身体增添许多病痛,但她仍然坚守她的文保的信念。她的报道、报告、信件多次得到国家文物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领导的批示,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更改已定的规划方案。在她持续十余年的文保宣传工作中,已经将文保理念渗透到媒体记者以至于一般百姓。2004年3月,在《黑龙江日报》社贾宏图社长的压力下,《城与人》停刊。此后,曾一智多次为北京市、黑龙江省、辽宁省山西省等地濒危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奔走。她成为了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并且在2005年成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首位个人会员。
2010年,由于哈齐高速铁路改扩建,哈尔滨市百年滨洲铁路桥曾被设计拆除。曾一智会同中东铁路史专家郑琦等人立即起草《关于修改哈齐城际高速铁路设计方案、整体保护铁路历史建筑群的紧急建议》,分别提交省、市政府。她在《建议》中提出,“老江桥”不仅具有不可复制的文物身份,还是哈市地标性建筑,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是国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铁路工业遗产。建议政府综合考虑“灵桥”的文物价值,修改方案予以保留。在职能部门的主导下,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确定在滨洲铁路桥下游50米处新建宽22.5米的新铁路桥,原样保护滨洲铁路桥。
曾一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保行动是2011年8月向北京东城区文委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文物原状”引起广泛关注。在刘老根会馆所使用的晋翼会馆在建设中,文物本体遭到破坏,建设方在会馆建设中添加了院内本无的建筑,破坏了文物的原有风貌。2004年,晋翼会馆就列入了原崇文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单位,并对社会公布,这意味着它成为“不可移动文物”。曾一智向东城区文委举报的第二天,却接到了辽宁民间艺术团工作人员的一个电话,对方希望与曾一智见面沟通沟通,当面谈一谈。但被曾一智拒绝。
退休的曾一智依旧为文保而奔波着,她自费考察中东铁路沿线建筑群、北京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哈尔滨市的俄侨历史,并将研究结果报告给职能部门,为老建筑的保护而殚精竭虑,同时,积极向职能部门发出建议,为历史建筑的永生,为文保理念的普及而忙碌着。
2017年2月19日12时53分,黑龙江省省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原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曾一智女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62岁。
个人生活
父亲:巴波(1916-1996),历任《民众时报》《健康日报》《华西日报》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川康通讯社记者,《自由画报》主编,《胜利报》副刊主编,《光明日报》副刊主编,《民众时报》编辑,《益报》副刊主编,《光明日报》副刊主编、文化组长、《北方文学》主编,黑龙江省文联专业作家、名誉委员、副主席及省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名誉主席,哈尔滨市文学院院长。
人物成就
曾一智撰写的报道多次获中国新闻奖黑龙江省新闻奖和黑龙江报纸奖,她的著作《城与人——哈尔滨故事》被列入九部委和团体联合主办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被评为第十一届黑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十九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曾一智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位个人会员。著名的城市历史建筑保护者,哈尔滨外侨史学者和中东铁路史专家,获得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年度贡献奖”。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作出了贡献。
保护成果
2008年以来,曾一智所做文保工作和主要文保成果有:
一、2007年1月,曾一智两次去齐齐哈尔市为保护吕留良后裔故居奔走后,促成齐齐哈尔市确定了保护五教道德院、天齐庙东北陆军讲武堂、义和团女子坛址、于驷兴故居、小庆主事故居、果考亭故居、马识途烈士遇难地、吕姓故居、关帝庙、清末藏书楼等一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案。
二、2007年4月,曾一智最终促成南岗区政府将已经列入哈西新区改造建设拆迁计划的哈尔滨机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三座厂房和烟囱、水塔、百余件机械设备作为工业遗产保留下来,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保护历史建筑与开发新区的双赢。2008年2月,哈西“红房子”老工业遗迹保护项目已经启动。
三、2007年10月,曾一智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沟通。将哈尔滨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原址)和创办人刘瀚住宅、吉黑运局、哈尔滨市市长宋文郁住宅、三江闽粤会馆及哈尔滨口琴社重要成员任白鸥住宅等一批重要历史建筑列入保护建筑。
四、设立文保志愿者保护监督网络,对每个志愿者经常活动区域内的保护建筑进行监督,对破坏事件进行不懈的举报活动,成功地制止和改正了多起对保护建筑的破坏行为。如在一类保护建筑红军街38号、二类保护建筑原英国领事馆、原秋林洋行道里分行、原苏联远东银行、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办公楼等老建筑被违法进行破坏性修缮、装修时,都进行举报,并得到职能部门的受理。
五、坚持进行在老城区内的抢救性的拍摄记录,带领志愿者在南岗、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动力等老城区进行的各具特色的主题性拍摄记录活动(部分做了历史调查)。她把自己多年挖掘积累的老城区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全部介绍给志愿者,一些志愿者也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大家,并与文物、规划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提供大量信息。
六、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铁路沿线历史遗存和文保单位进行考察、记录,为这些不受重视的建筑和文物留下资料,对破坏的行为进行举报。这些建筑许多已经列入第三批文物普查的范围,并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一智在文物保护活动中曾多次遇到袭击。2002年9月,她在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搬迁改造现场拍照时,被一名壮汉抡到一边并抢走相机。2007年7月,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中强拆老房子,曾一智在现场被人拦住,交涉中被人打伤住进医院。2010年4月,哈尔滨中华巴洛克二期项目居民搬迁时,虽然专家论证方案是保护几乎全部历史建筑,但其中的金剑啸烈士故居等历史建筑仍然遭到砸毁,曾一智为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而被人拽出人群殴打。
生命最后几年,曾一智为保住哈尔滨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多次致电致信国家文物局、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17年2月6日,曾一智更新了最后一篇微博:“再见了,霁虹桥!”2017年2月19日,曾一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病逝,享年62岁。文物保护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国家文物局分管领导也专门发来唁电。
人物评价
在文保工作的未来发展,曾一智坦言没有希望,因此什么都不在乎,一定会拼尽所有。这样一个对未来感到绝望却执着坚持的人,正是我们民族保护传承文化的最大希望。(《文汇报》)
常与曾一智打交道的城市规划、文物保护部门了解她,尊重她,甚至有的开发商也敬她三分。一位派人跟踪过曾一智的开发商曾对她的同事说,她上哪儿去我们都知道,只不过我们没下手,我们挺佩服她的,因为这些事跟她的个人利益没关系。(《中国青年报》)
哈尔滨市公布的第四批保护建筑里,经曾一智建议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有20多处。她的文物保护团队共递交了17份“文物认定申请书”,涉及全哈尔滨170余处建筑,市文物部门已经全部受理并认定保护。(《人民日报》)
城记》的作者王军,曾被学者杨东平在一篇文章中称为“北京的恩人”,同样的,哈尔滨也有恩人,就是同为记者的曾一智老师。(《大话哈尔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人物成就
保护成果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