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天宝中期名相,
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泉令
杨侃之子。
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
李隆基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升为右拾遗。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绾前往
李亨所在的
灵武市,随后历任起居
舍人、职方郎中、
中书舍人、
礼部侍郎等职。
李豫李豫铲除
元载一党之后,杨绾出任中书侍郎、
平章事。众人闻知其拜相后,都相互祝贺。杨绾为相不久,便因
中风离职休养,代宗多次遣使探望。
大历十二年(777年),杨绾病逝,年六十。获赠
司徒,谥号“文简”。《
全唐文》收录其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幼年时便以聪慧闻名,等到长大后,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一览无遗。尤其擅长文辞,词藻结构清新韵足。崇尚玄理,沉静寡欲,经常独处一室,左右摆满经书,凝视满席书籍,非常宁静。内心明晰而运用隐晦,不求声名,每次写文章,羞愧于自白,不是知己的人不可看见。
杨绾早年孤苦贫寒,以孝敬母亲而闻名,有时缺乏美味食物,脸上即显出忧虑。亲友劝说他去谋求俸禄,杨绾于是考取
进士,被调补为太子正字。
天宝十三载(754年),
李隆基御驾勤政楼,考取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科的
举人,命有关部门提供食物,直至黄昏时才结束考试。除考取辞藻宏丽科的人之外,其余各科另外加考诗赋各一首。制举考核诗赋,自此开始。此次登科的有三人,杨绾名列第一,被越级升为右拾遗。
疏议贡举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范阳、
山西省、
卢龙县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以诛宰相
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安禄山一路南下,攻克
洛阳市,直逼京师
长安。次年六月,玄宗与太子
李亨等出逃。七月,李亨在灵武即位,即为唐肃宗。杨绾在叛军中冒着危险,“披榛求食”,奔赴行在
灵武市。此时,朝廷正急于求贤,等到杨绾赶到,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肃宗下诏授他为起居
舍人、知制。历任司勋
员外郎、职方郎中,依旧掌制诰。后转任
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此前,对年龄大的舍人称为“阁老”,官署中的杂料钱,有五分之四归于“阁老”。杨绾认为他们品秩同列,待遇同等,全都应平均分配。此举深受当时舆论称赞。
经两次升迁,杨绾任
礼部侍郎。他向
李豫分条目上奏贡举的弊端,代宗令尚书左右丞、各司侍郎、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给事中、中书舍人共同商议此奏文。给事中
李讷、给事中
李栖筠、
尚书左丞贾至及
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严武所奏议的内容均与杨绾相同。宰臣们上奏说明
举人旧业年月已久,很难速改,如今的举试还望能同意进行,来年再奉诏停止,仍然诏令
礼部立即分条目上奏。代宗拿废止进士科的问题向翰林学士询问意见,学士对答说:“进士制度由来已久,立即废除,恐怕会失去士子所习的举业。”于是诏令孝廉与旧举试同时进行。
杨绾又上奏议论岁贡中的孝悌、力田以及童子科等考试,其中孝悌、力田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童子越来越多,不在常科,都与岁贡同时进行,担心会助长人们的侥幸投机之风。
李豫诏令停止童子科考试。之后,杨绾被改授为
吏部侍郎。在任内,他根据法则推举选用,精于鉴别、考察人物,以处事公允受到朝野称赞。
移风易俗
代宗在位时,宰相
元载执掌大权,公卿大多依附他,只有杨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曾私下拜元载。元载认为绾平时声望很高,在外表示对他尊重,内心实际却对他疏远、忌恨。权宦
鱼朝恩死后,元载认为鱼朝恩曾经兼领国子监事务,是玷污了太学,应该用名儒主理国子监,以澄清此职,于是上奏提拔杨绾为国子
祭酒,实际上是想将他置于闲散职位上。
后来,元载贪财冒犯的行为愈加严重,天下人都对杨绾评论称赞。
李豫非常清楚这些,考虑到元载在枢衡任职已久,没有马上将其罢免。仍将杨绾升为太常卿、礼仪使,借助他来振兴废弃已久的郊庙之礼,也借此机会观察其办事成效。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代宗定计逮捕
元载,将其诛杀。四月初一,代宗任命杨绾为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
大学士,兼修国史。杨绾多次表示恳请让位,代宗坚决不许,他于是不敢再辞。
杨绾德高望重,且质朴忠贞、车服俭朴,素以品德举止著称。任命他为相的诏令公布后,朝野之人相互祝贺,朝中权贵移风易俗的例子有许多:
•
御史中丞崔宽是
剑南西川节度使(今
四川省西部)
崔宁的弟弟,家境富有,在长安之南建有别墅,其中的池馆台,在当时被称为第一,崔宽得知杨绾拜相后,在当天就暗中派人将其拆毁;
•
中书令郭子仪驻守州(治今陕西彬县),他正在宴请
太子宾客时听说杨绾为相,便将在座助兴的声乐队减去五分之四;
•
京兆尹黎干受
李豫宠信,每次出入车马有一百多辆,但也在杨绾拜相当日减少车马,只留十匹而已。
除此之外,其余闻风而动、将奢变俭的人不可胜数。杨绾又与
常衮向代宗举荐被贬的
湖州市刺史颜真卿,代宗当即颜真卿入京担任
刑部尚书。二人还向代宗举荐淮南判官
关播(
李适朝官至宰相),使其被召为都官员外郎。杨绾在相位不到数月,便为人心所归。
中风离世
杨绾患有疾,拜相不久后便中风,代宗优诏令他在中书省休养。代宗每次在
延英殿引见杨绾时,都特许由人扶入。
李豫内心看重杨绾,一心任用他,对他非常礼遇宠爱。当时改革朝政的弊病,全都由杨绾决断。他多次上奏请求辞位,代宗多次下诏回绝。等到杨绾病重时,代宗每天派遣宦官前往询问病情,并命御医在其身旁时刻守候。每次听说他的病有起色,代宗便喜形于色。
大历十二年七月二十日(777年8月27日),杨绾病逝,享年六十岁。前来探望的宦官急驰回宫奏报。代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许久,为他辍朝三日,并下诏追赠杨绾
司徒。
其后,代宗又命文武百官前往杨绾的宅第,与朝廷特派的内常侍吴承倩会同吊唁他,并赐其家绢千匹、布八百端。
李豫对杨绾的猝逝非常惋惜,对朝臣们说:“上天不让朕致力于太平,为什么将朕的杨绾夺走这样快!装殓之时,朕与众卿悲痛哀悼之情正同啊。”宰相死后受到如此恩遇,长久以来少有人能与杨绾相比。
太常最初为杨绾拟定的谥号为“文贞”,但宰相常衮平素便忌恨杨绾得到代宗宠任,至此时更唆使比部郎中苏端上疏大肆诋毁杨绾。代宗发怒,将苏端贬为
广州市(一作
巴州)员外
司马,仍谥杨绾为“文简”。
同年十月,杨绾下葬长安少陵南岗。
人物评价
总评
杨绾以俭朴为乐,不曾留意自己家产。不过问生计,多次担任要职,无一区房宅,所得的俸禄,每月分发给亲友。思想明晰见识过人,盖如往哲微言,《五经》奥议,以前儒者们未知的东西,杨绾一看便知其精深至理。他崇尚玄言,崇信释道二教,曾经著有《王开先生传》以表叙其意。凡是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名流。有的到他那里去的人,终日清淡,不曾追逐名利。有些客人想谋求职位,看见杨绾说话玄达,不敢提出,惭愧退下。
大历(766年-779年)年间,德高望重,天下雅正之士都争着投奔其门下,还有从数千里外来的人。杨绾以清正贤德改变雅俗(坐镇雅俗),在当时可与
杨震、
丙吉、
山涛、
谢安为同类之人。
历代评价
常衮:常在於道,亦周於仁,文以君子之言,生知圣人之意。司我载籍,鸿声不泯,常典选举,後之法程。乃者崇进名儒,俾其宣明师训,讲求三代,稽合五经。济济诸生,诲之不倦,饱於道德之富,成其礼让之风。况恭俭忠信,恪守而弥固,一时模表,
清议所高。固可以处杨震、
桓荣之位,领曲台、太府之重,勉思厥服,以称任贤。 (《授杨绾太常卿制》)
李豫:①赡学懿文,
崇德广业,表微藏用,适务知章。 (《授杨绾中书侍郎常衮门下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制》)②天不使朕致太平,夺我杨绾之速也! (《
旧唐书》引)③性含
元和,身齐律度,
爱新觉罗·旻宁雅俗,器重宗彝。宽柔敬恭,协於九德;文行忠信,宏於四教。内无耳目之役,以孝悌传於家;外无车服之容,以真实形於代。西掖专宥密之地,
南宫市领选举之源。以儒术首於国,以礼度掌於郊庙,简廉其质,奉职同休。顷以任非其才,毒流於政,爰登清静之辅,庶谐至理之期。道化既穆於朝班,俭德已行於海内。 (《赠杨绾司徒诏》)④履道居贞,含和德,行为人纪,文合典。清而晦名,无自伐之善;约以师俭,有不矜之谦。方册直书,秩宗相礼,辞称良史,学茂醇儒。委在枢衡,掌兹密命,弥契沃心之道,累
陈造膝之诚。将以布天下五行之和,同君臣一德之运,藏舟之叹,未展济川之才。素业久而弥彰,清风殁而可尚。 (《赐杨绾谥诏》)
韦肇:夫替天吏德,崇奸祸。
党进人,以疑上心。宰政之替者,谟十年矣。而公承其弊,未几经时,诚达于上,信孚于下。事舞稽难,俗用丕变,岂不言之化,本乎忠淳。何所感之深,其成也速。凡今之人或不知者,由之而已。公自始仕,至岂大位,历试之效,政之龟,自冠岁逮于考终。率身之行,世之表仪,盖国相常。 (《赠司徒杨府君墓志》)
杨夔:代宗朝用杨绾为相,绾性清俭,时论推之。及为相,
郭子仪为河中节度使,惮之,妓乐减半。验於此,即四方凛畏当国者操守耳。 (《复宫阙後上执政书》)
刘昫:①善人为邦百年,即可胜残去杀,杨绾入相数日,遽致移风易俗。周、召、伊、傅,萧、张、房、杜,历代为相之显者,蔑闻斯道也。尝读诸集,赏善多溢美,书罪多溢恶;如杨绾拜相之麻,赠官之制,改谥之诏,则当时秉笔者无愧色矣。昔
赵武荐士七十,古为美谈;
崔祐甫除吏八百,人无间言。开物成务之才,灭私徇公之道可知也。噫!公权余旬日而,贻孙未期年而逝,古已来,理世少而乱世多,其义在兹矣。
常衮之辈,不足云尔。 (《
旧唐书》)②公权儒道,贻孙相才。命乎不永,时哉可哀。 (《旧唐书》)
王钦若:生而聪慧,及长,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诸子诸集,无不该览。 (《
册府元龟》)
宋祁:绾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谓贤矣。其论议浑大,虽古王佐无以加。 (《
新唐书》)
范祖禹:①自三代以后,取士之法不本于乡里学校,至唐而其弊极矣,惟杨绾贡举之议最为近古可行,而卒为庸人沮止,况先王所以致治之具欲举而措之天下,不亦难乎? (《唐鉴》)②上之化下,如风靡草也,杨绾以清名俭为相,而天下从之如此,况人君能正己以先,海内其有不率者乎?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此之谓也。 (《
唐鉴》)
苏轼:①窃以古之为国,权在用人。德厚者,辅其才而名益隆;望重者,无所为而人自服。是以淮南叛国,先止谋于长孺,
汾阳市元老,尚改观于公权。 (《贺吕副枢启》)②窃惟人材进退之间,实为风俗隆替之渐。必欲致治,在于积贤。……
崔琰进而廉俭成风,杨绾用而淫侈改度。 (《谢中书舍人启》)
杨康国:臣闻杨绾居庙堂,人心自化;
汲黯在朝,淮南寝谋。 (《
续资治通鉴长编》引)
洪迈: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
魏徵、
王珪、
褚遂良、
狄仁杰、
魏元忠、
韩休、
张九龄、杨绾、
崔祐甫、
陆贽、
杜黄裳、
裴垍、
李绛、
李藩、
裴度、
崔群、
韦处厚、
李德裕、
郑畋,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容斋续笔》)
朱熹:若杨绾用,而大臣损音乐,减驺御,则人岂可不有以养素自重耶? (《
朱子语类》)
王应麟:杨绾《赠官制》云:“历官有素丝之节,庇家无匹帛之馀。”史臣谓:当时秉笔者无愧色。 (《
困学纪闻》)
李廷机:杨绾为
相国,
常衮同平常。绾相三月卒,帝泣而悲伤。 (《
五字鉴》)
蒋一葵:性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不好立名。 (《
尧山堂外纪》)
王夫之:①元载死,晋杨绾而任之,意且与绾深谋制群雄而快其夙恨,绾早卒,乃载意而废然返耳;藉其不然,诛夷行于一方,则四方愈为摇动。然而无虑也,元载杀朝恩而帷盖之恩不保,绾虽忠,亦必虑及于此,以自虑于不才之散术,挟诈之主,未有敢兴深谋者也。 (《
读通鉴论》)②唐自
天宝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至于
大历,乱少息而泮散尤甚。虽然,可为之几正在是矣。逆臣之逆横已极矣,唯意所为,而不能以非法之法乱法也;邪臣之邪贪已极矣,唯利是崇。然其乱法者,莫能改法也。故杨绾一相,三月之闲,而天下为之震动恪共以从又,绾于是得立法之本,而行之有序;绾不死,知其可以定天下矣。……三竖乱于前,元载乱于后,朝廷无法,而天下从风。绾清修自饬,立法于身,而增百官之奉以养官廉;罢团练守捉以肃军政;禁诸使之擅召
刺史,以孤悖逆之党;定诸州兵数,以散聚众之谋。行之朝廷,可行而行矣;行之内地,可行而行矣。且姑置抗拒之逆藩于不论,使其允行之,十年之后,内宁而外患亦无藉以生,天下将秩秩然,兵有制,吏有守,则据土叛君者,明其为化外之迹,而不敢以中逆貌顺、觊朝廷之宠命,河北梗化之凶竖,不敛手而听命者,未之有也。夫
李豫非果无能为者,一受制于
李辅国,而二竖因之,
元载乘之,怀情以待,得绾以相而志将伸,绾遽卒,
常衮不足以胜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然
建中之初,天下姑安者,犹绾之余休也。法先自治以治人,先治近以及远,绾清慎自持,
汾阳市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法犹可行,治犹可定,天夺绾而代宗终为
寄生之君,过此无可为矣。 (《
读通鉴论》)
王命岳:昔者杨绾为相,而百僚减驺从、毁第舍。
毛玠为尚书,而吏无敢为好衣美食者。 (《惩贪议》)
朱轼:贤哉!杨绾之相也。
苘麻甫宣,风俗已移。虽
郭子仪诸公,能贬己以成人之美,要其清望俭徳,服人心者,深矣。绾为相仅三阅月,厘革(阙)政,已有可观,惜天夺之(阙),如
李豫所云耳。《
旧唐书》赞其“论议浑大,虽古
王佐无以加”,非过誉也。 (《史传三编》)
蔡世远:汉唐以来,人材辈出,后先相望,略综其概。……抱负经纶,郁不得施,向用方殷,遽夺之年者,
贾谊、杨绾也。 (《历代名臣传序》)
爱新觉罗·弘历:唐杨绾相代宗,制日之下,朝野相贺。郭子仪减
声乐,
黎干省雏从,
崔宽第舍宏奢,亟毁撤之。盖绾之清名俭德,其足率乎人者如此。然当是时,天下之弊政多矣,代宗方倚之厘正
纪纲,乃终绾之相,寂无闻焉。则绾之清名俭德,不过自善其身,而非拨乱救时之相也。 (《乾隆论杨绾》引)
爱新觉罗·颙琰:若杨绾、
卢怀慎、
杜黄裳之徒,
高节清标,闻者感而自化,羔羊素丝,风流如在。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引)
魏源:古豪杰之用世,有行事可及,而望不可及者,何哉?同恩而独使人感,同威而独使人畏,同功而其名独震,同位而其势独崇,此必有出于事业名位之外者矣,有德望,有才望,有清望。
晏婴、
柳下惠、
汲黯、
霍光、
羊祜、
谢安、
高允,其德望;子臧、
季札、
鲁仲连、
杨震、
李固、杨绾、
元德秀,其清望欤;管仲、
子产、
魏无忌、
乐毅、
贾谊、
陈汤、
祖逖、
姚崇、
李德裕,其才望欤。 (《治篇七》)
罗惇衍:臣闻杨绾作相,德可移风。贾谊献书,忧深亡等。 (《请崇俭禁奢疏》)
个人作品
轶事典故
早而夙慧
杨绾天生聪慧,四岁时就敏识过人。一次晚宴上,宾客们各自提出将座位中的器物以音韵四声读出来,各位宾客都没有说话,杨绾应声指着铁灯对应说:“灯盏柄曲。”众人都很惊奇。
好杀减寿
据
苏辙回忆,
赵曙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时,他在
东京汴梁,曾梦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老子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说话,去问他的人有很多。苏辙也前去拜谒询问,
老子问苏辙:“你知道杨绾吗?”苏辙回答:“是
唐朝的贤相。”老子又问:“你知道
高郢、
严震吗?”苏辙回答:“高郢是文臣,严震是功臣。”老子问道:“三人谁更贤能呢?”苏辙回答:“高郢、严震虽然贤能,但他们远不及杨绾啊!”老子说:“这些人都位至宰相。但杨绾未至上寿,而高郢、严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吗?”
苏辙说:“不知道。”老子回答:“杨绾喜欢杀生,而高郢、严震都不喜杀生,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原因。你要记着!”苏辙在梦中本来不懂三人的好坏,醒后阅读《
旧唐书》,三人的官秩、寿考他都信,唯独没有见到
老子所说的好杀与否。
亲属成员
表格
史料记载
《大唐故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赠司徒杨府君墓志》
《旧唐书·一百一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六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