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锦鱼(
学名:Thalassoma bifasciatum),俗称“蓝头鱼”,
隆头鱼科海水鱼,生活在
加勒比海珊瑚礁水域,标准体长11厘米,预期寿命不超过2年。喜大群群游于近海岩礁周围,主要以浮游
桡足类和底栖
甲壳亚门为食,也是珊瑚礁中重要的清洁鱼类。
体细长呈半圆柱或
雪茄状,鳞片扁圆,吻部尖突。从幼鱼到
成鱼经历三种颜色变化,初始阶段的幼鱼具黑色侧线条纹,亚成鱼阶段,这些条纹继续发育为淡红色头部斑点。岩礁地区的双带锦鱼背部上方具黄色条纹,近海非礁区鱼身发白,下腹白色。终期阶段的雄鱼,头部淡蓝色,身体绿色,前部具两条宽阔垂直
黑骨舌鱼,由一条浅蓝色间隙隔开。黄色幼鱼阶段,两性皆具黑色条纹。大型雌鱼和一些雄鱼可以永久改变颜色和/或性别,进入终末阶段的颜色,头部呈蓝色,头部后面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身体呈绿色。
双带锦鱼主要生活在
热带水域的
珊瑚礁附近,也有一些在海草床和近岸港湾栖息。群居生活,居住地大小各异,一般取决于鱼群规模,200条的小群在小珊瑚礁水域活动,10000条的大群会选择大一些的珊瑚礁栖息。
群居性鱼类,喜组群遨游,它们没有独特的活动范围,彼此的领地相互重叠。
雌性似乎不偏离原始
产卵地,即始当终期状态的雄鱼与之分离,新的雄鱼很快填补了离家而去的空缺,但雄鱼先前的配偶不会结伴而来。雌鱼更愿意留在过去常呆的地方,很可能是为躲避肉食动物的威胁。也有推测认为,不同产卵地的迁徙是一种习惯行为。双带锦鱼独一无二的特征在于它们能够
变性,初始阶段的雄鱼和雌鱼可以转变为终期阶段的雄鱼,这种改变涉及颜色、尺寸和性腺功能的变化。变性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由初始阶段进入终期阶段,它们将保持那种状态。一些研究发现,
雌性变成
雄性也就短短几天时间,当身体的颜色和尺寸转变为终期雄性时,它们变得更具攻击性。双带锦鱼是一种原雌性顺序
双性同体动物,个体可能一开始是雄性或雌性,但雌性在后期可以改变性别成为雄性。可单独使用
胸鳍划动或拍动游泳,这种精确的游动方式有助于自由穿行各类
珊瑚礁中。
双带锦鱼以
浮游动物、
软体动物门、小型
甲壳亚门(如虾和
磷虾)、
植物病原线虫、其他活动无脊椎动物以及较小鱼类的卵和其他鱼类的
寄生昆虫为食,也会清理其他鱼类的寄生虫。受感染的双带锦鱼已被发现比未受感染的雌鱼更早地改变性别,这可能是对寄生虫的一种反应。
终期阶段的雄鱼积极看护
产卵地,并且只让雌鱼靠近。初始阶段,雄鱼和雌鱼都不保护繁殖地,攻击性也比终期阶段雄鱼少得多。初始阶段的雄鱼
交配时结成大群,群中雄雌性别比例可以超过50:1。处于
变性过渡期的双带锦鱼积极捍卫产卵地,从第一天开始并在接下来几天逐渐增加看护力度,这一过程中,它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包括产卵的
配种行为,但雌雄双方彼此不贡献
配子,直到变性期结束,大致需要7-10天。双亲对幼鱼不提供
亲代抚育。终末阶段的雄鱼会保卫繁殖地点,吸引雌鱼每天迁徙到这些地点
产卵。研究表明,雌鱼在选择产卵地点时起着重要作用,而雄鱼会对雌鱼的选择做出回应。双带锦鱼没有明确的领地,它们的
种群自由
漫游。雌鱼通常不会离开原来的产卵地点,而雄鱼则可能会被带走或离开。在
圣克罗伊岛的一个大型线性障碍礁中,每天都会形成大量的群体
交配,而在其他上游区域似乎没有交配发生。尽管在迁徙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但生活在不同距离产卵地点的雌鱼之间的产卵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双带锦鱼被列为无危物种。然而,该物种表现出较高的场地忠诚度,因此
珊瑚礁的破坏可能导致局部濒危。由于其鲜艳的颜色,有时会被捕捉用于
水族贸易,但这并不构成对该物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