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中国播音艺术家
夏青(1927年-2004年),本名耿绍光,是中国著名的播音专家和艺术家,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
夏青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夏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夏青宣读过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九评”、1976年的周恩来总理追悼大会的悼词、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1986年夏青被评聘为播音系列最高职称的播音指导,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夏青于2004年7月24日上午7时20分在铁路总医院去世,享年77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夏青192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早年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国高土木科,毕业后,为了糊口,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当过土木科教师的助手和马家沟小学的教员。
夏青194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东北大学中文系,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播音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1949年进入新华社新闻干部训练班学习。1949年10月1日,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长春市举行了盛大的提灯游行。作为“中国民主青年联盟”的一员,夏青也参加了这次游行。参加完游行的夏青刚回到校园,就接到了学校的通知,要他去北京新闻学校报到。北京新闻学校的前身是新华社新闻训练班,以培养新闻人才、提高新闻宣传及相关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业务素养为主要目的。此次其要求东北地区推荐十名学员,夏青就是其中之一。夏青接到通知后报名应试,结果顺利通过。就这样,22岁的他告别了短暂的东北大学中文系生活,来到了北京新闻学校。在那里,他经过了七个月的紧张学习。
工作经历
1950年5月初,他和其他几名学员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当时和夏青同去的这批学员,都是学编辑、采访业务的,但是电台急需播音人员。情急之下,电台决定让他们当中会说北方话的人统统去试音,夏青自然包括在内。或许是命中注定,这次试音对拥有独特嗓音的夏青来说多少有点“量身定做”的意味。几天之后,夏青便走进了有点神秘的播音室,坐在了话筒前面,开始了他的播音生涯。万事开头难,刚进电台的夏青,虽然嗓音天赋较高,但在字音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他那东北地区口音和广播所需要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把“国”读成“果”,这都需要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过来。同为播音员的葛兰就成了他的老师,每当他说错一个音,葛兰就学他、笑他,用这种方法,反而促使他带着一股子倔劲,决心狠攻读音。在那段日子里,夏青带着最初的茫然,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葛兰曾说:“为了学习标准读音,他把字典都翻破了。”千里之行,始于此时。1956年,担任《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音员。夏青1980年在中国语言学会上被选为理事,曾被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语言所兼职教授,1982年,夏青发表了《普通话广播中的读音问题》。1982年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聘为审音委员会委员,1986年担任国家语委委员,并被评为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积极分子,受到表扬和奖励。
从政经历
夏青在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届委员。1988年3月至1993年3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7届委员。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8届委员。
去世
夏青于2004年7月24日上午7时20分在铁路总医院去世,享年77岁。2004年7月30日上午10点30分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追悼会。
人物轶事
重要播音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将要诞生建国后的第一部宪法,夏青的任务就是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电台的实况转播,让6亿中国人民通过他的声音,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1958年,夏青在十分紧急、没有充分备稿时间情况下,连续三遍直播《周恩来总理发表的关于台湾海峡局势重要声明》。60年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战中,他主播“九评”等一系列重要文章。1976年,他播出了周恩来追悼大会悼词和毛泽东逝世时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80年代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全文宣读《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读三思
夏青老师很关心青年播音员的成长,他曾主动承担辅导青年播音员的工作,深入基层台、站,对青年播音员的工作予以指导,同时也给播音短训班授课。他曾循循善诱告诉青年播音员要“三读”“三思”。所谓“三读”就是拿到稿子后要读三遍:第一遍要粗读,宏观把握,了解整体,如果细读,反而会陷进去;第二遍要细读,逐字逐句控掘自己不懂的地方和有误的地方,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三遍再粗读,以防第二遍细读、分析之后转而陷入文章的细枝末节。所谓“三思”,就是分析完文章后还要进行思考:第一,要把文章放到大的时空背景当中去审视;第二,要把文章放在整个节目中去审视;第三,要把文章放在听众那里去考虑,从播和听的对比中思考实际的传播效果如何。夏青老师长期形成的播音风格、播音理论知识、播音工作原则对年轻播音员的帮助是巨大的,启发是深刻的。
应邀授课
1986年9月19日下午,夏青老师作为兼职教授应邀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板井村的中国新闻学院一楼大教室。他身穿白色衬衣、灰白色西装,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广播电视事业的概况、播音工作和播音员、语言问题等三方面内容为100多名新闻专业的学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播音课。
亦师亦生
夏青从1950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后,从未离开过心爱的播音事业。1954年的怀仁堂,27岁的夏青宣读1万多字的《宪法草案》,一字未错。然而,被誉为共和国声音的夏青多年来饱受类风湿关节炎的折磨,妻子葛兰回忆说,他每天都得吞下12片止痛的APC药品才能开口播音。老部下铁城却始终记得这样的细节:铁城:他因为岁数大了,嗓子溜不开,准比我们早来一个小时。坐在办公室看报,“人民日报消息……”他说:我现在是新闻报纸摘要节目,受众听着我的嗓子很正常,这是我对受众的一种尊敬。夏青生前不止一次跟爱人葛兰念叨他心里还有三个愿望:想四处去走走,想去讲讲课,想在话筒前再播些东西。夏青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播音技巧使他成了很多行业和领域学习的典范。他曾是国家广电部门、教育部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广汉语普通话的负责人之一,为推广普通话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因自己在汉语语音方面的学识和成就,于1980年在中国语言学会上被选为理事,之后又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聘为审音委员会委员。很多时候他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而他自己对此又是极为喜爱的。夏青很关心青年播音员的成长,他曾主动承担辅导青年播音员的工作,深入基层台、站,对青年播音员的工作予以指导,同时也给播音短训班授课。他还经常被邀请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授课,为青年播音员队伍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在指导播音的同时,为播音部、台播部等的播音员讲授《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代表作。古典文学虽然是夏青的挚爱,但要真正给别人讲,他又得付出很多努力去学习。每次准备讲义,他都得查很多资料,将讲义写得极其细致,这样在讲的时候才能真正让大家有所收获。从偶然的前奏到辉煌的结尾,夏青通过自己的努力奏响了一曲恢弘壮阔、感人至深的播音事业之歌。在播音乃至整个人生的大道上,夏青从未间断前行的脚步。他的一生,是走在路上的一生。这一生,因为行走,所以精彩。
“三个万”思想
夏青经常以“三个万”与大家共勉,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希望年轻的播音员们积累真才实学,成为优秀的播音员。由于夏青喜欢学习、善于吸收,日积月累,他的知识越来越渊博,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在播音中对很多文章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成为不可多得的学者型的播音员。
外号趣闻
夏青在播音部,他们的同志都管他叫“活字典”,这“活字典”可不是天生的,靠学靠查、靠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攒起来的。在播音界,夏青有很多的名字“字音政府”、“康熙字典”、“慈禧”………,这些都是因为他渊博的学问、权威的地位有目共睹。遇到疑难的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去请教这位“活字典”。他播音的准确率也令人称奇,被誉为“没有读错过一个字的播音员”,“业精于勤”,是夏青始终恪守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年轻播音员的要求;“读万卷书”是他孜孜不倦的好习惯,也是他对后生晚辈的希望。至于什么名啊、利啊,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虚花泡影,“真才实学”才是衡量一个合格播音员的标准。
乐善好学
夏青的声音庄重雄浑,激动人心,极有感染力。据说一位学汉语的日本听众,经常把闹钟定在北京时间凌晨4点,醒来后就打开收音机,听完开始曲,关掉收音机再继续睡觉。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为了能听到夏青播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八个字。夏青在学生时代,既学过工科知识,又学过文科知识,知识面比较广。踏上工作岗位后,除了不停训练播音基本功之外,他还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夏青于1980年在中国语言学会上被选为理事,曾被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语言所兼职教授,1982年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聘为审音委员会委员,1986年担任国家语委委员。
个人生活
1953年,夏青和葛兰结为连理,他们一起凌晨起身上早班,夜里播晚间节目。
夏青在中国建国初期就患过急性关节炎,后来转成了慢性,这个病从此跟随了他大半辈子。40多年来,夏青每天是靠止痛片生活、过日子。病痛成为了陪伴他们一起生活的“主题曲”,葛兰承担起了所有家务,1987年后,夏青腿疾越来越严重,连行走都困难。体重不足百斤的葛兰,经常拖着夏青去医院,在治疗期间夏青无法嚼东西,葛兰就一口一口把吃的嚼碎了,再送到他嘴里。1998年6月,因类风湿病住院的夏青突发癫痫,昏迷不醒,医生判断救活后会变成植物人。夏青昏迷两个多月后苏醒,在葛兰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一度被判定为“植物人”的夏青,又延续了6年生命。2004年,夏青病逝。追悼会于2004年7月30日上午10点30分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人物评价
夏青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节目里讲解朗读古典文学名篇和毛泽东诗词也是巅峰之作。他以独特的音色赋予作品情感,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浓烈的情感打动听众。他那黄钟大吕般的声音曾被誉为“祖国的声音”。(东北师范大学听众 评)
夏青的播音创作,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成果,也反映了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忠于党、忠于人民,无限热爱新闻事业的心声。他的播音多次受到党中央领导及各级负责人的称赞和表彰。其播音之雄浑、内容之深刻、逻辑之严密、分寸之恰当、声音之震撼,至今仍留在听众的记忆中。几十年来,夏青同志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广播事业。平时工作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他总是提前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到岗,调动播出精神、训练嗓音。遇有紧急工作,不管清晨还是深夜,召之即来,并能出色完成任务。他长期患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疼痛难忍,但他用坚强的毅力克服病痛,从未影响播音工作。他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精业求精,成为安全播音的楷模。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长期坚持吐字发声基本功训练。他那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听众誉为“祖国的声音”。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均为我们学习和遵循的榜样。(胶东在线 评)
家庭成员
后世纪念
文化艺术馆
夏青文化艺术馆于2013年12月筹建。筹建期间,夏青夫人葛兰老师无偿捐赠的夏青朗诵光盘20张、照片500多张,以及磁带、证书、手稿等物品280多件。同时,深得夏青生前好友、播音界名人名家王铁成、方明赵忠祥瞿弦和、敬一丹、陈铎虹云等30多位播音界名人名家的友情支持。该馆使用面积420多平方米,由李岚清同志题写馆名。整个展馆设计共分为“前言、求学之路、播音岁月、授业解惑、播音成就、恒久缅怀和结束语”七个部分,具有文化功能、育人功能和研究基地的三大功能。
其他
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夏青朗诵社,2017年夏青语言艺术研究中心落户东北师范大学。为纪念夏青为新中国播音艺术所做的贡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0年开始主办“夏青杯”朗诵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2017年5月23日下午为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优秀中华文化的诵读艺术,平房区文化体育旅游局联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管理部在夏青文化艺术馆共同举办“‘遇见夏青’——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诵读活动”。
参考资料
夏青 .财新网.2024-06-18
普通话广播中的读音问题 .知网空间.2024-06-19
夏青:被历史凝固的声音 .三联生活周刊.2024-06-19
新闻播音刍议.读秀.2024-06-19
夫妻档播音艺术家:葛兰和夏青的传奇播音故事 .永州市委市政府新闻门户网站.2024-06-18
播音艺术家葛兰:用声音讲述人生的乐章.永州市委市政府新闻门户网站.2024-06-19
夏青.央广网.2024-06-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从政经历
去世
人物轶事
重要播音
三读三思
应邀授课
亦师亦生
“三个万”思想
外号趣闻
乐善好学
个人作品
荣誉奖项
社会活动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家庭成员
后世纪念
文化艺术馆
其他
参考资料