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恒,男,
汉族,1928年9月25日出生于
榆次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以及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在中俄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
郝建恒于1949年毕业于
华北大学。随后,他在
哈尔滨市外国语专门学校(现
黑龙江大学的前身)接受教育,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52年。1996年,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1999年,他因在促进中俄友好关系方面的努力而获得了俄中友协颁发的俄中友谊功勋章。此外,他还担任过
俄罗斯国家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人大第十七届代表、中国译协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及
黑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郝建恒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包括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他已经从事相关工作超过五十年,期间出版了多部著作和译作,共计39部共49册,并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他的作品不仅有助于加深
中原地区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还促进了中俄之间的友谊发展。
郝建恒的主要译著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其中,他的文学作品有《瓦杜丁将军的道路》《苏联青年作家小说集》《故乡》《洪流》《高尔基传》《托儿斯泰和俄国作家通信选》《从边上数第三个窗口》和《
莽原》等。他的学术译著则涉及历史、政治和地理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十七世纪俄中关系(1686—1691)》、《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阿穆尔边区史》、《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与方志学会丛论》、《苏联经济改革》、《俄美公司》、《秘而不宣的使命—乌梁海纪行》、《
黑龙江省问题》、《布拉戈维申期克被围与攻克瑗军记》、《外交辞典》、《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择》、《远东中俄经济关系》、《俄国史教程》和《
中俄关系史译名辞典》等。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其他多部译著,总计达41部。
郝建恒因其在中俄文化交流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受到国际认可。他在翻译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以确保读者能够在阅读译文中感受到与原著相同的启示、感动和美感。他的专业知识和对
俄罗斯的深入了解,使得他在访问俄罗斯的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地交流,并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信任。他曾随
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团参观
莫斯科列宁博物馆,并以其流利的
俄语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建立了与中国同行间的紧密联系。
由于郝建恒在中俄文化交流中所作的贡献,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1996年4月24日在莫斯科举行了向郝建恒教授颁发荣誉博士证书的仪式。
我们之所以称郝建恒是好一座好大的桥,就是因为他是著名的翻译家、中俄关系史学家、俄语语言学家等。他从事教学、科研和翻译已50多年,出版著作和译作39部共49册,发表文章数十篇。这些著作和译作对沟通两国人民思想感情,增进中俄人民友谊作出了特殊贡献。
如他在翻译《
莽原》时,就查阅了很多俄文资料,做出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将作品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欣赏,又能让读者不至于过分吃力就一目了然。
郝建恒教授翻译了很多
俄罗斯文学作品和文化作品,又是研究俄罗斯语言的,同时又是研究中俄关系史的专家,对俄罗斯比较熟悉,在多次访俄活动中,已与俄罗斯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对俄罗斯的许多城市如
莫斯科、
圣彼得堡等情况了如指掌,什么商店在哪里?什么单位在哪里?甚至大街小巷都说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是“俄国通”了。
1986年秋,郝建恒教授随
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团参观莫斯科列宁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展品令他赞叹不已,他用流利的
俄语与馆内工作人员交谈。
苏联朋友奇怪地问他:“您的俄语怎么说得这么好?”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着用俄语背诵了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即使我是一个年迈的黑人,我也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俄语,只因为列宁讲话用的是这种语言。”通过郝建恒一席话,中俄同行之间的情感立刻就沟通了,他们把中国博物馆代表团特别是郝建恒教授当成了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