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筝(ajaeng)是
朝鲜族的传统弓拉弦鸣乐器,由中国
轧筝演变而来,形制与筝近似,音色圆润宽厚。牙筝分为大、中、小三种,演奏者多为女性,采用坐姿进行演奏,左手按琴弦,右手把持涂有松脂的细木棒摩擦琴弦使其发声,有时也会使用弓子进行演奏。牙筝主要用于合奏或为
戏曲伴奏,流行于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历史传承
起源
历史较为悠久的牙筝,原是
中原地区东邻
朝鲜古老而有特色的
弓弦乐器,它和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拉弦乐器轧筝一样,同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地的筝。
发展
牙筝和
轧筝,是
同源而不同流的两种乐器。早在1700多年前的
晋朝之时,中国就与东邻朝鲜有了文化交流。当时的朝鲜有
高句丽(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百济(公元18年—660年)和
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三国。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深入,互相影响也与日俱增,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在
杨坚的七部乐、
隋炀帝的九部乐和
李世民的十部乐中,都有一部“
高丽乐”。而中国历史上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隋唐文化,也使四邻各国受到深刻影响,在
朝鲜三国逐渐形成为“乡乐”、“唐乐”、“雅乐”等三部乐。牙筝就是朝鲜民族根据中国传入的筝,创制而成的
朝鲜族弓弦乐器。
成形
《
高丽图经》(卷四十)“乐律”条中载有:“今其乐有两部,左曰唐乐,
中原地区之音,右曰乡乐,盍夷音也。”据
韩国史料记载:
王徽三十年(公元1076年)时,朝鲜宫廷音乐中的唐部乐器有笙、
杖鼓、唐笛、
唐琵琶、方响、和拍板等七种。到了
王俣九年(公元1114年),这时正值中国
北宋政和四年,又有大批新的唐乐器传到
朝鲜,它们是筝、 篌、箎、箫、、埙、
五弦琵琶和双弦(
月琴)等八种。至此,在朝鲜才形成完整的唐部乐。然而在这些东传的唐乐器中,却没有一种是
弓弦乐器。
公元12世纪以后,朝鲜民族根据中国古老的民族弹弦乐器筝,首先制作出大筝,后又创制出富有特色的朝鲜拉弦乐器牙筝。成书于
朝鲜王朝唐文宗元年(公元1451年)、由
郑麟趾等撰写的朝鲜正史《高丽史·乐志》中“唐乐”条载有:“唐乐高丽,二者杂用,故并载其乐器。
方响(铁十六)、洞箫(八孔)、笛(八孔)、(筚)篥(九孔)、
琵琶(四弦)、牙筝(七弦)、大筝(十五弦)、
腰鼓、教坊鼓、拍(六板)。”公元1494年,
朝鲜音乐家成所编朝鲜古籍《
乐学轨范》“大筝”条中有:“筝,
秦琴也”,并引
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筝,本五弦,今十三弦”和后汉
刘熙《
释名》中的“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并梁二州筝形如瑟”等。书中并附有大筝之图,其形状也与筝相同,体长五尺五寸,书中所述之基本演奏方法,也与筝完全相同,说明朝鲜的大筝是依照中国的筝而制造的。《乐学轨范》“牙筝”条载:“按造牙筝之制,与大筝(十五弦)同,但体羌小,弦七耳。第一弦稍大,至第七弦渐次而细,用黜檀花木(刮
青梅),涂松脂轧之。”当时的牙筝,体长五尺二寸二分,宽七寸八分,琴首中高三寸、尾高八寸、边高一寸七分。演奏时,左手按琴柱左侧弦段,右手执刮去青皮、涂上松脂的
檀木细圆棍在琴柱右侧弦段擦弦发音。书中也附有牙筝之图形(图)。
朝鲜大筝和牙筝 创制并使用以后,显著地丰富和增大了“唐部”乐队的声音色彩和音响效果,所以在《高丽史·乐志》中有“用牙筝和大筝代替筝”的记载。
推广
牙筝早期只用于“唐部乐”,到了公元 15世纪中叶的李王朝
唐文宗时,也同时用于“乡部乐”中。此后,牙筝在朝鲜民间广为流传,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一种
弓弦乐器。
其它相关
中国的
朝鲜族人民,大部分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陆续由邻国朝鲜越过
鸭绿江和
图们江,北迁来到
辽宁省、
吉林省和
黑龙江省等省的。勤劳、勇敢的朝鲜族同胞,他们在长白山麓、海兰江畔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这里又成为一个音乐、歌舞的天地。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传统音乐和乐器同邻邦朝鲜基本相同,人民能歌善舞、酷爱奏乐,民间乐器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风格,许多气鸣和弦鸣乐器的演奏,都接近于民歌演唱风格。牙筝就是朝鲜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弓弦乐器之一。
结构组成
现代的牙筝,由共鸣箱、
岳山、琴柱、琴弦和
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卧式长方拱形。由面板和底板两块长方形木板镶合而成,面板使用木质轻软的木料制成,民间多采用
梧桐木或
兴安鱼鳞云杉制作,整块
亳州板面呈拱形(横向),底板使用木质坚硬的木料制成,民间多采用
花榈木、栗木、
五角枫苗或
槐木制作,底板中央开有一个长方形、圆形或弯月形音孔。在琴箱表面的首、尾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硬木制拱形岳山,岳山外侧开有与琴弦相应的弦孔。琴首一端的弦孔较为细小,琴尾一端的弦孔较为粗大(为穿染尾用),且为纵向双孔。琴的尾部稍呈拱形翘起。琴柱(
琴马)木制,多采用红木、
檀香紫檀或花梨木制作,外形呈人字形,一弦一柱,斜向置于琴面中部。琴弦使用丝弦,弦头系于琴首弦孔内,弦尾系有
栗色丝或
木棉细绳,称为染尾,穿过并系于琴尾两个粗大弦孔之间,松紧染尾可以调节定弦高低。也有的牙筝张铜丝或钢丝弦,不再使用染尾而改设弦轴调弦,在琴首竖置金属弦轴(常用
扬琴弦轴),并采用双弦。
琴弓由弓杆
和弓毛构成,弓杆用竹或木制作,两端系以马尾为弓毛,可以调节弓毛
张力松紧,有的则直接使用
大提琴弓或
中提琴弓。牙筝的外表,通体多以棕色油漆,外观光亮、雅致。牙筝规格不一,常见的有大、中、小三种。大牙筝,外形与
伽倻琴相像,琴身全长125厘米~145厘米、首宽25厘米~28厘米、中高6厘米,张八或十条丝弦;中牙筝,琴身全长95厘米~105厘米、首宽23厘米~25厘米、中高4.5厘米,张八或十条丝弦;小牙筝,琴身全长75厘米~85厘米、首宽25厘米~31厘米、中高2厘米,张八条丝弦或十二对(设弦轴)钢丝弦。
馆藏物品
在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
朝鲜族牙筝多件,既有中国自己制作的牙筝,也有邻邦朝鲜制造的牙筝。其中有三件是大、中、小一套的牙筝,面板全用桐木、底板都用
松木制作,面板呈拱形,琴的首、尾设有
岳山。大牙筝,琴身全长145厘米,首尾同宽28厘米,底板上开一长方形音孔,面板上置人字形琴柱,张有十条丝弦。中牙筝,琴身全长98厘米,首宽25厘米、尾宽19厘米,底板上开有长方形、圆形和弯月形三个音孔,面板置人字形琴柱,张有八条丝弦,
琴弓为
小提琴弓。小牙筝,琴身全长75厘米、首尾同宽31厘米,底板上开有圆形和弯月形两个音孔,面板上置15个琴柱,琴首设金属弦轴,张30条钢丝弦。这三件牙筝来自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造型统一、制作精细,在琴的首尾两端还镶嵌有美丽的骨饰。
196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音乐代表团访华时,将此作为珍贵礼品赠予中国。在藏品中有一件形制古朴的传统牙筝,琴身全长103厘米、首尾同宽23厘米、中高4.5厘米,面板用桐木制作,表面呈拱形,底板用色木制作,中央开有一个长方形音孔,孔长25厘米、宽4厘米,首、尾岳山用
花榈木制作,面板中部斜向置有
小叶黄杨制琴柱,外形雕刻成人字形,柱底呈跳棋子状,张十条丝弦,均用二弦,弦的首端系于弦孔内,弦尾系有
栗色木棉绳染尾,
琴弓用色木制杆,两端张以黑色马尾而成。琴体外髹棕色油漆,琴面色泽较深,两端及琴柱较浅。此琴购自吉林延吉,为50年代制品,选料考究、工艺细致,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牙筝
演奏牙筝,多为女子坐奏。大者可将琴身置于特制的琴架或桌案上;小者则由奏者左手托持(手指伸入底板音孔中),将琴身斜横于左臂或左胸前,右手执琴弓在琴柱右侧弦段拉奏、磨擦琴弦发音,大者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肚在琴柱左侧弦段按弦。八弦小牙筝按四声或三声音阶定弦,常定弦为:c1、d1、g1、a1、c2、d2、g2、c3 或g、c1、d1、g1、c2、d2、g2、c3,音域g—c3,有两个八度加一个四度。十弦中牙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常定弦为:c、d、g、a、c1、d1、e1、g1、a1、c2,音域c—c2,有两个八度。十弦大牙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常定弦为:D、G、A、c、d、e、g、a、c1、d1,音域D—d1,有两个八度。音色圆润而宽厚,尤以小牙筝的中音区和大牙筝的高音区发音最佳,音色明亮而柔和。牙筝的弓法有拉弓、推弓和交替弓等,拉 弓自前向后,发音较强,推弓自后向前,发音较弱,一音一弓为交替弓,奏出的音要均匀、连贯。牙筝的演奏技巧有推、按、颤、揉等,并以揉弦最具特色。揉弦是在右手拉弦的同时,左手食指、中指并拢在弦上做上下颤动。有时通过传统的“力按”奏法,可使发音提高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后再回到原音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效果。可用于独奏、民间
器乐合奏或为歌舞、
朝鲜族戏曲伴奏。最适于演奏速度缓慢、抒情的朝鲜族
民俗音乐散曲或古曲等。近年以来,牙筝在朝鲜族的音乐生活中已渐少使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