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
蚶科泥蚶属的一种贝类
泥(拉丁学名:Tegillarca granosa),又称血蚶、宁蚶、花蚶、粒蚶等,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瓣鳃亚纲,蚶科泥蚶属贝类。贝壳近卵圆形,两壳相等,壳长一般2.5厘米~3.5厘米,壳顶尖而突出,位于背部中央之前。壳的前端圆形,后端呈斜截形,腹缘弓形,背缘直。壳表面呈白色,壳皮棕色。具有16~ 20条粗壮的放射肋, 肋上有稀疏而大的结节,在后背区的肋,上结节低矮,肋间沟同肋等宽。壳内缘具缺刻。合部直,铰合齿密集。两壳顶相距较远,韧带面较宽呈菱形。
泥蚶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以及中国沿海,在中国山东省沿海以南,山东、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中国北方较少,在大连市海域有分布。生活于潮下带浅海区软泥质海底,河口区分布较多,为广温广盐性贝类,营底栖穴居生活。其是一种滤食性动物,主要以底栖硅藻类为食,还有桡足类、海绵类、原生动物、植物孢子及有机碎屑等均可成为摄食对象,寿命可达7~8年。
泥蚶是中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山东、广东、浙江、福建是泥蚶的主要产区,其中浙江是中国泥蚶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乐清市是泥蚶苗种中心。泥蚶价值较高,在药用方面,有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菌等功效,也可作为一种美味食品享用,但要注意泥蚶新鲜度鉴别,煮熟食用,以防带来食用安全风险,泥蚶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养殖前景。
命名与分类
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最先命名了泥蚶。其隶属于瓣鳃纲的瓣鳃亚纲,鳃呈丝状或呈瓣鳃状,鳃丝间和瓣间都有纤毛,如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牡蛎科(Ostrea)、背角无齿蚌(Mussel)和长竹蛏(Solen)等与泥蚶属于同一分类。包括泥蚶在内的瓣鳃亚纲蚶总科中,很多贝类肉味鲜美如毛蚶(Anadara subcrenata),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等,因其血液为红色,故大多被俗称为“血蚶”。泥蚶因生活在泥沙中,故得名“泥蚶”。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泥蚶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的环境有关,水温、底质都会影响泥蚶的壳长、壳宽等。泥蚶个体相对较小,壳长一般为3~4厘米,最长可达6~7厘米,壳质坚厚且极膨胀,两壳相等,外形近卵圆形。壳顶尖而突出,位于背部中央之前。壳的前端圆,后端呈斜截形,腹缘弓形,背缘直。壳表面呈白色,壳皮棕色。具16~ 20条粗壮的放射肋, 肋上有稀疏而大的结节,在后背区的肋,上结节低矮,肋间沟同肋等宽。壳内缘具缺刻。铰合部直,铰合齿密集。两壳顶相距较远,韧带面较宽呈菱形。
内部构造
泥蚶足为橙黄色,位于外套腔中央,肥厚发达,前端尖而弯曲,呈斧刀状。外套膜环走肌发达,有与放射助相对应的突起。后闭壳肌较前闭壳肌发达。
泥蚶的口为横列状,位于足前方,口的上下有两片唇瓣,食道连于口后,胃连于食道,胃内有胃盾,胃后连于肠,肠经盘折扭曲移向背面,形成直肠,由心室腹面经过至后闭壳肌后开口为肛门。
泥蚶的循环系统为开放式,由心脏、血窦、血管构成。心脏由一心室,两心耳组成,血液呈红色,含有血色素。泥蚶的神经系统有三对神经节,位于后闭壳肌的脏神经节,食道上方的脑神经节以及位于足前部的足神经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泥蚶在印度、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日本都有分布。中国范围内,泥蚶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沿海以南,山东、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北方较少,大连金州、旅顺、庄河市有分布。
栖息环境
泥蚶是广温、广盐性贝类,成蚶的成活盐度范围是10‰~33‰,最适生长与繁殖盐度20‰~26‰左右,最适生长水温是13℃~30℃;蚶苗的成活盐度范围是17‰~29‰,最适盐度范围为21%~26‰左右,最适水温是23℃~28℃。是营穴居生活的底栖动物,生活于潮下带浅海区软泥质海底,河口区分布较多。
生活习性
摄食行为
泥蚶摄食种类主要为底栖硅藻类,还有桡足类、海绵类、原生动物界、植物孢子及有机碎屑等均可成为摄食对象。
泥蚶和其它瓣鳃纲一样,都是滤水取食,在涨潮后张开双壳,以鳃丝的纤毛摆动形成水流、海水中的食物被鳃滤取,然后经鳃的纤毛沟送到唇瓣入口。每1~2分钟,泥蚶紧闭外壳一次,把过滤阻滞在外套腔的不适宜的东西连同水喷出体外。
活动特点
泥蚶用足掘洞将前端部分埋入泥中,因无水管,靠壳缘和外套膜的排水作用在海滩表面形成水孔,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泥蚶的运动能力很弱,运动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栖息层很浅,一般情况不会爬出洞外,当海上条件不适时,会依靠斧足(泥蚶足呈斧形,故称斧足)的伸缩在滩面上作短距离的匍匐运动,运动方向也不规则。
生长繁殖
亲贝繁殖
泥蚶每年3月性腺开始发育,繁殖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繁殖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繁殖最适水温范围为23℃~27℃;泥蚶每年一个生殖周期,性成熟需二龄。泥蚶为雌雄异体,卵生,尚未发现雌雄同体。
泥蚶性成熟时性腺包被整个内脏团, 雌性性腺呈红色或桔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成熟的亲贝分别将卵子和精子排入海水, 在海水中进行受精卵、分裂、发育成新个体。
成熟的精子为鞭毛型,头部为圆球形,直径约为1.2微米,全长约82.7微米,精子头部朝向滤泡壁,尾部朝向滤泡腔开始排放,而卵子在腔内相互挤压呈不规则形状,卵径约55~65微米,2~3龄蚶每次排卵量约100万~400万粒,一颗壳长3厘米的雌蚶,经人工催产可获卵300多万粒。泥蚶的精子和卵子是陆续成熟,分批排放,每期间隔15~20天。
幼体发育
担轮幼虫
泥蚶的受精卵在受精6小时后,胚体就发育至担轮幼虫期,大小约63~67.5微米。
D型幼虫
泥蚶发育至D型幼虫期,出现两片透明的幼虫壳,胚体大小约86.3×63.7微米,面盘中央部具一束鞭毛。
壳顶幼虫
D型幼虫经过6~7天的发育,幼虫壳顶稍微隆起,近似椭圆形,称为壳顶幼虫期初期,壳顶初期大小约136×113微米,壳顶中期为142×116微米,壳顶后期为157×133微米。
匍匐幼虫
发育到第13~14天的幼虫足部能自由伸缩和爬行,进入附着匍匐幼虫期,大小约168.7×142微米,面盘在2~3天后萎缩,此时大小约180微米,经过4~6天后壳表出现放射肋,此时壳长为190~250微米。
稚蚶
当壳长达264.6微米时,发育成稚蚶,此时壳表十分清晰,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接近成蚶壳型,用鳃呼吸和摄食, 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泥蚶从稚蚶长到商品蚶需要2年到3年时间,这个阶段生长最快,3龄后泥蚶生长变慢,5龄后几乎不生长,寿命可达7~8年。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浙江省沿海泥蚶养殖始于三国时期,二十世纪50~60年代,泥蚶与牡蛎科蛤仔缢蛏是当时的四大养殖贝类,主要在浙江、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养殖,70年代以来,泥蚶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于20世纪末建立了较完善的泥蚶全人工育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集约化、标准化、轻简化生产,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于2014年育成第一个泥蚶新品种“ 乐清湾 1 号”。
产业发展
山东省、广东、浙江、福建是泥蚶主要产区,其中浙江是中国泥蚶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乐清市是泥蚶苗种中心,三门县万亩养殖塘的泥蚶,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三门血蚶"也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养殖场地与用水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规定的要求。
养殖技术
滩涂养殖
苗种场地选择:在适宜的软泥滩涂,进行养殖前的清害及底栖藻类培养的工作,选择壳长0.7毫米以上、健康有活力的蚶苗于低潮时干洒至滩涂面,每亩播苗3千克左右;
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防淡、防晒,阴雨天适当降低水位,增加光照,以利于底栖藻类生长;气温高、天气晴朗时,适当提高水位,防止水温过高而超出泥蚶苗生长上限。每隔2~3天注入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新鲜海水,确保水质新鲜。勤用蚶耙疏松泥土,可去除敌害藻类也可促进泥蚶生长。
成蚶收获:在立冬清明节期间 , 于退潮后收获成蚶。
室内人工养殖
在室内进行人工养殖时,在繁殖期选择壳长2厘米以上的健康有活力的泥蚶作为亲贝,暂养水深保持一米,每日升温0.5~1℃,升到26℃时进行恒温培养,每天倒池一次,硅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混合投喂,在性腺充分发育成熟时进行人工催产,经过15~16小时即可孵化成D型幼虫。
D形幼虫饵料以金藻、角毛藻等细胞个体长度小于6微米的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一般在每天换水后进行投饵,早晚各1次,D型幼虫要及时使用300目筛绢用虹吸法进行筛选,幼虫培养期间使用自然流水,每天换水两次,每次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海水,三天倒池一次,经过15天~16天培育,发育到眼点幼虫,选择优质沙泥经筛选、煮沸后投放到池底做为泥蚶生长的附着基,附着后自然水流以金藻、扁藻、角毛藻混合投喂,前四天每日投饵四次,每日换水四次,每次换二分之一水量,四天后逐渐加大扁藻投喂量,每日投饵3~6次,降低水位培养,6天后恒定在40厘米水位,每日换水3次,每次放干再完全注入新水。待稚贝壳长平均达400~500微米时开始出池,收获稚贝。
病害防治
细菌性疾病
症状:多为海水中的弧菌引起,患病个体贝壳边缘畸形,呈褶皱状或缺刻,贝壳内侧或绞合部呈现红色斑点,严重导致面盘解体下沉死亡。
防治措施:对育苗池、育苗工具等使用漂白粉高锰酸钾进行彻底消毒,同时防止工具交叉污染。
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症状:一些固着类纤毛门大量附着在稚蚶外壳,使其不能呼吸、活动,摄食困难,从而引起稚蚶死亡。
防治措施:蓄水池使用前严格清淤消毒,海水需经滤水袋过滤,可以滤去较大的原生动物,在育苗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网目大小的换水箱勤换水或翻池从而滤去小的原生动物;在翻池洗苗时可以除去寄生虫,可使用少量甲醛进行洗苗。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3年,随着捕捞、人工养殖等人为因素导致泥蚶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种质资源衰退。
威胁因素
由于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等原因,泥蚶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种群数量急骤下降,产量锐减;由于泥蚶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和人工繁殖,导致群体遗传杂合度降低、抗逆性差、性状退化,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
保护等级
2007年,泥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保护措施
马来西亚于1964年制定《渔业(泥蚶保护和养殖)法》,以泥蚶作为立法对象。
2005年至2006年,江苏省进行泥蚶种质资源保护与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2015年,山东省建立乳山湾泥蚶种质资源保护区,浙江省建立乐清湾泥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最大限度保护海洋生物天然种质资源。同时不断创新育种技术,提高苗种质量,增加泥蚶产量,对泥蚶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保护,也为本地乃至全国滩涂贝类种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泥蚶是中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20世纪末,是蛎肉和缢蛏的三倍,蛤仔的五倍。每亩可收获商品蚶2000~5000kg,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且泥蚶养殖成本低,周期快,管理方便,生产安全稳定,可帮助沿海地区脱贫致富。
另外蚶壳粉含钙量高且纯,可用作家禽家畜以及鱼类的饲料添加剂,还可以作为工艺品和陶瓷工业的原料。
药用价值
在《本草经疏》中有记载“蚶肉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有补血、健胃的功效。在古代书籍中也曾提到蚶有“令人能食”和“益血气”等功效。蚶壳可入药,具有清血块、化气积的疗效。
《名医别录》中记载“痹,泄痢便脓血”;《食疗本草》中“润五脏,止消渴,利关带”;《日华诸家本草》中“肉益血色。壳甘、平,无毒。烧过,醋,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本草纲目》中“连肉烧存性研敷,小儿走马牙有效”。
食用价值
泥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质,每100g蚶肉含有蛋白质8.1g,脂肪0.4g,糖类2.0g,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
泥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于骨骼健康和血液循环等方面有益。富含血色素和维生素B12等,有补血、健胃等保健作用,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食品安全风险
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不要生食泥蚶,进行熟加工后再进行食用,因为在烹过程中可以减少大部分微生物和毒素,食用将更加安全。泥蚶还会存在重金属污染,如镉含量超标,存在安全风险,所以不建议过量食用。
泥蚶新鲜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外表检查:新鲜的泥蚶表面应该有光泽,质地坚实而有弹性,颜色应该鲜艳,没有黄色或黑色斑点;嗅觉检查:新鲜的泥蚶应该有清香的海鲜味道,没有异味,如果有刺鼻或腐臭的味道,可能表示不新鲜;触摸检查:手指轻轻按压泥蚶的壳,新鲜的泥蚶应该有弹性,没有松软的感觉;活动性检查:用手轻轻触碰泥蚶的脚,活泼的泥蚶会有反应,闭起壳或者缩回去。如果泥蚶没有动静,可能表示不新鲜。
相关研究
泥蚶肉的有效成分-海生素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泥蚶提取物-海生素制剂已应用于临床,泥蚶多肽、泥蚶凝聚素等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泥蚶的血液、内脏团、肌肉还具有抗氧化及抗菌作用,也有待于系统研究开发。
不同泥蚶种群杂交可以改良遗传形状,遗传多样性是亲本评估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泥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很多研究,其中韩国泥蚶种群和中国奉化泥蚶种群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泥蚶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进一步开展杂交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化
早在明朝时期,竹塔泥蚶就闻名天下,尤其是广东潮汕一带,云霄县盛产的泥蚶由于地形优势,海湾每天有两次潮汐冲刷,咸水淡水交汇,出产的泥蚶没有一丝腥气。泥蚶需要洗刷干净,再烫到好处,不温不火,吃的泥蚶,做得圣人,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这个意思。泥蚶还可以使用酱油、盐、蒜头、生姜、辣椒粒、料酒、醋等腌制,美味无比。
汕头市陆丰市惠东县海南省等沿海一带,逢年过节和招待贵客以及酒楼饭馆,泥蚶历来是一种颇受欢迎的佐酒名菜。泥蚶的食法简单,主要是品尝它的原味。其做法简便,只要用水煮熟或用开水烫熟,剥开双壳就可吃,或醮上酱料,如蒜蓉、酸辣醋、辣椒酱等,更感到味道鲜美可口,特有风味。
参考资料
泥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6
sp2000.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8-23
..2023-08-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9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8-07
泥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07
..2024-08-29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年度版.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23
水产品鲜度质量标准.搜狐网.2023-08-23
..2023-08-07
..2023-08-23
..2023-08-07
泥蚶 第 1 部分:养殖技术规范.中国政府网.2023-08-23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内部构造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摄食行为
活动特点
生长繁殖
亲贝繁殖
幼体发育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产业发展
养殖技术
滩涂养殖
室内人工养殖
病害防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威胁因素
保护等级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
食品安全风险
相关研究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