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
江苏省扬州市文昌阁
文昌阁,别名文昌楼,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是一座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位于江苏省广陵区文昌路与汶河路交会处的广场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巡盐御史蔡时鼎于文津桥上修建,但没过多久,文昌阁被大火焚。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江都知县张宁在原址重新修建。文昌阁现为扬州市地标性建筑。
文昌阁共三层,高24.25米,与天坛祈年殿相似;文昌阁的阁身为八角形,四面都有圆拱形的门。在二和三楼四周均有木制窗格;文昌阁有三层圆形的檐瓦,上面盖有筒形板瓦;最上面的檐是锥形的,瓦顶分为三节,最上面为葫芦形状,文昌阁上悬挂有“上文枢”的匾额。
2011年,文昌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文昌阁取名“文昌”,有昌明儒学之意。
始建年代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 1585年),为了供奉文昌帝君,由巡盐御史蔡时鼎建文昌阁于文津桥上,以宏开文运明圣学,以此作为扬州府文风命脉中心,但为时不久,文昌阁即遭大火焚毀。
历代重建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文昌阁由江都区知县张宁原址重建。清代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扬州市知县陈文述重修府学时,曾经对文昌阁进行过大修。
近现代
1952年,扬州市政府围绕文昌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将汶河填埋,二是对饱经风霜的文昌阁进行修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文昌阁进行修缮。当时,文昌阁木构架大幅度向东倾斜,在对其正后,又将顶层屋面分上、中、下三个坡段铺设。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开始了汶河填埋之后的造路工程,文昌阁下的桥体就被完整埋入了地下,为供日后到地下查看桥体的保存状况,还专门留下了人孔门。文昌阁南、北两面各增开一拱门,与东、西两侧拱门一致。至此,文昌阁终于形成如今四面设门的格局。1999年,扬州市政府对文昌阁整修了门窗,对二三层木楼面铺设水泥砂浆面层,并用水泥砂浆对筒瓦屋面进行了粉刷。2019年7月18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启动大修,此次修缮将按照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进行修缮,保持其历史的、人文的、生态的状态。
建筑特征
扬州市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与天坛祈年殿有些相似。一共有三层檐瓦,最上面为葫芦状尖顶,通高24.25米。文昌阁阁体呈八角形,地基以青砖砌成,文昌阁一楼四面开有圆拱形的门,东西门挂着“文昌阁”额,阁上悬有 "邗上文枢" 的匾额,文昌阁采用上圆下方的建筑体形,寓意天圆地方,阁中有四根柱子耸立, 标志着一年四季,围绕外墙还有柱子十二根, 示意十二个月,有台阶十级,二楼供文昌帝君神像, 三楼则供文曲星君,整个设计,体现着当时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样体意识。在当时,桥上核阁高耸,桥下河水鄰端,乖柳掩映,小舟摇曳,被誉入是桥阁一体的典范。
相关文物
文昌阁供有文昌帝君,阁上悬“邗上文枢”匾额,寓意昌明儒学文化。另有石碑三块,第一块是《文昌阁修缮碑记》第二块是明朝的《扬州府学文津桥记》;第三块则是阮元学生陈文述撰写的《重修府学县学记》,镶嵌于文昌阁底层的墙上,这些碑刻,都充分展现了文昌阁区域丰厚的历史文化。
相关古迹
文昌姐妹楼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扬州市官府开筑三湾新河,同时在城南运河边修建了文昌阁,东有文峰塔,西有文丞相祠,相互映衬,是扬州人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同时与科举考试也密切相关。清朝每遇到科考年份,扬州府的府县官员都要在此举行宴会。
汶河与文津桥
汶河是唐时的扬州大运河河道,由扬州城中穿过,被称为市河,亦即汶河,它是昔日扬州城中居民饮用,洗涤,浇灌不可或缺的人工河。明弘冶九年 (1496), 扬州府同知叶元奉上司之命即在府学(令广陵区政府所在地)东侧的汶河上建桥, 桥作拱形,全以青石建成,然后覆砖其上,取名文津, 意谓府学读书进身的津梁,1952年填河筑路,文津桥埋入地下,文昌阁平地保留。
相关文化
另有清代文人金兆燕所做诗句《人日招诸同人登文昌楼观雪,分韵得好字》 雪霁春欲来,官闲贫亦好。新岁开宿酝,胜饮清抱。杰阁临交,棱耀晴昊。连陟层颠,放眼睇遥岛。感兹良会难,岁月各衰老。相期人外游,尘事非所道。还有清代诗人阮充(1826—1892年)在《早夏过文昌阁》诗中说:“瑞启图书崇王祀,分奎壁镇扬州,茭蒲夹岸飞苍鹤,藤蔓当阶卧紫,敢说各心销却尽,夕阳何恨独登楼”。徐丰僧在《登文昌阁》诗中说:“烟笼村远近,月涌海迢遥,向晚云封树,倚楼人唱箫,是谁动酒兴,听说解金貂”。信仰佛教精通医术的康熙时代诗人陈宁余在《文昌阁即景,兼祝僧寿》的诗中说:“嵯峨杰阁出城头,极目烟花春水流,带雨人家种蔬菜,隔堤杨柳系渔舟,风帆隐隐窗间落,塔影层层苑外浮,羡尔山僧消永劫,蒲团坐老不知秋。”
相关保护
文昌阁是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文昌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始建年代
历代重建
近现代
建筑特征
相关文物
相关古迹
相关文化
相关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