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征起义又叫
征侧、征贰起义,是指南越二征姐妹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是征侧、征贰两姊妹首先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为二征起义。征侧起兵建立政权是
中原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由女子建立起的农民政权,征侧、征贰起义的地点虽然在今天的越南境内,但东汉时的
交趾郡仍属东汉管辖统治,故应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少数民族起义。
东汉
刘秀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苏定为
交州知府,在当地实行残暴统治,引起贵族和人民的不满。建武十五年,征侧和征贰举兵起事,占领城邑,先后共有60多座城邑归顺二征,征侧自称为征王,定都麇冷。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诏令
长沙市、
合浦县、交趾诸郡县“具
桨轮船,修道桥,通障溪,储粮谷”,为大军出征作准备。建武十八年一月,汉朝遣
马援将军领兵1万余人征讨。次年五月,双方在浪泊发生激烈交战,结果起义军失败,被迫退至禁溪,马援军亦追至禁溪。经过多次战斗,起义军溃败,二征投江自杀。
征侧(
越南语: Trưng Trắc )、征贰(越南语: Trưng Nhị )两姐妹是峰州麋县将之女。征侧嫁朱鸢县雒将子诗(一说诗索)为妻。公元40年,
征侧因
交州知府苏定因罪杀其夫,又苦于苏定“绳以法”,遂与妹妹征贰举兵叛乱,贡献郡城,苏定奔还南海。九真、日南、
合浦县等地纷纷响应,叛军连下六十五城,征侧在
麋泠县自立为王。公元42年,
东汉派伏波将军
马援率兵平叛。次年,二征兵败被杀。
后东汉加强对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
越南)的统治,革除雒候、雒将制度(氏族部落制),加速了当地封建化的进程。一般认为,二征起义是这一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北方
中原地区的封建统治促使
交州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为其带来诸多问题,移民潮南下带来的影响,新旧制度之间的冲突使起义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
西汉时,交趾地初列为郡,
刺史、
太守、
太尉均由中央委派,而县一级多为雒将,地方控制权仍为地方部落贵胄所把持。交趾地区不用交纳赋税,而是贡纳奇珍异品,落后的生产方式也难以抽税。但经过较当地原始制度高级的封建制度的治理,整个社会经济往前发展。
东汉时的
交趾郡已有"赋税"可抽了,封建统治者增加了"调赋"。把收入从地方移往中央,这必然损害了雒侯、雒将的利益,雒侯、雒将把损失转嫁给雒民,最终的受害者则是雒民。与之前的"调赋"相比剥削增大了,东汉政府在
交州的政权就成为众矢之的。
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需要大量的土地维持生活,冲击原有的土地制度,移民与原住民出现争地现象,引起雒民的反抗。移民势必依靠东汉政府在交趾的政权扩大势力,雒侯、雒将也作为雒民的代表保护交趾原有的公社田,以雒侯、雒将为首的交趾地方割据势力与东汉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尖锐。
移民逐渐成为
东汉政权统治交趾的阶级基础,当雒侯、雒将已不能为中央政权有效管理雒民,甚至带头反对中央的统治,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时,雒侯、雒将这个分裂势力就不为集权制的中央政府所容,设法消灭,剥夺其所把持的地方政权,进行直接统治。
中原政权大力向
交州地区输入先进的封建文化。如两汉之交时任
知府的
锡光、
任延,"教其耕稼,别为官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而在此之前,交趾之地的风俗是这样的,"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项髻徒,以布贯头而著之。" 从外而来的封建文化确实完全异于部落的传统文化。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也是最后导致冲突发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汉制与部落传统习惯法的差异,其推行必定遭到割据势力的反对,或者在当地推行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征起义在中越古籍中都有所记载,其导火线是征侧的丈夫被
交州知府苏定所杀,原因则中越记载有别,
中原地区古籍多认为是绳之以法,如《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传》记载:"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侧忿,故反。"
越南史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前编》卷之二则载"……辰(时)太守苏定为政贪暴,杀其夫,乃与妹征贰举兵攻陷州治……"记载的差异,可以理解是中国古籍认为二征之反,曲在彼,越南史书则认为二征是起义,理在己。
中国史书过去通常把二征作为叛逆描述。《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等史料中都有对此事的记载。
越南共产党评价二征起义为当地人长达一千年分裂
中原地区(直到939年越南击败
南汉军队独立)的开始,“领导起义的是妇女,这是越南妇女的最大光荣。她们不愧为传说中所歌颂的、具有高贵品质的‘仙龙’的后代;不愧为现代进步人类所赞誉的翱翔在高山之额上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