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桑关镇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辖镇
白桑关镇地处十堰市阳区江北雷峰垭以东,209国道穿境而过,是郧阳区江北六乡镇通郧阳区至十堰的主要通道,又是郧阳区东出北上的咽喉要道。东与谭山镇梅铺镇相接,西与杨溪镇相连,南与安阳镇及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毗邻,北与南化镇、刘洞镇相邻。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数为15394人。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白桑关镇版土面积21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007年白桑关镇企业总产值实现3610万元,较2006年的1170万元增长1440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04.65万元;完成税收111万元,其中国税收入30万元,地税收入81万元,比上年44.8万元增长了24.8%。
白桑关镇地处秦岭余脉,位于郧阳区东北部,209国道穿境而过,距车城十堰仅70公里,是入豫通陕的必经之地。白桑关镇境内四季明显,气候适宜;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风纯朴,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俯拾皆是:石佛寺“阴阳街”上,“刘海砍樵”为生;战马沟里,樊梨花结寨屯兵;到白桑关,“十里两座庙,两里三座桥”,上有“不死鸟抢窝”,下有“金龟出洞”,“四大金刚”一边站,“三个大王”守对面;上了雷锋垭,山高路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桑树“关”字因此得名,后设“207”,是国防工程重地,天然人工辉映,风光奇绝秀丽。
历史上的白桑关因交通重要成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近届党委、政府在百年老街上建了白桑新镇,推进地方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民营经济发展,确立了石材兴镇、药材富民战略,以崭新的面貌、优惠的政策投资开发。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数为15394人。
经济
水产资源丰富
白桑关镇境内河、沟、渠纵横交错,塘、池、湖、库星罗棋布,现有水域面积15000亩,其中大小湖泊水库6000亩,精养渔池6000亩,塘堰3000亩,可供养殖面积12000亩,已养水面10000亩。白桑关镇现有低湖田16000亩,龙虾养殖蓬勃发展,水域水质优良,水温适中,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天然经济鱼类品种繁多。现年捕捞产量已突破10000吨,其中:
鱼类9000吨(青草鱼3600吨,鲢鱼3400吨,鲤鱼800吨,鲫鱼1000吨,美国斑点叉尾100吨,团头鲂100吨)、万蟹楼大闸蟹100吨,中华鳖100吨,大口鲇50吨,龙虾1000吨,黄鳝200吨,水产产业已成为白桑关镇一大支柱产业,并确认为无污染、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郧西县狮子口镇与白桑关镇同属王家大湖垸,水域资源丰富,养殖水面达1.4万亩。湖南县是湘鄂边界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距离白桑关镇仅30分钟的车程。
水陆交通便利
白桑关镇地处鄂西南长江中游、渭水河畔王家大湖之滨,境内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网达50余公里,省道红东公路横穿而过,距207国道15公里、荆东高速公路章庄铺入口15公里、枝柳铁路松滋火车站30公里、距宜黄高速公路入口和松滋口码头仅半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电力资源充沛
白桑关镇境内有35KV的金羊山变电站1座,自2006年起,石牌水电站发电并网进入金羊山变电站,能够确保电力供应。电力价格分时段计量。
产业基础厚实
水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渔民卖鱼难和增收难,帮助渔民增收和提高水产品品位的项目,系国家支持和扶持的优势产业,建成后不但帮助了白桑关镇渔民增收,而且能成为辐射松滋、公安、澧县两省三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白桑关镇政府积极推广虾稻连作模式,大力发展龙虾放养,确保虾稻连作面积达到10000亩,全面推广美国斑点叉尾鮰养殖。
品位十分独特
白桑关镇王家大湖垸系上世纪70年代围垦而成,土壤有机质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备龙虾、家鱼天然养殖的条件,氯元素在标准范围之内。龙虾、淡水鱼口感好,味道美。
经济建设
白桑关镇镇党委、政府紧紧依托白桑关镇的优势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确立了六大优势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抓山场开发,绿色经济富镇;二是抓西域域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三是抓泰和鸡养殖,再显乌鸡名镇;四是抓交通开发,培育市场活力;五是抓矿产开发,矿产经济强镇;六是抓集镇开发,建设要塞重镇。截止2007年底,白桑关镇紧密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乌鸡、茶叶、香菇等优势产业,加强了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现已形成以石门磴村、麻花铺村、秀峪沟村为主的1500亩名优茶叶生产带;以石门磴村为重点的8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以郑家垭村为主的300亩高标准柑橘属基地和白竹沟村、淘沟河村1000亩胡桑基地。
另外,依托矿产资源优势,以铁矿的开发建设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进驻以长江矿业为代表的铁矿开采企业8家,2007年已累计投资5500余万元。白桑关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使农村面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目前已完成淘沟河100亩河滩造地工程,整修水库2座,加固塘堰10座,维修渠道12公里,硬化渠道2公里。全年硬化村级道路21公里,包括梅子营、郑家垭、庄房、白湾、杨家河、龙潭沟等村,并且在石门凳村、麻花铺村硬化了3.5公里的通组公路。着力引导农民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在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改造方面,争取到了国家投资80余万元,建成高庙集镇2000人的引水饮水工程。
社会
白桑关镇境内有各类学校22所,在校学生3927人,其中中学2所,小学20所,幼儿园1所,拥有中心学校管理机构1个,教职员工227人,其中高中级职称150人,白桑关镇的中小学生入学率100%,2007年白桑关镇顺利通过省政府和国家的“普九工程”验收,达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标准。医疗卫生白桑关镇境内各类卫生院(所、室)26个,其中乡级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部站1个,卫生室、诊所24个,在岗医护人员6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5人。从2006年开展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来,极大地解决了农村人员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
广播电视白桑关镇境内文化基础丰厚,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至2007年有乡镇广播电视网络站1个,电视网络覆盖24个行政村,电视网络入户率达到98%,有线电视安装率达96%以上。旅游名胜白桑关镇俗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关隘称谓,境内名胜有雷峰垭隧道、高原水库、梨花寨风光、石佛寺等。
农村建设
桑关镇农业产业化建设围绕全县“瓜菜果药畜”特色主导产业 建设,结合白桑关镇实际,做好五大产业建设:番木瓜产业建设、柑橘属产业建设、中药材产业建设、胡桑产业建设、茶叶产业建设。形成以石门磴、战马沟、白竹沟、杨家河、高公镇、李家河、中沟七个村5000亩盘木瓜基地建设,形成高庙流域、淘沟河流域的木瓜带;以郑家垭、东良河、梅子营为主的300亩柑桔基地;以淘沟河、白竹沟为主的1000亩胡桑基地。发展养殖大户30户,白桑关镇的白羽乌鸡饲养量达到30余万只。
村庄环境治理组织农户清“三堆”(柴堆、粪堆、草堆),除“三沟”(檐沟、水沟、边沟),整“三子”(屋子、院子、房子),打扫农户庭院,达到周边环境整理得亮亮洒洒,干干净净的标准。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门磴村已整治污水沟(三面石浆砌)380米,投资2万元发动组级路沿线居民栽植绿化树1000余株,农户房屋粉白122户共80间,并对猪栏、厕所、沼气统一规划,实行三位一体,封闭式整治。拆移柴草垛142处,改建卫生圈143处,杂物堆放整理118处,障碍物建筑拆除17处,厨房美化151家,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观。
科技培训2006年以来,组织产业户农民进行药材、胡桑等技术培训和普法培训26场次,培训人员2400人次,培育新型农民。按照“五星级”标准(经济发展星、遵纪守法星、和睦团结星、环境整洁星、健康文明星)每月10日组织农民代表、党员干部对农户进行一次评选,结果公布上墙,组内建档,年终累计每项得星均在10颗以上,可评为当年的五星级农户,由村创建评选领导小组以公开授牌,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鼓励农民积极向上争当五星。抓好村级阵地建设,建立村级图书室和村级科协联络员,搞好图书展览与信息收集发布,党员干部实行“三会一课制”把学习经常化、教育经常化,使党员干部始终走在新农村建设前列。
基层党建
白桑关镇党委全面推行支部加协会的模式,形成了以石门磴村为主的中药材协会、以畜牧服务中心为主的白羽乌鸡协会和以柏营村香菇种植大户为主的惠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和发挥党员在协会和支部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07年,通过上级组织部门扶持,建成并完善了梅子营村办公活动场所。截止2007年底白桑关镇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工作已经有13个村新建或改造完工并投入使用。2006年、2007年连续在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承诺卡”活动、“双建双联双培”和“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文化
特产美食
白桑关镇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应多种农作物及动物生长繁殖。主要产品有:茶叶、铁矿石、油桐、蘑菇、木耳、黄姜、荃菜、郧巴黄牛、白羽泰和鸡等。
茶叶
白桑关镇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茶叶产量大,质量好,所产茶叶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是十堰市辖区茶叶主产区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车云山毛尖茶叶,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光绪三十二年,从六安市引种栽培,经茶农精工细制,创造出外形紧细圆直,锋豪显露;内质香高味醇,甜凉生津,色泽嫩绿,汤清叶绿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参加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赛展。常饮此茶,能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疲劳,解油腻、利尿、助消化,可以提神,醒酒、解毒,对高压,动脉硬化,都有一定的疗效。解放后,此茶已作为全国名茶之一,载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茶》。
蘑菇
白桑关镇蘑菇种植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预计全年产鲜菇4.5万吨,实现种植总产值1.2亿元,创纯利润5000余万元。省内外14家营销商,自营或联手镇内4家公司,11个加工厂和8家营销大户,形成了庞大的购销网络,并显现出新的特点:内外联手收购,鲜销加工并举;运输陆空并进,鲜菇直销出口;分级优质优价,购销市场火爆;现采现卖现钱,菇农增产增收。白桑关镇出现了一大批一年赚2万元以上的蘑菇大棚,赚十几万元以上的蘑菇大户。蘑菇产业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带动效应:带动了10多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连过去不被人重视的塘泥、牛粪、茅根也得到充分利用;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一年进菇棚打工的劳力达到12万人次,连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块钱左右;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搞活了白桑关镇1000余台大、小运输车辆,围绕菇业服务的各种专业户上千户,白桑关镇蘑菇生产带动的经济效益达到1650万元。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的通知.2021-06-24
目录
概述
行政区划
人口数量
经济
社会
农村建设
基层党建
文化
特产美食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