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成立于2023年9月15日,,位于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强有力的领导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自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8月,考古博物馆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指导思想开启建设。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工作。2019年12月下旬,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所有出土文物精品,全部来自考古田野挖掘一线;展出的所有珍贵古籍,全部都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华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截至2019年,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数量1896(件套),珍贵文物1095(件套),陈列展览2个,参观人数0.5(万人次)。
历史沿革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在中宣部的指导下,依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强有力的领导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自2019年3月启动展陈大纲策划,7月开始展厅装修改造建设,8月,考古博物馆还在施工中,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来工地视察,提出“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指导思想。调动多种手段,营造恢宏的历史氛围,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等手段使观众自主参与,进行沉浸式的同理心代入尝试。
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与布展工作。2019年12月下旬,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的国家级考古博物馆,将考古发掘出土物以遗址、遗迹单位为中心密集式陈列,古籍、档案阵列式展出。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2023年9月15日,坐落于古都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色,集展览展示、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
方位布局
建筑特征
在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一栋外形如“尊”的建筑,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
规模数据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所有出土文物精品,全部来自考古田野挖掘一线;展出的所有珍贵古籍,全部都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华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截至2019年,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数量1896(件套),珍贵文物1095(件套)。
展厅分布
中国考古博物馆,陈列展览2个。分为常设展厅和临时展厅。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物大多不是独立展示,同一时期遗址或主题下,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相得益彰。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展陈特色之一——仓储式陈列。考古学着重于研究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所以用考古学文化、重要的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
陈列展览
常设展厅
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通过中国历史研究院珍藏的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贵古籍文献,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2024年2月初,该馆常设展文物“上新”,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龙纹石磬等10件文物崭新亮相。其中,玉龙曾被收入《殷墟》特种邮票。
“妇好”方孔铜斗
“妇好”方孔铜斗斗孔呈方形,圜底,长斗柄,作扁平长条形。柄两侧有连续的阴线横道,末端呈三角形。斗腹饰目雷纹,较模糊。柄面饰两组蝉纹,以高浮雕的兽头相间隔,柄首饰高浮雕蝉纹。柄背面近末端铸有铭文“妇好”二字。
临时展厅
博物馆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展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服务大众的重要环节。临展通常具有专题性、话题性和创新性的特征。通过举办临展,既展示科学研究新成果,又使观众掌握新知识,激发观众的新思考和知识创新的热情。先后组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史学成就展”“民族复兴的百年旗帜——中国历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展”等。
‘九层妖塔’到阿柴王陵
本次展览分为引子、序章、热水墓群、“九层妖塔”(血渭一号墓)、阿柴王陵(2018血渭一号墓)、融合与共生、结语七部分,文物展品数量多、类型丰富,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在京展出。本次展览展期半年,将持续至2024年3月。
“‘青海都兰热水血渭一号大墓’到阿柴王陵——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临展的特色有三个:
一是展陈文物全部来自青海省考古发掘一线,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和青海省的考古学家们历经40年田野发掘的成果。
二是展陈文物都是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出土文物中的精品,包括金银器、玛瑙珠、铜香水瓶、丝织品等等,对于研究和了解青藏高原历史、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是展陈的部分文物基本保持了出土时的原貌。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40年,至今仍在进行中。为了使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出土文物,本次展览包括部分尚未修复的文物,其中有部分展品是首次在京展出,具有很高的稀缺性和珍贵性。
重要馆藏
中国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主要展品,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点,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
绿松石龙形器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的绿松石龙形器,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它仍保持着出土时的状态。
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龙身曲伏有致,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十分罕见的。
文化活动
2023年12月20日,中国考古博物馆科普讲座正式开讲。首场讲座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冯时研究员主讲《从文字起源看中华文明》。在讲座中,冯时研究员旁征博引,以大量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文字的标准、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属性。文字客观记录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认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近二百位现场观众参与了讲座活动,并与冯时研究员互动交流。
2024年4月29日,特展“龙·华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开幕。展览以龙为主线,展出了红山、凌家滩遗址良渚文化三星堆遗址等30余个重要遗址发掘出土的112件龙主题文物,构建起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的历史。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春节、五一、十一等开闭馆时间以公告为准)。
周三至周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周二对历史、考古、文博及相关单位团体开放。
交通方式
1. 地铁:8号线、15号线 奥林匹克公园站D出口。
2. 公交:82路、419路、538路北辰东路站。
自驾车停车: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2号门地下停车场。
团队车辆停车:北京奥林匹克公园P4停车场。
地址: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南门)。
参考资料
考古博物馆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2-13
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国家文物局.2020-07-25
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2024-02-14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网.2024-02-14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02-14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网.2024-02-13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网.2024-02-13
微博.新浪微博.2024-02-14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网.2024-02-13
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在北京开幕.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4-06-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方位布局
建筑特征
规模数据
展厅分布
陈列展览
常设展厅
“妇好”方孔铜斗
临时展厅
‘九层妖塔’到阿柴王陵
重要馆藏
绿松石龙形器
文化活动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交通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