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港海蚌
福建省长乐市特产
漳港海蚌,福建省长乐区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早在明朝时期,漳港海蚌就已成为宫廷贡品。漳港海蚌特点:个体大、腹足饱满、、肉质脆嫩、味极甘美。
2011年1月2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漳港海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漳港海蚌壳呈椭园形,面有轮线纹,有紫、黄、灰诸色,软钵,有心、肝、胃、肠等多种器官,春夏之交产卵,系体外受精,小蚌以海藻为食,至三、四年的老蚌,有大至一斤的,色深紫,壳纹粗,浮游海面与海潮相映,能发光,所以昔入咏蚌有:“蚌壳代灯渔火晚”之句。
产地环境
长乐区市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暖和湿润,夏长少酷暑,冬短少霜雪。西部较大的河流有上洞江下洞江,其余河流均较短小,长度仅在11~16公里之间,多源自南部诸山,注入江海。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5~1公里,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2公里。以长乐漳港一带为主要产地,在贵妃蚌品种中品质为优。海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无污染的海水、舒缓的沙滩、适宜的温度、8米到10米水深。另外,闽江流入的淡水让这里的水质半淡半咸。其优势,造就了漳港海蚌的栖息地
历史渊源
早在明朝时期,漳港海蚌就已成为宫廷贡品,现为人民大会堂国宴膳品。
长乐区漳港海蚌场建于1958年,1980年在三营建新场,是专门从事海蚌增养殖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属于事业单位,隶属主管部门为长乐市海洋与渔业局。其主要职能为贵妃蚌增养殖及其技术研究。长乐市漳港海蚌场,位于长乐市东部沿海,交通便捷,距福州市长乐国际机场2公里,离福州46公里,濒临滨海大道,是中国仅有的海蚌育苗实验场。已开展海蚌、花甲中华绒螫蟹对虾属等人工育苗,海蚌、长竹蛏中国圆田螺泥蚶丽文蛤锯缘青蟹、、梭子蟹科、对虾、龙虾等养殖及鱼、虾、梭子蟹加工出口。
生产情况
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长乐海蚌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年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200吨降到21世纪的10吨左右。
2010年漳港海蚌产量达37吨,产值2220万元。
自2011年起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贵妃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2011年在保护区内放流1厘米左右的海蚌幼贝35万粒,2011年海蚌苗种经3年养殖平均壳长达到9.1公分,平均体重107.3克,养殖收获面积1500平方米(20口池),数量达13930粒。项目实施为实现规模化人工苗种和养殖生产,建立海蚌增养殖商品基地。2012年放流1厘米~4厘米海蚌幼贝20.5万粒。
产品荣誉
1994年,漳港海蚌被列为“福建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200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名牌农产品”称号。
2010年,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成为中原地区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地理标志
综述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漳港海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现批准自即日起对漳港海蚌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10年第155号)。
地域保护范围
漳港海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福建省长乐区北纬25°53′52″~北纬25°49′10米等深线以内,北纬25°53′52″以北、东经119°40′11″,以西海域以及北纬26°04′34″至北纬25°54′49″、东经119°41′12″以东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双线紫蛤(Coelomactraantipuata)。
(二)养殖环境。
保护区范围内水深为潮下带4米至10米。水温为8℃至29℃,盐度17至28,pH值为7.4至8.6,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沙厚度≥10厘米。
(三)养殖
1、养殖方式:低潮区围网养殖、潮间带建池养殖、浅海养殖。
2、放养:采用带沙播苗,每100平方米播入壳长≥毫米蚌苗1万粒。浅海养殖每10000平方米播种壳长2厘米至4厘米的小蚌5万粒。
3、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收获
养殖时间不低于2年,秋季捕捞,壳长≥9厘米、单体重≥130克。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个体大、贝壳呈三角形,壳质薄而脆,腹足饱满、肉质脆嫩。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在漳港海蚌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漳港海蚌“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漳港海蚌“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综述
地域保护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