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港,是
池州市最大的公用港口、中心港区,安徽省
长江五大港口之一,在交通运输部长江25个重点港口中位列16位,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对外开放,是池州市唯一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江口和牛头山两大港区及港口物流园区,年货运综合通过能力2600万吨,年集装箱通过能力5万TEU。
港口区位
港区航道
池州港所处的长江航道,上段起于香口,下抵大通。沿岸有香口、东流、大渡口、牛头山、乌沙、池口等港口十多处。本区水路运输主要是航道,历代的驿运和漕运,都是以
长江为依托的。建国后,随着长江防护堤的不断加固,航道的治理疏浚,水运条件优越,沿江流径水深,流速平缓,以5000吨级的货轮到最小的木质船均可四季通行。现航道属于国家一级航道。
武汉市、
上海市等
轮船公司经营的渝申线、江申线、江宁线等大型客轮可常年在池州港靠泊通行。
内河航道区,境内
青通河是
青阳县主要水运渠道,通行里程51公路,汛期小客轮和百吨左右的船舶可直抵县城
成都市。枯水位可到童埠,航程为28公路,通航期为11.5个月。七里河(木镇河)境内通航里程有66公路,汛期150吨以下的
木帆船和轮驳船均可通行。经过历年疏浚治理,拓宽加宽,截弯取直,缩短航程有11.8公路。到1993年底,通航里程为18.2公路。汛期百余吨木帆船和
驳船均可抵达木镇。秋浦河区通航里程为99公路,后因石台建造了
东方红水电站大坝而缩短了13公路,现通航里程86公路。贵池市灌口以上的河道适宜季节性流放竹木筏和通行1.5吨以下的小驳船。目前,
灌口镇至杜湖段为6级航道,季节性通行机帆船。
杜湖以下,江水回水,航道较深,可常年通航,属五级航道。
尧渡河,五、六十年代担负着
东至县内外
交通运输,东流至尧渡有季节性客轮运输,年运量为2万多人次。每年汛期,百吨左右的船舶可由
长江直抵罗家亭。其他时期,沿途轧乌排过驳运输,年运量可达十余万吨。六、七十年代,经过治理,通航缩短为22公路,通航能力为100吨级。1976年7月,水电交通部门联合投资在东流河口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建造100吨级船闸,到1984年4月竣工时,因引航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而致使江河水运业务中断,现在,已基本断航。九华河通航里程为53公路,60年代因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汛期只能有一吨左右的小
驳船抵达庙前。1984年,省航道局投资进行人工疏浚,使航道缩短3公路。目前观前以下河道为六级航道,通航里程21公路,它与秋浦、
青通河构成本区盛产黄砂的三大河流之一,每年黄砂中转船舶约4000吨左右。
升金湖和
黄湓河,下游湖宽水深,通航里程为89公路(复线),它并经黄湓闸和新河口汇入
长江。黄湓河流经跨
石台县、东至、
贵池区等地,干流全长102公路。该河通航条件较好,
木帆船常年可抵张溪。50年代,
安庆市至黄盆客轮汛期直达张溪。木帆船由升金湖东、南两支流可分别抵达唐田、
坦埠镇、洋湖、板桥等地,河道通航里程曾达61公路。张溪以上河道汛期可放竹、木筏。1964年因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在黄湓河口建造一座泄洪节制闸,1972年又在新河口修建了一座泄洪闸桥,从而,将江、湖水运业务切断。目前该河失去
航运价值。
白洋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水运价值,民国时期主要通行排筏,汛期20吨级船舶可抵上清溪,现基本断航。
港域水文
池州港,座落在贵池市北郊的
秋浦河与
长江的交汇处,即北纬30.48°,东经117.5°,陆上通过3公路的市区
长江路与
318国道相接,水上通过秋浦河与
石台县、
祁门县等相连。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发明,全年无霜期为250天,系常年
不冻港。港内水域宽深,水流平缓,是天然良港,汛期最大水位曾达17.2米,常年水位一般均在8.7米左右,枯水期最低水位为3.74米。港区常年风向为东北风,最大风力为8级,年均风速为3.2米/秒。
港口设施
至2019年,池州港有江口、牛头山两大港区。
池州港位于
长江右岸的安徽省
池州市贵池区城北郊北郊,上航60公里至
安庆市,下航36公里至
铜陵市。截至1987年,池州港码头总延长1191米,泊位25个。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部分:泊位15个,除1个直立式码头外,其余均为浮码头,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装卸机械37吨,内输送机械11台,长度666米,最大起重能力16吨。有货场9处,面积10.69万平方米(包括在建的2.64万平方米),仓库4座2780平方米,港作船6艘、
驳船2艘,均为1500吨,锚地2处。长航局在港内设立一个通信导航段。
内河部分:有10个泊位,直立式码头长200米,斜坡式码头长120米,阶梯式码头长45米,利用自然岸坡作业长1300米,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均为货运。有装卸机械9台,最大起重能力5吨,堆场7处9.29万平方米。仓库1座1000平方米,港作船2艘100马力。
港口业务
池州港为皖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物资集散中心之一。1987年货物吞吐量为248.9万吨,进口货种以煤炭、石油、钢铁、化肥等为主,出口货种为黄沙、金属矿石等。
2018年,全市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6723.3万吨(其中出港5639.8万吨,进港1083.5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40.6%,创历史新高;完成外贸发运量43.1万吨,增长49.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150TEU,增长11.5%。
从主要货种看:矿建材料、
非金属矿石、水泥、煤炭4大货物吞吐量占比87.6%。从港口企业看:池州海螺、池州远航、牛头山远航、贵航物流、香山港埠5家港口企业占比64.7%。
港口建设
唐朝以后池州港就形成了停靠
木船的自然港口,
皖南和沿江数县货物在此集结,通过
长江外运。
20世纪初,随着“
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外国的、官办的、私营的大小
轮船纷纷进港,
池州市港口经历了一个畸形发展的时期。当时在池州港停靠的有在申汉线上行驶的太古、
怡和集团、
日清食品、三北、招商等公司的轮船和在芜安线上行驶的泰易、利济、洽商、永济、大安、兴隆等公司经营的轮船。建国前,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港口运输濒于瘫痪。
国后,国家开始投资建设池州港口。1954年,建成简易条石踏步客运码头1座;1956年,港区投资2.4万,建480平方米的工字形侯船室1座。1966年3月,长航池州港建立,港内有长航池州港务局及安徽省航池州航办处两个港口管理机构。池州港务局管辖范围上自贵池氽水洲上双槽浮,下至泥洲锚地2号白浮至泥洲过河标连线,自然岸线长15.88公里。池洲航办处管辖范围,自秋浦河口至
贵池区西门大桥下,自然岸线长4.3公里。
池州港开始大规模建设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冬季,池州港区开始进行港口疏浚,开挖港池并在赵家圩围堰炸礁,此项工程于1980年完工,改善了池洲港的通航、停泊条件。
早在
唐朝,池州港就已成为漕运中转港和水驿中心。宋代之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和
九华山佛教圣地开发,客货运又出现了池口、大通、黄湓、
梅龙街道、
永丰县等7个运输港口。根据明代
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百牙山,又日落蓬湾,货舟泊于此”可见明代的池州,百牙山一带是个水运发达的
商港。明清时期,
池州市除继续承担官府的“漕粮”运输和民间食盐等商品运输外,驿运有所加强,当时池州的水驿栈(递运所)有池口、大通、五溪、黄盆、
东流镇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
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清末
洋务运动的兴起,以
轮船运输为特征的近代水运在池州也逐步发展起来。当时池州府所属的池口、江口、大通等港口先后开办客货轮船运输,尤其是大通港,作为英帝国主义国家的“寄泊港”,曾设有
趸船和石砌码头,可泊大、小客货轮船。1901年,
芜湖市私营轮船公司承办
安庆市至芜湖客运班轮,沿途停靠
池州市的大通和池口。后来,望江和营轮船经营安庆至九江班线,也曾靠泊东流、尧渡等。池州的港口在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期间曾两度被破坏。池州的港口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地提高。到1993年底,池州港初步实现港口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
池州港1990年代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港口之一和外运出口港,已被辟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到2010年,成为国家一类。整个港区从
外江到池口有各种固定码头泊位22座,年吞吐能力可达450万吨,分为
内河港和外埠港。最大的内河港即池口港,隶属于安徽省航运管理局池州地区分局,位于
秋浦河入江处,古称鱼贵口,因曾是渔港,素有“鱼贵口归帆”胜景之称。建国前,
芜湖市私营轮船公司(后来由安徽公路局芜湖航运站取代)经营芜湖至
安庆市班轮曾在此设立代办站。1951年,
贵池区航管站成立,62艘
木帆船移泊此处,形成
商港。1952年2月,华东内河轮船公司
皖南行署区公司(省航),中国人民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在此设立营业站。1954年建成简易踏步条石码头一座。1956年,芜湖内河航运局投资2.4万元建成480m2的客运室专营客运工作,直到1962年外埠港码头建成投产。从1958年至1972年,港自资相继建成一、二号货场和仓库,并分别在两货场修筑30米长直立式浆砌块石码头和124米长斜坡式水泥混凝土码头各一座,同时配置了3吨的固定吊车两台。1974年,开辟了西门货场。翌年,相继扩建了120米中、枯水位码头和170米隔墩梁板式高水位码头。目前,池口港码头岸线434米,装卸作业岸线2000米,仓库2270m2,各种装卸车辆15台。枯水期,码头前沿水深2~3米,航道宽20米,中、高水位时,航道宽100米,500吨级的
轮船泊位有27个,千吨级船舶可进港作业。港口吞吐量逐年递增,1993年为18.70万吨。
外埠港,也就是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池州港,系池州港务局管理。池口外江码头建设始于1959年冬,当时由省交通厅、安庆港务局等合资建造的简易铁矿石专用码头,其设施主要是2艘木质船,20块跳板和2座简易栈桥,该码头由安庆港务局代管,翌年的外运量就近50万吨。1962年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修建候船室,此码头改营客驼。1966年初,成立长航池州港务局,从
安庆港抽调一艘趸船,同时配置了栈桥,来靠泊浔宁线和区间客轮,将原码头改为临时货运码头。是年,在长航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建成1号货运码头,2号散装码头,3号大轮码头和5号临时重件码头,除相应配置了趸船、吊车,固定拉坡机及钢引桥、卷扬机和板车等设备外,还完成500米护坡工程,800m2仓库等。1970年初,4号重件码头竣工投产,系钢筋混凝土斜坡式平台码头,配有40米水泥
趸船一艘,拉坡机一台。10吨、15吨吊车各一台等设备。1993年池州港局开始筹建10号综合码头。该工程从1975年4月开始,历时五年,1979年11月竣工,建成一座大型高桩框架码头,泊位全长78.75米,拥有货场2900平方米,1740米公路和相应水电设施。同时购置3门座式起重机2台,
挖掘机1台,牵引机3台,5吨平板车18台等机械设备。随后,池州港又相继迁建一条机械化卸煤作业线,新建两条固定式黄砂生产作业线,基本上实现了装卸作业机械化。在扩大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的同时,池州港也加强客运基础设施的更新。1978年8月建成的一幢占地2140米2的客运站房,拥有能一次性容纳千人的候船厅和两百人左右的售票厅。翌年,新建一艘90米长的在型钢质
趸船来靠泊大型客轮。外埠水运条件优越,终年可通航3000吨级和船舶,1993得底货运泊位10个,总长1700米,其中10号综合码头可泊9000吨级的海轮,货场总面积为124000平方米,仓储面积为2200平方米,各种装卸机械30多台。吞吐能力已达150多万吨,每日发送大型客轮十几个班次,客运量为200万人次。
此外,全区境内还有东流、
大渡口区、香口、童埠、梅龙、
牛头山、大渡口等大小港口多处。
规划
2019年11月,《池州港总体规划(修订)》通过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根据审查意见,池州港总体规划(修订)基准年为2017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和2035年,规划设置香口、
东流镇、吉阳、
大渡口镇、牛头山、乌沙、江口、梅龙、
秋浦河和
青通河等10个港区,规划港口岸线约38.4公里。
口岸管理
2005年,国务院同意安徽池州港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放范围是:水域为老港区以北纬30°40′53″、东经117°28′23″为中心,长2000米、宽250米区域;新港区以北纬30°43′35″、东经117°30′40″为中心,长1300米、宽300米区域。岸线为老港区以北纬30°41′04″、东经117°28′36″和北纬30°41′09″、东经117°28′43″两点连线内,岸线长200米;新港区以北纬30°44′14″、东经117°33′02″和北纬30°44′09″、东经117°32′48″两点连线内,岸线长420米。泊位名称为池州港10号外贸码头、池州港江口港区泥洲散货码头、件杂货码头。安徽池州港口岸对外开放后,同意设立海关、边检、检验检疫查验机构。
交通
池州市境内有
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
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
上海市、西连
武汉市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
合肥市、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
重庆市的
沿江铁路大动脉的
铜九铁路,连接
安庆市与池州的
安庆长江大桥也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加之正在筹建的
池州九华山机场。不久,
池州市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
池州港口
池州市沿江分布有池州港新港区、江口港区、牛头山港区三个大型港区和香口、
东流镇、
大渡口镇、
乌沙镇、
梅龙街道五个小型港区,钱江口、吉阳矶为规划港区。
内河有江口、童埠、殷汇、
杏花村、尧渡等港区。全港共有泊位71个,
长江干流泊位62个,内河泊位9个,其中5000吨级泊位11个,3000吨级泊位17个,1000吨级以上泊位24个。
池州市长江辖区内分布众多的港口企业及码头:池州新港区(
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牛头山港区、香口港区及乌沙、梅埂、童埠、大渡口、东流5个港务站);
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码头;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码头;
池州市贵池港埠有限公司;
东至县龙江供水公司码头;池州石油公司油库码头;铜山矿码头;东至县各航运公司码头等。最大靠泊能力10000吨级,年通过能力超过1000万吨。
池州市依江近海,水网发达,
长江流经池州市158公里,岸线长162公里,长江池州段水流平稳,岸坡稳定,常年通航5000吨级船舶,属国家一级航道;长江岸线多数水域建港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水运条件。一般能建5000吨级码头,
江口县至梅龙段可建万吨级码头。随着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现有公路的拓宽改造,发展水陆联运和水铁联运前途广阔。
主要成就
(一)港口吞吐能力显著增长,泊位大型化趋势明显
“十一五”期间,池州港港口吞吐能力显著增长,由2005年的1752万吨增长到2010年2707万吨,增长55%,年均增长9.09%;千吨级及以上泊位由2005年40%增长到2010年50.5%。
(二)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为实现池州港可持续发展,池州市港口管理局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池州港总体规划》、《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池州港江口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池州港梅龙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港口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池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港口发展,确立了“以港兴市”的战略。市政府于2007年5月成立了高规格的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协调委员会,市长亲任主任,市政府主要部门作为委员会成员,同时出台《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11月,市政府又出台《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暂行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自然条件
池州市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又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北部入口,为发挥水运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已建成拥有44000平方米客运广场的旅游码头。池州旅游码头是安徽省唯一停靠涉外游轮的旅游码头,每年停靠涉外游轮约130航次,接待入境游客约3万人次,推动和促进了我市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