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塔,位于
洱源县右所镇旧州村西象鼻山上,1988年被确定为
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一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鼻塔塔高12米,为八级方形石塔,建于清
光绪年间(约1887年)。保存的建造碑上有“文光射斗”四字,由此可以推断,象鼻塔的建造,应该类似于
建水文笔塔的形式,即体现崇尚科举,希望一方乡贤金榜题名。
远观象鼻塔,与右边的
制风塔遥相呼应,同下方古老的
旧州一塔形成三角形的三足鼎立之势,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先民对自然景观的理解。象鼻塔和制风塔的修建晚于旧州一塔,它们已经脱离了
佛塔的建筑初衷,成为了
世俗化的建筑样式,被赋予了文化标尺的特殊意义。同时象鼻塔和制风塔又继承了旧州一塔的建筑风格,是
白族先民建筑结构和建筑美学在明清时代的延续。
今年“五·一”期间,我和妻子从
大理白族自治州出发,驱车前往旧州。初夏的旧州已经开始繁忙,村子的道路上堆满了收割回来的蚕豆杆,人们正在忙着从村子里搬运农家肥,猪粪和牛粪的味道弥漫在田野的上空,整个旧州开始沉浸在小春的辛劳里。我们把车停在
杨南金所题的“天开文运”照壁旁,前方就是著名的“三门并立”的
高节牌坊,据记载,该牌坊是
嘉靖四年,
云南省副御吏
王启、大理府
知府李揖等人为
御史杨南金而立于大市坪,后迁于此,旁边就是《洗心泉》碑。
旧州照壁、高节牌坊、洗心泉碑构成了旧州的中心,也成为旧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旧州象鼻塔就立在这一条轴线之上,成为旧州文明的延续。
从视觉上看,象鼻塔正对着旧州照壁和高节牌坊,隐隐约约呈现在象鼻山顶,但是当我们沿着山路往上走的时候,象鼻塔已经似乎又消融在山里。还好,山路一直往上,尽管崎岖,但不算太陡,这样我和妻子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攀登,来到了象鼻山顶,但是,我们在旧州村看到的象鼻塔似乎同我们捉起了迷藏,已经踪影全无。当继续在山里寻找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山里人家的痕迹,我试着大声询问了几声,听到了一位男子的应答,发现了一所土房外面的“看山人”。我和妻子说明来意,“看山人”似乎有点戒备,但终于告诉我们象鼻塔的方位,此时,我们已经多走了近两里的山路。象鼻塔就“隐藏”在山包后面的松林里,挺拔峻峭,塔基为条状青石结构,外形秀美、隽永,正东方有“象鼻塔”碑刻,南面镶嵌有象鼻塔的建造说明。整座塔保存非常完整,难怪“看山人”对我们的警惕。
或许,因为多年的森林保护,象鼻塔周围的树木已经郁郁葱葱,象鼻塔完全融在了树林之中,站在塔下,感觉我仍然站在树林下。塔的威严和伟岸,已经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被淡然改变,象鼻塔如同那孤寂的“看山人”,依然坚守,依然留存在历史的天空里,依然等待像我一样的后人继续对我们祖先的文明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