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菜是一道广东
潮汕地区的特色传统特色菜式,属于
潮州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
赵昺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
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
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
赵昺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现在
广州市和
潮州市地区,许多菜馆都有此菜供应。
此菜是潮州汤菜中之上品,但用油较重。上席时汤里仍是滚烫的,因有一封
油质封面,故不见
上火升腾。所以,要小心烫嘴。食用时要用汤匙先将油层拨开才舀,并要浅尝即止。操之过急者必上其当,成为席中取笑对象。
各地潮州菜馆,在“水陆罗
八珍,樽罂溢九酝”的宴席上,总少不了一道
汤菜上品:“护国菜”,但见:冰碗羹碧,
甲山翡翠溶光,举箸凝脂滑,嚼齿留软香。护国菜是用
蕃薯叶,先除筋络洗净,再用
碱水浸后压干,以清除苦涩味;然后切过
横刀,爆炒于油锅,再配上北菇,火腿茸等佐料,加上汤煨制。
相传
南宋最末一个皇帝——少帝赵,在公元一二七八年登基后,元军大举侵犯。少帝便一路南逃,经
福建省跑到
潮州市,歇息在一座古庙内。由于战乱,民不聊生,生活贫苦的和尚见
刘辩驾到,也无名贵菜肴招待,只好到田地里胡乱摘了些甘薯叶,经出水后略略除去苦涩味,草草制成汤肴奉献,饥肠辘辘的少帝吃后称赞不已,问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贫僧,不知此菜名称,但愿能解除皇上饥渴,重振军威,确保大宋江山安全无恙。”少帝听后,极为感动,便替这道菜赐名“护国菜”。每此,代代流传,沿袭至今。
据福建图书馆收藏的一部《
金薯传习录》所记,
番薯是明代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华侨
陈振龙从吕宋(
菲律宾)偷传回
福州市并与其儿子陈经伦推广的。与其同时代的徐当启也曾写了一篇《甘薯疏》。此书已失传,但从其留下的《
番薯疏序》一文中可看到,万历年间番薯确是一件新鲜事物,只有闽、粤少数地方种植。徐当启感到可惜,极力主张推广,因而写下了《甘薯疏》。由此可证明,番薯确是明代从海外传进。
南宋帝至明万历相隔三百多年。那么宋帝
地方武装败南逃时怎会有
红薯叶可食?“护国菜”的这一传说似不可信。然而,
潮汕地区一些老师父传说,使用番薯叶做护国菜较为理想,但只能在秋冬才有。因此,平时也常用
食用野菜制做。这些野菜除去苦涩味,作出的菜一样有风味。如果说护国菜的来历可信的话,那么当时宋帝食的不是番薯叶而是野菜了。
据考,
广东省《电白县志》载:
吴川市名医林怀芝,因给交趾王的女儿治好了病,国王赐给他生
番薯,他将其暗藏携带回国,种植发展。《
金薯传习录》则记载着明
万历年间,
长乐区商人
陈振龙到
菲律宾经商,不顾当地
西班牙当局严禁甘薯传入
中原地区的规定,以重金购得薯藤数尺,藏
于船绳之中带回家乡,试种成功,遂在民间推广。
既然甘薯的引进是在
明朝,那么
南宋末年,
粤东的和尚要在田地里摘到
蕃薯叶是很难成说的,但是,一代代的人们,宁可信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他们被“护国菜”故事的悲壮之情感动了。
1. 将番薯叶去掉筋络洗净;
2. 用5000毫升开水加苏打粉,下番薯叶烫二分钟
捞起;
3. 将烫过的番薯叶清水过四次,然后榨干水分,除去苦水,用
横刀切几下待用;
4.
草菇洗净后入鸡油、火腿、鸡汤、精盐,蒸20 分钟取出,去掉火腿,草菇和
原汁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