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新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吴元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四十年来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艺术,抢救保护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遗存两万余件,创新设计近千件蓝印花布纹样及饰品,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等十多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创新的蓝印花布作品三度获“山花奖”,设计的蓝印花布系列作品“凤戏牡丹”台布、“年年有余”挂饰、“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十多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和客座研究员。被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山花奖个人“成就奖”,被中宣部、中国文艺网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经历
吴元新生于江苏省启东市,他的祖先是清末从苏州市吴县迁移来的,同时也把纺织和印染技艺带了过来。祖辈们平时都靠自己纺织印染来满足日常生活。母亲每天都在纺纱织布,父亲在农闲时浆纱染线,有时也会把纺织的布拿去卖掉一部分换些生活费。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他80多岁的奶奶眼睛都瞎了,还在纺纱。
16岁那年,吴元新中学毕业后,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日渐困难,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想着该为家里负担一部分责任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开始在农村兴旺,正好有个蓝印花布染厂招用人员,17岁的吴元新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加入了这个行当。其实,那个时候招用人的地方很多,如电机厂、半导体厂、塑料厂等都是当时比较现代化的企业,他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而当时,在染厂的工作是很被人看不起的,被看作是很落后和古老的工作,甚至找对象都有困难。但是,骨子里一种说不清的原因还是让吴元新选择了染厂。
他从染布、刮浆、刮白、整理等基本工艺技能学起,一年后,他被调到了刻版设计师,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设计和刻版,这也是染厂中最好、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部门。其间,他经常跟着师傅们利用休息时间到民间收集各类蓝印花布。这时候收集的许多明清时物件后来都成了他博物馆里宝贝,而在当时却仅仅是为搜集各类纹样,以便设计出更好看的蓝印花布。后来为了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他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当地的文化馆学习美术。
1982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吴元新考入宜兴陶瓷学校美术专业。他人虽然离开了厂里,但心却没有离开。因为他和厂里有个“君子约定”——学习期间还要继续为厂里搞设计。而这些也是十分乐意的。
那个年代染坊里面考出去的人几乎没有。吴元新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到宜兴市上学后,当时学校里的图书馆其实很小,但这对于从没出过门的他来说已算是大开眼界,也大大打开了他的思路。在学习期间,他设计了许多蓝印花布的新纹样寄给厂里。客商看了他的设计后非常喜欢,当然,大批的订货给厂里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按照他和厂里的约定,由他设计的图案如果被采用,厂里每张付给他10元钱。但事实是他设计的全被用了,厂里觉得这样付给他的费用太高了,于是就干脆和他商量无论是否采用,只要他寄回来一张,就给他付7元钱。
在3年的陶瓷学校学习中,吴元新并没有和陶瓷结缘,反而因为不断琢磨蓝印花布的图案创新,而成为图案画最好的学生。因此,1985年毕业时学校把他留校,专门教学生画图案。说起来好笑,当了老师的吴元新按理说应该可以和厂里没有关系了,但奇妙的是他反而跟厂里联系更紧密了——因为他把蓝印花布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美术基础图案运用在教学中,并带动学生们共同设计蓝印花布图案。当然,学生们也会手到厂里的报酬,这或许就算是那时候的“半工半读”吧。
1987年,全国第一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市筹建,其中,又把蓝印花布作为专门的一项研究内容。对蓝印花布工艺设计十分熟知的吴元新自然成了最恰当的人选。从此,吴元新开始专门从事蓝印花布艺术研究工作。他从学校有回到了南通。
在这个岗位上,吴元新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对他来说非常关键,他走过了一个这样的过程:从染坊学徒到学校搞设计实践再到专门从事研究。他因此对蓝印花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10年里,吴元新跑遍了南通地区的印染作坊,走访了几十位民间艺人和作坊师傅,广交朋友,收集了一批流散在民间的优秀纹样、实物及图片资料。
1989年,上级又选送他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深造,接着他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得到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教授的指导。在北京的两年中,吴元新完成了海内外畅销不衰的鱼壁挂系列画稿,还完成了荣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的蓝印花布壁挂系列。
在北京求学期间,吴元新还很有“生意”头脑,把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些小挂件拿到学校的小卖部里代销,本是想试探一下人们对蓝印花布的关注度,没想到一销而空。蓝印花布意想不到地受到欢迎,这更坚定了他继续深入研究蓝印花布的决心。
北京的学习给吴元新打开了很好的基础。他同时也意识到,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的,因此他回南通市后很快在自己的研究所里开了一个染坊。如此一来,吴元新就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设计通过染坊加工成产品,然后到周边的旅游城市试销、评奖等。同时,他还为厂家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当代人需求的服装、鞋帽、台布、窗饰、壁挂、玩具等。
追梦“蓝白世界”
1996年,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因经济效益不好无法维持下去,被一家制帽厂兼并,要求从事蓝印花布的人要全部改行。这意味着要吴元新放弃从事20年的蓝印花布工作。怎么办呢?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在帽厂从事设计工作拿着那份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要们辞职“下海”另闯一番天地。
当时,人们对“下海”还有许多担忧。吴元新的想法也一样遭到周围人的反对,但他实在割舍不下令他心痴神秘的蓝印花布。
此前有日本客商因为对蓝印花布的喜爱,因为看到了蓝印花布这种民间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曾借用吴元新收藏的物品在上海建立蓝印花布陈列馆;还曾带着他收藏的蓝印花布到日本等地进行展览。这事情对吴元新触动很大——连日本人都如此珍视蓝印花布这门民间艺术,我有收藏、有设计,又从事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自己为什么不能为蓝印花布营造一个陈列的殿堂?吴元新觉得自己有责任承担建馆的工作,他决心建造一个中国蓝印花布艺术馆。
经过深思熟虑吴元新毅然辞职,一心扑到筹建艺术馆的工作中。想法总是容易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令人欣慰的是,他很快得到了南通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他父母的鼎力支持。父母亲还把在启东市老家的房子租出去,用租金补贴他在南通市建立艺术馆的房子租金。
经过一年的准备后,1997年吴元新在文峰公园内一个偏僻的院落里挂上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牌子,把自己20年来收藏、开发、研究的成果和几百件蓝印花布精品布置成他梦寐以求的“蓝白世界”。后来,又在蓝印花布艺术馆下面成立了染坊。为了成立这个艺术馆,吴元新花光了所有积蓄。
起步的前两年非常艰难,吴元新经过艰苦努力,设计了一批蓝印花布工艺品投放市场。以文促商,集收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私家艺术馆的生存之道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白天,他在艺术馆里接待一些客人,介绍蓝印花布;晚上,他到蓝印花布的作坊里制作设计蓝印花布。这样3年之后,艺术馆终于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的局面。
随着蓝印花布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来关参观的宾客也日益增多,原来偏僻狭小的蓝印花布馆已不适应接待中外参观者的需求,收藏的历代精品也得不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对于这一问题,市政府很重视,决定帮助吴元新建一座新的蓝印花布艺术馆。
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濠河边上的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古朴雅致,不仅陈列了上千种蓝印花布制品、图片,以及古旧纺纱机、织布机,还生产自己品牌的蓝印花布产品,许多人慕名而来。而且,蓝印花布艺术馆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成为南通市的一个特色旅游亮点。
1999年12月,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设计作品展——“中国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是中国蓝印花布第一次登上国家级展览馆。展览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首都40多家媒体对此盛况做了报道。
2004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应邀到南通,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当看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的样稿时他十分高兴,鼓励吴元新要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当谈到吴元新为回复明清蓝印花布染坊正在做准备时,他立即称赞这个想法很好,并建议吴元新广泛搜集蓝印花布及染坊的相关旧物器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民间有遗存的原始染坊要整体搬移,或加以组合,恢复染坊要尽量用原物,尽可能反映原来的风貌,哪怕是一缸一碗都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真正把事情做到极致。他风趣地说,人活在世上,要在地球上划一道痕,留点对后人有用的东西。临别时,冯骥才先生欣然为蓝印花布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同年,吴元新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和纹样卷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
2007年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来临之际,吴元新全家参加了在北京世纪坛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并且荣幸地为温家宝总理演示了制作蓝印花布及绞的工艺流程。总理鼓励他们要传承好蓝印花布这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吴元新的蓝印花布工作室被拟认定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
任免信息
2016年6月1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连任中国民协第九届副主席。
艺术贡献
吴元新长期以来从事于民间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1976年开始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与研究,1996年创办全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承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保护传统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坚实基础。该馆成立以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共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宾客五十多万人次。并坚持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抢救、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把所得的效益全部投入到蓝印花布的搜集、挖掘、开发、外向宣传之中。
三十多年来,吴元新竭尽全力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艺术,后与女儿吴灵姝走遍全国的所有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抢救、保护、明清以来大量的蓝印花布实物资料,整理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该书由大美术家张仃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冯骥才韩美林题辞,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缺,书中43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新了近千件蓝印花布纹样和系列作品被外商订货,为生产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设计的作品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国家级“山花奖”。其代表作“年年有余”饰品、“凤戏牡丹”台布、“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展30多次,为传播弘扬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作出贡献。为此《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四十多家新闻媒体对吴元新传承、弘扬民间艺术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由吴元新负责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的展览和博物馆接待了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接待了故宫博物院等专家和学者。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应邀来通,考察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并在馆内与南通市文联领导和吴元新一起对蓝印花布的保护、挖掘、创新等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当看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的样稿时,冯主席认真阅读,十分高兴,并鼓励他要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临别时,冯主席欣然为蓝印花布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
吴元新长期以来保护、抢救、挖掘、继承、创新蓝印花布传统艺术,2004年作品《蓝印花布系列》被中国文艺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选为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05年6月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吴元新设计的“蓝印花布工艺系列”,突破了传统的蓝白两色局限,开发了两次上浆,三次刻版,两次染色的复色布系列,并荣获金奖。同年10月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在杭州市举办,吴元新设计的“台布四件套”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适合现代家庭生活需求的工艺饰品,又一次荣获金奖。
2006年,鉴于吴元新在蓝印花布传承中所作出的贡献,中国文艺网、民协授予吴元新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个人成就奖。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邀请, 2006年吴元新在天津大学创办了蓝印花布博物馆分馆,其目的是在大学中传播民族民间艺术为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2月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2006年6月 由吴元新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部的专家李绵璐、朱培初这样评价的:南通蓝印花布有今天的成果,这是吴元新带领印染技艺一班人30年来坚持不懈的收藏、研究、传承、创新的努力结果。同年8月吴元新参加了中国文艺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作品《桌旗、靠垫系列》荣获第八届“山花奖”。这是吴元新第三次荣获“山花奖”。
2006年10月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天津市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吴元新设计的作品《狮子滚绣球蓝印花布台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作品展现了民间艺术现代魅力,荣获组委会颁发的金奖。同月在中国家纺协会主办的中国民族家纺设计大赛上蓝印花布“喜相逢”桌旗系列荣获“金奖”。鉴于吴元新在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创新、传承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6年11月“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设计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历任院长出席开幕式。吴元新作为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传承人,被邀请走进清华讲堂讲授蓝印花布图案艺术,传授蓝印花布传统技艺,
鉴于吴元新在染织艺术上的成就,2007年元月经国务院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批准,在人民大会堂授予吴元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吴元新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印染行业中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大师们颁发荣誉证书。吴元新代表作品“年年有余”饰品、“凤戏牡丹”台布、“喜相逢”桌旗系列应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其代表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8年,吴元新申报的《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同年被苏州大学聘为艺术硕士生导师,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2009年3月成功申报清华大学科学与艺术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基金”《中国蓝印花布传承人的调研》课题项目。吴元新作为项目负责人深入全国蓝印花布主产区进行传承人的调研活动。
2009年5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同南通大学合作成立南通大学蓝印花布研究所。吴元新被任命为研究所所长,成为了该校国家级“非遗”传统印染技艺的学术带头人。同年被聘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2010年8月在烟台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吴元新带领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蓝印花布传承人,共同设计制作的作品《真丝夹缬系列》荣获博览会金奖。
2011年4月27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江苏省民协副主席、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是新当选的12名副主席中唯一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6月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艺网联合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吴元新三十年来在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中作出了特殊成绩,在对蓝印花布的抢救、传承中,已走在全国前列,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消失的古旧蓝印花布作品共计一万两千六百余件,十万多个纹样,收集了古旧蓝印花布花版一千五百多张,创建了第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成就荣誉
2004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吴元新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为本次评选中江苏省唯一获奖的民间艺术家。2004年度荣获了全国优秀文艺奖项一等奖。2005年6月设计的“蓝印花布工艺系列”荣获金奖。2005年中国文艺网、民协授予吴元新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就奖(获此奖全国只有5位民间文艺家)。2006年作品《桌旗、靠垫系列》荣获第八届“山花奖”。
2002年4月参加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荣获金奖。
2004年6月参加北京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创作的“蓝印花布工艺品系列”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
2005年6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吴元新设计的“蓝印花布四件套”,荣获金奖。
2005年10月 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在杭州市举办,设计的荣获金奖。
2006年10月在天津市参加“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设计的作品《狮子滚绣球蓝印花布台布》荣获金奖。
2006年在北京被授予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成就奖
2007年11月在苏州吴元新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08年11月作品《百子状元图》荣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银奖。
2010年作品《夹缬真丝系列》荣获第五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0年作品《真丝夹缬》荣获江苏省民间工艺“迎春花”荣誉奖。
2011年10月蓝染作品《喜鹊登梅》获得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1年12月,作品《夹缬系列》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12年6月,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任免信息
艺术贡献
成就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