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铅公司”)系上市公司
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的独资企业,1994年5月11日经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
浦东新区分局批准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肆仟贰佰柒拾肆万元。公司经营范围为生产各种笔及其配套文教用品,销售自产产品,从事货物与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公司介绍
1935年,中国第一家全能型铅笔
制造企业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诞生,经过艰苦创业,特别是解放后职工们的奋发努力,企业获得新的活力,于1954年改名为中国铅笔一厂。
岁月悠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和蓬勃发展,由中国铅笔一厂改制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以精湛的技术、优良的品质、繁多的品种等综合优势,雄居全国同行首位。
目前,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销售"中华牌"、"长城牌"、石墨铅笔、彩色铅笔、活动铅笔,"古雷马"削笔器,"好学生"橡皮等文具以及"爱丽丝"系列化妆笔,其中"中华牌"、"长城牌"两大品牌的产品是我国轻工业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消费者首选的办公、学习用品。
发展历程
铅笔为现代人们文化生活中主要书写工具之一。
木杆石墨铅笔在16世纪时起源于
英国。17世纪
德国建成世界第一家铅笔制造工厂。18世纪法国人研究改革铅芯制造工艺取得成功,对提高铅笔使用价值得到重大突破,为近代铅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俄、日、美等国家相继建立铅笔制造工厂。19世纪末,德、日、美等国家的铅笔先后输入中国,霸占了中国的铅笔市场。
中国铅笔制造工厂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香港九龙由国人投资将英商经营的铅笔厂改建为大华铅笔厂,是为中国第一家铅笔厂。1933年又相继出现了北京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华文铅笔厂,这两家工厂都不是全能制造厂。并且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都未能立足发展起来。
1933年
吴羹梅留日归国,满怀实业救国的理想,发起集资筹建铅笔厂。他在场艺术中大声疾呼:“铅笔在各种文具品中占重要之位置而与小学生关系又切。查海关贸易报告,去年(1932)年铅笔输入我国者,达150万金单位之巨,区区铅笔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国人之财富达数百万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觉有从速创办此种工业之必要者亦在此”。“虽
九龙已有我国唯一之大华铅笔厂创设,然持此一厂,抵制外货,力当未逮,此种工业实大有提倡发扬之必要”。
吴羹梅和章伟士、郭子春等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艰难地筹措得5万元资金,坚毅地解决了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等难题,于1935年在上海创建成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己制造铅芯、铅笔板、笔杆及外观加工的全能铅笔制造工厂。
在旧中国,国产铅笔要同外货铅笔竞争,挤进市场,困难重重,吴羹梅不畏缩,不气馁,顺应当时国人反日爱国情绪,全国广泛掀起提倡国货的潮流,将工厂定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公司改组更名为“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铅公司”)。宣称工厂的产品是“中国技师、中国原料、中国资本”制造的。同时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字印在铅笔上,以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促使国人使用国产铅笔。在国人爱国热忱的支持下,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的产品逐步挤进外货铅笔霸占的铅笔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后又经过多方努力,将铅笔摆进了
上海市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著名的
永安百货、先施、大新等三大百货公司的文具柜台,提高了产品的身价和知名度,建立了产品信誉,销路日增,不仅在上海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扩大了销售区域。远至
云南省、
陕西省、新疆等边远地区以及南洋(东南亚)
泰国等地区也都有产品的足迹。
1937年国内外风云突起,“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火很快蔓延到上海、爆发了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八·一三”淞沪抗战,铅笔厂地处国界,沦于炮火之下,被迫停工。为了不让呕心沥血所创建的企业沦于敌手,
吴羹梅在职工们的赞同支持下,响应国民政府经济部工厂内迁的号召,决定将工厂全部拆迁内地大后方。工厂职工在敌人炮火威胁下全力以赴,首迁到武汉。1938年再迁到
宜昌市。1939年三迁
重庆市,川江水流湍急,装运机器的民船遇险,有十分之二的器材沉没于江底。三次迁移,艰苦危难,几濒绝境的铅笔厂终于在重庆立足生产,成为大后方唯一的铅笔厂。在重庆期间,工厂两次被日机轰炸,炸毁车间、仓库,损失惨重。全厂职工在敌人淫威下,没有被吓到、压垮,奋力抢修,坚持生产,承担起大后方独此一家铅笔厂应尽的责任。抗战八年中,制造了完全国货的铅笔5141.4万支,行销大后方各地,缓解了后方急需文化书写用品的燃眉之急。同时附属的中国标准锯木厂制造了大量抗敌前线急需的军用木箱,附属的中和化工厂生产大量军工所需的化工产品,为直接支持抗战事业尽了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
吴羹梅当年就回到
上海市进行复厂筹备工作,1946年上半年即建成开工生产,为上海的内迁工厂首批从
重庆市返回上海复厂的企业之一。
复厂初期,面临美国铅笔大量倾销的严重威胁,又受到原在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两大强大对手的剧烈竞争,致使工厂的生产经营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通货膨胀,物价无限飞涨,工厂卖出成品转瞬间补不进原料,只得饮鸩止渴,高利贷款,维持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债务越来越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至1949年工厂已陷于半停工状态。工厂职工们在重重的苦难下,承受了痛苦和煎熬,顽强抗争,终于把工厂完整地保存下来,为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铅笔工业奠定基石。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不久,中铅公司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为新中国发展铅笔工业尽心尽力。1949年9月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将一套月产能力2万罗的铅笔制造设备作为投资与
黑龙江省“公私合营
哈尔滨市企业公司”合资建立“公私合营
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这是
上海市第一家私营企业与外地公私合营企业合资建厂,在当时的上海引起轰动,上海《
商报》曾专门对此作了报道。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至今仍是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
1950年7月,中铅公司被国家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从此企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新的历程。
合营后,职工们的
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显著提高,看到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程设计制图用的绘图铅笔需要量大大增加,而就中国从来没有规格齐全,品质过硬的国产绘图铅笔,因此大量使用的还是价格昂贵的美国“维纳斯”牌绘图铅笔等舶来品。职工们心潮迭起,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试制高质量的绘图铅笔。经过数以百次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终于在1954年3月制造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美、德、日等国的绘图铅笔就此在我国市场上绝迹。“
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是中国唯一能与国外绘图铅笔一争长短,国内产品无与匹敌的产品,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4年10月,
上海市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铅公司改名“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1955年6月再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一厂”(简称中铅一厂)。1956年1月国家将“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三厂”(原创建于1937年的长城铅笔厂)并入中铅一厂。其后又并入“五华五金文具制造厂”和8家小业主单位。通过行业改组,扩大了企业规模,生产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值、产量成倍增长。1957年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452.7万元,,笔1950年增长2.2倍;铅笔产量12188.98万支,增长2.18倍。企业规模成倍扩大,1957年固定资产(原值)82.8万元,比1950年增长3.55倍;职工人数691人,比1950年增加306人。合营前企业亏损。1950年3月企业负债总额高达人民币45亿元,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合营后,逐步还清债务,扭亏为盈。1957年利税总额达163.9万元,利润140.7万元。
1958年--1965年,连年不断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打乱了企业管理和生产秩序。产品质量时好时差,经济效益时上时下,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势头,但生产经济总体还是增长的。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与1957年比较:工业总产值(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1316.2万元,增长1.9倍;铅笔产量32277.53万支,增长1.64倍;利税总额580.3万元,增长2.5倍;固定资产(原值)195.7万元,增长1.36倍。
这期间,还取得了两项显著成果:一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和向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对旧设备、旧工艺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改造。1956年改革采用回转筒烘芯机代替落后的手工烘芯工艺;60年代革新成功磨头,刨杆联合机等数以百计的技术革新项目接连投产。再加上1956年从
日本引进三色印花机为样本消化翻版革新为四色印花机;1958年从西德引进200吨液压芯机等等先进设备,改变了原来技术设备落后的面貌,大批量出口"长城"牌铅笔和定牌铅笔。1959年申请注册专用于出口产品的“象”牌商标,大批量生产出口“象”牌铅笔,扩大了出口数量。到1965年出口产品交货量达到1.13亿支,占铅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我国原是铅笔进口国转变为铅笔出口大国起了支柱作用。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铅一厂带来了灾难,党组织一度瘫痪,一连串的所谓“斗、批、改”行动,不但让许多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受挫。1968年所谓“精简机构”,废除了原有行政管理机构,彻底打乱了管理体制和工作秩序,造成了生产混乱,经济停滞不前的严重后果。
1979年中铅一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走上历史性的改革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1981年至1983年经过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基本上治愈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企业管理上的创伤。
1984年在巩固企业整顿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谦虚、朴实、进取、向上”的企业精神,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全厂干群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治理了“脏、乱、差”,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同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双提高,获得了“1984年度局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全厂职工步子满,不停步,瞄准“三新”目标(设备进一步更新,产品进一步翻新,效益进一步刷新),“三美”活动(生活设施美,厂区绿化美,职工心灵美),继续向上攀登,取得成效。1986年开始连年获得“
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1985年8月推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全厂职工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企业要积极改革内部机制”的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努力工作,使企业进入飞跃发展时期。
其一、确立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按照高档次、大市场、新技术的经营思想,组建产品开发中心,充分发挥工艺、
技术装备以及专业人才的综合优势,投入少量资金,除了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热转印铅笔、镭射铅笔、
荧光铅笔等外,1986年重点开发“爱丽丝”牌系列化妆笔,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只经过短短的四年时间,就成为企业的第二大“拳头产品”。成为国内唯一生产系列笔型化妆品的企业。
其二、确立以国际市场竞争为主攻方向的营销体系。把竞争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国际市场,采取巩固工贸关系,依靠主渠道出口;探索
代理制,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在
珠海市办厂发展多品种出口等手段,千方百计扩大各类中高档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到欧美、
中东、中南美、非洲、东南亚、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额最高达到600万美元以上,在全国制笔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三、针对老企业薄弱的生产技术装备,抓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陆续从西德等国引进技术设备30余台(套),使铅笔生产的每道关键工序都有国际八十年代初先进水平的关键专业设备,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引进改造生产设备的同时,有计划的进行“细铅芯车间扩建”、“化妆笔中试车间”、“树脂细芯工艺设备引进翻版”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重点扩张项目建设,对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四、在立足本厂,巩固大本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不同体制的横向
经济联合,发展了全民联营、国集联营、中外合资有限公司等三种不同体制的联营形式,提高了企业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铅一厂积极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产品结构由单一木质铅笔向多种产品”、“经营机制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营销观念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销售渠道由单渠道向多渠道”等四个重点转移。形成木制铅笔14个规格,年生产能力5.3亿支;化妆笔2个系列,37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000万支;活动铅笔3个系列,10个品种,年产能力500万支;细铅芯2个系列,20个品种,年产能力10抑制四大系列产品共同经营的多门类、多品种的综合性生产企业。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5194平方米,建筑面积20566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56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571.6万元,净值1209万元。年末职工人数988人。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669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158元/人,年利税总额2000万元,利润1304.5万元,人均利税突破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列于全国铅笔行业之首。成为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效益最好,声誉最佳的企业;也成为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1990年核定为铅笔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企业并不因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而自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深化企业改革,加速企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思考比较,择优选择,决策将国营企业转换为股份制经营机制。经过认真筹备,积极工作,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铅笔一厂改制为中外资金融合的"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进入了又一个奋发腾飞的新时期。
中铅一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充满着艰辛与灾难,拚搏与奋斗,挫折与成功。中铅一厂的创始者与广大职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智慧,用心血为发展中国铅笔工业,创出了一个个伟绩,铸成了一座座丰碑。中国铅笔一厂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铅笔工业史册中。
社会事件
1934年
7月7日,召开第一次发起人会议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议定厂名为《中国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银币5万元,委派章伟士、
吴羹梅主持筹建。
7月25日,章伟士具呈实业部商标局注册“飞机”牌和“鼎”牌的商标专用权。1936年5月6日,实业部颁发28768(“鼎”牌)、28787(“飞机”牌)号商标注册证核准在案。
1935年
3月15日,上海斜徐路116号租赁的厂房工竣投产。
10月8日,公司开幕纪念日。对外正式营业。
10月30日,领到工厂登记凭单沪字第328号。
1936年
2月16日,召开第二次发起人会议于本公司。报告筹备工作结束。决定资本额追加为法币8万元。选举出第一届董事7人、监事2人,推举
潘公展为董事长。
3月1日,第一届董监事联席会议聘请章伟士董事为经理兼会计科长,
吴羹梅为协理兼厂长,郭子春为副厂长兼工务科长。
9月,华北办事处在北平(京)东交民巷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工厂内前后停办)。
12月21日,公司定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实业部颁发设字第1329号执照。
1937年
1月,汉口办事处在汉口特三区界限路成立。
4月24日,在上海爱麦虞限路45号中华学艺社召开第一届股东常会。议决资本
扩增为法币12万元。改选出第二届监委2人,候补监委1人。
1938年
7月,在重庆米花街31号成立重庆发行所。
1939年
2月,在昆明武成路60号成立昆明发行所。
6月,渝厂工竣全部开工,为当时大后方唯一的一家铅笔制造厂。
10月24日,在
上海市徐家汇路324号召开第二次股东大会,选举出第二届董事9人,第三届监事3人,董事长仍由
潘公展担任。
1940年
6月29日,日机空袭
重庆市,渝厂
制芯、制杆两部工场、木板仓库、厨房等处中弹焚毁,直接损失估约法币10万元。
11月,章伟士辞去总经理职务改聘为常务董事,
吴羹梅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
1941年
6月1日,于重庆林森路召开第三次股东大会,通过增加资本为45万元等议案。
7月20日,在本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资本额
扩增为法币45万元,股东由98人增加到135人。修改公司章程,选举第三届董事10人,第四届监事3人,
潘公展仍任董事长。
11月26日,召开改组公司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全体发起人(66)人认足股本法币800万元。
1942年
4月19日,在本公司召开第四次股东大会,通过增资为100万元。
9月,投资100万元发起创办中和化工公司,生产铅笔漆供应本公司。董事长李烛尘,经理
吴羹梅,厂长屠仲方。
12月20日,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议决解散改组。
12月22日,在
重庆市交通银行举行改组后的第一次股东大会。决定更名为"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法币800万元。通过公司章程,选出董事15人,监事5人。推举潘安庐任董事长,吴羹梅等4人为常务董事,任命吴羹梅为公司总经理,聘任
王兰生为公司协理。
1943年
7月,特制胜利铅笔应市。
10月,在衡阳大九角巷成立衡阳发行所。
11月,在西安案板街3号成立西安发行所。
1944年
2月,与
中华职业教育社董事长黄炎培合办的职业
补习学校正式开学。
8月8日,本公司研究室软化木板试验成功并投产。
12决定设立兰州分公司。
1945年
8月~10月,中国标准铅笔厂锯木部独立,龄组中国标准锯木厂股份有限公司。
赵棣华任董事长,
吴羹梅任经理,梁树禧任厂长。
11月,吴羹梅飞返上海着手沪厂复建工作。
1946年
4月28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召开第四次股东大会。拥有股东270人,股权8000股。通告资产清估已增值法币2.5亿元,总值超过3.1亿元。选出第三届董事26人,监视7人,推举潘安庐任董事长,吴羹梅等9人为常务董事。
9月16日,经济部核定配购给中国标准铅笔厂作为抗战内迁工厂补偿的东汉阳路296号的敌产
上海市纸箱厂接受完毕。至此,沪厂复建工作告一段落。
1947年
8月,在北平(京)八面槽甲30号成立华北办事处,天津林森路设立分理处。
8月23日,在上海
外滩中国银行四楼餐厅召开第五次股东大会。报告资本
扩增为法币2亿元,换发新股票。通报沪厂复建工作完成,复建费共计法币5亿元。议决将固定资产增值3亿元,再增扩现金股1亿元,报经济部核准资本总额由2亿元增值6亿元。选出第四届董事23人,监事7人,潘安庐任董事长,
吴羹梅等8人为常务董事。
1948年
1月,在广州太平南路嘉南堂西楼成立华南办事处。
1949年
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海战役,中国标准铅笔(沪)厂于5月30日复工。
8月18日,
日产汽车公司2万罗铅笔的设备由上海启运去
哈尔滨市,合资筹建
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梁树禧赴哈筹备,后任厂长。
10月,政务院陈云副总理听取吴羹梅的陈述后,同意由政府贷款以解除中国标准铅笔厂的经济困境。
1950年
7月1日,公私合营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资本总额人民币(旧币)66亿元,公司双方投资各半。总公司设北京内一区
崇文门内大街42号。
上海市、
重庆市分设制造厂。产品由
中国百货公司包销。
9月11日,公私合营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制造厂第一届工会经普选后产生工会委员13人,工会主席陈养吾。
10月20日,在北京冲内大街280号青年会召开公私合营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通过公司章程。公股董事8人,监事2人。私股董事7人,监事3人。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新元为董事长,
吴羹梅任总经理,吴永铭、梁树禧任第二、第三副总经理。张书麟为上海制造厂代理厂长。
1951年
1月30日,轻工业部委任沪厂厂长张书麟兼任公司第一副总经理。
11月26日,六届二次董监会在北京文化俱乐部举行。建议股东会明年一月将公司迁回上海。吴羹梅参加政府工作,准予辞职,吴永铭继任总经理。张书麟奉调离任,王学继任第一副总经理兼沪厂厂长。梁树禧改任总工程师。
12月10日,中央私营企业局颁发给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以合股限字第一号执照。所营事业:产销各种铅笔和其他文具并兼营锯木。签发局长薛暮桥,副局长
千家驹、
吴羹梅。
1952年
4月~6月,党支部成立,首任书记梁兴华。
8月17日,团支部成立,首任团支部书记东再明。
10月15日,拟就《公私合营中国标准铅笔厂上海制造厂组织暂行条例(草案)》上报工业局。11月12日,工业局改革办公室批转同意。这是第一部最齐全的机构配置、部门职责条例,条例规定行政设6科(计划、生产技术、财务、人事、供销、总务)1组(检验)。生产系统实行厂长--车间主任--生产小组三级管理形式。
1953年
11月,以使用国产原料、试制高级绘图铅笔取得成功为主要内容地《公私合营中国标准铅笔厂提高品质改进技术情况》的总结材料,
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业局作为专刊印发。
12月7日,向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
中华”牌专用商标。1954年6月1日取得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19710号商标注册证。
1954年
3月21日,在上海
南京西路456号康乐酒家举行公私合营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第四次董监联席会。议决撤销北京总公司,上海、重庆、哈尔滨的三个厂独立经营,上海与外地两厂更改为投资关系,派员分任两厂的董监事行使投资权利。
4月18日,在国际饭店召开的新董事会上,推举上海地方工业局办事处副主任王为董事长,
吴羹梅为副董事长。
7月9日,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以沪委工(54)字0212号文批转给中共
上海市轻工业局党委,同意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铅笔厂、长城铅笔厂合营合并。合营合并委员会主任为姬玉甫。
10月1日,在上海
南京西路新华电影院举行中国标准、上海、长城等3个铅笔厂的合营合并大会。成立公私合营铅笔公司,经理吴羹梅,管理处设在
福州路44号2楼,中国标准、上海、长城分别改称为中国铅笔公司一厂、二厂、三厂。
1955年
3月,根据全国金笔、钢笔、铅笔会议精神,成立上海市地方工业局制笔公司。6月,中国铅笔公司一厂改称为中国铅笔一厂,隶属于制笔公司。
1958年
是年,由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文具批发部经办,开始大批量地出口铅笔。当年出口的"长城"牌3544皮头铅笔数量是全年铅笔销售总量的38.8%。此后一直保持占销售总量40%左右的出口水平。
1960年
9月,中国铅笔一厂工业中学创办。
是年,“中华”牌6051HB高级皮头铅笔首次出口。
1970年
1973年
9月,中国铅笔一厂技工学校开办。
1976年
12月24日,
上海市轻工业局、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百货站等有关单位联合鉴定“中华”牌101绘图铅笔2H、HB两种型号的铅笔质量后确认:铅笔铅芯的各项指标已赶上美国的“维纳斯”绘图铅笔,可列入世界先进水平。
1977年
是年,对照GB149~75国家铅笔标准,修订了厂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了质量管理。7月,在全国铅笔质量评比会上,“
中华”牌101绘图铅笔以起立年质量稳定、全国质量检测评比得分一直名列第一而被提议列为国家级优质产品。
1979年
9月,“中华”牌101绘图铅笔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是年,生产办公机构用的"中华"牌6181蘸头铅笔。
同年,中国铅笔以厂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在飞虹路虹口工人体育场举办。
1982年
8月,活动铅笔开发成功。首批产品502木工活动铅笔、503多用活动刀投放市场。
1984年
是年,全面实施目标管理。
同年,建立厂部、车间的两级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厂部、车间、班组的三级网络体系,14个课题活动(QC)小组,8个工序质量管理点。
同年,建立了厂部到车间的标准化工作网络,全厂所有产品均列入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企业内控标准的范围内。
6月,与上海家用化学品厂联合开发试制"
美加净"牌眉笔成功,次年投入批量生产。
1985年
7月26日,
上海市轻工业局任命
胡书刚为中国铅笔一厂厂长。8月起实行厂长负责制。
10月5日,举办中国铅笔一厂五十周年厂庆招待会。
吴羹梅来函致词祝贺,来宾400多人。
1986年
1月,“中华”牌770型成套2mm高级绘图活动铅笔应市。
6月,“爱丽丝”牌化妆笔产品系列形成,中国铅笔一厂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系列化妆笔的企业。
9月,成立销售科。9月6日第一次举办商业部门看样订货会,开始自行促销。
是年,热塑性树脂细铅芯研制成功。
1987年
2月20日,中国铅笔一厂马陆联营厂签约。
1988年
11月5日,组成展销考察团,在香港文汇公司举办了中国铅笔一厂四大类系列产品展销会,这是企业第一次在境外自行举办展销会。
1989年
11月29日,通过国家一级企业预考评,1990年12月28日获得《国家一级企业》证书。
1990年
1月,中国铅笔一厂研究所成立。
10月,建厂55周年之际,提出企业发展总目标为:“科技先进、
管理科学、职工文明和富裕的国际第一流铅笔企业”。要求全体职工发扬“谦虚、朴实、进取、向上”的企业精神,做到“身在铅一、热爱铅一、建设铅一、振兴铅一”。
1991年
6月15日,中国铅笔一厂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7月8日,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来厂视察并题辞:保持国际一流水平,争做提高经济效益的先锋。
1992年
4月28日,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沪经企(92)277号批复轻工业局,同意中国铅笔一厂进行股份制试点,改制为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
5月16日,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A)股招股说明书经过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批准刊载于上海文汇报。发行日期6月13~30日。于8月14日上市交易。6月30日(B)股招股说明书,同样经过批准刊载于上海解放日报,发行日期7月7日~14日。于8月2日上市交易。
新闻报道
腾讯控股财经:小铅笔一年卖出5亿元,靠创新占据国内七成市场。
新民晚报:82岁中华铅笔书写太空传奇。
新民网:82岁“中华”铅笔:写下民族自信和航天梦想。
洛阳网:“中华太空笔”将伴“
神舟七号飞船”首次太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