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方架太极拳
吴式方架太极拳
《吴式方架太极拳》是孙南馨编著的体育类作品,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在1996年10月1日出版。
简介
现在常为人提到的太极流派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家。当前有嫡系家传的我仅闻陈、杨、吴三家。杨式原根据动作的抒展程度又有大、中、小三架式。小架最利于实战的搏击。现时最流行的健身太极就是在大架杨式太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更现代化的快餐式简化太极便是专为忙碌的上班族,老年病弱及老外设计的最新款式了。吴式则是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化而成。
特色
杨露禅在京师教拳时,纪子修与全佑(吴鉴泉之父)是其门下的师兄弟。因为杨露禅晚年曾说不再收徒,因此当杨班侯知道杨露禅又传拳于纪子修等人时就很不高兴,责怪父亲不该违背诺言。杨露禅最后只得让吴全佑与纪子修等人归于精于杨氏小架的杨班侯门下。因为,吴全佑,纪子修等与杨氏有约定不得外传杨式太极拳。于是在吴全佑的主导下师兄弟一起在杨氏小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自创流派对外教拳。最后由吴全佑的儿子吴鉴拳正式奠定了吴氏方架的拳路。所以吴式方架既承继了杨式小架的特点,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杨式小架少有传人,杨式大架又因健康功能的宣扬,尤其是四九年后,中国政府介入的推广,最终杨式大架便成为经官方认定的标准太极拳式,而杨式小架几乎绝。现在,可说吴式方架是最接近杨式小架本来面目的太极拳流派。
吴氏太极拳的前辈们多数打方架,直到吴鉴泉晚年定下圆架,方架开始受到冷落。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打的也是方架)死后,现在鉴泉太极拳社里已见不到方架了。吴鉴泉之子吴公仪练的也还是方架,后来南下广州市,并因与白鹤拳在澳门打擂而声名大振。接着赴东南亚教拳,一时威名远扬。但是他死后方架败于泰拳,从此方架在南方就失去了人气,但在东南亚还有练习者。
特点
张达泉因从学于纪子修,又与吴鉴泉关系密切,在他的拳路中受太极方架影响极深。他所传授的一枝太极,可能是国内方架的唯一余脉了。当年戴英老师曾经提及,张达泉的拳式承继了杨式小架与吴式方架的主要特点。当今保留的少数张达泉拳论中,也指出了方架的特点是:
两脚如同钻,身腰一条线;身随腰转动,脚与腰相连;功到脊足顶,方知力是旋;意在肩肘腕,气在任督转;神在中钻.
方架太极外方内圆,或形方意圆。外形上运动方向,东、南、西、北四正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斜角,所谓四方八位必须受意识的严格控制。然而在转换方位的变化转折时必须意连劲圆,不存折痕。在两个姿势的连接之处,明其终始而连绵不断。
不仅套路中的每个招式要方向明确,即使在每个招式运动过程中也要四角清晰,以拦雀尾为例,掌随腰动时,由中至右下、左下、右上、右下也求四角走向清晰中规中矩。不能棱角模糊,意念不清。与书法中的楷书同理,虽棱角清晰规正,转折时笔意仍须一气贯通。故方架太极搏击特点是意明而劲圆。
方架的另一特点是,动作简捷灵活。强调以臂,腿,腰,脊为轴的转动,减少转轴的不必要挥动。在以保持主轴——脊髓骨中正的多轴协调转动中,使全身以最低的体能消耗,籍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并以最快的速度引劲落空,最有效的缠绕劲克敌蒙迪欧致胜。在搏击中,快捷轻灵是方架太极的公认特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色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