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镇,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下辖镇,地处平川区西北部。
1959年,成立水泉公社;2004年9月,水泉乡并入陡城镇,合并后的陡城镇更名水泉镇。截至2018年末,水泉镇户籍人口为36443人。2020年6月,水泉镇下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
水泉镇粮食作物以
玉蜀黍属、小麦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鸡为主。2018年,水泉镇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3个。
历史沿革
1959年,成立水泉公社。
1961年,水泉公社直属
靖远县;同年12月,划归靖远县东湾区工委。
1983年,改为水泉乡。
1997年4月,又将调整后的水泉乡调整为陡城乡和水泉乡。
2001年11月,陡城撤乡建镇。
2004年9月,水泉乡并入陡城镇,合并后的陡城镇更名水泉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水泉镇地处平川区西北部,东与
宝积镇相连,南与靖远县
东湾镇接壤,西与
景泰县毗邻,北与王家山镇相接,行政区域总面积541.1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水泉镇地处平川区西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多山,西南部濒临
黄河。地形分为
缓坡平地、山岭和沟壑地带。主要山脉有水泉尖山等,境内最高峰为水泉尖山,海拔1953米,最低点位于野麻村,海拔1347米。
气候
水泉镇属大陆性
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极端最高温度39.5℃(2011年7月25日),极端最低
温度23.8℃(2011年12月20日);7月最热,平均气温22℃,1月最冷,平均温度-8℃;年平均降水量290毫米,多集中在秋季,占全年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755毫米,为降水量的7倍。年总
日照市时数为2712.7小时。年无霜期200天左右,作物生长期在200天左右。
水文
水泉镇境内河道主要属
黄河和季节性清水沙河两个流域。其中黄河流域面积为1828.6平方千米,占99.8%;季节性清水沙河为水泉沙河,流域面积为3.2平方千米,占0.2%,最后汇入黄河。
自然灾害
水泉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风灾、沙尘暴、低温、
霜冻雷击等。旱灾最为严重,半年不见一滴雨的现象经常出现,雹灾基本上是5年3遇,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沙尘暴一年发生4—5次。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水泉镇总人口3366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86人,城镇化率4.1%。另有流动人口185人。总人口中,男性17123人,占50.9%;女性16542人,占49.1%;14岁以下5654人,占16.8%;15—64岁25314人,占75.2%;65岁以上2697人,占8.0%。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33615,占99.99%;
回族50人,占0.01%。2012年,人口出生率9.66‰,人口死亡率1.94‰,人口自然增长率7.7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4.3人。
截至2018年末,水泉镇户籍人口为3644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水泉镇财政总收入1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5万元,比上年增长6.8%。人均财政收入363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4332元。
2018年,水泉镇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3个。
农业
2011年,水泉镇农业总产值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2%。粮食作物以
玉蜀黍属、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万吨,人均365
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
大枣。2011年,大枣种植面积3335万平方米,产量5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鸡为主。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24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3%。截至2011年末,水泉镇累计造林1748.9万平方米。
工业
2011年,水泉镇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8%。水泉镇有工业企业15家,职工24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占生产总值的40.3%。
农业发展
水泉镇是一个由16个行政村、3.6万农村人口组成的大镇, 农业比重大,尤为重要。因此,镇党委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整村推进亮点示范、兴水改土等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根据各村特点,建成了以中村、玉碗泉、牙沟水、野麻四村为主的
玉蜀黍属制种产业基地;以陡城、双岔、下村三村为主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以双岔、旱平川、贾庄、杨岭四村为主的养猪产业基地;以牙沟水、中村、双岔三村为主的养牛产业基地;以牙沟水、杨岭两村为主的养鸡产业基地;以中村、下村、小黄湾为主的西甜瓜产业基地;以水泉、下堡为主的运输产业基地,农业逐步走向格局化、产业化、规模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预计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较上年增长14%;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2.36亿元,较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2元,较上年增加500元,增长15%;镇级财政收入完成91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6%。
文化
地名由来
水泉镇因旧水泉有数眼清泉而得名。
交通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水泉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520人,专任教师20人;小学23所,在校生2847人,专任教师350人;初中和
普通高中各1所,在校生共2843人,专任教师19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水泉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7个,各类文化专业户78户,各类图书室17个,建筑面积510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382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2011年末,水泉镇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水泉镇有
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室16个,门诊部26个;床位66张,固定资产总值7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7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
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20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8%。
社会保障
2011年,水泉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0户,人数321人,支出75.3万元;城市医疗救助251人次,支出50.7万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11户,人数3321人,支出306.4万元,比上年增长2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福利费17.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教育环境
白银市第五中学地处水泉镇,1972年建校招生,原名水泉中学,是
平川区建校历史上最长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8784.3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1平方米,活动场地9500平方米,绿化面积3260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2558人(其中
高中13个教学班,学生823人;初中26个教学班,学生1765人)。初中部自2000年以来辍学率逐年得到了控制,1972年仅占0.2%,巩固率达到99.8%,初中毕业率达到98.1%。学校现有教职工177人(其中雇用工人15人,代课教师3人,在编教师150人)。在编教师中,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56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97人,专科50人,中师(高中)3人。由于年老和生病以及进修、借调等原因,学校在岗在编教师148人,其中校级领导4人,教辅人员7人,专任教师139人(其中
高中59人,学历合格率73.8%,初中71人,学历合格率98.3%)。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平均年龄32岁。学校现有教学办公楼3幢,教室48间,
物理化学实验室各1间,活动室1间,会议室大小各1间,电教室2间,
多媒体教室1间,现有学生宿舍楼1幢,共计87间宿舍,教师家属楼1幢,教师宿舍楼2幢。
作为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在普及高中教育的趋势下,能够立足于现实,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了农村办学的特色。自建校以来,先后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408名,学生参加全国
奥运会学科竞赛和全国、省、市各类学科竞赛获奖329人次。从1996年起,学校连续七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单位”,1999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综合治理“模范单位”,2000年被平川交警大队授予“交通安全文明学校”,2001年被省文明办、省办公厅、省教育厅评为“
甘肃省交通安全文明学校”,2001年1月获
白银市“校园艺术月”教育活动先进学校荣誉称号,2002年11月被评为白银市中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2001至2006年校团委连续被评为区级“五四”红旗团委,2003年、2004年获市级“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04年被评为“白银市园林化学校”,2005年被市教育局评为白银市贯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6年12月在
平川区第一届书信文化大赛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同时荣获白银市第三届书信文化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6年在国家 十一五课题规划中,省级课题立项5个,市级课题立项3个。2007年被平川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川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在2007年“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中受到教育局和兄弟学校的好评。2008年6月在平川区第二届“书信文化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008年9月在市教育局“教学质量管理年”和区教育局“三风建设年”活动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论文交流发表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了不少的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今日的白银五中在发展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蒸蒸日上。
城镇建设
在水泉镇成立之初, 镇党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镇情再分析、再认识,确立“管理、服务、协调、共建”的发展思路,本着“大镇、大规划、大服务”的原则,地企携手,立足共建,积极动员驻地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参与小城镇建设。一是改善办公条件,树立良好形象。为了使干部有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镇党委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对政府院内进行了硬化,生活设施进行了修缮,同时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由用火炉取暖变为锅炉供暖,院内环境、卫生面貌一新。二是城镇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五级街为中心的小城镇,原来污水乱倒、垃圾满街,城镇环境极为恶劣。针对这一现象,镇党委积极筹措资金对五级街下水管道工程、街道铺油工程进行了总体规划,并付于实施。铺压主管道2100米,铺压路芽1953米。还组织成立了环卫队,负责垃圾清除和主街道的卫生保洁,城镇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五级街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竣工。三是协调兴电管理处和靖远路政管理站实施了兴电至五级街下水工程1050米。四是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镇内的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能满足辖区城镇居民的基本要求,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工作
建镇以来,镇党委紧紧抓住“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这条主线,坚持按照“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组织工作格局,夯实了党委对基层组织领导的基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一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抓经常性教育方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要求全面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和活动形式,把理论学习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我镇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在阶段性教育方面,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阶段性的思想理论武装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镇、村两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共发展党员52名,为党的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增强了党的活力。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切实加强党对
地方武装预备役工作的领导,较出色的完成了2008年的民兵整组、民兵训练和征兵工作任务。切实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的领导,促进工青妇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该镇的拥军优属、访贫问苦以及为人民办实事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并卓有成效。
计生工作
优质服务暖民心
水泉镇全镇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以巩固优质服务成果为契机,开展以“真诚的服务换您的微笑”让广大计生干部树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新理念。同时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让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能服务。近年来,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规范美化了乡、村计生服务室和计生活动室,确保了计生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场所、有阵地。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全区100%的育龄妇女免费接受了妇科病普查,查出的妇科病都得到了及时治疗。
依法行政赢民心 通过提高
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晓率,规范干部执法程序,坚持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责任追究等措施,提高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群众的满意程度在不断提高。以村(居)为单位,将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符合奖励扶助条件人员、生育指标等情况进行公示,实行阳光作业,提高工作透明度,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落实各种优先优惠政策,通过计生家庭在政策上给予引导,经济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帮助,真正让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使“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宣传教育聚民心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示范村为标点,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积极实施特色生育文化景观建设。突出宣传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在全镇人口较为密集的村社(组)刷写大型宣传墙面120多块,在五级一条街建成了计生政策和生育文化知识宣传长廊,同时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文化大院,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计生宣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