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在武汉市汉口球场路、利济北路和汉阳扁担山等处。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中,
起义军阵亡将士4200人,当时由红十字会就地集中稍事掩埋,分布于汉口、汉阳,共有29处。解放后仅存4处,后合并为3处。一为球场路
烈士公墓,俗称“六大堆”,单洞烈士公墓迁此,由砖墙围成长方形
两周王陵,坐东朝西,园内有6座水泥浇筑的墓碑。
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
博尔济吉特·瑞澂职务,命他戴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
卢龙县)秋操,令
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
萨镇冰率领海军和
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
冯国璋为军统;以
卫戍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
爱新觉罗·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汉口保卫战
汉口保卫战首先是从争夺刘家庙开始的。刘家庙位于汉口以北10公里处。刘家庙车站(即江岸车站)为南下清军的必经之路,也是革命军保卫汉口的前哨阵地,当时为第八镇统制张彪率残部占据。10月18日凌晨,革命军第二协一部在炮火支援下,经汉口刘家花园(今武汉市少年宫)、生路(今江汉路)西北端、洋商跑马场,掩护步兵沿租界后铁路挺进,以二协四标谢元凯所部为先锋,正面进攻刘家庙。革命军发动多次冲锋,均被敌人打退,伤亡很大。10月19日,革命军约3000人,以骑兵为前锋,在炮兵支援下,从两翼发动进攻。战至中午,清军窜入棚户,继续顽抗。革命军组织敢死队使用火攻,清军无法立足,向三道桥退却。革命军占领刘家庙。当晚,汉口全市欢庆刘家庙大捷,商界和市民踊跃劳军,革命军士气大增。10月21日,革命军进攻三道桥,清军用
机关枪猛烈扫射,革命军伤亡很大。军政府当晚召开会议,鉴于进攻受挫,决定暂取守势。此后几天,两军在三道桥南北对峙。这时,清北洋军大部南下,已部署在
孝感市、
祁家湾街道、
滠口街道一线,设司令部于孝感。
纪念事件
1911年10月26日晨,清军水陆协同,向革命军发动进攻。先由军舰数艘从翼侧向三道桥以南革命军阵地实施火力急袭,革命军猝不及防,牺牲500余人。口清军乘机在机枪和管退炮火力掩护下通过三道桥,沿铁路两侧猛攻。上午10时,革命军因减员太多,被迫后撤至大智门一带,刘家庙落入敌手。中午12时,革命军第四标标统
谢元恺在前线指挥
张景良不知去向的情况下,自告奋勇,指挥部队反攻刘家庙,与敌人展开肉搏,清军后退,刘家庙又被革命军夺回。10月27日,清军一路从造纸厂沿铁路正面进攻刘家庙,一路绕戴家山、姑嫂村侧击革命军后路。战线迅速向汉口市区逼近。革命军从刘家庙逐步后撤,退守大智门一带。清军进至洋商跑马场。当晚,军政府一面派兵增援汉口,一面致电湘、赣、陕等省,请速出兵援汉口。这时,清廷已正式任命
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指挥武汉战事,
冯国璋为第一军军统,
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并由冯国璋亲往汉口督战。10月28日,清军占领大智门,革命军据守歆生路,依托坚固房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29日,清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歆生路口及华商跑马场。革命军退守玉带门及歆生路以南街市。这时,代理第四协统领
谢元恺等领导骨干先后牺牲,前线指挥官
张景良又藏匿不出(后来发现张已通敌,便军前正法),前线指挥乏人,部队开始涣散。
在这紧急关头,同盟会重要领导人
黄兴于28日到达
武昌,被推为武汉革命军总司令。29日,黄兴设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并立即到前线视察部队,组织反击。但
北洋军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不断向前推进。30日,
冯国璋下令
纵火焚烧汉口街市,革命军战士在大火中坚持了3天3夜,于11月1日退守汉阳。11月2日,汉口完全落入敌手。此次争夺汉口之战,双方各死伤2000余人。
11月3日,湖北军政府以
都督黎元洪名义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当即率领参谋长李书城、秘书长
田桐等于汉阳城西昭忠祠设司令部,全面部署汉阳防务。革命军由于在汉口战斗中大量减员,加上来援
湘军,也不过1.3万余人。
黄兴将防线布置在南岸嘴、
汉江沿岸至
三眼桥一线,在武昌蛇山、汉阳龟山、汤家山安设了炮阵地,但对西侧
蔡甸区、宽沟一线则未部署重兵。清军占领汉口后,将战线设在
硚口区至
汉口龙王庙一线,准备渡汉作战。11月中旬,黄兴作出反攻汉口的决定。11月16日晚,担任主攻的湘鄂军在琴断口通过浮桥,到达汉水北岸。27日晨,在黄兴指挥下,湘鄂军分左右两翼向博学书院、既济水电厂敌阵地攻击,前锋到达玉带门。清军增援部队赶到,革命军
左派发生动摇,首先退却,牵动全线。
黄兴严令停止退却,部队皆不听命,不得不率军返回汉阳,反攻失败。此次反攻作战,革命军伤亡800余人,士气大受影响。
汉阳进攻
清军在革命军反攻汉口受挫后,于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汉阳发起进攻。清军一部从新沟渡过
汉江,占领汉阳门户
蔡甸区,并迅速推进到汉阳以西的
三眼桥附近。11月21日,两军在三眼桥展开激战。同日,另一部分清军抢渡
舵落口成功,突破美娘山防线。11月23日,清军占领美娘山,革命军趁其立足未稳,实施反击,美娘山失而复得。11月24日,清军增兵美娘山方向,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美娘山、仙女山。
黄兴鉴于仙女山之敌对汉阳威胁甚大,遂令
预备队投入战斗,进行反击。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反击未能成功。清军一部乘势进攻三眼桥。革命军被迫退守锅底山、扁担山。经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锅底山、扁担山及磨子山相继失守,25日,革命军再次夺回磨子山、扁担山,清军以炮火向革命军猛烈轰击,两山复被清军夺占。至此,汉阳周围制高点尽失。革命军因伤亡过大,无力再组织反攻。11月27日,汉阳终于失守。
停战协议
战时总司令
黄兴眼见颓势,愤而欲投江,被秘书长
田桐等拼死拉住。黄兴又主张弃武昌援南京。一批少壮军官当即拔枪抗议:“头可断?武昌不可弃。”在此情形下,黄兴惟有辞职以息众怨,与田桐一起回
上海市;
黎元洪任命
蒋翊武为战时总司令,
吴兆麟为参谋长。设总司令部于洪山宝通寺。蒋武发令: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列强顾虑其在华利益在战争中受损,干涉清军进逼武昌;
袁世凯面对各省纷纷独立和起义的局势,加上没有海军支援(海军已在九江附近江面宣布站在革命军方面),同时也为了给“和谈”留些余地,因此没有马上进攻武昌,只是隔江与革命军对峙。在
英国公使
朱尔典的调停下,12月1日,湖北军政府与清总理大臣袁世凯的代表在
宝通寺签订停战协议。
阵亡将士
“
阳夏保卫战”,在战术上,革命军偏重了从正面与优势之敌争夺阵地和街道,未能充分利用道路分歧、街道纵横的特点,迂回侧击敌人,还有,没能提早发现前线指挥
张景良是内奸;在战略上,不顾主客观条件贸然反攻汉口;将汉阳设防重点放在汉水岸边、未能以更多兵力控制翼侧和制高点;没有掌握足够的
预备队;军队缺乏训练、不听指挥等等,都是导致汉口、汉阳失守的重要原因。“阳夏保卫战”,革命军伤亡3300余人,清军亦付出了沉重代价。
社会意义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湖北军政府于1911年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
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阳夏保卫战”是
辛亥革命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分汉口保卫战和汉阳保卫战两个阶段。为了纪念在此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铁血精神民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这是民国二年(1913年)2月,为纪念在“阳夏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民军官兵,由
北洋政府修建,
黎元洪碑铭题字。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次战斗的伟大意义。
“虽败犹荣”,革命军在兵力、装备、训练各方面均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了41天的浴血奋战,粉碎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
武昌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给
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为各省组织起义、完成独立赢得了极可宝贵的时间。在这41天之中,
湖南省、
陕西省、
江西省、
山西省、
云南省、
浙江省、
贵州省、
江苏省、安徽、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
广东省、
四川省等省市,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
甘肃省、
河南省、直隶、
山东省四省效忠清朝。故“
阳夏保卫战”对于
辛亥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