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洛穆茨之战,是1241年蒙古与波西米亚王国在摩拉维亚的奥洛穆茨展开的城邑攻防战。最终蒙古军失利被击退,有蒙古主将
拜答尔战死的说法。
蒙古军来临与里格尼茨之战
1241年的初春,列格尼卡的原野散发出血腥的臭味,西里西亚公爵
亨利二世的尸体与卑贱的矿工们堆积在一起,鲜红的色泽染红了荒凉的草原(列格尼卡战役)。
莱格尼察之战不仅是两支军队之间爆发的冲突,更是两块大陆、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冲突。这些
欧洲骑士对他们的文明和他们的
基督教信仰坚信无疑,相信它们对于所有外来的宗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欧洲民族以外,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在他们眼里即便不是次等人,也都是群比自己差的人。而另一方的
蒙古族,虽然都是一些铁石心肠的杀人者,却容许那些异域宗教在被征服的领土内自由地繁荣发展,而且还能非常实用地把异域人的风俗习惯吸收进自己的传统。
战后,相传蒙古兵在战场计算死者之数,每杀一敌,割其一耳,所得之耳计有九大囊。后来在交战之地建了一个村庄,名为瓦勒思塔特,所以这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作瓦勒思塔特会战。
波兰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蒙古彻底粉碎。
拜答尔以一支偏师,建立了比
哲别、
木华黎乃至此次西征的实际总指挥
速不台更加伟大的功勋。当他志得意满时,绝对想不到,前方就是他的葬身之地(当然,拜答尔是否战死,实有争议)。
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被吓得心胆皆碎,虽然西里西亚还有一些城堡在据守,但他完全不敢发兵救援,任由这些城堡被
蒙古族一个个攻陷屠戮。
虽然西里西亚的国力不及波希米亚,但列格尼卡之战汇聚了
波兹南等波兰各公国撤回来的残兵,几乎整个波兰的人马汇聚起来,和蒙古人做殊死的决战,竟以死伤近半,主将战没告终。
条顿骑士团作为
波兰名义上的封臣,也派出了百名精锐骑士(可能还有数百名扈从)支援,结果亦几乎全军覆没,骑士长奥施特恩负伤逃走(1253年升任条顿骑士团大首领,1257年去世。网文说条顿骑士团大首领战死于此役属于以讹传讹)。
此外,有些说法认为还有五十名
圣殿骑士团奉法国国王
路易九世之命,率领扈从来援,亦几乎全灭。但《
多桑蒙古史》未曾记载
法军来援,存疑。
蒙古军以枪穿刺着亨利的头,在里格尼志堡前徇示。此时
基督教民为了抵抗侵略者,已经把城市烧毁,退守堡内。蒙古军招降不成,就在附近杀掠一通。
基本摧毁西里西亚境内的抵抗后,
拜答尔率着蒙古第二次西征的北路军南下,进入摩拉维亚(当代的
捷克东部)境内。当时,摩拉维亚、卢萨蒂亚,均是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的封地。
据《多桑蒙古史》所载,拜答尔军在列格尼卡之战后进驻奈思河(卡恰瓦河)附近之奥德穆霍夫。4月15日,又蹂躏了拉蒂博尔(今拉齐布日)。到了博列棱斯克,驻军八天。
当时,指挥主力部队在
匈牙利作战的拔都认为应将
多瑙河以北的捷克军队打败,于是命令拜答尔于4月16日离开拉蒂博尔,开往摩拉维亚。这一点已为一部科伦编年史所证实。途中,一支部队到过迈森。
速不台之子
兀良合台很可能
拜答尔的配对,里格尼茨之战的胜利,很可能有兀良合台一份功劳。
名将出马
波希米亚(当代的
捷克西部)无疑是当时中欧的强藩,然而兵力比起整个
波兰的联军,尚少了不少。何况,摩拉维亚的大部分战兵已经在列格尼卡之战中由摩拉维亚侯爵迪波德之子博勒斯拉夫率领,参与列格尼卡之战,结果全军覆没,博勒斯拉夫也战死沙场。
蒙古军进入了摩拉维亚,肆意焚杀,到达了波西米亚、
奥地利边境。当时这两国都属于波西米亚王瓦茨拉夫一世统领。国内兵少,又不敢招还波西米亚、卢萨蒂亚两地的兵力,而把这些地区白白让给侵略者。波西米亚已经率军退入
神圣罗马境内,国内军队已经不多,他命自己的悍将雅罗斯拉夫·思泰伦贝尔率领精锐步兵、骑兵合计五千人前去援助摩拉维亚,要注意防守奥洛穆茨和卜林两座城市。
因为兵力少,他下令只可凭借城堡防守,不能和
蒙古族野战,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蒙古人善用间谍,喜欢研究地势。所以思泰伦贝尔必须比
拜答尔更早掌握战略要地。
思泰伦贝尔进入卜林,当时此州的人也已经集合了若干军队,就留了4000人防守此城,自己率领1000人入据奥洛穆茨。
生死围城
第三日,蒙古大军正式围城。
拜答尔满心以为城守空虚,不过当他赶到时,发现守军并不少。
按照他亲自估计,城内守军应该有一万二千左右。虽然拜答尔拥有四万军队(其中应该有两万上下是辅兵),但作为攻城来说,也是很头疼了。
但实际上,是因为奥洛穆茨城内器甲充足,思泰伦贝尔临时大抓壮丁,拼凑了一支庞大的乌合之众,又多树旗帜金鼓,虚张声势;于是乎,
拜答尔对城内的兵力便形成误判。
拜答尔身为当世名将,当然也怀疑思泰伦贝尔在虚张声势。然而他率领的偏师兵力有限,下面还有作战任务,他不愿意轻易损耗在攻城战中。
拜答尔是
察合台汗国的六子(也有说法说是次子),这次西征的表现将影响到他在
黄金家族当中的地位,乃至察合台汗国的继承权。所以,他不得不谨慎。
无疑,思泰伦贝尔利用了拜答尔的谨慎。城内真正能战的兵卒顶多两三千,其余都是乌合之众、老弱病残。如果
蒙古族蜂拥蚁聚而上,城池说不得要马上沦陷,但这一下,
拜答尔谨慎过度,反而中了思泰伦贝尔的虚张声势之计。
拜答尔当然也不是要放弃攻城。他命令大军铺开,包围城池,以强弓硬弩攒射。
在对金和
西夏的征伐当中,蒙古人已经学习到东方先进的弓弩技术。不但骑射能力强,而且步弓杀伤力同样惊人。如雨的箭矢覆盖到城头,复合弓与
弩枪箭撒开死亡的雨点,登时城下血花爆开,惨叫不绝。
不过,思泰伦贝尔早已布置好滚油石等物,是以蒙古军不敢离城墙太近。
然而直接对射,在蒙古军的弓弩有优势的情况下,即便是低处射高处,城外射城内,兵力寡弱的守军也终究承受不起损失。所以思泰伦贝尔下令扎若干草人,树于城墙上,起到分散敌军火力的作用,收集的箭矢,还能纳为己用。
拜答尔拿守军无可奈何,又不敢冒险强攻,再次心生一计。
他故意带着少量
卫队,在各营之间巡逻,似乎无意地靠近城墙。
思泰伦贝尔的副将们按捺不住,但思泰伦贝尔制止了他们,不受诱敌。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他不惜削减士兵们的士气,也要阻止他们轻率决战的冲动。
拜答尔见诱敌不成,便转兵进攻奥洛穆茨城的附郭。附郭的城墙较为低矮,于是拜答尔派兵收集了大量木柴,点火焚烧加上烟熏。
本来附郭中有修道院,极为坚固,但火烧烟熏之下,内中防御的战士们被迫出战,于是全军覆没。
拜答尔更是命人把骑士的尸体拖在马后,不断在城堡外来回奔驰,试图引诱思泰伦贝尔出战,但思泰伦贝尔却仍然不为所动。
拜答尔因此坚信守将胆怯。
于是拜答尔派出一部分军队,残破周遭各地,以收集需要的粮草物资,并捕捉百姓,准备作为炮灰攻城。
奇袭破敌
在1241年的6月24日晚,思泰伦贝尔率兵偷袭了已经懈怠的蒙古大营,其重要目的是对蒙军主帅进行斩首。
欧洲史料记载蒙军损失挺严重,但思泰伦贝尔部也损失了三百人。而当蒙古军整军包围敌众时,思泰伦贝尔则回到了城市里。
有人说这是欧洲的具装骑士胜过蒙古重骑兵的表现,但《
多桑蒙古史》并未明确指出此次奇袭具体的兵种,而且此书之后认为欧洲诸国的少数重甲骑士和半数乡民不敌蒙古军的善射
轻骑兵。不过,根据根据赫梅尔尼克战役和列格尼卡之战,少数重甲骑士冲击使得蒙古军一时后退来看,正面冲击,欧洲重骑兵确有优势。就常理来推测,思泰伦贝尔劫营应该依赖了冲击力强悍的重骑兵。
不能仅通过这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说明蒙古重骑兵不敌西欧具装骑士。不过,就整个蒙古战史来看,蒙古本民族重骑兵表现确实不如
欧洲和
亚美尼亚的重骑兵,即便装备相仿,熟练度也有差距。
有一种说法,
拜答尔在这天晚上战死,第二天,守军听到了鞑营中哭声,侦察得知
鞑靼人杀了俘虏来祭祀他们的将领。三天后,蒙古兵解围而去,经格罗森科夫山口和雅勃洛诺夫山口,打到西
斯洛伐克。对斯洛伐克进行劫掠之后,于1241年12月渡过
多瑙河,与拔都统率的主力部队会合。
思泰伦贝尔答谢天助奥洛穆茨之恩,曾为圣母在其地建设教堂一所。国王瓦茨拉夫奖赏他的功绩,让他主掌摩拉维亚州的事务,准许在他的徽章中加公爵之冠,赐地于奥洛穆茨附近,建堡一所,而受思泰伦贝尔之名。又据别的史学家的说法,所赐之地包括蒙古主将战殁之处。按
多桑的说法,蒙古兵侵入
欧洲之事,记载较详者,仅此奥洛穆茨一战。
蒙古军撤退
蒙古族恃于骑射,又长期对付的是缺乏重装骑士的对手,即便波兰人亦是如此。而面对休养得神完气足,以逸待劳的波希米亚重装骑士,他们发现所谓的蒙古重骑兵不过如同
豆腐一般。蒙古人为他们的轻蔑,付出了血的代价。拜答尔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赫赫战功,已经是一代杀神,本来可以在接下来攻宋、
大理白族自治州、阿拔斯诸国的战争中,于元史内给自己捞一个战神的名头供后人吹捧,却无可奈何花落去地葬身此地。
蒙古军损失虽然不是很大,但失去杀神的士兵们已经失去了战意(
拜答尔很可能战死,但也不排除重伤导致无法继续指挥作战),也完全失去了继续进攻
神圣罗马的勇气。他们在副将(
合丹或
兀良合台,有争议)的率领下,南下与
速不台的南路军会合。
争议
拜答尔后来出现于1247年的忽里台大会的诸王的名单上,或许是史集误记,也或许拜答尔并未战死。
但就蒙古军撤军而言,拜答尔即便未死,当时也至少重伤了,无法再指挥军队。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奥洛穆茨之战是一次守城及奇袭战,而非野战,说不上什么大兵团对决。
在第二次蒙古西征中,拔都和速不台高估了
匈牙利王国的实力,只看到匈牙利纸面上土地广大,对于匈牙利内部松散缺乏凝聚力的情况缺乏了解,甚至认为
奥地利可能会直接援助匈牙利。但实际上,奥地利公爵,巴奔堡家族的
腓特烈大帝打着援助的旗号趁火打劫,使得匈牙利局势更加不利。
所以,拔都和
速不台以主力攻击匈牙利,在北路却只派出了
拜答尔率领的偏师。
奥洛穆茨之战体现出德意志人的实力显然是事实。
按照地形,奥地利也属于广义的潘诺尼亚盆地,按照
蒙古族的最高预期,是要将东欧所有可能作为草场的平原地区都纳入版图或者
势力范围。然而而
蒙古军征战北路军南下时,并未对奥地利发起进攻。
显然,他们担心一再侵犯
神圣罗马麾下的邦国,会导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罗杰(
腓特烈大帝)组建大军来对付蒙古大军。
腓特烈·罗杰当时正忙于经略北
意大利,对抗
教皇,对教皇呼吁其去讨伐蒙古侵略军的要求置之不理。同时,腓特烈·罗杰也是当时的
欧洲第一名将,对北意大利城邦联军屡战屡胜,也曾经在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中收复
耶路撒冷王国。
是以奥洛穆茨之战,使得
蒙古族认可了德意志人的实力,做出判断——如果和神圣罗马帝国全面对抗将得不偿失。这应当是可信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