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茶叶是安徽省
池州市东至县产的一种饮品,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口感清香。东至茶叶自
唐朝起便闻名遐迩,宋代被列为贡品,大诗人白居易、
梅尧臣曾作诗礼赞。元代学者
马端临在《
文献通考》中盛誉东至出产的“仙芝”、“嫩蕊”,列为全国名茶。
清代东至“珠兰”茶风靡西欧上流社会。解放后,兴办了全省唯一一家由国家、省、县联营的茶树良种示范场,促进了东至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世界三大红茶之一的“
祁门红茶”就发祥于尧渡。
生产、加工概况
东至是全国红茶出口基地县和全国创建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
东至县利用山区茶叶资源优势,开发以“
东至云尖”、祁乡园东至红茶为主的一批品牌产品,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加速了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基本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现在全县百亩连片的茶园达500多处,有146个村成为茶叶生产专业村,全县各地共有“东至云尖”茶精制厂64家,全县正常年景茶叶产量达3000吨,产值7600万元。
近年来,各地纷纷办起绿茶初制厂。具体形式有国营的,以东至茶树良种示范场办的绿茶
加工厂为主要形式;集体的,多以村、组办的为主;联户的,几户茶农共同投资兴办小型加工厂;个体的,较有经济实力的产茶大户,购置茶叶加工机械,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及代客加工收取加工费。多种形式茶叶加工厂并存,绿茶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逐步形成了以尧渡、官港两大茶叶市场为主体的茶叶交易市场,同时产茶乡(镇)、村也就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型茶叶交易场所。随着全县茶叶开发工作的深入,广告宣传的加强,产品质量的提高,茶叶销路不断扩大,茶叶在市场上的份额逐步加大。
品种信息
目前,名茶中属“徽系”的有
黄山毛峰、六安瓜片、
祁门红茶、
太平猴魁、
黄山贡菊、东至毛尖和东至野山茶。
东至县现有20多万人从事茶园生产、茶叶加工、销售工作。近5333平方米的茶园分布在以仙寓山为主体的仙寓岭、红旗岭、紫石塔、天鹅峰、云雾尖、大王尖、叶岗、莲花塘等海拔200-800米的深山中。
近几年,东至绿茶又领风骚,研制开发了“祁乡园东至红茶”、“天鹅云尖”、“香山云尖”、“神泉珍珠绿”等名品,众多产品获国家级金奖,拳头产品“
东至云尖”更是享誉海内外。
历史记载
东至历史名茶
据《尧乡茶说》介绍,东至历史上的名茶有饶池仙芝,千两朱兰茶和东至工夫红茶(简称
祁门红茶)。
自
唐朝始,东至茶叶便闻名遐迩,宋代列为贡品,大诗人白居易、
梅尧臣曾作诗礼赞,元著名学者
马端临在《
文献通考》中盛誉东至出产的“仙芝”、“嫩蕊”,列为全国名茶,
清代东至“
珠兰”茶即风靡西欧上流社会。解放后,兴办了全省唯一一家由国家、省、县联营,集科研、繁殖、示范于一体的茶树良种示范场,促进了东至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
饶池仙芝,始于
宋朝和
元朝。当时
池州市和饶州六县生产的茶片,商品名称叫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莲合、庆合、指合,计七个,仙芝最为出名。池州所属的
东至县,从
唐朝开始,就有蒸青饼茶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和元朝,周围地区都出产茶片,无疑,东至县也就成了主产区和核心区,据《
文献通考》和《至德县志》记载,仙芝、
雾里青就出产东至县。
千两朱兰茶,是
清代以外贸为特征的著名商队茶之一,饮誉于世200多年。明末清初,东至茶叶生产完成了由蒸青到炒青的技术变革,从此诞生了千两朱兰茶。《益闻录》记载“
建德市为产茶之区,绿叶青芽茗香遍地”,《
筹办夷务始末》载:“朱兰茶,实系安徽建德所产。所经之路,由归化城走喀尔喀部落,即至库伦。由库伦即至
恰克图,由恰克图出向俄边,即由俄边卖于西洋诸商。此项千两朱兰茶,惟西洋人日所必需”。
东至
工夫红茶。
咸丰、
同治年间,千两朱兰茶内外销阻滞,
至德茶农不得已招来粤商改“绿”为“红”,就近销往汉口等地。光绪元年(1875),县人
余干臣,从
福建省罢官回藉经商,因羡红茶畅销利丰,来到东至,在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
闽红工夫”改进工艺,提高品质,做成工夫红茶,后来扩大到
祁门县、浮梁等地,统称“
祁门红茶”,出口外销。
渊源
传说毕竟是传说,渊源要有史料记载,而
葛洪的传说,恰如《
搜神后记》一书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书载:“
司马炎时(245—289),
宣城市人
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这是目前所知安徽人采制茶叶的最早记载。
陈椽教授据此得出安徽产茶大约始于公元3世纪前的结论。从茶叶沿江向下游传播的历史和
池州市与宣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比较,不难看出池州种植茶叶概始于此。东至远在宣城的上游又是“天下水陆之会,吴楚皖浙之交”很显然引种茶叶当在宣城之先。到饮茶之风盛行的中唐时期,东至茶无论名气还是产量,在安徽都是无与伦比的,公元813年江州司马白居易的《
琵琶行》就是一个明证。由此可以准确的推断出,东至的茶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距今1600年。它比至德县建县的历史还要长。
东至商品茶出口
东至是
中原地区古代较早出口茶的生产地,早在
唐朝就开始大规模的茶叶边销,其范围包括
河南省淮河以北,
辽宁省南部至
山西省太原以南的广大区域,即今天的辽宁、
河北省、山西、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南、北京、
天津市等省市(自治区)。
东至县的茶叶外销始于
清代,由晋商(也称西客)专营,主要销
中亚,部分销往欧洲大陆,成为“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建国后,“
祁门红茶”出口外销统由国家经营。
中外名人赞颂
唐代的杨华是记载东至茶事第一人。杨华于公元855年所著的《
膳夫经手录》一书,书中写道:“……至
开元(公元713—741年)、
天宝(公元742—756年)年间,稍稍有茶;
至德(公元756—758年)、
大历(公元766—779年)遂多;
建中(780—783年)后盛矣。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万斤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税,又始于浮梁矣。”
唐朝的白居易是歌颂东至商品茶的第一人。他在《
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东至的官港隶属
浮梁县。
南宋的
梅尧臣是对建德茶叶的植茶、采茶、制茶、饮茶、赋税等情景作了详细描述的第一人。梅尧臣时任
至德县令,曾作有不少茶诗和《南有佳茗赋》一文,已被收入《
东至县志》之中。
近代
东至县藉的历史名人
周馥是用诗歌这种形式记录家乡茶事第一人。他在《述村农苦况》诗中,对当时东至茶业有过十分形象的描述,后在《扇题》中又有溢美之词。
外国名人中
卡尔·马克思是赞美东至茶叶第一人。1857年,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文中指出:中国于
恰克图卖给外国人的茶叶,“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物。”当时东至县的出口茶叶就属商队茶,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
东至茶叶与三位茶人
东至县是个老茶区,早在
唐朝官港的茶叶就火爆商都,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据史料记载,东至的茶叶有三个鼎盛时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
文献通考》十大名茶;二是
清代,东至出产的“
珠兰茶”,名扬西欧,被誉为上等货,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1916年“祁红茶叶”获
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金质奖章。三是近年来推出的“
东至云尖”系列茶,有5种品牌,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东至茶叶出现这三次鼎盛时期,是与历史上的三位名人的关心、扶持、推动分不开的。
东至县概况
东至县位于
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
安庆市,南邻
江西省,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辖29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56平方公里(1958年由东流、
至德两县合并而成),境内
大历山(又名大历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县城遂称“尧渡”,自古就有“尧舜之乡”美 誉。2011年8月,东至县启动“爱心零钱捐款箱”活动。
全县辖12个镇、3个乡:
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
张溪镇、
洋湖镇、葛公镇、
香隅镇、
官港镇、
昭潭镇、龙泉镇、
泥溪镇、
花园乡、
木塔乡、青山乡。县政府驻尧渡镇。
东部为山地,东至、
石台县、
祁门县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海拔1375米,中南部多丘陵,西北部为
沿江平原。
长江流经西北,
尧渡河、香隅
河北省流入长江。龙泉河南流入
鄱阳湖。
升金湖在县境北部,有河流与长江相通,水产资源丰富,已辟为国家级水禽自然保护区。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544毫米。矿藏有煤、铁、锑、
碳酸钙、
白云石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