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人(Tartar),讲
塔塔尔语的民族。有超过605万人。鞑靼这个古代族称,曾用于与现代鞑靼人无关的许多民族。有时用于称呼亚洲大草原和沙漠的所有游牧民族,包括蒙古人和突厥人;在
元朝时期,许多民族融合成鞑靼人。
鞑靼一词起源于东方,最初为
唐朝突厥语人群对位于其东方的原
蒙古语人群之泛称,后又被沿用来指称
俄罗斯境内
突厥化的蒙古语人群。公元三——四世纪,因
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向西迁徙,很多突厥部落也逐渐移至
乌拉尔山脉和
伏尔加河,发展成为当地的鞑靼人。辽金政权时期,北方诸部虽臣属于辽金政权,但也惯称“鞑靼”,鞑靼人约7万户,成为
蒙古高原上最强的大部。十三世纪初,蒙古部兴起,蒙古部击溃鞑靼部。一部分鞑靼人西逃亡,一部分人成为蒙古部的组成部分。蒙古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
钦察汗国,先前随匈奴西迁来到乌拉尔山和伏尔加河流域的突厥人,纷纷加入了金帐汗国,并称自己是“鞑靼人”。西亚、东欧的
蒙古族逐渐大批
突厥化,并都泛称为“鞑靼人”。15世纪上期,以鞑靼人为主体的喀山汗国取代金帐汗国,鞑靼人民族逐渐形成。明朝自建立后,鞑靼人退居漠北,鞑靼部(东蒙古)由大汗直接统帅和拥护的部落构成,与明朝接壤对峙。嘉靖时期,鞑靼人与明朝制定和平盟约,但对开展边界贸易之事,明廷始终怀有疑惧,因而在互市一次后,又以种种借口诏罢各边界马市。鞑靼人与明朝频繁不断的战争,给双方带来巨大灾难。16世纪中期,
俄罗斯帝国将其境内诸多操突厥语民族,诸如
阿塞拜疆人及北高加索中亚和
伏尔加河突厥语各族,统称为“鞑靼人”。18世纪中叶,鞑靼人从伏尔加河流域迁移南
乌拉尔,有经商传统的鞑靼人移民逐渐开始集聚在雅伊茨克城,并在这里成群地定居下来。19世纪开始,鞑靼人迁徙新疆,迁入时期共有三个阶段:迁入线路主要是经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北部的塔城、
霍城县、
吉木乃县等地;只有少数人经中亚过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至新疆南部,形成中国
塔塔尔族。
鞑靼人以
塔塔尔语为母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基普查克语支。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属
逊尼派;少数信东正教。鞑靼人庆祝穆斯林的节日,参加库尔班节、
圣纪节和
开斋节的活动。民间亦信仰森林神、
水神、
家神等。鞑靼人主要从事农业,个别地区从事
渔业或畜牧业。饮食上完全以猎物的肉、乳为食物,所有的饮食都来自于他们所猎获的动物。
族名词源
鞑靼人(Tatar)一词起源于东方,最初为
唐朝突厥语人群对位于其东方的原
蒙古语人群之泛称,后又被沿用来指称
俄罗斯境内
突厥化的蒙古语人群。鞑靼人用于称呼
亚洲大草原和沙漠的所有游牧民族,包括
蒙古族,突厥人;也曾用以称呼
元朝(13—14世纪)诸民族与国家。现指
伏尔加河、南
乌拉尔、
西伯利亚地区的各种土著人部落群体及来自
中亚的各种移民部落群体。
历史沿革
族源
公元三——四世纪,因
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向西迁徙,很多突厥部落也逐渐移至
乌拉尔山脉和伏尔加河流域,发展成为当地的鞑靼人。鞑靼人定居后,接受了当地芬兰—乌戈尔语民族的各种文化因素,部分相融合。突厥衰亡后,鞑靼人大部分归服
回鹘及戛斯,一部分阴山鞑靼人与
中原地区的唐王朝、
后唐、后汉、
后周等建立联系,陆续归附或
朝贡。9世纪中期,鞑靼乘回鹘为黠戛斯所灭之际,入主其故地称雄,之后在漠北诸部一概被称为“鞑靼”。公元9世纪,鞑靼人建立的国家已经逐渐扩展到乌拉尔山以西,把突厥族的另一后裔巴什基尔人也包括在内。公元922年鞑靼人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
早起的变迁(11世纪-17世纪)
辽金时期
辽金政权时期,北方诸部虽臣属于辽金政权,但也惯称“鞑靼”,且称漠北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汪古部为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鞑靼”一词遂成为
蒙古高原各部的通称。鞑靼人约7万户,成为蒙古高原上最强的大部,鞑靼人主要有6部:阿尔里兀惕塔塔儿、备鲁兀惕塔塔儿、察阿安塔塔儿、阿勒赤塔塔儿、都塔兀惕塔塔儿、阿鲁孩塔塔儿。其中前两部驻牧于今加尔湖与呼伦湖之间的
乌尔逊河地区;后四部驻牧今加尔湖东南的讷墨尔根河地区。
蒙元时期
十三世纪初,蒙古部兴起,因鞑靼部与蒙古部结下世仇,成为仇敌,双方进行了多次战争,最后,蒙古部击溃鞑靼部。一部分鞑靼人西逃亡,一部分人成为蒙古部的组成部分。蒙古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
钦察汗国,先前随
匈奴西迁来到
乌拉尔山脉和
伏尔加河的突厥人,纷纷加入了金帐汗国,并称自己是“鞑靼人”。因蒙古军中收留了大量
波斯、阿拉伯、
中亚的工匠,于是,西亚、东欧的
蒙古族逐渐大批
突厥化,并都泛称为“鞑靼人”。15世纪上期,以鞑靼人为主体的
喀山汗国取代金帐汗国的崛起,鞑靼人民族逐渐形成。十五世纪中叶,金帐汗国日渐衰落,居住在伏尔加河一
卡马河一带的鞑靼人建立喀山汗国,脱离金帐汗国而独立。喀山汗国境内的各部落随着语言的统一、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形成,逐步形成一个
民族共同体。15世纪,
钦察汗国逐渐衰落,在汗国统辖的
伏尔加河中游及卡玛河一带,代之而起的是喀山汗国。其首领自称为
蒙古族的“后代
塔塔尔族”。此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
明朝时期
明朝鞑靼人主要是指退出中原的
元顺帝(顺帝)后裔,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和拥护大汗的属部,生活在贝加尔湖及其以南、河套以北的大漠南北。明朝政府册封鞑靼首领阿鲁台为“和宁王”。
明朝自建立后,鞑靼人退居漠北,元顺帝逃离大都之后,蒙古内部各部的势力此消彼长,互相争夺霸权,鞑靼部(东蒙古)由大汗直接统帅和拥护的部落构成,与明朝接壤与明朝对峙。瓦刺趁鞑靼陷于战争之际,凭借占领东西方交通要道的优势,迅速崛起,并开始与鞑靼展开争夺。
成化十五年(1479年),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也称小王子,伯颜猛可汗)即汗位,征服瓦刺,鞑靼人统一蒙古各部,使得蒙古势力再次强大。达延汗自认为与明朝处于平等地位,要求与明互市。弘治前期,鞑靼经常派使节与明朝进行通贡贸易,鞑靼使节携带方物,一般是
骡子等供给明朝,明朝会回赐大量的物品给使者。
永乐年间设立了马市,
正统年间,在大同设立马市,在马市上,鞑靼人可以骡马交换日常生活用品。
弘治八年(1495年),达延汗率领鞑靼人三次攻人
辽东,到处杀掠,第二年,宣州、
大同市、延绥等边境残破。自十一年(1498年),鞑靼与明最后一次通贡之后,鞑靼进攻宣府、
密云区、
宁远县等地,双方的战争全面展开。十二年(1499年),鞑靼大举进攻大同、宁夏开元等地。十三年(1500年),鞑靼七千骑进人威远等地,引诱明军深入,明朝官军九百余人俱为所杀,被伤及抢掠人畜无数,这次作战,直接导致
京师戒严,明朝官员建言献策,要求加强边防,并以悬赏的方式鼓励,士兵作战,力抵鞑靼人侵。十四年(1501年),鞑靼人以八千骑攻入长胜堡,大肆屠杀抢掠。明朝兵分五路夜袭驻于
河套平原的鞑靼军队,获得了胜利,夺回牲畜千余头。弘治十七年(1504年),鞑靼骑兵逾万,进行进攻。十八年(1505年),小王子诸部共三万人围困灵州,总兵
李祥赶走鞑靼,鞑靼又入韦州、环县掠夺,之后又攻打宣府,被明朝官员
张俊率军击败。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541一1550年),鞑靼人与明朝制定和平盟约,但对开展边界贸易之事,明廷始终怀有疑惧,因而在互市一次后,又以种种借口诏罢各边界马市。以后的十余年间,西部边境经常遭到寇掠,使百姓生活贫困而潦倒。频繁不断的战争,给鞑靼人、汉双方带来巨大灾难。
鞑靼人外迁(18世纪-20世纪)
欧洲地区鞑靼人
16世纪初,鞑靼人因封建势力割据分裂为喀山鞑朝人、阿斯特汗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等地方集团。16世纪中期,被
俄罗斯帝国兼并。将其境内诸多操突厥语民族,诸如
阿塞拜疆人及北高加索中亚和
伏尔加河突厥语各族,统称为“鞑靼人。”因而,历史上
喀山汗国的塔塔尔民族,在原苏联也一直称作“鞑靼人”。自喀山汗国覆灭后的两个世纪内,穆斯林鞑靼人受到沙俄的残酷政治迫害、经济和宗教的压迫,逼得很多鞑靼人离乡背井,迁到其他地方。1774年,
俄罗斯历史上的普加乔夫起义军中有很多鞑靼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为鞑靼人争得了宗教和经济上的某些利益。鞑靼人对伊朗、中国、突厥斯坦的贸易,控制了俄罗斯对穆斯林东方的交往,促进了鞑靼人与俄罗斯人的合作。
从18世纪40年代开始,沙皇边防行政当局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到
奥伦堡边区。随后鞑靼人在奥伦堡边区形成了鞑靼人商业街区。19世纪逐渐被称作
集镇,1868年时的人口数为8951人。18世纪到19世纪前30年代,奥伦堡和西伯利亚边防当局深感经验丰富的翻译官远远不够,于是广泛招纳现役鞑靼军人,但是,在后来的几十年内,沙皇政府担心伊斯兰教在草原广泛传播,决定逐渐取消有文化的鞑靼人的服务,竭力在和哈萨克苏丹的交往中用信奉
基督教的人员代替鞑靼人。18世纪中叶,鞑靼人在从伏尔加河流域迁移南乌拉尔的过程中,有经商传统的鞑靼人移民逐渐开始集聚在雅伊茨克城,并在这里成群地定居下来。
鞑靼人是
苏联的少数民族之一。1920年和1921年,鞑靼人相继人建立了鞑靼自治共和和克里米亚鞑靼自治共和国,都属俄罗斯联邦。1944年5月,
苏联国防委员会以一部分克里米亚鞑靼人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
德国法西斯主义合作为由,决定将克里米亚鞑靼人迁居到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西伯利亚地区和北高加索等地,约有25万鞑靼人在军警武装押送下被迫迁移。同时苏联政府还宣布撤销克里米亚鞑白治共和国。此后至1956年,苏联政府还对克里米亚鞑靼人实行严格管制,直到1967年,他们的“宪法权利”才得到恢复。多年来,一直有一些克里米亚鞑靼人争取返回家匠和恢复克里米亚鞑靼自治共和国。而迁入中国新疆的鞑靼人,尊重本民族的自称,称为“
塔塔尔族”。
亚洲地区塔塔尔人
鞑靼人迁徙新疆,起始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从
喀山、
乌法、斋桑、突曼、斜米列齐、
西伯利亚地区等地迁来。迁入时期,共有三个阶段:迁入线路主要是经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北部的
塔城市、
霍城县、
吉木乃县等地;只有少数人经
中亚过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至新疆南部。
19世纪上半期。早在19世纪初,由于不堪忍受
俄罗斯帝国的横征暴敛,以及役期25年的役制,一些塔塔尔族青年从
伏尔加河逃奔到
阿尔泰共和国山北部的哈萨克族“中玉兹”部落。19世纪上期,沙俄又侵入到中亚,于是为再度摆脱沙俄的残酷统治,1830年前后,一批
塔塔尔族青年,翻越阿尔泰山,来到中国境内,开始在新疆
阿勒泰市、
塔城地区定居。同时,19世纪上叶,沙俄农奴制危机四起,封建主强行掠夺土地,抢占了伏尔加河盆地内塔塔尔人民的大片生存之地,迫使喀山森里奇等地的部分塔塔尔族陆续东迁新疆。这些就是最早迁入
中原地区的塔塔尔族。
19世纪中、晚期。19世纪中叶,
俄罗斯帝国向我国新疆地区扩张,1851年在
伊宁市、塔城、
乌鲁木齐市等城市迁来大批俄商和移民居住。其中就有许多塔塔尔族商人和包括教育工作者、宗教职业者等移民。19世纪60年代,沙俄农奴制改革后,欧洲地区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迁往亚洲地区,直接危及到
塔塔尔族的
生存空间,迫使东移至我国新疆。19世纪后期,由于沙俄进一步向
中亚侵入,以及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塔塔尔人丧失了在中亚的商业控制权,为寻求其他竞争市场,大批塔塔尔商人东迁中国新疆。
20世纪初至30年代。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期间,一大批塔塔尔族青年和宗教人士逃到新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塔塔尔族中、小商人,农民、
手工业者等,为躲避战乱逃往新疆哈巴河等地;1930一1933年,
苏联发生了严重饥谨,由于集体农庄实行了“左”的政策,致使临近新疆边境的哈萨克斯坦地区,有部分塔塔尔族工人、手工业者、教师、宗教人士、农牧民,来到新疆、
乌鲁木齐市等地居住。
人口分布
鞑靼人是跨境民族,境外的鞑靼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的
伏尔加河和卡玛河渡口一带,其中
俄罗斯境内
鞑靼斯坦共和国人数最多,据统计2021年人口约为650万。鞑靼人迁入中国形成塔塔尔族,现在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
维吾尔族自治区的
伊宁市、
塔城地区、乌鲁木齐、
昌吉回族自治州、
阿勒泰市等地,
奇台县、
吉木萨尔县、
布尔津县、
哈巴河县、
额敏县、
新源县、
昭苏县等县镇及农牧区也有少量的塔塔尔族。根据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在新疆地区鞑靼人人口约4900人,是新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泉沟塔塔尔族民族乡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的天山东段北支博格达山峰脚下,成立于1989年7月25日,是中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宗教信仰
鞑靼人无论在分布地域方面还是在宗教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信奉
伊斯兰教逊尼派。但是,西伯利亚鞑靼人遵循传统的宗教信仰——萨满教。中乌拉尔地区的少数鞑靼人在15―18世纪的不同时期接受了东正教。现代鞑靼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也有少数改信东正教(称楚瓦什人,主要在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境内),还有部分信原始的萨满教。
十月革命前,在鞑靼人居住地区清真寺到处可见,在一些穆斯林家庭中也设有礼拜点,并出版了本民族文字的《
伊斯兰教圣经》译本。民间亦信仰森林神、
水神、
家神等。
语言文字
鞑靼人以
塔塔尔语为母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基普查克语支。鞑靼语分中部(鞑靶斯坦共和国大多数居民的用语)、西部(或称米沙尔语)和东部(西伯利亚鞑靼人的用语)三大方言。20世纪20年代后期,鞑靼人使用
伏尔加河布加尔人自九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字母,1927年阿拉伯字母被拉丁字母替代。后来,苏联政府为了符合
俄罗斯化的民族政策需要,于1939年—1949年又用一种修改过的西里尔代替了拉丁字母。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鞑靼人主要分布在
中亚及东亚的部分地区,由于鞑靼人的分布地域较广、民族形成时间较长,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阶段都表现出较为不同的民族文化。
节日
鞑靼人绝大多数都信奉伊斯兰教义,庆祝穆斯林的节日,参加库尔班节、
圣纪节和
开斋节的活动,赞成行
割礼,把宗教仪式视为民族遗产。
饮食
鞑靼人以烤面饼、
手抓饭、
面条、
馅饼为主食,饮牛、
羊奶和
马奶。还喜欢吃一种叫“古拜底埃”的食物,即将大米洗净晒干,上复奶油、杏干、葡萄干等,在
窑炉上
烘焙而成。忌食猪、驴、骡肉。
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也有做成饼的随身携带,等到吃的时候,将其溶解在水中,然后喝掉。有马奶的话,他们就大量喝,他们也喝母羊、母牛、山羊,甚至骆驼的奶。在冬季,除富有的人外,他们是没有马奶的。但是,在夏天,因为他们有很多马奶,他们就很少吃肉,收集了大量的马奶时——马奶在新鲜时同牛奶一样的甜——就把奶倒入一只大皮囊里,马奶开始发出气泡,象新酿的葡萄酒一样,并且变酸和发酵。
鞑靼人首先从牛奶里提取奶油,然后把奶油完全煮干,然后收藏在羊的胃里保存起来,以供冬季食用。提取奶油后留下的奶,他们让它尽量变酸,然后煮之使之成凝固的奶块,把它收藏在袋子里,以备冬季食用。在冬季缺奶时,他们将这种酸奶块放在皮囊里,倒人热水,用力搅拌,直至它溶化于水,成为很酸的水,他们就喝这种水来代替奶。他们非常注意,绝不喝清水。
服饰
大部分鞑靼男人穿瘦腿宽裆裤和白衬衫,上罩齐腰的背心或带袖的宽大上衣,由金锦丝帛、绫罗绸缎制成的衣服,使用
紫貂、银鼠、灰鼠狐等动物的毛皮做里子,腰扎皮带。冬天戴黑色卷毛皮帽,夏天戴绣花小帽。脚着软底皮鞋和皮套鞋。妇女穿宽大的紧褪裤,带褶的连衣裙,戴绣花或镶有珠子的小帽,也有人扎花头巾。冬天罩男式棉袄或皮袄。到了节日,鞑靼妇女穿宽大的
库缎衣裳,装点着金银边饰,上身缀满了银饰。
生产
鞑靼人主要从事农业,个别地区从事
渔业或畜牧业。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则从事畜牧业和渔业,部分人从事制作靴子等皮革品、首饰以及纺织等
手工业。
婚俗
在鞑靼婚配原则,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娶很多妻室,多达百人也无妨。不过,他们普遍视第一个妻子为最贤良的。他们会送聘礼给自己的妻子或者妻子的父母。由于妻子的数目没有限制,结果,他们的子女比其他任何民族的都要多。
鞑靼人中,表兄妹或者堂兄妹之间可以相互结婚:父亲死了以后,儿子可以娶其父的妻妾,只是不能娶自己的亲生母亲。不过。只有长子才有这样的特权,其他的则不能;兄弟死后,可以娶兄弟的遗孀为妻。婚嫁时,婚礼仪式盛大。
鞑靼人和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人在文化传统上属于虔诚的
苏联穆斯林集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据统计,
喀山有87.4%的鞑靼人和本族人通婚,10.7%的同俄罗斯人通婚,而喀山的俄罗斯人有91.6%和本族人通婚,5%的同鞑靼人通婚。若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鞑靼人,所生的子女有一半以上选择鞑靼为他们的民族。
葬礼
鞑靼人死后,用白布缠尸,实行土葬和速葬。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迟为第三天埋葬。长者死亡,家属要戴孝,男子帽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撒在死者的胸部,诵《
伊斯兰教圣经》,以示与遗体告别,然后埋葬。
禁忌
鞑靼人有下列禁忌:不许依靠在用来抽马的鞭子上,用鞭子触及箭支;不许捕捉和射死雏鸟;不许用绳抽打马匹;不许用一块骨头砸碎另一块骨头;不许把奶和一些食物饮料泼到地上;不许在幕帐内撒尿等等。如果无意违犯了这些禁忌,就要向巫师缴纳一笔巨额款项以赎罪,如果是有意犯禁,就要被处死。
文化
教育
鞑靼人的教育制度与宗教机关有密切联系,直到1918年学校均受穆斯林教士管辖。1907年在
喀山建立的穆罕默德神学院招收全俄的穆斯林学生。
十月革命后重建教育制度,政府拨款发展
民族教育,使鞑靼自治共和国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塔塔尔语报刊在新疆大量散发并征收稿件,促进了对新疆扎吉德教育的发展。各种鞑靼语报刊的大量流入扩大了扎吉德教育在新疆的影响。
文学
鞑靼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突厥文学,主要表现为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形式,受到了
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这些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笑话等。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鞑靼人中年轻的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些知识分子非常重视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提出了对文化和民族方面进行改革的要求。鞑靼作协前任主席戈马尔·巴希尔公开批评反对欧化现象。鞑靼族文化界人士通过文学作品、批评文章和会议发言等方式,致力于推广和保护本族的语言和文化。喀山作协总会已成为
苏联各地鞑靼穆斯林的“真正的麦加”。19世纪末期的作品,如什加布特金的《老实话》《童话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民间笑话出现在报纸、杂志和挂历上。
十月革命后,出版了伊桑别特的《鞑靼民间谚语》、巴什罗夫的《九百零九则笑话》《一千零一则笑话》和《鞑靼族民间笑话集》等。
音乐
鞑靼人的音乐属于“中国一亚洲”五声音阶
调式体系,调式中也存在
突厥化、
伊斯兰教化现象,但并不占主导地位。鞑靼民歌中既有短调民歌也有长调民歌,音乐形态类型与我国蒙古族民歌基本相同。鞑靼民歌的音乐风格与我国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基本一致,明显存在着内在联系。元代中国和蒙古四大汗国时期,蒙古音乐的共同风格已基本形成。超越时代、国家、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的界限,基本完整的保持到今天。
诗歌
10世纪起,鞑靼人在突厥语诸民族中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高度的文学素养。早期,鞑靼人已经具备文字表达能力,后来又发展出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古典诗人哈里的杰作,包括长诗《玉素甫与祖莱哈》、《克斯克巴西》和《克尼克遗训》等诗篇。13至15世纪,又有库吐叱的《赫斯拉与西琳》,以及马合木提·保加尔的《比西凯尤里》等作品问世。到了17世纪,尤其是19世纪,鞑靼人文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位于
伏尔加河和
喀山地区的鞑靼人文学对
中亚的突厥诸民族文学,以及
俄罗斯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时期,一些鞑靼诗人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玛尔利亚·库里、特兹伊米亚尼、夏姆斯丁·翟基等。这些诗人继承了鞑靼人文学传统的体裁,多以游记的形式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一部分诗人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宣扬民主思想。
戏剧
在19世纪末,鞑靼人文学的奠基人哈布杜拉·托卡依通过其诗歌传达自由和解放的思想,对
塔塔尔族近现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哈布杜拉·托卡依的创作不仅在塔塔尔地区奠定了文学基础,还对周边其他突厥语诸民族,如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等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1906年,喀山塔塔尔剧院的建立标志着塔塔尔文学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由哈·卡哈里创作的戏剧《不幸的眼泪》在该剧院成功演出,随后穆·菲改的作品《哈利亚·巴努》和《阿斯比丽·亚里》,以及柯·庭丘林的经典作品《喀山的头布》和《灰色的稻谷》等陆续上演,成为塔塔尔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随着新疆
塔塔尔族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塔塔尔族剧团正式成立。该剧团在
塔城市、迪化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取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首次演出的《第一个话剧》主要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涵盖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以及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讽刺,如《阿斯丽一亚尔》和《灰色的稻谷》等。音乐家萨里赫·赛德为这些剧目创作了音乐,而塔塔尔族演员法丽德女士则以维吾尔、
哈萨克族、
塔塔尔语出演各种角色,赢得了各族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