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英文:Dingyuan
战列舰),是清政府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的一艘铁甲舰。该舰在借鉴英德新锐军舰的优秀设计基础上,加入了
中原地区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思想,就其先进程度、吨位而言,可谓是当时亚洲第一流的铁甲巨舰。
定远舰外观双桅双烟囱,满载排水量7670吨,长94.5米,宽18米,吃水深度6米,装备305-355毫米厚钢面铁甲;动力为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和8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航速14.5节。武器装备主要包括:4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2门57毫米哈乞开司
机关炮、1门47毫米哈乞开司5管机关炮、6门37毫米哈乞开司5管机关炮、4门75毫米
舢板炮、2门53毫米格鲁森机关炮、2门47毫米
马克沁机关炮、3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该舰于1881年开建,1883年5月完工,造价620万马克(不包含火炮);1885年10月回国后入编清北洋舰队,并任舰队旗舰,历经
黄海海战、
威海卫之战,后因战局崩溃,为免资敌,于1895年2月9日自爆,管带
刘步蟾自杀殉国。2020年9月19日,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成功于昔日
北洋水师基地东侧将一块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
发展历程
购舰背景
1879年年末,清廷因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问题,与
俄罗斯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由此海上风云骤起,面临新的
海防市危机。有鉴于此,1880年3月29日,
李鸿章上疏,以非常罕见的措辞,请求清廷批准购买
铁甲舰。清廷很快允准,筹集了110万两白银作为购舰经费,并且下令李鸿章立即购买两艘几近完工的
土耳其铁甲舰,以应对俄国扬言派出到沿海活动得的舰队。
英国看准时机大敲竹杠,将两艘老式铁甲舰的价格提升至200万两银的出售,此后又担心两舰可能落入俄国之手,选择作罢。
见此情形,李鸿章致信
李凤苞,指示其不要再留意土耳其的二手铁甲舰,干脆在英国定造新式铁甲舰,为此,又特地筹措205万两,还指派科学家
徐建寅协助。清廷也予以了坚定的支持,同意
李鸿章主张的同时,饬令李凤苞寻购
铁甲舰上速做决定,并不忘叮嘱要悉心酌度,毋让洋人所骗。
建造过程
李凤苞、徐建寅二人参考了
英国最新式的铁甲舰“英弗莱息白”和
德国的“
萨克森公国”级铁甲舰后,拟定新铁甲舰的概念方案,随即一面遍访伦敦、
利物浦、
格拉斯哥、
谢菲尔德、
朴次茅斯等地的著名船厂,密令各厂根据中方的概念设计进行深化和报价,一面也让德国
伏尔铿造船厂参与报价。对此,伏尔铿造船厂乃至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旦接下军舰订单,不仅意味着德国大型军舰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还可能就此打开德国的武器销路。于是,包括伏尔铿造船厂在内众多
军工企业异常热情地邀请、接待
中原地区使者的考察。
德方积极的态度,加之伏尔铿
江南造船的报价要低于
英国的各家造船厂,最终
李凤苞选择了前者,于1881年1月与之正式定造第一艘
铁甲舰的合同,不含火炮在内的造价为620万马克,约定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8个月内建成。1881年5月,
李鸿章指示李凤苞向
伏尔铿造船厂再定造一艘同型的铁甲舰,造价稍涨。而在签订合同之前,李凤苞也专门将铁甲舰的概念方案邮寄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则转交给了
刘步蟾;刘步蟾研读后做出了几处修改,这些都在铁甲舰的深化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李鸿章为两舰分别起名“
定远县”“
镇远县”,两舰建造过程还算比较顺利、迅捷,分别于1881年12月28日、1882年11月28日成功下水,至1884年3月为止,两舰完成建造。然而由于1884年,中、法两国因
越南的主权问题发生争执,德国政府宣布中立,拒绝两舰回华。直到1885年6月,中、法两国签订《中法新约》后,两舰才得以归国,于11月8日回到大沽,由
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正式接受,从而纳入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序列,其中“定远”舰成为
北洋水师旗舰。
参战被毁
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
黄海海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
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军港,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
威海卫之战。
定远舰不幸被日军
鱼雷快艇偷袭成重伤搁浅,定远舰只能充当浮动炮台,同时被击沉的还有
装甲巡洋舰来远号和北洋水师练习舰威远号,在被偷袭后,定远舰用舰艉150毫米克虏伯副炮还击,击毁了日军前来偷袭的“第九号”鱼雷艇,这也是甲午海战中唯一被北洋水师击沉的日军军舰。最后
丁汝昌下令由
北洋水师自行炸毁定远舰(注意,并非有些版本中的自沉),以免资敌,最终定远舰的残骸被攻占了威海卫的日军拆卸带回
日本。在
福冈县有一座“定远馆”,是用定远舰的遗物建成的,这也是定远舰现存遗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在
佐世保市海军公墓中保存有一枚定远舰305毫米主炮的炮弹。
而定远舰的同级
姊妹舰镇远舰于1894年11月14日进港时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
管带林泰曾因此引咎自杀。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战斗舰,曾参加
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
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
具体数据
“定远”,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定远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43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
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
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6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主要装备
主炮
定远号装备有德国
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左舷右舷各一座双联装
炮塔,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
副炮
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 2门(、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 35倍口径)、75mm克虏伯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
机关炮 8门、57mm、47mm哈乞开斯
速射炮 各2门,14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加上主炮总炮数22门,与镇远舰相同。
舰载鱼雷艇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炮、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
威海卫之战后期都随同“
“左一”号鱼雷艇”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
烟台市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
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为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中国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一比一 复制品。工程于5月开始,
威海港及当地企业
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人民币,
秦皇岛市瑞星船务工程负责,严格按照当时的规格仿造。纪念舰于9月13日建造完成并下水,至2005年4月16日驶往威海港,当日也进行了海祭仪式,纪念
中日甲午战争中抗击日军的
北洋水师。现时这艘仿制品停泊于威海港作为水上博物馆,展出定远舰、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等内容。
评价
日本防卫省至今保存了一套
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
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说明
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以下史实或可说明原因: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
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
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
松岛、
严岛、桥立“
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
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
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射炮射速要远远低于
日本的
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后膛炮
发射药与炮弹是分离的,更加降低了定远镇远大口径架射炮的发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方整个舰队而言,日方的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
海战的核心是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炮战,尽管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
北洋水师6舰的总吨位之比是14784吨对14136吨,双方的100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炮之比是38门对28门,数量比为1.4︰1,看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经过详细计算发现,双方在关键的一个小时里“抡圆了打”,理论上的发射数量之比却是惊人的13990︰1248,射速比为11︰1。也就是说,日方的主战炮火力11倍于清方火力。
当天的14点22分左右,北洋舰队的“广丙”和“平远”两舰赶到时,“
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扬威”两舰已经被击沉,以后一小时内双方火力射速的理论数据为:日方可发射46242颗炮弹,中方可发射4080颗炮弹,火力射速比是10.89︰1,日方的军事火力依然是中方的10倍有余。尽管实战过程中双方的发射数量小于理论计算数,但双方火力悬殊的状况不会改变。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两舰沉没后,日军的“第一游击纵队”4舰又先后同北洋舰队的“致远”、“济远”、“
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来远”、“靖远”、“广甲”6舰缠斗。结果,北洋舰队两艘被击沉、两艘逃逸、两艘重创搁浅。
2)日海军炮弹的炸药威力是
北洋水师的炮弹炸药的100倍!
日军不仅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而且炮弹的威力也远大于北洋水师。这秘密就在于双方炮弹用的“炸药”不一样,北洋水师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药”,这是现代鞭炮用的火药(发射药是黑火药钝化之后的粟色火药,开花弹装药是黑火药),而即使是这种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备也极少,大部分是当年购舰时英德船厂所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电影中出现的炮弹倒出沙子的情节就是出自这里,但是电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苦味酸”炸药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具体说,黑火药的威力只有硝氨炸药的10分之一,硝氨炸药的威力只有苦味酸的10分之一,也就是说1斤苦味酸相当于10斤硝酸氨或相当于100斤黑火药。
由此可知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而对方1艘未沉,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北洋舰队击中日舰不少炮弹,就是打不沉一条,原因无他,炮弹威力太小了。
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发展大跃进的时代,可以说一年一个潮流,不亚于现代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蒸汽
铁甲舰该如何用于
海战,各国流派甚多,而军舰技术,火炮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北洋水师由于成军之后,因种种原因(
清代视北洋水师为
李鸿章这个汉人的武装),未再添一舰,至开战时已经与
日本联合舰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了训练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而开战后所采用的横队迎敌,也是根据所装备舰船的火炮配置所事先设计的,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要远超
联合舰队,这从双方火炮命中率即可见一斑,传统的观点总是笼统的从清朝腐败无能,体制落后解释,完全无视19世纪海军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未被公正的评价。
后世纪念
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
中原地区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一比一复制品。工程于5月开始,
威海港及当地企业
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人民币,
秦皇岛市瑞星船务工程负责,严格按照当时的规格仿造。纪念舰于9月13日建造完成并下水,至2005年4月16日驶往威海港,当日也进行了海祭仪式,纪念
中日甲午战争中抗击日军的
北洋水师。现时这艘
仿制品停泊于威海港作为水上博物馆,展出定远舰、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等内容。
发现遗迹
2019年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山东
刘公岛举行,经专家论证,现已基本确认
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没位置,并出水一批沉舰文物。
2020年9月17日,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昔日北洋海军基地东侧海面,经过10多小时的清淤、穿缆、起吊等环节,成功将定远舰上一块重达18.7吨铁甲起吊出水。在考古过程中,确认了定远舰的埋藏位置和整体保存状况,同时发现的这块铁甲片,进一步印证了定远舰的身份。这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
北洋水师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