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
魏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出生于南阳市怀县(今武陟县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家贫,喜好读《道德经》《庄子》,因志同道合与嵇康、吕安、阮籍交好。他在四十岁时入仕,后因不愿卷入政党之争弃官归隐。山涛与司马氏有表亲关系,因此司马师授意举荐山涛为秀才,之后山涛历任郎中、从事中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等官职。山涛备受司马氏重用,司马昭西征时命他镇守邺城,之后受封新沓子;山涛劝阻司马昭废长立幼,司马炎称帝后,任命他为大鸿胪,进爵新沓伯。山涛任冀州刺史时选拔隐士、查访贤才;任尚书时,两次担任遴选官吏一职,为举荐官吏所写奏章被世人称为《山公启事》,选用官吏都是有用的人才。山涛曾多次以年老病重为由辞官,均被司马炎拒绝。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升授山涛为司徒姓,山涛拒绝,带病归家。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年3月3日),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司马炎以太牢礼仪祭祀他,谥号“康”。
山涛在人生选择中所保持的重要思想原则是“顺时通变”,拥有玄儒兼治的特征。山涛著原有文集十卷,宋以后散佚。司马昭司马昭认为山涛办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东晋名士以东晋王珣比山涛;唐朝宰相房玄龄认为山涛在当官和侍奉亲人这两件事上做到了两全其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山涛早年丧父,家中贫困,少年时即有器量,与别人截然不同。他喜好读《庄子》《老子》,但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山涛与名士嵇康吕安交好,后又认识阮籍,几人志趣契合,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嵇康获罪,其被诛杀前将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
山涛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过河内郡主簿、功曹及上计掾。随后他被推举为孝廉,被州里征辟为河南省从事。有天,山涛在与石鉴一起过夜,谈及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的事,山涛认为事出反常,于是弃官而去。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身死,大权尽归司马懿,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入仕受重用
山涛与司马懿夫人是表亲,因此可以见到大将军司马师。司马师命令司隶推举山涛为秀才,之后山涛一路高升,历任郎中、骠骑将军王昶的从事中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等官职。
景元五年(264年),钟会在蜀地作乱,司马昭司马昭准备亲自西征。当时曹魏的诸多宗室都在邺,司马昭命山涛监视宗室的动静,以本职代理行军司马一职,并拨给其五百亲兵来镇守邺。同年,山涛受封为新沓子,并转为相国长史,统领别营兵。
司马昭认为山涛在乡闾中素有德望,于是命长子司马炎拜见他。彼时司马昭将小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曾想将世子之位传给他,让司马师一脉能继续司马师的大业。山涛认为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礼制,会影响国家的安危。司马炎得以被定为世子,为此他亲自拜谢山涛。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奂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史称晋武帝,任命山涛为大鸿胪,护送陈留王曹奂返回邺城遗址。同年,山涛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选拔人才
冀州风俗鄙薄,没有推贤荐才之风。山涛任冀州刺史时,甄别选拔隐士、查访贤才,表扬征召三十多人,都显名于当世。山涛因此受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当地风俗也为之改变。他再次担任选官吏的职务,每逢官位有缺,就拟定几个人,当诏书倾向其中一人,即明言上奏,顺着司马炎的心意决定用人的先后。所以司马炎想用的人,有的不是最先被举荐的人,朝臣不清楚内情,认为山涛是凭自己的意愿用人。有人就此事在司马炎面前说山涛的不是,司马炎下诏令山涛要以才用人,但山涛照常行事。山涛上报甄别选拔的奏章,都各自立了题目写了评论,当时称为《山公启事》。山涛先后选用的官吏遍及朝廷内外,都是有用的人才。
辞官未果
山涛入朝任侍中,后改任尚书,因母亲年老向司马炎递辞呈,被司马炎以公事为重婉拒。但山涛一心求辞,数十次上表,过了很久才被接受。后来山涛被任命为太常卿,因为生病未到任,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他回到家乡服丧。司马炎看重山涛,下诏任命其为吏部尚书,山涛以服丧、疾病为由上表推辞。此时司马炎皇后去世,山涛不得不回到洛阳市,迫于诏令就职吏部尚书。
咸宁(275年—280年)初年,山涛转任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后又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加侍中,兼管吏部。山涛以年老有病上表坚决推辞,上表十几次,也未赴任。左丞白褒就此事弹劾山涛,司马炎将此事过错拦在身上。山涛心中不安,上表谢罪,司马炎乘机要求山涛赴任解决此事。山涛决心引退,乘着堂弟媳发丧,回到了外宅。后因司马炎再次下诏要用车接其就任,山涛推辞不掉,只能就职理事。
山涛因年老体衰病重,再次上疏告退,司马炎下诏不许。尚书令卫瓘上奏认为,山涛因病长期不就职引得皇帝频频下诏,违背在职为公的要求;若真是病重,应免去山涛高职。司马炎下诏回复卫,认为山涛德高望重,朝廷需要他,卫瓘等人没明白诏令的意思,反而诋毁山涛,是在抹黑帝王的美名。山涛不得已,又上任理事。
太康(280年—289年)初年,山涛升任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仍负责遴选官吏一职。他又以年老有病坚决辞官,仍被司马炎拒绝。
晚年去世
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升授山涛为司徒,位列三公。山涛坚决推辞。司马炎不允,下令不准山涛再上表辞职,并派使者将印绶交给卧病在床的山涛。山涛未接,带病乘车回家。
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年3月3日),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司马炎下诏赐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之用,策命追赠司徒的蜡印紫绶、侍中的貂蝉及新沓伯的蜡印青朱绶,以太牢礼仪祭祀,赐谥号“康”。
思想精神
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上,山涛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结合,玄儒兼治。山涛有儒家用世进取,干名求禄的功利思想,但其目的是通过参与政治来实现胸中抱负和心中理想的政治。如其在对待功名利禄上,为官清廉,自己只有一处宅居,甚至“子孙不相容”,行事以忠孝为本。为官施政上,其以儒家王道德政思想为主,注重通过风俗教化,以赏使民,以仁相召,选贤任能的方式,来达到治政安民的目的。同时,山涛也将老庄超脱物外的精神,具体化为保存自身的实践,以一种处柔不争的方式来应对世事,谨慎克制,在名利财货面前,始终以“贱物贵身”为准则。
人物著作
《全晋文》卷三十四辑录山涛文章有《表乞骸骨》《上疏告退》《为子淳尤辞召见表》《表谢久不摄职》等五篇,《山公启事》等五十余则,诗已不存。《国学治要·集部》记载,晋少傅《山涛集》九卷(梁五卷,录一卷,又一本十卷。齐奉朝请裴津注)。《山涛集》在宋朝以后散佚了。
人物评价
司马昭司马昭评价山涛:“办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
司马炎评价山涛:“德高望重,是朝中元老。负责朝政,安定皇室,有匡扶之功。”
魏晋名士裴楷评价:“看到山涛,好像登山后往下看,让人感到幽然深远。”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评价:“山涛就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人们都看重他的珍贵,却不知道如何评价他的才识。”
西晋末年重臣王衍评价:“(山涛)不肯以善谈自居,可是他虽然不读《老子》《庄子》,常常听到他的谈论,往往和老子庄子的思想相通。”
东晋名士孙绰评价:“(东晋高僧)法护的品德受众人景仰,山涛因品德拥有谋虑治国政令的地位。两位都是风范德行高尚远大的人,可以说是同一类人。”
晋朝史学家孙盛在《晋阳秋》中评价:“山涛高雅恬淡豁达,度量远大,心思在尘世之外,随波逐流,行事附和世俗。”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评价:“司徒山涛前后两次主持官吏遴选,百官几乎都被他考察过,他推举的人都是人才,凡是他品评过的人,表现都和他写的一样。”
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在《晋书·山涛传》中评价:“山涛做到了两全其美:当官廉洁开了天下风气;侍奉亲人有始有终,劝勉了天下风俗。”
天宝诗人李翰在《蒙求》中评价:“山涛善于识别人才。”
唐朝太子太保高郢评价:“山涛是道德楷模。”
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评价:“山涛想要保留东吴这个‘外惧’(使国内没有内忧),又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深谋远虑,不是只会清谈的人会有的。颜延之在七贤中不选山涛、王戎,但是王戎哪里能和山涛相比,就好像假玉哪里比得上真玉。”
清代历史学家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评价:“山涛、魏舒相继去世后,晋朝就没有贤臣了。”
相关人物
亲属
竹林七贤之六
轶事典故
悬丝止讼
陈郡人袁毅曾为鬲令,贪污并贿赂公卿,以此求得虚名。他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想表现得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是在接受丝后将其收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的事败露,被押入槛车送京师廷尉受审,凡受贿的人都被受到追究。山涛就取出丝交给办案的官吏,此时丝上积满尘土,印封都没开启。
山涛和嵇康绝交
甘露四年(259年),司马昭安排山涛做尚书吏部郎,山涛想推荐嵇康代替自己出任此职,但因嵇康拒绝和其他的原因,此事延搁了下来。直到景元二年(261年),司马昭才正式任命山涛为吏部郎。嵇康听说后,怕山涛又要强自己所难,举荐自己担任吏部郎,因此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断绝朋友之谊。
韩妻识度
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好得像一个人。其妻韩氏觉得山涛和这两位的交往超出了寻常的友谊之情,于是问他怎么回事,山涛就说:“眼下能做我的朋友的,就只有这么两位了。”这句话更激起韩桓惠王的好奇心。她对丈夫说:“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有一天,嵇康和阮籍又来了,韩氏就劝山涛将两个人留下来住宿,并给他们准备了好酒好肉。然后,韩氏不但把自己家的墙钻穿了,还一直看到天亮时分才回来。后来,当山涛问起韩氏的观感时,韩氏坦直地对他说:“你呀,你呀,才智情趣比他们差远了!不过以你的见识与气度和他们交朋友,还差不多!”山涛大约有点吃醋,听到这话总算找到一点自尊,就说:“是啊,是啊,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啊!”
稽绍不孤
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因对当时黑暗的统治不满,被司马昭视为眼中钉而杀害。在临死之前,嵇康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稽绍说:“有山公在,你就不是孤儿。”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特别地照顾。十八年后,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司马炎“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
阁东大牛
山涛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器重而又在朝廷里甚有威望,年逾七十,仍然掌管着官员任免的大权。当时门第高贵而年纪尚轻的和峤裴楷、王济诸人,常常和山涛一起清谈、吟咏,结为忘年交。可也有人看不过眼,在台阁柱子上题写谣谚,大意说:“台阁东边有大牛,和峤套住牛脖子,裴楷绑住牛屁股,还有一个王济惹来事端不得休。”有人说,这是潘尼写的。
八斗方醉
山涛嗜酒,饮酒八斗才会醉。司马炎想试山涛的酒量,一次准备了八斗酒让他喝,实际上在暗地又添了一些酒,但山涛喝了八斗就不再喝了。
后世纪念
山涛慕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小虹村省道235可达,地理坐标为北纬35°04’11",东经113°16’59"。该墓建于晋朝,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山涛墓坐北向南,东西20米,南北25米,占地500平方米。墓前为山涛祠,东西宽60米,南北长70米,占地4200平方米,现存拜殿,东西陪殿等四座古建筑。墓前原有碑刻数十通,其一,为明代嘉靖五年知武陟县事毛验所立,碑通高178厘米,上刻双线楷书“晋侍中吏部尚书山公墓”;其二,为清代同衔署武陟县事骆文光于同治十二年所立碑记一通,碑高178厘米,楷书“晋侍中新沓伯山公之墓"。祠之拜殿内存重修山涛祠碑记九通,记述山涛籍贯,生平及死后葬于此的史实。上述二碑现均不存。原墓冢于1966年被夷平,作学校操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入仕受重用
选拔人才
辞官未果
晚年去世
思想精神
人物著作
人物评价
相关人物
亲属
竹林七贤之六
轶事典故
悬丝止讼
山涛和嵇康绝交
韩妻识度
稽绍不孤
阁东大牛
八斗方醉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