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十才子,又称闽中十子,是指明代初期
福建省福州市的十位著名文士,包括林鸿、郑定、王褒、
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以林鸿为首,形成了独特的闽中诗派。
林鸿(约1368年前后~?年),字子羽,出生于福清县,十五岁时已能撰写文章。明朝洪武年间,因其才华被推荐至京城,通过考试后,受到
朱元璋的高度赞扬,随后被授予
将乐县儒学训导职位,最终晋升为礼部精膳司
员外郎。不过,他在四十岁之前便辞去官职,回归家乡,专注于诗歌创作。
林鸿提倡学习
唐朝诗歌,他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韵律和意境,同时兼具内在的精神力量和艺术美感。他的诗歌被称为“闽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林鸿的作品包括《
鸣盛集》四卷和《鸣盛词》一卷。他的妻子朱氏同样擅长诗词,不幸早逝。
郑定(约1383年前后),字孟宣,号澹斋,原籍
闽县(现
福州市市区)。他曾跟随
陈友定,后者失败后,郑定避难于交、广一带,后来返回故乡定居于长乐。他精通古篆、隶书,洪武年间被选拔为明轻,担任
延平府训导,后又被任命为齐王府纪善。
永乐年间,郑定升任国子助教。他的著作有《
澹斋集》。
王褒(?-1416年),字中美,来自
侯官县(现福州市区),是林鸿的侄女婿。
洪武时期,他通过乡荐进入仕途,曾任
瑞州、
长沙市学官,后转任永丰知县。永乐年间,王褒被征召参与编写《太祖实录》,并提升为翰林修撰,负责《
永乐大典》的副总编工作,后又被提拔为汉王府纪善。他的诗文作品收录在《养静斋集》和《王翰林诗》中。
唐泰(约1410年前后),字亨仲,也是侯官县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考取
进士。
永乐年间,历任陕西按察司副使。他的诗歌作品收集在《善鸣集》十卷和《唐观察诗》中。
高棅(1350-1423年),字彦恢,号漫士,本名廷礼,
长乐县人。他知识渊博,擅长诗歌、书法,被誉为“三绝”。永乐初年,以平民身份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待诏,后升为典籍。高棅主张诗歌应遵循
唐朝风格。他的代表作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他还选编了《
唐诗品汇》和《
唐诗正声》,这两部作品对于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王恭(约1350年~?年),字安中,自称皆山樵者,同样是
长乐区人。
洪武年间,他选择隐居于七岩山。永乐四年(1406年),王恭被推荐为翰林待诏,三年后参与编写《
永乐大典》,完成后被授予翰林院典籍职务,但他选择了放弃官职,回到家乡继续生活。王恭的诗歌创作能力极强,能够即兴创作长达数千字的诗篇。他的主要作品包括《
白云樵唱集》四卷、《
草泽狂歌》五卷以及《凤台清啸》等。
陈亮(约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
长乐县人。他是
元朝末年的儒生,明朝建立后,拒绝多次征召,坚持自己的信仰。
陈亮曾在
泽州的沧州储玉楼居住,与当地的老学者们组成“九老会”,共同探讨学问。他的主要作品有《储玉斋集》六集、《
沧州集》三卷。
王偁(1370-1415年),字孟扬,别字密斋,
永福县(现
永泰县)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成为
举人。永乐初年,王偁被推荐为翰林院检讨,参与讲解经典,并担任《
永乐大典》的副总裁。才能深受总裁
解缙的推崇。王偁不仅诗歌创作出色,书法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
虚舟集》五卷记录了他的诗歌和书法成就。
周玄(约1398年前后),字又玄,一字微之,
闽县(现
福州市市区)人。他是
林鸿的学生之一。周玄曾经带着大量的书籍前往
高棅家中学习,十年后因为已经熟记所有书籍而离开。
永乐年间,他凭借文学才华被征召,被授予
礼部员外郎的职位。周玄的主要作品有《宜秋集》八卷和《周祠部诗》。
黄玄(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
将乐县人。最初师从
林鸿,后来林鸿辞官回家,
黄玄也随之搬到
侯官县,继续深入学习,得到了林鸿的高度评价。之后,黄玄以岁贡生的身份被授予
泉州市训导的职务。他的主要作品有《鸣秋集》和《黄博士诗》。
闽中十才子是
中原地区明代早期的重要文学团体,他们的诗歌创作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士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