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地产大亨,身价不菲,拥有“华尔街夫人”,
新浪微博粉丝上千万,在这个房价高昂的时代,秒杀众多人的梦想。然而,市场坎、管理坎、媒体坎、家庭坎……样样他也曾遭遇过。浮华的光环背后,谁能想到他也经历了一路坎途?本书用大量真实的资料,详细记述了
潘石屹由暴穷到暴富、引领建筑潮流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他屡陷困局的艰辛创业路,揭示了他不做大多数、乐观自信、敢于正视危机的独特个性和智慧,对于在路上的年轻人来说颇有启迪。
内容简介
海闻艾丰作序推荐
他曾经因为英语不过关两次高考落榜
他留校任教,却又被北大无情地“踹”出了校门
他却把一个连招生都困难的英语培训班办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
新东方”
他的秘诀只有一个——直面“坎”
作者简介
金振业:财经畅销书作者,长期专注于中国财经人物传记和企业案例分析,新经济观察与研究者,专攻企业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出版多本著作,并在主流媒体发表过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现为北京
响石文化副总经理,采访过多位企业家领袖,曾对
马化腾,
江南春,
张朝阳,
刘强东、
马云,
丁磊、
李彦宏、
张亚勤、李书福等企业家进行面对面访问。策划出版有《
QQ帮主马化腾》、《Google真相》、《微软密码》、《
网易玩主丁磊》,著有《刘强东:杀出一条血路》等财经畅销书。
作品目录
总序:侃侃那些坎
序一:“坎”,是一种财富
序二:迈过坎途是大道
引言
第一章创业坎:从暴穷到暴富的艰辛历程
第二道坎:初涉商海,颠沛流离
第三道坎:“万通六君子”聚首,走向何方
第五道坎:北上创业,坎坷荆棘路
第六道坎:意见不合,分道扬
第七道坎:理念差异致夫妻创业分歧
第二章管理坎:“另类”风格带来的是是非非
第八道坎:与北京CBD的“爱恨情仇”
第九道坎:初涉京城地产,遭遇对手“背后一刀”
第十道坎:“末位淘汰制”的争议与反思
第十一道坎:遭创业伙伴天价索赔
第十三道坎:突发“讨薪事件”,席位制销售模式或将终结
第十四道坎:地产界的“烂尾王”
第三章市场坎:公关营销,突出重围
第十五道坎:多元发展,诱惑十足
第十六道坎:地产大鳄梦断博蓝色海岸
第十七道坎:“氨气事件”引发投诉狂潮
第十八道坎: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市场寒冬来临
第十九道坎:涨价风波,被疑借机炒作
第二十道坎:从股东到业主的“前门一梦”
第四章品牌坎:用明天思考今天
第二十一道坎:SOHO概念遭恶批
第二十三道坎:固有建筑思维的束缚
第二十四道坎:诚信品牌,各方争议“无理由退房”
第五章资本坎:钱不会走错路
第二十六道坎:时运不济,首次上市失利
第二十七道坎:无组织租赁致租金价格下滑
第二十八道坎:SOHO被曝损失过亿,业绩报告颇尴尬
第二十九道坎:散售模式的资本困境及转型难题
第六章媒体坎:被娱乐化的“商业明星”
第三十一道坎:拍广告演电影,炒作质疑漫天飞
第三十二道坎:“百日剧变论”激起千层浪
第三十三道坎:调侃
史蒂夫·乔布斯,微博晒“潘币”惹怒公众
第三十四道坎:恶搞代言层出不穷
第七章心灵坎:爱与敬的成功学
第三十五道坎:艰辛童年,把苦难当作修炼
第三十六道坎:卸下“隐私”的负担
尾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尾记
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失败,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对待失败的态度。成功人士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他们将失败当作历练,将困境视为前进最好的垫脚石。穷则思变,痛定思痛,失败其实就是成功的前奏。当然,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以强大的毅力付出艰苦的努力。
当成功的企业家们坐拥财富、谈笑风生之时,他们的华丽身姿令我们艳羡,我们也往往忽略这华丽背后的艰辛和坎坷。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发展,中国的企业家们对此功不可没。特别是第一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们,他们在
饺子中摸索前进,完成了企业最初的资本积累和发展壮大。现在中国的企业界正在面临一场大规模的新老交替,不可否认的是第一代企业家们依然是其中的翘楚。即使完成更迭,他们留下的精神文化也是推动中国企业继续成长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精神的核心都是在坎坷和困境中培育的。
潘石屹也属于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从一穷二白开始,经过一个个困难和坎坷的考验,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地产业的大亨。他的故事绝对值得我们每一个致力于成功、致力于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慢慢品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摘取他人成长及事业发展过程中那些坎坷,希望从中得到更多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经验。如果真能为那些正在朝着梦想奋斗的人提供更多正能量,我们将因此获得极大的宽慰,这也是潘石屹先生乐于看到的。
序言
总序
侃侃那些坎
我们决定要倾力打造一套企业家“坎”系列丛书,源于一次采访中的触动。
早在2008年5月,我和同伴一起驱车去北京郊区顺义
汇源果汁总部采访,汇源果汁创始人
朱新礼总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采访过程中,朱总始终保持着他谦和、招牌式的微笑,给我们回顾了汇源的艰苦创业历程,末了朱总突然感慨地说:“任何企业都会有挫折和失误,其实和成功经验相比起来,失败经验更值得总结。如果你们写一些企业的失败和挫折,我愿意用经费来支持你们!”
朱总的话,给我了很大启发。
吴晓波先生的《
大败局》为何如此受热捧,原因也在于他大胆解剖了企业的失败基因。自从这次采访后,我一直有着挖掘知名企业挫折和失误的想法,以给他人提供启迪或警示。巧合的是,我们在创作《谁认识马云》、《
马云创业思维》而采访马云时,马云也说,现在说
阿里巴巴集团成功还太早,如果我退休了,我要写一本“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
马云的玩笑话,却给了我们这些财经创作者很大感触,其实企业家、创业者,甚至还有普通管理者,更需要获知别人的失败教训,以及应对困境的办法。从2009年年底起,我们组织团队开始了“坎”系列的策划与创作,潜心挖掘深藏在中国众多知名企业背后的这一宝贵财富。当然,我们没有去找
朱新礼要支持经费,一则他挣钱也不容易,其良苦用心我已是十分感动;二则这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30年的积蓄,作为中国财经思想传承者的我们,有义务去挖掘和总结它们。
之所以称之为“坎”系列,是因为“坎”既包含了企业所犯的错误,也包含了企业遭受的挫折和面临的困境,而后者则更具有普遍性,对读者也更有价值。
华为任正非当年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时,四年未获得一单,如此困境自然是他经历的一个大坎;
百度集团李彦宏常遭遇竞价排名和版权问题的质疑,官司缠身,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必须要迈过的坎;
阿里巴巴集团马云由于“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问题,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批准B2B公司CEO
卫哲、COO
李旭晖引咎辞职的请求,由此引发的高层地震也是马云必须面对的一道大坎……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存在一天,必然要面对种种的坎。所以,我认为,我们策划创作的“坎”系列犹如一面镜子,从中能观察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挑战。你如果认真阅读“坎”系列,必定会有所获,因为这些坎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将要存在于你的企业之中。倘若能给你在应对各种“坎”时起到启迪作用,我们也将倍感欣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原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由于各行业的性质不同,其遭遇的各种困境和挫折类型自然也各不相同,比如
电子商务企业通常遭遇的坎和
通信企业通常遭遇的坎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为此,本系列丛书根据行业的不同和企业家影响力的大小,选择了联想
柳传志、
海尔张瑞敏、
华为任正非、
阿里巴巴集团马云、
百度集团李彦宏、巨人集团
史玉柱、
新东方俞敏洪、吉利李书福等作为代表,分别深度解析他们在开疆拓土的征途中遭遇的各种坎。这些企业家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背后也充满了无数的辛酸和坎坷。
为了便于读者快捷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本系列丛书结构上采用了简便的四段式处理,即分为:“遭遇难题”,简明扼要地介绍所遭遇的困境和挫折,或者所犯的错误;“来龙去脉”,用故事的形式介绍“坎”的详细经过;“应对策略”,介绍针对出现的坎而采取的对策以及带来的效果;“经验启示”,坎的背后,总能总结到不少经验教训,这些能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从策划到出版面市,本系列丛书已经耗时将近三年。在此,要感谢对本系列丛书提出宝贵意见的
北京大学副校长
海闻老师,著名品牌专家
艾丰老师,《
中国企业家》前社长
刘东华老师等,感谢
广天响石文化团队的彭征、金晨、
刘鸿飞、钟铭、王永亮、叶俊海等人,他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还有当代中国出版社的编辑,他们的严格审校,使得本丛书得以顺利出版。
以此为序。
(刘世英,“坎”系列丛书主编。财经传记作家,北京大学国际EMBA,著名财经
图书策划人)
序一
“坎”,是一种财富
海闻
刘世英是我北大国际EMBA班的学生,他和他的团队最近策划了一部专门解读企业家所遭遇“坎”的系列丛书,我觉得立意独特,颇有价值,也就在此说几句话,权作推荐。
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营的激烈竞争,都注定所有企业,不管大小,无论行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路上荆棘遍布,没有
丰田坦途。每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得不面临一道又一道的“坎”,每一个创业故事从来都不乏跌宕起伏的剧情。而这些企业家并不乐意见到的、大大小小的“坎”却恰恰是其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种“坎”,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外部的“坎”,包括宏观调控、竞争环境、技术瓶颈等。内部的“坎”,包括战略定位、经营理念、团队合作等。企业发展初期遇到的外部“坎”可能会多一些,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的“坎”就不断增加。很多企业会因为外部的“坎”过不去而无法发展,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内部的“坎”过不去而在取得成功后又走向失败。
“坎”是企业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努力奋斗最终却不能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能迈过它,解决它,就会让企业变得更加成熟,竞争能力变得更强。“坎”的本身让我们懂得企业成功的不易,“坎”背后的应对策略和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思考探索。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坎”是一种财富。本系列丛书列举了在各种各样的“坎”前倒下的不幸案例,也收集了许多成功迈“坎”的企业故事。
俞敏洪带领的
新东方曾经经历过一段迷茫、困惑、痛苦的“黑色时期”:内耗多于建设,利益超越友情,激情覆盖理智。团队失去了方向,企业陷入了危机。但是,俞敏洪最后能顾全大局,重整团队,领导企业渡过了危机。通过成功迈过这道内部“坎”,新东方团队的凝聚力愈发增强,企业发展得更大、更快。21世纪初,
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遇到了
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外部“坎”。
马云以“即使跪着,也得最后倒下”的豪情与毅力带领全体员工坚持了下来。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马云又一次通过发布《冬天的使命》内部邮件,及时调整策略,顺利“过冬”。成功迈“坎”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企业家凤凰涅之后的荣耀让世人敬仰,那披荆斩棘的经验也成了后继者的指路明灯。从“坎”上迈过去,成就了自己,亦造福他人。不得不说,“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还是有诸多企业家在“坎”面前败下阵来,“坎”如果跨不过去,则是一种灾难。20世纪80年代末,一段皮革换飞机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
牟其中。他所创造的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传奇,他所书写的也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采,可他终究没能迈过挡在他前面的众多道“坎”而身陷囹。像他这样被“坎”所绊倒的企业家也有不少,诸如兰新立、
黄光裕、
陈九霖、
郑俊怀、
褚时健、
胡志标等。不少人在成功后倒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功迈“坎”是经验,“坎”前败阵是教训。对于正在创业与奋斗的企业家们来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知识财富。
能从无数次的坎坷中挺过来的企业家,不得不归功于他们本身拥有的重要素质,包括远见卓识、危机意识、宽广胸怀和拼搏精神。
远见卓识使得企业家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知道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不贪图小利,不盲目冒进,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危机意识使得企业家时刻谦虚谨慎,处处防范风险。荣誉面前保持清醒,成就面前想到不足。
比尔·盖茨曾说过的那句“
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值得中国企业家们永远深刻铭记。
任正非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他“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而正是这种风险意识才使得他们成功地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宽广胸怀使得企业家能够牺牲自我,顾全大局,善于倾听,勇于担责,不仅在职务上是领导,更在精神上成为企业管理团队和员工的领袖。只有这样的素质,才有人格魅力,才能在遇到“坎”时带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克服困难渡过危机。
拼搏精神使得企业家不惧艰险,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却步,危机面前不动摇。有时候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前进道路上的“坎”,而是缺少迈过去的信心与能力以及处理危机的魄力和韧性。
当然,这些素质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缺乏这些素质确实是许多企业家败于“坎”前的重要原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如何在创业道上成功迈“坎”,是摆在每个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丛书希望通过解读一些企业成长过程中和“坎”过招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家提供警示和启迪。我相信作为读者的你,如果能近距离观察他们走过的这些“坎”,从本系列丛书总结的众多企业家迈“坎”经历中吸取智慧营养,那你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2012年3月16日于北京
(
海闻,
北京大学副校长,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
迈过坎途是大道
说起坎,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某山头的一个巨石被工人开采后,被分别做成了一个古刹的石阶和石佛。石阶天天被众人踩在脚下,被践踏得伤痕累累;而石佛却天天都受众人的景仰、朝拜。石阶觉得很不服气,终于有一天跑去问石佛。
石阶说:“你我都是由石头做成的,为什么我受到的是众人践踏,而你却可以得到众人的膜拜呢?”
石佛说:“道理很简单,你只需六刀就切出来了,而我却经过了‘千刀万剐’!”
石阶要想像石佛一样受到众人的礼遇,不经过一番精雕细琢、千锤百炼是断然不行的。在
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由石阶向石佛转变的企业家有很多。这些企业家都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险境,很多的坎坷。超越不了这些坎,就成不了佛,迈过这些坎,就是康庄大道。
伴随着这些企业家的成功,中国树立起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这是中国企业的成功,也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造就了中国制造大国的梦想,但在品牌竞争上我们却还是一个小国。到现在为止,我们过硬的世界名牌一个也没有。
海尔在我国很有名气,但是在世界品牌当中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中国有170多种产品的产量占世界第一,但这其中却没有一个世界名牌。这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瓶颈之一。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永远处于利益分配的最底端;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永远只能做世界经济的廉价打工仔;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企业就缺少了常青的基石,我们的经济发展就缺少了雄厚的内蓄力。
欣闻
响石文化创作团队正在策划一套企业家“坎”系列丛书,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品牌和坎的关系,权当作序。
(一)塑造品牌,必经坎坷
一个企业以及一个企业家要获得真正的成功,一路
丰田坦途只是一种奢望。同时我们也相信,大部分企业家也是不愿意风平浪静、碌碌无为地了却此生。历经坎坷,是丰富人生的重要方式,是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品牌的塑造也是如此。塑造品牌,就是不断打造企业的美誉度,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的认可。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企业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会遇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
少林寺在进行商业开发、塑造少林品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种种坎坷。其中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由于少林寺的品牌意识觉醒较晚,在世界范围内有众多商家盗用山少林寺品牌,粗糙
克隆少林功夫。如果不正本清源,解决少林寺的品牌问题,少林寺的发展无疑是一片迷途。幸好方丈
释永信及时意识到了少林品牌的重要性,于是他带领
少林寺进行了漫漫的海外维权路,在
德国、
澳大利亚、
日本等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维权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山少林寺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消除了那些侵权行为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树立起了正宗的少林品牌,最终弘扬了真正的少林文化。
曾经的
三株口服液,以30万元起家,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内便开创了资产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广告夸大宣传以及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三株很快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曾经一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的成功典范沦落为负债累累的落魄企业。“三株”品牌曾一度深入人心,但是它也瞬间轰然倒塌。究其原因,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件易事,是一桩必须经过千刀万剐、千锤百炼方可实现的伟业。
史玉柱第一次创业之时,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疯狂投资
巨人大厦,开启多元化发展的
豪迈科技步伐。但是事与愿违,由于资金链断裂,最终巨人大厦停工,媒体对“巨人”进行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债主纷纷上门讨债,“巨人”在一片谴责中走向没落。
总的来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产品质量问题、官司纠纷、社会责任问题,抑或是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品牌塑造的绊脚石。可以说,塑造品牌,必经坎坷!
(二)借助坎坷,提升品牌
万物相生,祸福相依。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坎坷,它给企业带来的不只是危机,同时还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处理得当,企业就可以借力坎坷,提升自身的品牌。
2003年,
思科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一纸诉状将中国
华为公司以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告上法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坎坷,但是华为以及
任正非却没有因为这个坎坷而受创,反而因此获得良好机会,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华为输了官司,却因此步入了国际大家庭。虽然遭遇到思科强烈排斥,却让国际市场因此意识到,华为是一个有实力的竞争对手,由此更多的合作机会便找上了华为。华为因祸得福,全面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诸如华为这样借助坎坷提升品牌的事例还有很多。
(三)正确处理品牌坎,迈过坎途是大道
如何才能借助坎坷,提升品牌呢?那就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牌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上有一些普遍的误区。
在第四届中国品牌节开幕式上,我曾提出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当时我就指出中国进行品牌革命一定要先走出三个误区,那就是“重制造,
轻品牌”,“片面理解品牌无国界”以及“品牌只是为赚钱”。当前很多企业家都会陷入这三个误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走出误区,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品牌建设。除了这三个误区,还有一些错误的思想也在牵绊着我们的品牌建设。我把这些错误的思想称为“头脑中的魔鬼”,这些魔鬼包括“缺少感恩”,“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业绩”。这三个魔鬼是破坏我们进行品牌建设的元凶。
怎样正确处理品牌坎,推进品牌建设呢?我将它概括为“走出误区,坚定信心,立足文化”。
首先我们要走出品牌建设的误区,祛除那些羁绊品牌建设的魔鬼。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推进品牌建设就是空谈。走不出误区,我们不但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牌坎,相反我们还会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各种各样的品牌坎。所以这是正确处理品牌坎,推进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是要坚定信心。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谈到解决经济危机时曾说,有信心、胜黄金。信心对于正确处理品牌坎和推进品牌建设也十分重要。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拥有跨过坎坷的勇气和可能。正所谓“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心肯定会失败”。最后是一定要立足品牌文化建设。人们说,品牌是质量,品牌是技术,品牌是营销,品牌是管理,但这些说的都是构建品牌的外在条件,品牌的灵魂则是品牌文化。没有好的品牌文化作为灵魂,质量、技术、营销、管理都会发生问题。品牌文化的根本之道是:诚信、创新、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犯不诚信的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创新的努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社会的责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坎坷,这些坎坷如一堵高墙挡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也挡住了我们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视线。我们只有迈过它,才能看到高墙后面美丽的风景,才能给自己创造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们的企业家们肩负着中国品牌崛起的历史使命。在未来30年,如果有十到二十个中国自主品牌成为世界顶级名牌,那么中国经济必将在这些名牌的带动下走上品牌化道路。那时,品牌,必将让中国更受尊敬!
2012年3月10日于北京
(艾丰,
品牌中国主席,
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
名人推荐
大家侃侃“坎”
●专门谈企业家的“坎”,本系列图书是首创,这个角度很有新意。挫折和失误给人的启示是最具价值的,我希望创业者和管理者都能从中获益。
——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原《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刘东华●“坎”系列丛书总结了著名企业的很多“坎”,实际上也是我在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阅读其应对策略和启示,让我深思,给我启迪。
————艺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CEO王宝
●我在市场开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看到此书,犹如在总结我的那些困扰,感慨良多。
——甲骨文中国区销售总监郑飞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总结失败远比艳羡成功要重要得多。此书值得所有创业者反复研读。
●“坎”系列丛书揭示了创业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些事,真正的创业者恰恰是能够过五关斩六将的那个人。
●“坎”系列丛书,形式新颖,立意高远,对企业家的创业轨迹和心路历程作了深入剖析,其中很多独到的分析让我颇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