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区位于
甘肃省嘉峪关市市,是嘉峪关市2009年12月1日设置的3个市辖管理区之一(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具有县区级行政单位职权与能力)。区工委、区管委机构驻市委党校,辖新华、建设两个街道和新城镇,共25个居民委员会、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03992人。长城区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
2019年12月11日,长城区被撤销。
历史沿革
地方历史
嘉峪关市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建制由来
2009年12月,在初冬纷扬的雪花中,一个新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在嘉峪关市酝酿出台— —全市7个街道、3个工业园区和3个镇划分为3个功能管理机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长城区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嘉峪关市在考察和充分借鉴
上海市、
天津市、
重庆市、
成都市等城乡管理体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迈出的新步伐。与这一新体制相辉映的是
嘉峪关市市城乡一体化呈现的全新面貌,条条平坦的大道向农村延伸,座座别致的现代农舍在田野上崛起,片片现代化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改变着传统耕作方式……在嘉峪关崛起的进行曲中,奏响着城乡一体的动人和弦。作为全省新农村整体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在嘉峪关市初步形成,充满活力。
人口情况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7万人。按居住地分城市人口14.96万人,农村人口2.0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7‰,较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全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3.1元,增长4.2%,增速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13695.7元,增长2.7%,占人均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7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0852.5元,增长1.5%。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9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56元,增长8%。
长城区辖新华、建设两个街道办事处和新城镇。共25个居民委员会、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9260户103992人,其中城市人口36953户95299人,农村人口2307户8693人。
城市发展
嘉峪关市是以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命名的工业旅游城市。又因他是
西北最大的
钢铁联合企业——
酒钢集团(集团)公司所在地,故又被称为“戈壁钢城”,并因此而享誉中外。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商贸旅游业为支柱、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9年,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0.05亿元,由上半年下降2.1%逐步回升为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28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126.24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完成31.53亿元,增长11.3%。人均GDP达到76087元(折合11143美元),增长9.64%。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1.5%,消费品价格指数100.8%。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0.4%、衣着价格指数为103.5%、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为10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为104.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100.4%、交通及通讯价格指数为98.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101 %、居住价格指数为101.2%。(如表一所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85.96%。
全年地区性财政收入完成23.29亿元,下降10.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71亿元,增长1.3%。其中,增值税收入1.94亿元,下降 20.4%;营业税收入1.36亿元,增长1.8%;企业所得税收入0.41亿元,下降23.1%;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1.2亿元,增长23.2%;
个人所得税0.32亿元,增长41.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62亿元,增长10.83%。财政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特点。其中,教育支出达到13290.5万元,增长6.43%;医疗卫生支出达到7134.5万元,增长38.4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到3557.7万元,增长24.3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到16515.3万元,增长36.17%。
全年税收收入231747.58万元,下降9.89%。其中,国税完成146458.58万元,下降18.44%;地税完成85289万元,增长9.89%。
功能性调整
为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嘉峪关市于2009年12月1日将原城区工委(城区工作办公室)、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和
工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整合后组建了新的长城区、镜铁区、
雄关区。目前,经市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三区管辖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
长城区驻迎宾东路,管辖
新城镇(八个村:横沟村、野麻湾村、长城村、新城村、中沟村、泥沟村、观蒲村、安远沟村)、嘉峪关工业园区嘉东工业园、魏晋墓旅游景区,新华街道办事处(11个社区:大众一、二、三社区,新华一、二社区,利民一、二社区、五一一、二、三社区,嘉东社区),建设街道办事处(11个社区:兰新一、二社区,同乐社区、永乐一、二社区,永新社区,建新社区,建设社区,建林社区,建安社区,东安社区)。界线走向为:镜铁雄关线西起
嘉峪关市、
酒泉市两市之间的县级行政区域界限——嘉峪关玉门线与省道215线中心线的交会点,向东沿省道215线中心线至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再沿国道312线中心线至阳关路,折向东偏北沿迎宾西路中心线向东至迎宾西路与
新华南路中心线的交会点止。全线长27.5公里,界限以南属镜铁区,以北属
雄关区。
自然环境
地理
嘉峪关市位于
甘肃省西北部,
河西走廊中部,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距省会
兰州市776公里;西连石油城
玉门市,至
哈密市650公里;南倚终年积雪的
祁连山脉与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与
青海省相距300余公里;北枕色如铸铜的
黑山县,与 酒泉
金塔县、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内蒙
额济纳旗相连接,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中心位置为东经98°17',北纬39°47'。全市海拔在1412-2722米之间,绿洲分布于海拔1450-1700米之间,城区
平均海拔1600米。境内地势平坦,土地类型多样。
长城区位于城市的东部,是主要工业企业所在地;东南、东北为绿洲,是农业区,绿洲随地貌被
戈壁分割为点、块、条、带状,占总土地面积的1.9%。
气候
嘉峪关市属
温带大陆性
荒漠气候,年均气温在6.7℃—7.7℃之间,年日照8000小时。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蒸发量2149毫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
矿产资源
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1个矿种,产地40多处,其中铁、锰、铜、金、石灰石、芒销、
造型粘土、
重晶石等为本市优势矿产。镜铁山矿铁矿石总储量为4.83亿吨,现已建成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坑采冶金矿山;西沟石灰石矿储量为2.06亿吨,为露天开采,年产量80万吨;大草滩造型粘土总储量为9800万吨。邻近地区还有储量可观的芒销矿及可供开采的铬、锰、莹石、
冰川石等矿藏。
水利资源
讨赖河横穿本市境内,年均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净储量7.32亿立方米,年补给量1.64亿立方米,常年允许开采量为1.11亿立方米,目前实际年开采量仅为0.46亿立方米,还有库容6400万立方米的大草滩水库作为工业用水的调节。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44.6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尚富余25.2万立方米/日。目前,日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 投入使用。随着城市污水回用和节水措施的推广利用,完全可以满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用水。
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
嘉峪关市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
中亚的咽喉要冲,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处于西部资源产区中心,配置资源的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及周边地区有
酒钢集团集团公司、
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玉门石油管理局、东风航天城等大型国有企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油东送”等“六大能源网”跨境而过,是
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嘉峪关市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呈立体交通格局。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嘉峪关站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一等客、
货运站和二等
编组站,每天有20多对客运列车通过。
嘉峪关机场是4E级国际备降机场。可起降各类大型飞机,有直达
北京市、
上海市、
西安市、
兰州市等地的航线。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7.59亿元,增长5.2%。全年铁路完成客运量130.54万人次,增长10.98%,货运量541.1万吨,下降0.7%。公路完成客运量2245.47万人次,下降15.2%;货运量1938万吨,下降1.73%。公路旅客周转量28530万人公里,增长18.43%。民航旅客吞吐量89604人次,增长38.56%。
电力煤气
嘉酒供电区电力调配中心设在我市,电力总装机容量70.4万千瓦,并通过330千伏输变电网向外输送。
酒钢集团在建的25万千瓦热电厂今年即可建成,实现
热电联产,全市公用设施和居民家庭将实现24小时供应热水,可满足城市十年内发展的供热需求。另外,目前全市煤气供气总量达到3690万立方米/年,实际用量2520万立方米/年,尚富余1170万立方米/年,煤气供应能力可满足城区到2011年的发展需求。
产业结构
工业
嘉峪关市的
铁矿、
重晶石、石灰石、
白云岩、
造型粘土5种矿种居
甘肃省前三位。全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
农业
嘉峪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大、农村小,属城郊型农业,是城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长城区新城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耕地面积33275亩。
2010年,长城区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3275亩,其中优质洋葱、高效制种、优质西甜瓜、日光温室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993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1%以上。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新建标准化三代日光温室107座。落实钢架结构移动大棚70座,农民增收有了新亮点。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农村畜牧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1个。全区共引进、推广畜禽新品种10个,优化了养殖结构,提高了养殖业经济效益。农村规模养殖户达到608户,畜禽饲养量达到5.28万头只,同比增长4.8%,畜禽出栏达到4.08万头只,同比增长11.7%。
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全区共落实和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补助资金438.74万元,全部按照“一册明一折统”管理办法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兑现到了农户。其中: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机具购置等支农惠农补贴资金237.6万元。落实日光温室建设扶持资金、农户居民点后院整治以及春荒补助等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102.4万元。
旅游资源
嘉峪关市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汉代和明代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心脏,以及展现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黑山岩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地下画廊等人文古迹;有
亚洲距城市最近的
七一冰川及
祁连县积雪、瀚海蜃楼等独具特色的西部风光,有博大精深的中国第一座“
中国长城博物馆”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
嘉峪关市国际滑翔基地及国家AAAAA级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有
西北民俗风情旅游和
讨赖河大峡谷探险、沙漠探险、花海魔鬼城探险等具有西部情调的探险旅游胜地;有乾圆山庄、新城草湖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还有石关峡、黑山湖等多处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嘉峪关关城为龙头的四大资源(空中气流资源、山地冰川资源、陆地资源和地下资源)、八大景点(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浅石刻
岩画、
中国长城博物馆、
魏晋墓地下画廊、
七一冰川),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本地生产的旅游产品主要有:夜光杯、风雨雕、驼绒画、
祁连县玉雕、嘉峪石砚、文物复制品及反映魏晋时代人文景观的墓砖画等。其中,魏晋墓地下画廊、新城草湖、拱北两水库、李陵碑、泛沙泉等旅游景点在我区内分布。
嘉峪关滑翔基地位于长城区民航机场内,距市区1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并同于
澳大利亚和
南非的三大开展滑翔运动的理想场所之一。1987年,
法国最先通过气象卫星发现了
嘉峪关市上升气流。为促进滑翔运动的发展,国家体委组织力量,通过大量的考察论证,在嘉峪关建立了滑翔基地。目前,基地正在向以滑翔为主的综合性航空俱乐部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西起
乌鲁木齐市,穿越
甘肃省、宁夏、东到陕西西安,有适宜于长途翱翔的强盛波状气流和热力上升气流,可完成国际滑翔科技组织设立的直线翱翔 2,000公里大奖。
河西走廊位于这条 2,000公里最佳路线的黄金地段,其热力上升气流以嘉峪关为最。嘉峪关由于纬度高,总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可达23.4
摄氏度,易产生热力上升气流;降雨少,湿度小,气候干燥,积云量适中,热力上升气流强盛,平均上升率3-5米/秒,有时可达6-8米/秒。热力上升气流形成早,消失晚,持续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基地能见度常在30-50公里,可提高飞行地速30-40公里/小时。气流达到的高度一般在4,00O米以上,有时可高达6,000米以上,有利于在高空飞行。同时,平坦而开阔的戈壁滩可供万一找不到上升气流时安全迫降。
嘉峪关滑翔基地占地60,000多平方米,现有8架运动飞机,其中有
初教-65架,初教五3架;10架滑翔机包括国产前进号7架,进口杨塔尔2架,
罗马尼亚28双座一架;此外,还有
蜜蜂属飞机1架,热气球2具,并备有山坡滑翔、山坡伞、高空飞行
氧气设备等。
2000年以前,嘉峪关滑翔基地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属于
甘肃省体育运动委员会,2001年,甘肃省体委将其移交给了
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政府在经过研究论证后,决定对滑翔基地做进一步的开发,新增加通用航空、滑翔、跳伞、蹦极、热气球、山坡伞、动力伞、卡丁车、网球以及射击等特色体育运动旅游项目,开展多种滑翔旅游活动,使其成为集旅游、竞技、交流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
嘉峪关市魏晋砖壁画墓位于长城区
新城镇,四周是一望无垠的
戈壁滩,在这戈壁上座落着千余座古墓葬,宛如一颗可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
魏晋砖壁画墓发现于1972年。从1972—1973年,共发掘古墓18座,所发掘的这些墓葬,结构多为三室迭造砖墓,且装饰有三至五层,或多达十层的彩绘。出土砖壁画七百余幅,多为一砖一画,也有数砖组成画面的小幅壁画和半砖一画。砖壁画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巧妙,素有“地下画廊”之称。砖壁画内容丰富,有农耕、采桑、畜牧、井饮、狩猎、屯垦营田、宴饮、奏乐、博弈、出行、营帐、车与、丝束等。这应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为研究
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风俗及农牧外交、气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并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嘉峪关市魏晋墓发掘出土的760余幅壁画,内容丰富,反映当时的社会层面十分广阔。
魏晋时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碰撞频繁的历史时期。河西地区相对远离于中原的动荡凋敝,为人们致力于现实物质生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前提与保证。魏晋墓砖壁画,将笔触直接对准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纪录。五号墓出土的《
驿使图》,应值得特别关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邮驿递传的国家之一,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早在商代就有通递军情的传信活动;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办起了私邮或管邮,用来传递信息;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咸阳市为中心建立了全国性的驿站,统一驿令,是当时的邮驿发展到了相当规模,汉代开始,随着
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驿道,并设立了常规驿骑,从而标志中西方的邮驿的第一次沟通与形成。
邮驿在早期,经历了驿传和驿骑等发展阶段。汉代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设列厅台,广置烽燧,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三十里一堡,用以传递信息。为了信息传递快捷便利,历代还在驿道上沿途广设驿站,供驿使休息打尖,换乘车骑或补充给养。我们可以想象数千年前丝绸古道上驿使们行色匆匆,往来穿梭,骑尘滚滚,不绝于道的情景。
嘉峪关市魏晋墓五号墓的一幅彩绘
驿使图,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当时这一地区邮驿情形。画面上,一手持信物,跃马疾驰的信使,也许是军情紧急,也许是信息重要,也许是怕路远天黑,驿骑四蹄腾空,飞速向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连马尾也飘了起来,信使则稳坐马背,使得整幅画面动中有静,反衬了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生动传神的手法,对历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幅画也是中国早期邮驿历史真是而又形象的记录,它对于
中国邮政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在1982年,为纪念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将其以《驿使图》为名,发行小型张纪念邮票,以见证中国邮政的悠久的历史与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