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镇隶属于
四川省攀枝花市
仁和区,地处仁和区最南端,东与四川省
会理市姜驿乡隔江相望,南与
云南省永仁县永定镇接壤,西与永仁县
维的乡相连,北与
大田镇、
大龙潭彝族乡毗邻。幅员面积176.43平方公里,辖5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截至2020年11月1日,平地镇常住人口为11487人。平地镇位于川滇交界处,是典型的俚彝族聚居镇,拥有特色鲜明的俚濮彝族风情文化,先后获国家级卫生镇、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有“中国苴却砚之乡”的美誉。
原属云南省永仁县。1996年3月,改为平地镇。截至2020年6月,平地镇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区,镇人民政府驻平地街198号。截至2018年末,平地镇户籍人口14503人。
平地镇是远近闻名的
葡萄产区,拥有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万余亩,包括
葡萄酒体验农庄在内的休闲观光产业已投产达效,酒庄文化品牌特色鲜明;是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胜地,“青瓦、白墙、红门、红窗”的俚濮民居古朴幽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独具风韵,消夏避暑、果蔬品摘、樱花摄影的旅游主题浪漫别致。
历史沿革
1958年,设平地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平地彝族乡。
1996年3月,改为平地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平地镇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方山顶,海拔2367米;最低点位于波西村师庄,海拔937米。
气候特征
平地镇属
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长,四季不分明,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度。无霜期年平均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3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水文
平地镇境内主要河流有白拉古河、长箸
迤沙拉村河、迤计厂河、波西跌达河、辣子哨黑么河、半警阿腊么河,河道长32千米。
自然灾害
平地镇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和地震等。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发生在2008年8月30日,造成受灾人口15138人,死亡1人,重伤3人,受伤27人,住房倒塌1821间,损坏房屋38926间,直接经济损失32325万元。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平地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石灰石、
石膏、石墨、苴却矿石等。
石膏矿矿石储量819.4万吨。宜却石矿探明储量11207立方米,可利用储量10086立方米;境内有耕地面积1.1万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平地镇辖平地1个居民委员会,5个村;下设1个居民小组、6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平地镇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区,镇人民政府驻平地街198号。
人口民族
辖区幅员面积174.43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1个居委会,6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达到1507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3033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94.4%。
2011年末,平地镇辖区总人口1485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19人,城镇化率7.53%。另有流动人口662人。总人口中,男性7658人,占51.5%;女性7199人,占48.5%;14岁以下2143人,占14.4%;15至64岁11232人,占75.6%;65岁以上1482人,占10%。总人口中,以
彝族为主,达12881人,占86.7%。2011年,人口出生率9.08‰,人口死亡率6.46‰,人口自然增长率2.6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4人。
截至2018年末,平地镇户籍人口14503人。
2021年6月25日,
攀枝花市仁和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地镇常住人口为1148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平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889元。
2011年,平地镇财政总收入658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万元,比上年增长9.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85万元,增值税13万元,企业所得税6万元,
个人所得税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4%、-33%、140%。一般工商业税收完成150万元,烟叶税完成306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43元,比上年增长5.8%。
截至2018年,平地镇有工业企业12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农业
2011年,平地镇农业总产值6558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59.8%。
平地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粮食产量5365吨,其中水稻1453吨,玉米1742吨。主要经济作物为
烤烟、
葡萄、水果、蔬菜。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8084亩,产量18558.9担;葡萄种植面积4800亩,产量3000吨;板栗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3200吨;核桃种植面积3700亩,产量150吨;水果种植面积19125亩,产量12405吨;蔬菜种植面积5500亩,产量16209吨。
平地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18115头,年末存栏17000头;羊出栏19390只,年末存栏15600只;家禽出栏71700羽,年末存栏15600羽。
2011年,平地镇水产品总产量60吨。
2005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10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0.4%,农业总产值5623.1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12.1%,农业增加值3130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12.1%;工业总产值3264.8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8.8%;工业增加值1225.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10.4%;第三产业增加值2520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01.6%;实现本级财政收入达79.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565元,比2004年增加50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8%。
工业
平地镇以
葡萄酒生产和矿藏资源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企业5家,职工150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653万元,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5.1%。
商业
2011年末,平地镇有商业网点426个,职工659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2011年,平地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95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17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文化
2005年9月,平地镇
迤沙拉村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境内居住的
彝族属“里颇”支系,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字,流行对山歌,盛行打跳。除传统节日外,有“
泼水节”、“
端午节”、“川滇民族风情节”等,最具彝族特色的7月“
火把节”(农历6月24日),彝族“里颇”支系与
汉族的大融合,它改变了“里颇”原来古老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使之与汉族相近或相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民族风情文化。
名称由来
平地镇地名因原治所设在山谷中的小块平坦土地上而得名。
特产美食
江贡栗,主产于川滇结合部的
仁和区平地,其产品以栽培历史悠久、粒大、肉质厚实、粉质细腻,甜糯香脆及其他各种有效成分优于其它产品,且上市早而享有盛誉。近年来,该镇充分结合其地理、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锁定板栗基地建设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万亩幼稚板栗园,并完成了产品质检论证、鉴定,特色农产品“金江贡粟”商标注册登记,产品展销等系列服务。现该基地已形成挂果基地5000亩,产量100万公斤,收入400万元以上,是川滇结合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交通
2011年,平地镇有
成昆铁路穿境而过,境内2个站。05国道穿境,境内长11千米,设有1个进出口;108国道穿境,境内长14千米。214
省道过境,境内长14千米。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平地镇有幼儿园1个,在园幼儿176人,专任教师10人;小学1所,在校生978人,专任教师9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
做好1000亩
葡萄基地核心园4000亩示范园及科技示范工作。认真落实能源项目建设,2005年共建成沼气池160口;努力抓好区、镇17块30亩连片高标准
烤烟科技示范片工作,全年举办葡萄等科技培训班15期,2400人次参加培训,提高全镇农民的科技意识。实施“乡通工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
攀枝花市科技网、农经网、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攀枝花分公司、
中国联通攀枝花分公司发布该镇葡萄等农产品销售信息,促进农民增收。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平地镇有文化艺术团体
迤沙拉村谈经古乐演队、白拉古羊皮鼓舞演出队、斗会田舞龙队、社区秧歌队4个,成员192人;镇综合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室6个,建筑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藏书11000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主要以里颇
彝族风情为主,羊皮鼓舞和里颇彝族的谈经古乐被列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末,体育场地13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3.8%。1980年9月开通有线
广播站,到村52杆千米,村以下41杆千米;1985年开通无线广播电台。2011年末,广播喇叭1214只,入户率81%,通响率96%;可收看44套广播电视节目。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平地镇有邮政所1个,邮路单程长度45千米。电信服务网点7个,固定电话用户1854户,电话用户普及率24.7%;移动电话用户7842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9.8%
给排水
2011年末,平地镇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56千米,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生活用水29万吨。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平地镇有卫生院1个;病床20张,固定资产总值24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
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286人次,出院病人1075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7.6/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
社会保障
2011年,平地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5户,人数244人,支出57.7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197元,比上年增长0.1%;城市医疗救助1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5人次,共支出15.2万元,比上年增长5.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1户,人数595人,支出72.9万元,比上年增长2.6%,月人均102.1元,比上年增长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5人,支出5.5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村医疗救助45人次,支出10.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临时救济3753人次,支出51.2万元,比上年增长0.5%。自然灾害受灾人口514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412亩,直接经济损失768万元,救灾支出5.3万元,比上年增长0.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4.8万元,比上年增长6.4%。社区服务站6个。新增就业人员17人,有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农业结构
镇政府坚持把板栗、
葡萄、
烤烟、二线蔬菜、畜牧业五大产业作为平地镇的支柱产业来抓,确保五大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2617.25亩,产量5860担,交售金额352万元;板栗产量达1700吨,外销量达12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680万元;共发展晚秋蔬菜种植面积2500亩;加大对牛羊等新品种引进、改良和推广力度,并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定时对畜禽检验检疫,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机制,有效的开展了对
猪链球菌的防控工作,制定了高致病性
禽流感病毒应急预案,把种草养畜产业做大做强。
生态旅游
全力打造以
迤沙拉村为轴心的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围绕一块牌子、一个规划、一家公司、一支队伍、一块基地、一条公路、一群猴子的“七个一”工程,已成功申报了迤沙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完成了迤沙拉村保护性规划工作;与成都天府少成营销管理公司签订了投资开发迤沙拉旅游产业的协议,该公司已进驻迤沙拉,两个寨门、厕所、四院一馆工程已全面启动;已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的平地至迤沙拉10公里公路
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积极做好猕猴保护、引养。
葡萄基地建设,谈经古乐队的包装、培训工作已初见成效,队伍多次外出演奏获得社会好评,知名度在迅速提高。“七个一”工程进展顺利。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知识进行宣传和培训,全镇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加强了全镇群众的旅游发展意识,成功打造并举办了具有彝家特色文化的
泼水节和
火把节,首届川滇民族风情节,为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集镇建设
完成了平地集镇的修编工作,投资250万元开展了平地集镇过境道路建设工程,投资30万元对停车场进行了改建,完成了波西川滇民族文化风情街的地质勘探、规划、会审工作,完成了平地集镇自来水厂改制工作,启动了平地派出所搬迁及平地居委会办公楼搬迁工程。加大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力度,集镇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功能正逐步完善。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平地镇为“国家卫生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