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宛城
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京剧传统剧目
《战宛城》,又名《张绣刺婶》《割发代首》《盗双戟》,是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京剧传统剧目,早年曾是谭鑫培杨小楼侯喜瑞于连泉等著名京剧演员的拿手好戏。
《战宛城》原为昆曲剧目,后被夏月恒改编为京剧演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出版的《梨园集成》即刊出此剧本。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的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回,讲的是三国时曹操宛城区张绣战败而降,曹操掳占张之寡婶邹氏,张绣怒而用贾诩计,先遣胡车盗去曹操成廉典韦双戟,后夜袭曹营。典韦战死,曹操狼狈逃亡,张绣杀死邹氏的故事。
《战宛城》是一出生、旦、净、丑并重的群戏,允文允武,结构严谨,场次安排紧凑,动静得当,而且剧本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是一出具有极高艺术品格的京剧剧目。
剧情简介
东汉末年,建忠将军、宣威侯张绣听说曹操专权,便在宛城积累粮食,训练军队,并且联合荆州牧刘表,准备攻打曹操。曹操得知后,领兵前往宛城区讨伐张绣。在军队出发前,曹操传令三军沿途不可践踏青苗,违令者斩首。但行军途中,他自己的坐骑却因受惊闯入麦地,践踏了青苗。曹操拔剑打算自刎,为众将所劝阻,他就割下一把头发代替斩首,以示军令严明。
到了宛城,双方交战,张绣战败归降,曹操还霸占了他寡居的婶婶邹氏。张绣怀恨在心,很想雪耻,但又害怕曹操的手下大将典韦。后贾诩献计,张绣先派胡车儿偷走了典韦的兵器双戟,晚上带人杀入曹营。曹军毫无准备,典韦手无兵器,战死在乱军之中,曹操侥幸逃脱。张绣杀入曹营,将邹氏刺死。
主要角色
张绣
由武生或老生应工。《战宛城》这出戏之所以难演,是由于表演主角张绣在这么一个处境中的心理状态的戏较多,不是一般只知道翻打跌扑不会穿褶子和官服演戏的武生演员所能胜任。早年,谭鑫培余叔岩扮演张绣是以老生应工,但因谭、余武功根底扎实,故唱、念、做、打都很精彩。杨小楼饰演张绣是以武生应工,但他有一副略带炸音的好嗓子,故又别具一格,与谭鑫培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操
由架子花脸扮演。“侯派”花脸创始人侯喜瑞的曹操演得出神入化。剧中“马踏青苗”一折是侯喜瑞最富盛名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出侯派的艺术特色。在这场戏的表演中,侯喜瑞并不将曹操定位成为一个奸雄,而是塑造出一位三军统帅的正面形象。正是凭借《战宛城》为代表的系列曹操戏,侯喜瑞获得了“活曹操”的美誉。
邹氏
由花旦扮演。邹氏的两个重点场子,都很难演。“思春”的分寸不好拿,太稳,表现不出邹氏中年丧夫、不甘寂寞的心绪;过了,又沦于庸俗低级。邹氏是“荀”“筱”两派旦角创始人荀慧生和筱翠花(于连泉)二位的拿手活儿,筱在刺婶一场中表演的摔打可称绝技,荀在表演邹氏思春之情时,又独树一帜。
典韦
由武生、武花脸两门抱。典韦也是戏中的重要人物,他武艺高强,所向无敌,攻下宛城区就是他的首功,所以他当然不把张绣等降将看在眼里。攻城与张绣交锋,必须打出威风。杨小楼和后于他的名武生李万春高盛麟尚长春等,都曾饰演过典韦。
胡车
由武丑扮演。这个角色戏不多,但在“压马”“盗戟”中也很吃功夫。王长林和后来的叶盛章张春华等名武丑,演这个角色都使戏生色。
出场人物
参考资料:
创作过程
《战宛城》原为昆曲剧目,曾被梆子移植。京剧演员夏月恒又由梆子改编为京剧,演于嵩祝班。他自饰张绣,田桂凤邹氏,金秀山饰曹操,草上飞饰胡车,典韦由金茂或春化饰。清光绪六年出版的《梨园集成》即刊出此剧本。因行当齐全,历来多由名家联袂演出。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侯喜瑞、筱翠花、孙毓堃等均以此剧享誉剧坛。早年张绣不戴髯口,自谭鑫培始戴“黑三”,用以表现张绣的稳重沉着,后将此戏授予杨小楼,传至今日。
艺术特色
人物众多
《战宛城》是一出人物众多的大戏,光是曹操领兵的阵容就占了不少人。舞台上曹操是主帅,背后有撑伞人举着红罗伞,旁边站着他的儿子和侄子,两旁排列着典韦夏侯惇曹洪张辽等八员靠将,这是曹操戏中出战时候的基本配置,称为“曹八将”。再加上两堂龙套和四个兵丁12人,台上就有20多个人,而且衣甲鲜亮、满堂生辉,因此也成为一些中小剧团到外地演出时候的“打炮戏”,以展示剧团的整体实力和服饰装备,用此戏来招揽观众。
虚拟情境
中原地区传统戏曲的虚拟性,也表现在时空的突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譬如剧中人物带着龙套转场一周,或者是一个圆场,就代表千军万马来到了另一个战场。在《战宛城》中,曹操准备攻打宛城,坐帐点将时说:“此去宛城,屯军清水,有三百里路程……",然后传令:“起兵前往”,与“曹八将等一起拿马策跨上战马,带领众多的龙套兵丁出征。其实就是兵将们随着锣鼓的敲击声,围绕着曹操在舞台上转动行走。众将和龙套在舞台上转到下场门时停止不前,曹操高声问道:“前军为何不行?”众将齐声说:“来到清水。”这就表示大队人马来到了目的地,准备开战了。只用了少许的时间,在舞台上转几个圈,三百里路程就赶到了。如此巧妙的舞台调度,既节省了时间,又转化了时空,而且舞台上人物众多,服饰鲜明,行进有序,场面也非常好看。
重要演出
作品评价
《战宛城》全剧矛盾冲突异常集中,而且前后衔接,如层层抽笋,极为细密。经过前辈演员的精心设计,丰富加工,在观众心目中造成了难忘的完整印象。一提起《战宛城》就会联想到“马踏青苗”“邹氏怀春”“醉韦盗戟”“张绣刺婶”这些情节。(荀慧生评)
《战宛城》是描写曹操的私生活不谨饬,因而兵败的故事。编戏的朋友对曹操大不客气,将他写成十足的一个色情狂。这倒实在有些不公平,大约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黄裳评)
相关作品
上党梆子
《战宛城》是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
豫剧
豫剧中的《战宛城》又名《曹操扒灰》,已收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四集。
昆剧
昆剧中《战宛城》又名《割发代首》,是南北昆班演出的武戏,出于《三国演义》,而情节有所调整。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主要角色
张绣
曹操
邹氏
典韦
胡车
出场人物
创作过程
艺术特色
人物众多
虚拟情境
重要演出
作品评价
相关作品
上党梆子
豫剧
昆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