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轰炸机
英国的战略轰炸机
火神轰炸机(英语:Avro Vulcan Bomber)是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原霍克·西德利公司(现并入英国航宇公司)研制的战略轰炸机,是英国皇家空军二战后装备的三种战略轰炸机之一,另两种为勇士轰炸机胜利者轰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决定研制核弹和能投放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并于1947年开始招标。霍克·西德利公司提交的698型方案符合空军部的要求,于是在1947年签订了研制合同,内容包括制造一架模型、几架验证机以及两架原型机。之后火神轰炸机开始研制,1952年8月原型机试飞,到1956年夏生产型才投入使用。该机开始用作执行中程战略轰炸任务,后改为执行常规轰炸任务。火神B.1型装备4台奥林巴斯100系列发动机,共生产45架,现已全部退役。火神B.2型先是装备4台奥林巴斯201发动机,后换装奥林巴斯301发动机,于1960年开始装备部队,共生产50架。从1981年起,一部分火神B.2型开始陆续退役。2015年,编号XH558火神轰炸机完成最后一系列告别飞行后,被送到博物馆保存。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火神”战略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在“胜利”加油机的配合下,经过多次空中加油成功地轰炸了马岛的阿根廷港,创造了老旧装备在现代高技术战场上成功运用的范例。
研发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在军事和经济层面遭受了重大打击,其曾经的“大英帝国”地位因多种原因而动摇,导致海外众多殖民地丧失。然而,鉴于英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其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下急需发展一款具备核威慑力的战略轰炸机。因此,1945年1月,英国航空部向各大型运输机制造商发出了方案征集的邀请,旨在研发一款喷气式中程轰炸机,其性能应能与美国苏联的同类型战机相匹敌。
这款新型轰炸机需具备从全球任何基地起飞的能力,并能携带10,000磅(约4,535千克)的炸弹,对1,500海里(约2,775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实施打击。同时,它还应具备高空高速飞行以及一定的突防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维克斯公司提出的660型方案便是众多候选方案之一。尽管这个指标在现今看来并不显眼,但在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航空工业急待复兴的时期,它的表现却是相当出色的。面对经济困境,英国当局决心即便面临挑战,也要保持其大国形象,因此,决定同时采纳三款方案。这三款战略轰炸机分别是维克斯公司的“勇士”(Valiant)、阿芙罗公司的“火神”(Vulcan)和汉德利·佩奇公司的“胜利者”(Victor),简称3V轰炸机。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660方案并未被选为首选。然而,由于维克斯公司的设计师信心满满地承诺该方案可以快速投入使用,英国皇家空军最终决定将其作为过渡方案采用。1947年,招标会召开。阿弗罗公司在会上表示——轰炸机的战略目标是安全快速地将炸弹投放至任务区,所以载弹量必须大、航程必须远,即便只携带普通航空炸弹,也能给敌人带来毁灭性打击。他们大胆地提出一种全新无尾式三角翼飞机布局,这种布局拥有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同时隐身性能优异,整机结构质量更轻。
研发历程
验证机阶段
1947年,英国空军部B.35/46高空远程核打击战略轰炸机招标。阿芙罗公司提交了698型方案参与招标。该方案符合空军部的要求,于是在1947年签订了研制合同,内容包括制造一架模型、几架验证机以及两架原型机
阿弗罗公司在招标会前就开始对三角翼布局进行技术验证,并制造了一架等比例缩小的有人驾驶验证机707飞机,尾号VX784,于1949年9月4日进行了首次飞行,由中尉埃里克·埃斯勒(Eric Esler)负责驾驶。这架飞机其座舱盖和前起落架取自Gloster Meteor,主起落架取自Avro Athena。它的特点是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背。尽管首次飞行成功,但是它最终在9月30日坠毁,埃斯勒丧生。坠毁原因是它的减速板卡在打开的位置,导致低速失速
然而,阿芙罗公司并未放弃,为了获得更多三角翼飞机布局的气动参数,他们先后设计了几架不同型号的验证机。例如: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尾号VX790的“707B”于1950年9月6日进行了首次飞行,由中校罗利·福尔克(Roly Falk)驾驶。第二架飞机与第一架非常相似,只是机头更长,同时,安装了第一个验证机所没有的弹射座椅;使用霍克P.1052验证机的前起落架代替Meteor;当然还有对减速板的修改,以及其他一些调整。
随后是“高速”演示机“707A”,但在建造中期,707A被“斩首”,其机头部分被切断,以安装到707B VX790上。这架尾号为WD280的飞机于1951年7月14日进行了首次飞行。翼根处采用了特殊矩形进气口。后来它改装了“折线”三角翼飞机,其特点是中部后掠较浅,而不是最初设计的直三角翼配置。同时还有第二架707A,尾号WZ736,于1953年2月20日进行首飞;它未改装过折线机翼,被直接交付给英国皇家航空研究所(RAE)作为试验机。还有另一架演示机“707C”,尾号WZ744,可并排容纳两名机组人员,于1953年7月1日进行了首次飞行。本来设计用于全尺寸的Avro 698的驾驶员训练模拟器,但后来发现不再需要这种训练设备,最终也被移交给RAE作为试验机。
原型机阶段
最初的698型原型机,尾号VX770,于1952年8月30日升空,由罗利·福尔克(Roly Falk)驾驶。原型机由四台罗尔斯·罗伊斯RA.3 Avon涡轮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单台推力为28.9kN(2950kgp/6500 lbf)。它整体漆成整洁的白色,并带有明亮的英国皇家空军圆形图案。最初的飞行过程中,两个起落架舱门整流罩脱落,造成了一些紧张,但经过伴飞战斗机的检查后,认为飞机可以安全着陆,最终福尔克着陆成功。
皇家空军一开始根据以英联邦城市来命名战略轰炸机的原则,想要把阿芙罗698命名为“渥太华”,但是最终在1952年10月定为“火神”,以罗马火神和毁灭之神命名。经过进一步的试飞后,最初的原型机重新配备了阿姆斯特朗·薛利·蓝宝石(Armstrong Siddeley Sapphire )Sa.6 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提供33.6kN(3400 kgp/7500 lbf)的推力,并且总体上也更接近生产规格。在开发火神的同时,该公司还在1952年推出了客机版本“722 Atlantic”,其特点是战略轰炸机的机翼和推进系统与客机机身相匹配。正常配置下可容纳94名乘客,高密度配置下可容纳113名乘客。乘客将坐在朝后的座椅上,这是军用运输中的常见配置,因为它可以提高碰撞事故中乘客的生存能力。
第二架原型机 VX777于1953年9月3日进行了首次飞行,配备了奥林巴斯MK100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提供43.4kN(4420 kgp/9750 lbf)的推力;之前它曾配备较低等级的奥林巴斯99发动机进行滑行测试。它被加长以适应更长的前起落架,更具代表性。机舱下方有一个视觉炸弹瞄准泡罩,根据福尔克的建议,战斗机式的控制杆取代了控制轮。1954年7月的试飞期间,飞机在范堡罗猛烈的着陆,严重受损。修复后,它安装了奥林巴斯MK101发动机,然后于1955年10月恢复试验。当飞机在高空接近音速时,飞机有进入失控俯冲的倾向,这对博斯科姆唐恩的飞机和武器实验机构(A&AEE)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该解决方案包括“第二阶段机翼”,其特点是折线和下垂的前缘以及上表面的涡流发生器,所有这些都已首先在Avro 707A上进行了测试。
这两架原型机最初配备了后掠角为52度的简单三角翼飞机,但这种配置在高速时会受到抖振的影响。RAE提出了一种折线机翼,在三分之一跨度时后掠角减小到42度,在三分之二跨度时又恢复到52度。如前所述,折线或“第二阶段”机翼在两架Avro 707A演示机中的一架上进行了评估,并重新安装到第二架火神原型机上。为了满足进度,前五架火神B.1实际上是配备直三角翼的,但随后在服役期间改装了折线翼。
服役改进阶段
火神 B.1
1952年7月英国皇家空军订购了25架生产型“火神B.1”,第一架火神B.1于1955年2月4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其中一架首批交付的飞机在1956年10月1日,从飞往新西兰的演示飞行返回时在希思罗机场坠毁。两名机组人员幸存,四人死亡,事故原因是轰炸机试图在阴暗天气下降落时,机场塔台给出了错误的着陆指示。第一批火神B.1配置的动力装置为奥林巴斯MK100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但该型发动机随后便被推力48.93千牛顿(11000磅)的奥林巴斯MK101(BOl.1/2C)型发动机取代。后来,设计人员又将火神B.1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更新为推力53.38千牛顿(12000磅)的奥林巴斯MK102型发动机,直到最后才选定了推力59.61千牛顿(13400磅)的奥林巴斯MK104(BOl.12)型发动机。火神B.1型轰炸机总共生产了45架,从1957年2月开始装备部队,奥林巴斯MK104型发动机的高功率使火神B.1型的总体性能得到全面捉高,特别在飞行速度方面。但是,这也导致了飞机外侧机翼有轻微振动,极易缩短机身的寿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飞机后来实施了第2阶段机翼改装,改装后的机翼前缘为弯曲外形,具备向下弧形结构,使侧翼板的弦长增加,因而使机翼厚度/弦长比减小。
火神B.1A
当1959年4月最后一架火神B.1轰炸机交付时,奥林巴斯MK104型发动机及新式受油探管已经成为标准机型配置,大多数飞机还经过了改装,在扩大型尾锥内配置了新型电子对抗设备。包括:ARI 18075 Blue Diver低频段干扰器、ARI 18076 红虾高频段干扰器、ARI 18105 Blue Saga 雷达警报接收器(RWR)、ARI 18051 谷壳分配器、ARI 5919 红色转向尾部警告雷达、源自流星夜间战斗机上使用的雷达等。更新后的飞机被重新命名为“火神B.1A”,总共改装了28架,第一架飞机于1959年7月退役进行改装,最后一架于1963年3月返回英国皇家空军。所有更新均在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在维克斯的帮助下完成。1968年,未进行改装的B.1型飞机在最后一架B.1A型飞机交付后退出一线服役,退役或用于次要角色,包括作为试验平台。
火神B.2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奥林巴斯涡轮喷气发动机取得了全面成功,设计人员因此认为,现在很有必要配置奥林巴斯200(BOl.6)系列发动机来继续提高“火神”轰炸机的动力,进而推出新式轰炸机。新机型的基础为第4阶段机翼,同早期机型相比,翼展增加3.66米(12英尺),厚度/弦长比进一步减小,由于配置了高功率动力装置,发动机需要吸入更强空气流,因此配置了更大型进气口。配置全新电子系统;装备阿弗罗“蓝钢”防区外发射核弹(在武器舱内以半嵌入式携带)作为主要进攻武器。
1955年年末"火神"改型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正式编号火神B.2,在1956~1957年期间,第二架VX777原型机按照计划中的火神B.2型战略轰炸机标准配置实施了改装,于1957年8月31日进行了首次试飞。VX777原型机配备了奥林巴斯100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提供43.4kN(4,420 kgp/9,750 lbf)的推力。军方认为该机型极具重要性,因此投入15架早期机型用于发展计划的实施。在该机型的发展过程中,在早期机型的基础上实施了多达90处的主要改进措施,包括配置新式机翼;每侧应用4个升降副翼取代早期机型的升降舵与副翼的配置结合;采用更大型进气口与喷管,使之不仅能够满足新式奥林巴斯MK200系列发动机的需求,而且适用于计划中的奥林巴斯MK300(BOl.21)系列发动机;重新加固机身,以便能够适应内部燃油量增加后的最大起飞重量增加的情况;缩短机头起落架支架,对主起落架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配置1台罗弗公司的2S/150型燃气轮机以提供辅助动力;
1958年8月,17架在造的火神轰炸机后来按照新式标准制造完毕,同时首架飞机进行了试飞,配置的动力装置为奥林巴斯MK200(BOl.7)型发动机,每台推力71.17千牛顿(16000磅),随后更新为奥林巴斯MK201型发动机,每台推力75.62千牛顿(17 000磅)。1960年7月,火神B-2轰炸机战略轰炸机开始装备部队,共生产了89架。1961年,飞机发动机再次进行升级,更新为奥林巴斯MK202型标准,为了使飞机能够更快起飞,配置了气动发动机起动系统。1965年1月,该机型结束生产。
火神B.2 MRR
从1973年到1982年,“火神”还被用于战略侦察任务。经过特殊改装的飞机后被称为火神B.2 MRR(有时称为“SR2”),由英国皇家空军斯坎普顿第27中队操作,用于远程海上雷达侦察飞行。该中队还承担次要角色,涉及高空任务,配备翼下“嗅探”吊舱,采集高空样本进行科学分析。其中五架飞机安装了挂架,以便携带空气取样舱,舱内配有过滤器,用于捕集核尘和其他大气污染物,这些舱室是由副油箱改装而成的。火神B.2MRR机队保留了光泽涂装方案,因为这种涂装能提高抗腐蚀性能。
火神B.3
1960年,英国皇家空军决定采用美国新型空射巡航导弹道格拉斯AGM-87A Skybolt,AGM-87A是一种射程至少1600公里(1,000英里)的空射弹道导弹。两架火神B.2在每个机翼下安装了一个挂架,用于携带AGM-87A并参加了试验。人们预计,继火神B.2后将推出“火神B.3”,其机翼进一步加大,机身加长,可携带更多燃料,并可装载6个AGM-87A。但是由于1962年12月,美国在没有向英国政府发出警告的情况下公开宣布取消Skybolt 计划。英国最终放弃该型号。
基本设计
机体结构
机身
“火神”战略轰炸机是一种三角翼飞机,无平尾、单立尾轰炸机,4台发动机装在两侧翼根部位。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截面呈圆形,最大直径为2.75米。
机翼
机翼为悬臂式中单翼,中外翼结合部弦长14米,相对厚度10%。基本前缘后掠角50度。中翼段为发动机舱,翼内有软式油箱,机翼后缘有4块升降副翼,中翼前部上下装有减速板。机翼有双翼梁,两个副翼,后缘有两个升降舵,发动机上方和下方的机翼上还有栅栏式空气制动器。四组中的每组都有两个并排的减速板,但每个较低组中的外部减速板后来都被连接起来,以抵消高速展开减速板时飞机机头向下的倾向。
最初,通过收集大量数据,阿芙罗公司制造出一款后掠角达52度的直线前缘三角翼飞机。但是,这种三角翼飞机高速稳定性较差,不便在高空中转弯,实战中极易被击落。于是,一位设计师从折纸飞机中得到灵感,提出了采用折线前缘机翼的设计方案,成功提高了飞机在空中的敏捷度。经过几个月的论证,阿弗罗公司研制出折线前缘机翼,飞机整体性能有了明显提升。为了解决机翼震动导致飞机寿命降低的问题,他们再次改进,研制出弯曲的机翼前缘。最终,多次试飞成功后,火神轰炸机定型。
尾翼
采用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对于超音速无尾飞机,小展弦比三角翼飞机还具有气动中心变化小的优点,这对于平衡能力差的无尾飞机非常重要。为了改善起飞着陆性能,无尾飞机通常采用较大的机翼面积,减少单位机翼面积上的重量载荷,再配以前缘增升装置,可改进无尾飞机的机动性和起飞着陆性能。
驾驶舱
驾驶舱内有五名机组人员,包括飞行员和副驾驶,而他们后面的一个单独的隔间里还有一名导航员、雷达操作员和系统操作员,这个隔间被称为“煤洞”。煤坑里还有两个供额外机组人员使用的折叠座椅。鼻子下面有一个水泡,投弹手可以俯卧在那里进行光学轰炸,尽管很少使用。飞行员和副驾驶配备了Martin-Baker Mark 3KS弹射座椅,座椅是“手动”且不可互换的——但后排的机组人员必须手动跳伞,尽管座椅可以旋转,并且有一个被模糊地描述为“辅助垫”以帮助脱身。
进入飞机是通过前起落架前方的舱口。舱口有内置的台阶和一个可摆动的梯子,如果船员急于逃离,梯子很容易被甩掉。凸出的顶篷有五块挡风玻璃,两侧各有一个舷窗;顶篷很容易拆除以进行维护。煤孔两侧各有一个小舷窗,右侧还有一个用于六分仪读数的小整流罩,左侧也有一个用于照明弹手枪的类似整流罩。
事实上,后排三名机组人员没有弹射座椅,这一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抱怨,特别是在偶尔发生的事故中,飞行员和副驾驶逃了出来,但其他机组人员却没有逃生。事实上,轰炸机的最初设计概念都设想了整个机头在降落伞组件下分离并坠落到地面,但这个概念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并且很早就被放弃了。原因是设计一个能够以安全撞击速度降落的大组件的降落伞系统是非常困难的。马丁-贝克为煤洞开发了一种巧妙的弹射系统,顶部有一个舱门突然打开,中间的船员弹射,然后每个船员都分流到自己座位上的同一位置,依次射出。人们认为实施该方案的成本过高,而且火神轰炸机良好的安全记录表明这并不是那么必要。
起落架
起落架采用前三点式布局,主起落架位于发动机外侧的机翼中。每个主起落架由一个八轮转向架组成,分为两排,每排四个轮子,而前起落架有两个轮子,可以使用方向舵踏板进行操纵。所有齿轮组件都很长,具有足够的离地间隙,并且都是液压驱动的。前起落架向后缩回,而主起落架向前缩回。制动滑槽从尾锥右侧的门展开。
动力系统
发动机
动力系统方面装载了4台奥林巴斯301涡轮喷气发动机,早期“火神”战略轰炸机也有使用其他发动机有:奥林巴斯101(推力单台为5000千克)、奥林巴斯102(推力单台为5900千克)、奥林巴斯201(推力单台为7700千克)等,后期全部使用的奥林巴斯301。最大推力单台为10000千克。飞行最大速度为0.96马赫(即1176.077公里/小时),飞巡航程为7650千米,实用升限为17000米,作战半径为3700千米,在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最大则为4600千米。
进气道
“火神”战略轰炸机采用无尾三角翼飞机气动布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三角翼轰炸机。进气口开在翼根前缘。“火神”战略轰炸机拥有面积很大的一副悬臂三角形中单翼,基本前缘后掠角50°,但随展向不同位置,后掠角呈一定程度的变化,中央翼除安装发动机外,还设有炸弹舱。
油料系统
“火神”轰炸机中翼内有软式油箱,是由耐油橡胶和专用材料等胶合而成,油箱的油用完后可折叠,救灾中常用此油箱。机头部位装有空中受油设备。火神”轰炸机共携带12/14个油箱,两侧机翼内各安装了5个软油箱,机身还有2/4个常规油箱。B.2型可在弹舱内安装一到两个副油箱。如果任何一个油箱被击穿,所损失的燃油量不会超过10%。B.1具有复杂的手动燃油管理系统,可在燃油消耗时保持飞行配平。
武器系统
弹舱设置
火神轰炸机的中央翼除了可以安装发动机之外,还设有炸弹舱,因此可以增大载弹量。机身腹部有一长8.5米的炸弹舱,可挂21颗454千克的炸弹或核弹或一枚"蓝剑"空对地导弹
挂载方案
早期强调核打击任务,当时正值美苏冷战高峰期,但火神轰炸机也具备常规轰炸能力。通常的装载量为21450公斤(1000磅)炸弹,排列在三个串联弹夹中,每弹夹七枚。释放模式是从弹夹中一次交错地投下一颗炸弹,弹药以“一二三”的模式重复七次。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携带核弹,随着科技的发展,核弹也向小型化发展。
配套弹药发展
火神B.2机队开始服役时就计划使用火箭动力防区外武器蓝钢导弹(Avro Blue Steel)。它是一枚光滑的导弹,半保形地放置在B.2的腹部下方,由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系统提供动力。该发动机使用高浓度过氧化氢氧化剂燃烧煤油燃料,并使用两个推力室——一个用于初始增压,提供高推力和油耗,另一个用于巡航,提供较低的推力和油耗。蓝钢在释放后可以爬升至21500米(70500英尺),在发动机关闭前达到2.3马赫的最大速度,然后向目标俯冲;它的防区外射程为185公里(115英里)。它配备了百万吨级的“红雪”弹头。蓝钢于1962年开始初步服役,并于1963年初达到全面运行状态。
1966年,新型降落伞投放的战术核武器WE177A升级版WE177B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该核武器被视作适用于低空核打击的有效手段。相较于WE177A,WE177B的爆炸当量约为其两倍,达到400千吨,而其重量却控制在大约430公斤(950磅),这使得火神轰炸机飞机理论上能够携带这种具有毁灭性威力的武器。
除了能够携载21枚454干克(1000磅)高爆炸弹充当战术载荷之外,火神战略轰炸机还可以携载不同种类的自由下落式氢弹。其中,各型氢弹按照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时间顺序分别为:“蓝色多瑙河”,单重4990千克(11000磅);“维奥莱特俱乐部”,单重4082干克(9000磅);美国MK-5型,单重2722千克(6000磅);“黄太阳”MK-1型(1962~1966年期间),单重3175千克(7000磅);“黄太阳”MK-2型(1962~1966年期间),单重3289千克(7250磅)。此外,这两种战略轰炸机还可以携带单重907千克(2000磅)的“红胡须”自由下落式战术核弹
航电系统
“火神”战略轰炸机雷达机载设备分别采用是:多普勒导航雷达系统、精准轰炸雷达系统、模拟导航攻击系统、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无线电罗盘、光学瞄准具、敌我识别器、无线电高度表、着陆系统等。机头有一大的雷达罩,雷达罩是电磁波的窗口,其作用是保护天线,防止环境对雷达天线工作状态的影响和干扰。上方是突出的座舱顶盖,座舱可坐有正副驾驶员、电子设备操作员、雷达操作员和领航员,机头下有投弹瞄准镜。
“火神”轰炸机的正副飞行员均配备了战斗机上使用的操纵杆,安装了操纵动力飞行控制器(PFC),具有电动液压动力飞行控制单元(PFCU),还配备了Mk.10A或Mk.10B自动驾驶仪等设备。“火神”轰炸机的的主要电子设备包括VHF/HF/UHF发射器-接收器、H2S Mk9雷达、Mk1导航轰炸计算机、GEE Mk3和“绿锻”多普勒导航雷达系统、雷达高度计、仪表着陆系统、地面位置指示器(GPI)等。ECM设备包括ARI 18074语音通信干扰器、S波段干扰器、被动警告接收器、尾锥警告雷达等。B.2型还安装了双陀螺自由运行陀螺仪和Loran C导航系统,换装了ARI 18146 X波段干扰器等。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服役历程
战备值班
20世纪60年代,火神机队的数量达到了历史峰值,该期间共拥有9个作战中队。火神B.2的引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火神部队的扩张,1962年,英国皇家空军在林肯郡的科宁斯比基地成立了一个新的火神联队,不过该联队于两年后迁至莱斯特郡的科特斯莫尔基地。自1962年起,火神机队开始采取快速反应警戒(QRA)的态势,每个中队至少有一架飞机(后来增加到两架)处于“驾驶舱准备状态”,随时准备响应“紧急起飞”的命令,以应对任何可能的苏联攻击,其警惕性丝毫不亚于不列颠战役期间的战斗机司令部。
QRA飞机配备了专门设计的疏散平台,即“作战准备平台”,这些平台位于V-Force跑道的末端。一旦启动,飞机的四台发动机将同时工作,飞行仪表和飞行控制装置能在20秒内准备就绪,仅需一键操作。这使得机组人员在接到“紧急起飞”命令后,有时能在两分钟内使飞机升空,从而极大提升了火神机队作为西方核威慑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可靠性。
此外,为确保在紧张时期避免遭受先发制人的致命打击,火神机队的飞机还被分散部署到全国各地的机场。除了火神机队自己的机场外,还有27个指定的分散基地设立了“作战准备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1963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火神机队达到了最高戒备状态,但为避免被苏联误解为核攻击准备,部队决定不疏散其飞机。
1969年6月30日,英国皇家空军将英国核威慑力量的责任移交给了英国皇家海军及其北极星潜艇。QRA于当天午夜停止,结束了英国军队有史以来保持的最长持续警戒期力量。移交后,火神部队被重新分配到低空常规轰炸任务,保留了使用WE177B降落伞减速炸弹的战术核能力。
驻东南亚
1963年至1966年,正值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边境紧张时期,瓦肯人被送回东南亚。轰炸机轮流执行任务,行动代号为“马特洪峰”。他们没有开一枪,但却向印度尼西亚人暗示,英国有一些武器威慑。同时,火神部队也延续了访问美国参加SAC训练演习的传统。
战略侦察
从1973年到1982年,“火神”还被用于战略侦察任务。经过特殊改装的飞机,指定为火神B.2 MRR(有时称为“SR2”),由英国皇家空军斯坎普顿第27中队操作,用于远程海上雷达侦察飞行。该中队还承担次要角色,涉及高空任务,配备翼下“嗅探”吊舱,采集高空样本进行科学分析。
发动机试验台
火神的大尺寸、出色的离地间隙、高速度和出色的高空性能使其成为测试高性能喷气发动机的理想车辆。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少数瓦肯人被分配执行测试任务,包括为协和式客机开发奥林巴斯发动机和命运多的TSR-2计划,以及后来投入使用的RB199龙卷风。
马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历时74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爆发的一场具有相当规模的真正海空战,是一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战争,也是一场涉及高新技术,具有"导弹战"、"电子战"特点的现代化战争。英军在实施对阿根廷阿根廷港的轰炸任务时,首先由"火神"轰炸机机载反辐射导弹摧毁了斯坦利港的雷达装置,使阿军在斯坦利港的"眼睛"变成了瞎子,从而使阿军陷入了十分被动的战局之中。
任务背景
1981年11月,原本计划于1982年6月退役的火神轰炸机,因1982年春季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入侵而获得了新生。这次入侵意外地延长了火神轰炸机的服役期限。
任务规划
4月30日至6月11日期间,英国皇家空军对福克兰群岛进行了五次远程打击,火神分遣队驻扎在大西洋中部阿森松岛的怀德威克空军基地。代号为“黑雄鹿”的行动,其中三架次是针对阿根廷港机场跑道的常规轰炸任务(以阻止高性能阿根廷战斗机使用跑道),另外两架次是针对岛上雷达站的伯劳导弹攻击任务。
任务准备
由于福克兰群岛与最近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位于阿森松岛的怀德威克空军基地,相距甚远,达到6,529公里(3,889英里)。因此,若要使全副武装的火神轰炸机飞抵福克兰群岛,就必须进行多次空中加油,而这又需要加油机之间相互加油,以确保火神轰炸机沿途能够获得足够的燃油。
更为棘手的是,自十年前火神轰炸机转为低空攻击以来,其机组人员便放弃了空中加油的训练。同时,许多与加油相关的设备已不再可用,这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为了寻找所需的零件,人们开始四处搜寻,甚至深入遥远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在此过程中,英国皇家空军发现一些被捐赠给美国人的旧火神加油设备仍在使用中,并且仍配备有加油探头。为了获取这些探针,英国皇家空军不得不派遣一小队技术人员紧急前往美国。他们身着便装,潜入美国空军博物馆,秘密地移除了火神的加油探头。战争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收到了来自城堡空军基地博物馆的信号,对英国皇家空军的成功表示祝贺,但同时也要求立即归还被盗的财产。
另外,尽管几架胜利者加油机降落在威达威克,但这里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阿森松岛仅有一条跑道,位于死火山和高地之间,跑道上布满了坚韧的火山尘和浮石,这些物质对发动机进气口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增加了飞行的风险。
任务执行
前期准备
4月9日,皇家空军根据比瑟姆的空袭方案,开始对经过反复挑选出来的5架"火神"轰炸机进行整修,将"超级VC-10"飞机上的"卡尔塞尔"INS拆下来安装在"火神"飞机上,以满足远距离飞行领航精度要求。为了干扰阿军的对空搜索雷达和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在"火神"飞机上加挂了美国制造的AN/ALQ-101电子对抗吊舱。由于近15年来这些飞机都没有进行过空中加油训练,因此在检修中特别注意了加油系统更新,以确保飞机能够顺利加油。4月13日,"火神"飞机组成员们开始进行临战训练,科目是把1000磅重的练习弹投掷到马恩岛雷斯角皇家空军靶场和约克郡沿岸的海里。每天训练18个小时以上,主要练习低空飞行技术以及空中加油。4月28日,"火神"轰炸机完成训练检修准备后,转场到阿森松岛。两天之后,"黑雄鹿"行动开始实施。
第一次任务
4月30日,“黑雄鹿一号”启动,由马丁·威瑟斯中尉和火神XM607的机组人员执行。这次行动包括两架“火神”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其中XM598被指定为主攻机,而XM607作为备用机。两架轰炸机共携带了21450千克重的炸弹。然而,起飞后不久XM598的主攻机机组人员发现飞机增压系统出现故障,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撤离。在这种情况下,马丁·威瑟斯中尉带领的备用机XM607接过了主攻任务。
5月1日,马丁·威瑟斯中尉驾驶XM607经过五次空中加油,于黎明前对斯坦利港的飞机跑道进行了突袭。在这次行动中,轰炸机投下了21枚重达1000磅(约合453.6千克)的炸弹,尽管只有一枚炸弹成功击中跑道,但这次突袭行动仍然对阿根廷的斯坦利港造成了有效打击。
第二次任务
1982年5月3日至4日夜,火神XM607再次被派遣执行任务,这次由这次由第一中队约翰·里夫中队长和他的机组飞行。而火神XM598则作为飞行备用机。对斯坦利港机场进行第二次攻击时,又向斯坦利港机场投掷了21枚1000磅炸弹。英国航空航天公司(BAe)海鹞机进行攻击后侦察,报告称炸弹落在跑道以西约50码处,造成机场周边部分受损。
第三次任务
原定于5月16日起飞的由火神XM607为主机,火神XM612为备用机执行的黑雄鹿3号任务因强劲逆风而在起飞前被取消。
第四次任务
黑雄鹿4号计划作为火神XM597进行的首次反雷达攻击,计划于5月28日至29日由主机火神XM597和备用机火神XM598一起执行。该飞机配备 AGM-45A Shrike 反辐射导弹,安装在翼下挂载点上。由于没有携带炸弹,可以安装两个额外的油箱,从而减少了对加油机支援的需求。中队长尼尔·麦克道格尔和他的机组人员驾驶在飞行5小时后,由于一架支援的胜利者号加油机软管和锥套加油装置出现故障,最终导致任务被中止。
第五次任务
黑雄鹿5号任务在5月31日,由麦克杜格尔中队和火神XM597机组人员执行,阿拉斯泰尔·蒙哥马利和他的机组人员驾驶XM598作为此次任务的备用飞机。飞机在目标上空往返了3次,以便机组人员能够识别正确的TPS-43雷达(确保避开斯坦利港镇附近的雷达)。随后两枚导弹在6-7英里外发射,一枚近炸一枚失的,雷达部分受损,但很快就修复了。
第六次任务
黑雄鹿6号于6月3日起飞,这是另一项反雷达任务。麦克杜格尔和他的机组人员驾驶火神XM597进行了此次突袭。火神XM598作为任务备用机。在这次任务中,麦克杜格尔在目标区域上空飞行了40分钟,他期待TPS-43雷达能够启动,以便机组人员能够发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然而,情况并未如预期般发展,TPS-43雷达并未开启。由于燃料储备逐渐减少,火神XM597的航空电子官(AEO)决定采取行动,他发射了两枚专门为天空卫士雷达配置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这两枚导弹成功击中了目标,摧毁了雷达,并导致了四名士兵的死亡。在任务的回程途中,空中加油连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火神XM597的加油探头部分断裂。机组人员被迫转移到里约热内卢,XM59在那里被巴西当局扣押。经过谈判,八天后这架飞机最终被释放。
第七次任务
6月12日,任务与开始时一样结束,马丁·威瑟斯和他的机组人员驾驶火神XM607为主机,XM612作为备用机进行了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黑雄鹿袭击。这次任务的目的是攻击阿根廷港附近跑道周围的阿根廷部队阵地,主要是因为战争即将结束,而英国皇家空军希望在敌对行动停止后使用斯坦利港跑道。然而由于目标定位出现偏差,所有炸弹均未命中目标。阿根廷地面部队在最后一次黑雄鹿任务两天后投降。1982年6月14日星期一,为期十周的冲突结束,群岛重新回到英国
加油机
1982年马岛战争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的任务是在阿森松岛马尔维纳斯群岛之间提供燃料和补给的“空中桥梁”。这给维克多加油机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权宜之计”,直到80年代中期引入VC-10加油机之前,英国皇家空军决定将六架火神加油机改装为加油机。火神加油机被指定为火神B.2(K)(有时称为“K2”),在后尾锥(之前装有ECM设备)中安装了一个软管鼓单元(HDU)和三个附加油箱安装在炸弹舱内。
这些加油机由英国皇家空军沃丁顿第50中队运营,该中队到1982年底是唯一幸存的火神部队。B2(K)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坚固可靠的空对空加油平台,考虑到从原型机首次飞行到投入使用仅用了六天时间,这是一项出色的成就。第50中队在火神加油机任务中飞行了3,000多个小时,该中队于1984年3月31日被解散,火神轰炸机也退出了作战服役。
退役
2015年10月10日和11日,英国皇家空军对世界上最后一架火神轰炸机做出了停飞决定。作为冷战时期仅存的老战机之一,它将在10月10日和11日迎来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届时它将象征性地自北向南绕英国一周,然后光荣退役。这款四发战略轰炸机于1960年交付给英国皇家空军。1993年,飞机经历了一次大改造,并于2007年重返蓝天。根据原定计划,火神轰炸机在永久退役之前还将继续飞行250小时。
相关评价
“火神”战略轰炸机可携带21枚454公斤的减速炸弹,亦可带核弹。飞机最大载弹量9500公斤。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火神”战略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在“胜利”加油机的配合下,经过多次空中加油成功地轰炸了马岛的首府阿根廷港,创造了老旧装备在现代高技术战场上成功运用的范例。
参考资料
回光返照:火神轰炸机.环球网.2024-04-09
图解英国“火神”轰炸机.今日头条.2024-03-19
被人遗忘的英国”三剑客”.澎湃新闻.2024-04-20
火神开发.airvectors.2024-04-23
火神开发.airvectors.2024-04-23
Strategic reconnaissance.avrovulcan.2024-04-23
Quick Reaction Alert.avrovulcan.2024-04-23
切换至低电平.avrovulcan.2024-04-27
Engine test beds.avrovulcan.2024-04-23
Falklands’ conflict.马岛冲突.2024-04-27
TheAvroVulcan:Part3.rafmuseum.2024-04-23
1982 - RAF Museum.rafmuseum.2024-04-29
Untitled Document.britmodeller.2024-04-29
“ Black Buck”.aviationclassics.2024-04-29
Tanker.avrovulcan.2024-04-23
目录
概述
研发背景
研发历程
验证机阶段
原型机阶段
服役改进阶段
火神 B.1
火神B.1A
火神B.2
火神B.2 MRR
火神B.3
基本设计
机体结构
机身
机翼
尾翼
驾驶舱
起落架
动力系统
发动机
进气道
油料系统
武器系统
弹舱设置
挂载方案
配套弹药发展
航电系统
性能数据
服役历程
战备值班
驻东南亚
战略侦察
发动机试验台
马岛战争
任务背景
任务规划
任务准备
任务执行
前期准备
第一次任务
第二次任务
第三次任务
第四次任务
第五次任务
第六次任务
第七次任务
加油机
退役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