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原名赵勤,1986年10月5日生于
泸州市,毕业于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内地女演员、作家。
2002年,七堇年发表个人首部作品《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并入围第六届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崭露头角。2007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
大地之灯》。2010年,七堇年获得第九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14年,七堇年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同年,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2015年,七堇年主编岸口系列第一辑《近在远方》,翻译
爱尔兰作家
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
寄养》。2019年10月31日,七堇年参加的脱口秀节目《我想和世界谈谈》播出。2023年9月,七堇年出版作品《横断浪途》。
人物经历
2002年,七堇年署名发表《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并入围第六届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下半年,在晚自习上开始创作《远镇》。在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以《在路上》一文获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一等奖。2004年,高二下学期晚自习上完成《远镇》和稍后写的《灯下夜祷》《薄奠》《流景闲草》等一起收入她的首部随笔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并于2007年11月出版。2006年,七堇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大地之灯》,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2008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
澜本嫁衣》;之后接连出版《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尘曲》等书籍。
2010年,七堇年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并与柯艾期满后未续约,离开郭敬明团队。同年,七堇年获得第九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13年,任成都作协副秘书长,《青年作家》执行主编。同年,推出新长篇小说《平生欢》。
2014年,七堇年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同年,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2015年,七堇年主编岸口系列第一辑《近在远方》,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寄养》,出版文集《灯下尘》。七堇年参加的综艺节目《
文学英雄》于2015年5月15日播出。
2018年4月12日,七堇年出版小说《
无梦之境》。同年3月,出版小说《平生欢(经典纪念版)》。之后七堇年编写的书籍《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于2018年5月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9年7月,七堇年出版小说《晚风枕酒》。同年10月31日,七堇年参加的脱口秀节目《我想和世界谈谈》播出。2022年8月,入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2023年9月,七堇年出版作品《横断浪途》。
个人生活
七堇年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学老师。
创作特点
七堇年的小说创作广泛涉及时代变迁、社会现实和小人物的生活挣扎,特别关注青年男女的现实生活,并勇于揭示社会阴暗面。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深厚,尽管早期作品显得稚嫩且思想单薄,但自《
澜本嫁衣》起,其创作风格转向更为深刻的校园外社会现实,尤其注重对女性生活的深入描绘。七堇年擅长运用第一人称和
第三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结合心理描写,创造出既有现场感又具纪实性的叙事风格,这有助于她深刻挖掘女性心理,塑造生动的女性形象。
七堇年的写作多涉及青春与成长,她的创作之所以被 认为是脱离了青春文学的窠臼,就在于她为成长提供的相 对阔大的活动范围并因此扩展了青春物语的内涵。与一般 青春文学局限于校园或家庭不同,七堇年习惯于让她的主 人公在范围广阔、数目繁多的地点之间辗转流动,以一种 “旅行”的方式经历蜕变。空间对叙事的渗透使七堇年从众多充满维特式感伤烦恼的青春文学中脱颖而出。
七堇年从最初的长篇小说《
大地之灯》开始就表现出对80后作家执着于自我经验诉说的突破,也因此被寄予厚望,其写作被认为是“更贴近严肃文学的”,然而,作为拥有共同记忆与经验的80后,她的写作仍以更隐蔽也更本质的方式标记出80后文学书写中的某些特征或者说是症候。
七堇年笔下人物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者也希望借“旅行”确认自我、超越凡俗的日常生活。然而,她的空间叙事往往诉诸视觉,停留在地点的连接,缺少对空间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无法体现空间与主体的深刻交流。空间的感知既包含对于物象形状、色彩的发现,也同样包含对物象背后关系,如大小、远近、前后等的了解判断,因此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但七堇年热衷于“旅行”,她更愿意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官方式呈现自然风光,而对包含复杂关系、需要各种理性思考的人文景观、社会景观有所忽略。《
灯下尘》中的游记系列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伊比利亚之蓝”、“圣托里尼落日”,这些强调色彩、物象的标题已经突出并规限了主体的空间观察角度。文中七堇年也将大量笔墨用于自然风光的勾勒。即便是在她的小说中,主人公也往往叹服自然的美丽壮观,进而心生感慨、感悟人生。《灯下尘》结集出版时采取了非常规的装帧设计。全书强调图像而非文字。书中大量配发作者沿途拍摄的风景照片,而且不仅仅把它们作为插图来使用,更是通过超大版面、超长拉页、全版底纹的方式将其提升为文字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内容。作为伴随文本的图书装帧,与其说是编辑的刻意而为,不如说是对七堇年以视觉为主的空间叙事特点的顺应与强调。单一的视觉阻碍七堇年对空间的细致观察,使得她更乐于停留在地点与地点的机械连接,这将进一步导致空间的泛化。诸如“旅途从
成都市开始,沿
川藏线深入。第一处停泊,是在
然乌湖及其上游的
来古村。……从来古村往前,到
林芝市,
工布江达县,
墨竹工卡县,然后就是
拉萨市”,“从早晨出发,南下,经过
符兹堡、
罗滕堡、奥格斯堡、
莱希河畔兰茨贝格县、
慕尼黑,最后到达达菲森”瑏瑡等地点串接的句子在七堇年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对连接的强调,主要是达到对数目的呈现,而忽略了对于空间与空间之间微妙差异、界限的发掘与呈现。而空间之间的差异、界限却恰恰是各个空间之所以独立的根本。因此,七堇年笔下的空间意象虽然数目繁多,却大多表现出了类型化的倾向。空间往往成为一种标签,或者一个符号。
七堇年笔下人物的孤独与叙述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从第一部长篇小说《
大地之灯》开始,到近几年的《
平生欢》《
灯下尘》,七堇年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而又经典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内心世界的孤独也一直以多种多样地形式展现在青春叙事文本中,这从许多作品的序言中就可见一斑。在《大地之灯》序言中,七堇年将自己创作本书的写作意图比喻成一朵
栀子及一朵
山茶属,并拟人化的表达出栀子及山茶种种晶莹剔透的感怀,即“无论是遥望梅花落满南山,空睹漫山遍野的草枯叶败,抑或者是独自登高至绝顶,怅对雪原云海”,都不能足以抒怀的孤独与哀伤便是最美的。基于自身独特的单亲家庭成长经历,七堇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一直热衷于描写残破
家庭模式下不幸的下一代青少年内心的孤独与挣扎,并由此刻画了一批孤独并努力寻找出路的人物群象。再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领养家庭乃至无家可归的孤儿等几种家庭模式,在其文本中皆有所涉及,这些缺少关爱、缺乏亲情的人物,其内心一方面对爱、对温暖更加地珍视和热望,一方面却又矛盾地开始排斥长期缺失的父爱或母爱,变得麻木,一番努力后,迎接他们的也多是残酷的现实,换来的也只不过是更加的孤独,七堇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这类青少年的青春生活困境。
主要作品
发表书籍
参考资料
翻译作品
参考资料
论文期刊
参考资料
综艺节目
参考资料
音乐作品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七堇年这些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写作内容,都会流露出她自己的内心字眼,这些字眼其实是她内心里最美的部分,盛开的美丽、繁华的美丽、落烬的美丽。七堇年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散文随笔都在用心的营造着美的意象。——新闻晨报
三年时间,三万里路,七堇年一次次深入
横断山脉,又一次次归来,在天地辽阔中,一起走到人生深处,行走的收获和感悟也结集在她的文字之中。——封面新闻
七堇年以健朗的姿态跃入横断山,带出关于生活、实践与写作的更多的可能性。——
茅盾文学奖作家
阿来七堇年有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无论是文章的立意还是文字本身的高度都胜于同期作者。——
郭敬明以前一直觉得青春写作很肤浅,七堇年的文字让我觉得中国的青春写作有了新希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晓明
照片里20岁的七堇年,穿白衬衫、戴细框眼镜,斜刘海,很有“书卷气”。37岁的七堇年,其青涩感早已褪去。她的脸上有了棱角,看上去更为利落。细胞已更替了几轮,但多年以前的习惯,有些仍在大脑、身体里活着。——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