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哲中(1925年10月4日-1995年2月7日),原作任哲钟,小名甲荣,艺名兴华,出生在
陕西省永寿县监军镇关村,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工生角,“任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陕西省秦腔协会副主席。任哲中是少数在西北之外也享有盛誉的秦腔演员之一,代表作品有古装传统剧《周仁回府》《花亭相会》,现代剧《血泪仇》《祝福》等。
1939年,任哲中入“兴民剧社”,拜晁天民开蒙,专工
旦角,由于天资聪颖,学艺勤奋,半年多便登台演出。后任哲中听从施学易和肖玉堂建议,转学生角,在生角
行当打下坚实的基础。1940年,兴民社被迫解散,任哲中加入晓钟学社,受范紫东等名家栽培,在技艺和文化、历史知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1943年,任哲中在《
周仁回府》中主演周仁,轰动剧坛,一举成名,被誉为艺坛绝唱,有“活周仁”之称。
全国解放后,任哲中辞退多个剧团的高薪职务聘请,参加了革命的文艺队伍,深入军营、厂矿企业慰问演出。1954年,任哲中调入
西北戏曲研究院,他融合生旦演唱技法和其他行当、剧种的演唱特点,成就了任派艺术。任哲中热爱表演,十年浩劫中,他仍保持对戏曲艺术的热情,练嗓练功,从不间断,文革后,他又活跃在戏曲舞台上。20世纪80年代初,任哲中保持几十场演出连轴转,90年代后,年逾花甲的他每天坚持和中青年演员一起练功,1995年2月27日,任哲中因病逝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哲中以“
秦腔小生泰斗”之称享誉
陕西省戏剧界和西北地区。他创立的任派唱腔,高亢激越,婉转自如,使他不仅演活了周仁,还彰显出秦腔特色。2006年,他入选“秦腔
名人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5年10月4日,任哲中出生在
永寿县监军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从小就爱看戏,更爱唱乱弹。
1939年1月,兴民剧社在永寿县城演出《
五典坡》,散场了,任哲中的即兴表演引起了班主晁天民的注意,随后加入“兴民剧社”,拜晁天民为师,专工
闺门旦,并起了个艺名叫兴华。任哲中勤学苦练,半年多便能主演《香山还愿》《
柜中缘》《杀狗》《五家坡》等戏,他扮演妙善公主、许翠莲、刁氏、
王宝钏等角色。他聪明,嗓子好,记戏词快,上台从不怯场,有时当天排一折戏,晚上就能演出,不很长时间,便成了社里的小主角。
不久,任哲中在
易俗社的名
小生施学易和榛苓社的肖玉堂的建议下改学生角,他请施学易给他排《激友》《坐窑》,肖玉堂给他排《抱盒》;翟登云给他排《双黄逼宫》《
伐子都》。冬季“扎窝子”,他又向白秦福、周玉民学了十几个生角戏。这一时期,为任哲中的生角行当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他艺术上进展最快的阶段。
1940年
清明节前,剧社在扶风帐镇演出,
中国国民党的伤兵无理横行,和剧社发生了冲突,戏箱被抢走,戏演不成了,艺人的生活无有接济,各自去谋生路,兴民社也就自动解散。翟登云便约任哲中到
岐山县盖店移风社搭班,因演出景况不济,剧社也告解体。任哲中准备回家自谋生计,路过
乾县时,遇见了熟人刘化民,介绍他参加了晓钟学社。晓钟学社是
杨虎城的旧部下
刘文伯开办的,他是乾县人,社址也就在本县。刘化民与刘文伯是同乡,一经说项,也就应允了。
任哲中加入晓钟学社后,正式改名为任哲钟(中)。晓钟学社在当时还是比较正规的戏曲科班,在业务训练请了许多名演员、老教练,在文化课学习上,请了一些名人学士,兼习文武。任哲中在练功的过程中,不小心伤了腰,演不了武戏,只能改成文戏练嗓,受范紫东,
封至模、
刘毓中和
惠济民等名家栽培,在技艺和文化、历史知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既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练就了一副细致哀婉,悲壮凄楚,激情慷慨,幽雅缠绵的独特唱腔。
演活周仁
1943年,任哲中18岁,
王绍猷改编的《新忠义侠》(即《周仁回府》)由
易俗社排练出,在
西安市上演。名须生秉华扮演周仁,唱、做俱佳,红极一时。这个消息引起了乾县晓钟学社的注意和重视。范紫东力荐任哲中排周仁,为了使剧本更加精练,人物集中,范紫东对剧本又反复进行了推敲,字斟句酌,六个多小时的戏,压缩到四个多小时。同时,他对戏词也作了必要的修改和润色。
任哲中在排练《新忠义侠》的同时,抽时间赶到西安去观摩雒秉华的演出,雒秉华的演技,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好的,任哲中看得入了迷。演到精彩处,他也手舞足蹈,摇头捶胸;演到痛哭时,他也陪着淌泪。任哲中在排练中,几个师兄弟和导演张景民齐心协力帮助,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终于把戏排出来了。
任哲中头一场演出,便轰动了乾州城。以后不挪窝连演数十场,每场园子都挤得满满实实的。从此以后,剧社下到乡里,回到城里,或者到外地去,总要演出《新忠义侠》。这个戏成了任哲中的看家戏,也成了剧社的保留节目。
抗战胜利后,晓钟学社到了
西安市,任哲中亲自登门拜访了
刘毓中,求教刘老给他说周仁的戏。在刘老的口传心授下,他对剧情、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唱腔上也有新的发挥和创造。这个戏,一直演到解放后,
袁多寿同志又运用新的观点,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改编提高,戏名改为《
周仁回府》,排练演出后,连演数月,场场客满,座无虚席。
经过任哲中几十年用心血浇灌的这个形象,为广大观众所爱戴,所以“活周仁”这顶桂冠,便牢牢地戴在了任哲中的头上。
醉心秦腔
全国解放后,任哲中参加了革命的文艺队伍,参加了西北文联组织的学习会,他认识到作为一个新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他深入军营、厂矿企业慰问,到农村宣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政策和总路线。任哲中不图名、不图利,辞退多个剧团的团长、副团长、剧务主任的高薪职务聘请,也要当一个普通的演员,为群众多演几场戏而心满意足。
1954年,任哲中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后更名为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这个人才荟萃的“秦腔最高学府”中,他把自己亲历的生旦演唱技法先杂糅起来,又大量汲取其他
行当和剧种的演唱特点,全面“梳理整形”,并融会贯通,终于成就了众口一词的任派艺术。
此时的任哲中只有二十六七岁,正是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时期。他一本戏接着一本戏的排,几乎每天都演出,有时一天还要演一至三场,他从不感到劳累,反而觉得心情舒畅。他参加排演过《屈原》《
法门寺》《梁山伯与祝英台》《春秋配》《
十五贯》《擦亮眼睛》《血泪仇》《两颗铃》《燕子河》《骆驼岭》《江姐》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数十本戏中,许多戏一演都是几十场。像《
周仁回府》和《两颗铃》等每次演出都在百场以上。
十年浩劫中,任哲中被关进牛棚,后来又贬到
永寿县山沟的农场喂牛。政治上的摧残,加上体弱多病,使他接连动了几次大手术。他认为自己还能唱几年戏,坚持偷偷地练习嗓子,从不间断。“文化大革命”后,任哲中再次排练演出现代戏《血泪仇》,亦超过百场,他又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参加排演了古装戏《十五贯》《卧虎令》《司马迁》,现代戏《祝福》等戏,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初,任哲中几十场演出连轴转,嗓门出现问题,只能做手术。术后休息不到一月,应观众的要求,再次到演出一线,直到旧病复发,再进行手术。
晚年病逝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年逾花甲的任哲中每天仍然坚持和戏曲研究院的中青年演员一起练功,踢腿、拔筋、吊嗓子、跑圆场,丝毫没有明星大腕的做派。对他的关门弟子胡屯胜更是言传身教,从声腔到动作进行“手把手”地教导,使得胡屯胜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名角。1995年2月27日,任哲中因病去世。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任哲中和妻子傅桂珍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任晓路小时候天资聪颖,酷爱读书,爱说爱唱,任哲中非常喜爱,在任哲中去世前几年,任晓路不幸因病导致双目几乎失明,这使任哲中非常痛苦。
相关人物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传统古装剧目
现代剧目
音像作品
出版书籍
《任哲中演出剧目集》由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初在
西安市发行。
创作特点
基本功扎实
任哲中视戏如命,在基本功上狠下功夫。他反复打磨的靴挑纱帽、摇单帽翅、甩稍子的精湛演技,至今仿者虽众,然无出其右者。他在《悔路》中,先是背对台口闪动左侧帽翅;后在“胺……”的拖腔中又闪动右侧帽翅,任哲中通过耍帽翅的表演,表现出周仁烦闷、忧虑、沉思、焦急不安的思绪。
任派唱腔
任哲中工于用声音精益求精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他的唱腔既传承了传统
秦腔的慷慨激昂,又做到刚柔兼顾;既有中路秦腔的传统唱法,又有西府唱腔的特点,同时吸收了山西梆子剧种的精华;演“生角”中汇入了“
旦角”流畅柔和的特点。他把这些不同艺术元素综合于自己的演唱中,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嗓音高昂清亮、激情饱满、刚柔兼顾,跌宕起伏、韵味浓郁醇厚的“任派”风格。
任哲中晚年由于嗓子做过几次手术,声音有点沙哑,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抑短扬长,吸取
眉户、
碗碗腔等剧种的发音优长,转益多师,融注百家,善用上挑
装饰音和鼻音共鸣等技巧,逐步创造出慷慨激越、委婉缠绵、朴质动听、柔中有刚、韵味悠长、独具一格的“任派”唱腔艺术
唱演兼备
任哲中在塑造人物方面均有非同寻常的独创和领悟力,善于潜心琢磨角色内心世界。任哲中扮演的周仁,他始终牢牢地把握着周仁这个人物内向而干练,沉稳而凝重,既坚韧不屈,又委屈求全的复杂性格。在表现周仁细腻复杂的感情变化方面,作到了层次有序,跌岩有致,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灵魂搏斗的发展脉络,从而使观众被周仁那种面对邪恶势力和不幸遭遇决不出卖灵魂的高尚人格所深深感动。他扮演的穷愁潦倒的
张仪、纯朴善良的贺老六以及王东财等戏剧人物也都成为舞台艺术经典。
人物思想
任哲中总是自视平凡,和他结交的人,大都是些平凡的老百姓。在他眼里,无贵无贱,无高无低,普天之下皆兄弟,皆朋友,一样的脸色,一样的热情。无论什么人只要开口请求,他都会恭恭敬敬站起来,唱几句“
秦腔”让对方过过戏瘾。他总是甘当俗人,混迹于俗人,并在俗人堆里找知己、找朋友。
任哲中为人朴实,真正把观众当上帝,演出不分场地,不论观众多少,都是竭尽全力。他悉心钻研角色的地位、身份、神态和内心世界,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让观众随着他的唱、念、做进入一个真切动人的场景,使观众与人物产生共鸣,形成台上台下浑然一体的氛围。
荣誉奖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哲中已经以“
秦腔小生泰斗”之称享誉
陕西省戏剧界和
西北五省(区)。他是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2006年,任哲中与
魏长生、
刘毓中等6人入选“秦腔
名人堂”。
成就影响
艺术成就
任哲中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创立了任派唱腔,演活了“周仁”这个角色。他的唱腔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婉转自如。唱到高潮处往往能够撼人心扉催人泪下。他的唱腔略带沙音嗓子越唱越热是“云遮月”的典型代表。他的底气十足拖腔甚至甩腔也能一气呵成。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任腔”“任味儿”使他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周仁这个“凛然大义的奇男子舍已为人的大丈夫”角色形象还充分地彰显出
秦腔特有的剧种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社会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任哲中在西大街的实验剧场连演《周仁回府》三个多月100余场,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买不到票的戏迷,站在剧场外面、通过大喇叭听完全场,末了还连呼“过瘾,过瘾”。平时,走在大街上,只要听到广播里播放任哲中的唱段,不少行人便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凝听,直到听完整个唱段才恢复常态。任哲中扮相清俊、动作洒脱、表演大气,更具有甩稍子、靴挑纱帽、摇单帽翅等绝活,这些精湛的演技不仅在
大西北影响深远,在
山西省、
河南省等地以至海外华人中也皆有口碑。
任哲中出殡那天,自发前去送别的市民和戏迷将宽阔的三兆路挤得严严实实,各媒体不间断地登载纪念
秦腔大师任哲中的文章。诸多作家、书法家纷纷著文、题词,表达他们对任哲中的哀悼。
人物评价
人们称任哲中的表演为“苦
小生”,他那“风搅雪”的沙哑嗓音、悲苦的唱腔音调,悠悠
刘扬扬一波三折催人泪下,大概是这块土地曾经贫穷苦难而又格外深重的天籁之音。(文章《永寿散记》评)
任哲中是一个学历并不算高的
秦腔艺人,一个质地却很光亮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一个堪称精神意义上的“农民领袖”的大地之子。(作品《天才的背影》评)
任哲中在传统
秦腔的声腔及塑造人物方面均有非同寻常的独创和领悟力,他善于潜心琢磨角色内心世界,工于用声音精益求精塑造人物,表达情感。(
咸阳市人民政府评)
任哲中作为一代秦腔表演艺术家倾注毕生心血,融注百家之长,创造了激情奔涌、苍凉悲壮、使人热耳酸心、回肠荡气的任派唱腔艺术。(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李敬寅《怀念任哲中》评)
后世纪念
任哲中去世后,
西安市的戏迷纷纷涌向任宅的灵堂祭奠,三秦大地的戏迷们连续不断地发来唁电,络绎不绝的吊唁人群致使交通多次堵塞。更多的
秦腔名家、同道则不分昼夜地在任哲中灵前清唱自己的拿手唱段;来自台湾70多岁的戏迷以及西安西大街米香亭老人彻夜为任哲中守灵。《
陕西日报》连续几个月发表各界人士的纪念文章;《
三秦都市报》更是以《誉满丝路十里亭,公推梨园至情;声震三秦一曲周仁,竟成千古绝唱》为通栏标题,不间断地登载纪念
秦腔大师任哲中的文章。诸多作家、书法家纷纷著文、题词,表达他们对任哲中的哀悼。
2020年,为纪念任哲中逝世25周年,《陕西老年健康》特别推出李敬寅先生撰写的《一代名生的葬礼》,以纪念这位活在三秦父老心中的
秦腔名家。
社会活动
任哲中深入军营、厂矿企业慰问,到农村宣传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政策和总路线。
任哲中参加了秦腔艺术研究会,为老艺人录制艺术资料片,抢救将要失传的秦腔艺术遗产;撰写多名老艺人生平简介文章;与
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公主杯”“咸阳杯”、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培养和宣传了一批秦腔新秀;与
陕西省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几届
春节晚会;进行了赈灾义演和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捐献演出;帮助多个地、市、县剧团排演了多个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还为一些厂矿进行了多次演出。
社会任职
任哲中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曾任陕西省秦腔协会副主席。
人物趣闻
六十年代,任哲中在西安西大街连演《
周仁回府》三个月100多场,买不上票的戏迷就站在剧场外从大喇叭里听完全场。1982年,剧团到外地演出,《卧虎令》中刘秀一角任哲中为A角,另一演员为B角,那天出台扮演刘秀的演员是B角而非任哲中,演出结束时,万余观众围住戏台不散场,要求任哲中出来唱两句。一次,剧团在长安县斗门镇演《祝福》,任哲中扮演的贺老六使万余观众倾倒,演出结束观众发现剧团要转团,万余人围住剧团,不准装戏箱,不准走,直到团领导答应第二天加演一场任哲中的戏,观众才离去。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红卫兵组织让任哲中在《血泪仇》剧中扮演了主角之一的王东才,许多观众听到这个消息,晚上半夜就去排队买票,有的干脆带着被子睡在排队的行列里等着买票,粉丝们觉得看一场任哲中的演出,才算是过了戏瘾。
参考资料
任哲中.www.sxwl.org.cn.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